- 圖解立案證據定罪量刑標準與法律適用:第四分冊(第十一版)
- 《最新執法辦案實務叢書》編寫組
- 8207字
- 2021-09-28 12:22:13
31.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案
概 念
本罪是指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
立案標準
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應當立案。
本罪是結果犯,本罪的立案標準要求同時具備兩個條件:
(1)行為人實施了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的行為。
(2)導致了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結果發生。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包括以下情形:①致使機場、車站、碼頭、商場、影劇院、運動場館等人員密集場所秩序混亂,或者采取緊急疏散措施的;②影響航空器、列車、船舶等大型客運交通工具正常運行的;③致使國家機關、學校、醫院、廠礦企業等單位的工作、生產、經營、教學、科研等活動中斷的;④造成行政村或者社區居民生活秩序嚴重混亂的;⑤致使公安、武警、消防、衛生檢疫等職能部門采取緊急應對措施的;⑥其他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
定罪標準
犯罪客體
本罪所侵害的客體為社會秩序,包括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等單位的工作、生產、營業、教學、科研等秩序,公共場所、交通秩序,以及人民群眾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
犯罪客觀方面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傳播編造的恐怖信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
一、必須具有編造、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的行為。所謂編造,是指毫無根據的、無中生有的憑空捏造、胡編亂造。其結果是產生虛假的即不存在、不真實、與事實不符的信息。所謂傳播,是指采取各種方式將恐怖信息廣泛加以宣揚、散布、擴散,以讓公眾知道。如只是在個別親友之間加以議論,沒有廣泛散布、宣揚的,則不能構成本罪的傳播。至于編造、傳播方式,可多種多樣。有的采取口頭方式編造、宣揚,或通過他人向外擴散等;有的采取書面方式,如在報紙、書刊、雜志、布告、標語、廣告、信件等編造、散布;有的采用電話、電視、電影、錄音、錄像、互聯網、電子郵件、手機短信、傳真等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手段編造、擴散,等等。無論其方式如何,只要是將并不存在的恐怖信息杜撰出來,或者傳播出去讓不特定的公眾知道,引起了恐慌,擾亂了社會秩序,即可構成本罪。至于傳播是單個傳播,還是當眾向多人傳播;是當面傳播,還是以不當面的方式如將編造的恐怖信息通過電話、傳真、電子郵件、手機短信擴散等,則不影響本罪傳播行為的認定。
編造出來的虛假恐怖信息,必須經過傳播出去,讓公眾知道,才能制造恐怖氣氛,引起恐怖,進而擾亂社會秩序。只有編造行為,如果未傳播出去,則不能構成本罪。但是,構成本罪,并不要求行為人既有編造行為,又有傳播行為。編造了恐怖信息,然后自行加以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固然構成本罪,罪名則為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編造出恐怖信息,有意讓他人知道,他人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予傳播,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的,編造者、傳播者這時均構成本罪。對編造者應以編造虛假恐怖信息罪治罪,對傳播者則以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治罪。編造者編造之后又指使他人傳播,他人明知的,則編造者應以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適用罪名;他人則構成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兩人共謀,分工負責,一個編造,一個傳播,則都應以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治罪。將他人編造的恐怖信息傳播,但確實不知是虛假的恐怖信息的,則不能構成本罪。構成犯罪的,應以他罪如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等論處。
編造、傳播行為要達到其目的,通常會借助一定的假象,如某地經常在公共汽車上發生的爆炸案,已經引起一定程度上的恐慌,再利用某公共汽車上的某一機械裝置說是爆炸裝置,制造混亂。但是,這不是本罪構成所要求的必要條件。行為人只要實施了編造恐怖信息或者傳播了編造的恐怖信息,并且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的,即可構成本罪,是否借用了其他假象并不影響本罪成立。
二、編造或傳播的必須是虛假的恐怖信息。編造或傳播的不是有關恐怖活動的信息,或者編造、傳播的雖是有關恐怖信息但不是虛假的恐怖信息,即使造成了一定社會秩序的混亂,也不構成本罪,構成他罪的,應以他罪論處。如編造并傳播證券、期貨交易方面的虛假信息,擾亂證券、期貨交易市場,造成嚴重后果的,應以編造并傳播證券、期貨交易虛假信息罪治罪科刑。如果編造或傳播的為真實的恐怖信息,即使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也不能構成本罪,構成犯罪的,也是以他罪如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過失泄露國家秘密罪等論處。所謂恐怖信息,是指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能使公眾為自己生命、健康、財產惶恐不安由此產生恐怖氣氛的信息。爆炸威脅、放射威脅,是指有人借用爆炸性、放射性物質進行恐怖活動威脅。生化威脅,則是指有人借用細菌、病毒如鼠疫桿菌、肉毒桿菌、炭疽桿菌、天花病毒、沙門氏菌、霍亂病菌等乃至生化武器(以細菌或病毒為制劑研制而成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又稱細菌武器或病毒武器)進行恐怖活動,危及不特定人身、財產安全的威脅。其危害更大,范圍更廣,尚無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極易引起公眾恐慌,嚴重擾亂社會秩序。
恐怖行為直接指向不特定人身、財產的安全,并借之制造恐怖氣氛,因此,恐怖信息一般應當屬于有關危及不特定人身、財產安全并能制造恐怖氣氛的犯罪行為的信息,如有關恐怖分子實施爆炸、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放火、綁架、暗殺政要、外交代表、經濟界巨頭等方面的信息。有關不能危及不特定人身、財產安全的犯罪活動信息,一般情況下,不能構成恐怖信息。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雖然是恐怖分子用于恐怖行動的主要手段,但不是一切有關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信息都為恐怖信息。編造的虛假恐怖信息,既可以是編造將要發生的虛假恐怖信息,又可以是編造正在發生的虛假恐怖信息,如本是一般的放火犯罪行為,卻編造為恐怖分子所為,還可以是編造已經發生的虛假恐怖信息。無論屬于哪種虛假恐怖信息,只要能夠借之制造恐怖氣氛,并且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即可構成本罪。
三、編造或傳播編造的恐怖信息的行為必須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才可構成本罪。雖有編造恐怖信息或者傳播編造的恐怖信息的行為,但沒有擾亂社會秩序,如編造了但沒有傳播出去,或只是在特定的親戚朋友中談論并未擴散的,或者雖然擾亂了社會秩序,但沒有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也不能構成本罪。
犯罪主體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
犯罪主觀方面
本罪在主觀方面必須出于故意,即為了擾亂社會秩序,明知沒有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威脅,卻加以編造,或者明知是編造的虛假恐怖信息而加以傳播。過失不能構成本罪。確實不知是虛假的恐怖信息而誤認為是真實的恐怖信息,或者將某種非恐怖威脅的行動誤認為是恐怖行動而加以編輯、發布,不構成本罪。至于其動機,可多種多樣,有的是想制造恐怖氣氛;有的是對社會不滿,制造混亂,發泄私憤;有的是想借此向社會施壓企圖滿足自己的某種要求;有的是精神空虛無聊,借之尋找畸形樂趣,等等。動機如何,并不影響本罪成立。
罪與非罪
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一要看是否實施編造、故意傳播虛假的恐怖信息的行為;二要看是否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
此罪與彼罪
一、本罪與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罪的界限。本罪與后罪在主體、主觀方面、所侵犯的客體等方面有相同或類似之處。二者之間的區別是:(1)主觀故意的內容不同。本罪的主觀故意內容為明知編造、傳播的是虛假恐怖信息而仍決意為之;后罪的主觀故意內容卻表現為明知是虛假的危險物質而決意投放。(2)行為方式不同。本罪的行為方式表現為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故意傳播編造的恐怖信息;后罪的行為方式表現為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3)犯罪對象不同。本罪的對象為虛假的恐怖信息;后罪的對象則為虛假的危險物質,等等。行為人如果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后,再編造成為恐怖信息傳播出去,后面的編造并傳播行為乃為前面的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的自然結果,屬事后不可罰行為,應以后罪即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罪定罪處罰。但是,行為人投放虛假危險物質之后,不是以此進行編造恐怖信息或傳播,而是編造另外的虛假恐怖信息或者傳播編造的另外的虛假恐怖信息,由于后行為與前行為并不存在必要的按一罪處罰的關系,兩者都構成犯罪的,則應以本罪與后罪實行并罰,不能以一罪論處。
二、本罪與編造并傳播證券、期貨交易虛假信息罪的界限。后罪是指編造并且傳播影響證券、期貨交易的虛假信息,擾亂證券、期貨交易市場,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二者的區別主要有:(1)主體不同。本罪主體為自然人,單位不能構成本罪;后罪主體卻既包括自然人,又包括單位。(2)主觀故意內容不同。本罪的主觀故意內容為明知編造或傳播的是虛假的恐怖信息,為擾亂社會秩序而決意為之;后罪的主觀故意內容卻為明知編造并傳播的是虛假的證券、期貨交易信息,為擾亂證券、期貨交易秩序而決意為之。(3)行為方式不同。本罪的行為方式為編造或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的行為。編造虛假恐怖信息和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兩行為只要具有其中之一,即可構成本罪;后罪的行為方式則表現為編造并且傳播影響證券、期貨交易的虛假信息。編造行為和傳播行為必須同時具備,才能構成其罪。只有其中之一的,不能以犯罪論處。(4)定罪情節不同。本罪的定罪情節為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并不要求造成嚴重后果,造成嚴重后果乃為量刑情節,非定罪情節;對后罪而言,造成嚴重后果乃為定罪情節,未造成嚴重后果就不能構成其罪。(5)犯罪對象不同。本罪的對象為虛假的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后罪的對象則為虛假的影響證券、期貨交易的信息。(6)侵害的客體范圍不同。本罪所侵害的客體為社會秩序,包括社會各方面的秩序;后者則為特定的證券、期貨交易秩序,為前者即社會秩序所包含。行為人如果針對證券、期貨交易市場編造且傳播虛假的恐怖信息,如稱恐怖分子會針對證券、期貨市場的計算機系統發動病毒攻擊,擾亂證券、期貨交易市場,并且造成嚴重后果的,既觸犯本罪,又觸犯后罪,屬想象競合,應擇重罪以本罪治罪科刑,不實行并罰。
三、本罪與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的界限。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是指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致使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的行為。二者之間的區別是:(1)主觀故意內容不同。后罪在主觀上表現為聚眾實施各種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本罪在主觀上表現為明知編造或傳播的為虛假恐怖信息仍決意為之。(2)行為方式不同。后罪的行為方式為聚眾采取各種方法擾亂社會秩序,方法多種多樣;本罪的行為方式則為編造恐怖信息或者傳播編造的恐怖信息以擾亂社會秩序。(3)定罪情節不同。后罪的定罪情節為情節嚴重,并且造成嚴重后果,未造成嚴重后果,則不能構成其罪;本罪的定罪情節則為嚴重擾亂社會秩序,不以造成嚴重后果為構成其罪的必要,造成嚴重后果乃為重罪情節,不屬定罪情節。(4)侵害的客體不同。后罪所侵害的客體為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等單位的工作、生產、營業及教學、科研秩序,為社會秩序的一部分;后者則為包括前者在內的一切社會秩序。行為人如果采取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傳播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的方法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致使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無法進行,造成嚴重后果的,既觸犯本罪,又觸犯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屬牽連犯,應擇重罪以本罪定罪處罰。
四、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傳播編造的恐怖信息的行為,可以被用來煽動他人進行其他犯罪,如煽動分裂國家,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煽動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煽動聚眾沖擊國家機關,煽動聚眾擾亂公共場所、交通秩序,等等,此時,既會觸犯本罪,又會觸犯他罪,如煽動分裂國家罪、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等,為牽連犯,應擇一重罪定罪科刑,不實行并罰。
證據參考標準
主體方面的證據
一、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年齡、身份等自然情況的證據。
包括身份證明、戶籍證明、任職證明、工作經歷證明、特定職責證明等,主要是證明行為人的姓名(曾用名)、性別、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貫、出生地、職業(或職務)、住所地(或居所地)等證據材料,如戶口簿、居民身份證、工作證、出生證、專業或技術等級證、干部履歷表、職工登記表、護照等。
對于戶籍、出生證等材料內容不實的,應提供其他證據材料。外國人犯罪的案件,應有護照等身份證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犯罪的案件,應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證明材料。
二、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否具有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如是否屬于間歇性精神病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證明材料。
主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故意的證據:1.證明行為人明知的證據:證明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2.證明直接故意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希望危害結果發生。
客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編造、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犯罪行為的證據。
具體證據包括:1.證明行為人編造、傳播虛假恐怖信息來源行為的證據;2.證明行為人編造、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后造成人員死、傷后果行為的證據;3.證明行為人編造、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后危害公共安全行為的證據;4.證明行為人編造、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后造成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證據;5.證明行為人編造、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后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證據。
量刑方面的證據
一、法定量刑情節證據。
1.事實情節。2.法定從重情節。3.法定從輕減輕情節:(1)可以從輕;(2)可以從輕或減輕;(3)應當從輕或者減輕。4.法定從輕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5.法定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3)可以免除處罰。
二、酌定量刑情節證據。
1.犯罪手段:(1)制造;(2)散布。2.犯罪對象。3.危害結果。4.動機。5.平時表現。6.認罪態度。7.是否有前科。8.其他證據。
量刑標準

法律適用
刑法條文
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第一款 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司法解釋
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節錄)(2003年5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 自2003年5月15日起施行 法釋〔2003〕8號)
第十條第一款 編造與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有關的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此類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的規定,以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定罪處罰。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3年9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 自2013年9月30日起施行 法釋〔2013〕24號)
為依法懲治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犯罪活動,維護社會秩序,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刑法有關規定,現對審理此類案件具體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編造恐怖信息,傳播或者放任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的規定,應認定為編造虛假恐怖信息罪。
明知是他人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的規定,應認定為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
第二條 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的“嚴重擾亂社會秩序”:
(一)致使機場、車站、碼頭、商場、影劇院、運動場館等人員密集場所秩序混亂,或者采取緊急疏散措施的;
(二)影響航空器、列車、船舶等大型客運交通工具正常運行的;
(三)致使國家機關、學校、醫院、廠礦企業等單位的工作、生產、經營、教學、科研等活動中斷的;
(四)造成行政村或者社區居民生活秩序嚴重混亂的;
(五)致使公安、武警、消防、衛生檢疫等職能部門采取緊急應對措施的;
(六)其他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
第三條 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的規定,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范圍內酌情從重處罰:
(一)致使航班備降或返航;或者致使列車、船舶等大型客運交通工具中斷運行的;
(二)多次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的;
(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二十萬元以上的;
(四)造成鄉鎮、街道區域范圍居民生活秩序嚴重混亂的;
(五)具有其他酌情從重處罰情節的。
第四條 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的“造成嚴重后果”,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一)造成三人以上輕傷或者一人以上重傷的;
(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五十萬元以上的;
(三)造成縣級以上區域范圍居民生活秩序嚴重混亂的;
(四)妨礙國家重大活動進行的;
(五)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第五條 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同時又構成其他犯罪的,擇一重罪處罰。
第六條 本解釋所稱的“虛假恐怖信息”,是指以發生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劫持航空器威脅、重大災情、重大疫情等嚴重威脅公共安全的事件為內容,可能引起社會恐慌或者公共安全危機的不真實信息。
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節錄)(2013年9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 自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 法釋〔2013〕21號)
第九條 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尋釁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犯罪,同時又構成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規定的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第二百七十八條規定的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規定的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等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四、《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依法嚴厲打擊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飛行安全犯罪活動的通知》(2013年5月3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 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高檢發偵監字〔2013〕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軍事檢察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民檢察院:
近期,我國接連發生多起編造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飛行安全的犯罪案件,造成了多架次航班備降、返航或延遲起飛,嚴重影響了民航運輸正常秩序,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各級檢察機關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堅決依法從重從快嚴厲打擊此類犯罪,維護民航運營秩序,保障民航飛行安全,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作用,堅決嚴厲打擊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飛行安全犯罪。此類犯罪對民航運輸正常秩序和廣大乘客的生命財產安全影響巨大,社會反響強烈。各級檢察機關要充分認識這類犯罪的嚴重社會危害性,充分發揮檢察職能,加大打擊力度。要加強與公安機關的溝通,及時派員介入偵查活動,對收集證據、適用法律提出意見。符合批捕、起訴條件的,要從重從快批捕、起訴。同時,加強與公安機關、人民法院的協調配合,及時研究解決辦案中遇到的問題,形成打擊犯罪的合力。
二、準確把握犯罪構成要件,確保從重打擊。根據刑法第291條之一的有關規定,編造虛假恐怖信息并向特定對象散布,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即構成編造虛假恐怖信息罪。編造虛假恐怖信息以后向不特定對象散布,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構成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對于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引起公眾恐慌,或者致使航班無法正常起降,破壞民航正常運輸秩序的,應當認定為“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工作中,要準確把握犯罪構成要件,依法引導取證,加強法律監督,防止打擊不力。
三、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工作。突出對此類犯罪危害及其所負法律后果的宣傳,使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飛行安全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實施該行為可能面臨的法律后果。宣傳報道要適度,減少對犯罪細節的報道,避免引發效仿。要通過宣傳有效震懾犯罪分子,爭取人民群眾的支持,有效遏制此類犯罪的多發勢頭。
各地辦理此類案件的情況,實行一案一報,批捕、決定起訴后要及時層報最高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