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立案證據定罪量刑標準與法律適用:第四分冊(第十一版)
- 《最新執法辦案實務叢書》編寫組
- 4601字
- 2021-09-28 12:22:13
29.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案
概 念
本罪是指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的秩序,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的行為。
立案標準
有下列行為之一,并且情節嚴重的,應當立案:
(1)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
(2)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
(3)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
定罪標準
犯罪客體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場所秩序或者交通秩序。“公共場所秩序”,是指保證公眾安全順利地出入、使用公共場所所規定的公共行為規則。“公共場所”,是指具有公共性的特點,對外開放,能為不特定的多數人隨意出入、停留、使用的場所,主要有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等;本罪中的“其他公共場所”,主要是指禮堂、公共食堂、游泳池、浴池、農村集市等。“交通秩序”,是指交通工具與行人在交通線路上安全順利通行的規則。
犯罪客觀方面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的行為。具體而言,是指在公共場所和交通線上,聚眾哄鬧、靜坐示威、堵塞交通、攔截火車、汽車、電車、輪船;聚眾封鎖交通要道、車站、碼頭;強占交通指揮設施;圍攻、毆打國家治安管理人員,阻礙交通民警指揮交通等。擾亂公共場所秩序或交通秩序,必須具有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且達到了情節嚴重。如果聚眾哄鬧,擾亂公共場所或交通秩序,經治安管理人員勸阻后,馬上散去,并無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執行職務,就不構成犯罪。因此,本罪與非罪的界限,就是要看行為人是否抗拒治安人員執行職務達到情節嚴重的行為。具體表現為以下兩種行為:(1)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或者聚眾堵塞交通、破壞交通秩序。“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是指糾集多人以各種方法對公共場所秩序進行干擾和搗亂,主要是故意在公共場所聚眾起哄鬧事;“聚眾堵塞交通、破壞交通秩序”,是指糾集多人堵塞交通致使車輛、行人不能通過,或者故意違反交通規則,破壞正常的交通秩序,影響順利通行和通行安全的行為。(2)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即抗拒、阻礙治安民警、交通民警和其他依法執行治安管理職務的工作人員依法維護公共場所秩序或者交通秩序的行為。上述兩種行為都是構成本罪的要件,缺一不可。
根據法律規定,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的行為,必須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才構成犯罪。所謂情節嚴重,在司法實踐中,一般是指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人數多或者時間長的;造成人員傷亡或者公私財物重大損失的;影響或者行為手段惡劣的;等等。
犯罪主體
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但只有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或交通秩序的首要分子,即擾亂活動的組織者、策劃者、指揮者才構成本罪。一般的參與者,不構成犯罪。
犯罪主觀方面
本罪主觀方面是故意,而且行為人通常通過聚眾擾亂的方式對有關方面特別是政府施加壓力,迫使解決有關問題,以實現個人目的。行為人的要求是否正當,一般不影響本罪的成立,但可以作為量刑時的參考。
罪與非罪
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要注意:構成本罪,要求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三個條件同時具備,且行為人必須是首要分子。缺少其中的一項,情節較輕,或者屬于一般參與者,則屬于一般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不構成本罪。如某地村民因該村對京福高速公路征地補償分配和耕地調整的方案未能實施產生不滿情緒,企圖以擴大事態的方式使問題得以解決。2001年3月7日,該村村民張氏兄弟故意煽動指揮村民攔堵大橋、國道,致使幾百名村民聚集到涌溪大橋、國道205線上設置障礙堵塞交通,造成涌溪大橋、國道205線交通中斷達兩個多小時,被堵車輛1100余輛及發生攻擊維持秩序的公安民警,致多名民警受傷的結果,嚴重破壞了正常的交通秩序。本案中,張氏兄弟作為事件的首要分子,糾集村民擾亂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已構成聚眾擾亂交通秩序罪,后被法院分別判處有期徒刑3年。
此罪與彼罪
本罪與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的界限。兩者的相同點是:從客觀方面看,兩者的擾亂行為都是聚眾進行的;主觀上,都是出于故意,而且都以某種借口,意圖通過聚眾擾亂活動來對有關部門施加壓力,以實現自己的某種要求;情節要求上,都要求“情節嚴重”才能構成犯罪。兩者的主要區別是:一是犯罪行為發生的場所不同。本罪發生在車站、碼頭、公園、運動場、展覽會、影劇院等公共場所或者交通要道等人員集結和通行的地方;而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發生的場所一般在機關、單位、團體的門前、院內。二是侵犯的直接客體不同。本罪侵犯的直接客體是公共場所秩序或者交通秩序;而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侵犯的直接客體是機關、單位、團體的生產、工作、營業和教學、科研的秩序。三是對犯罪主體的具體要求不同。本罪的主體僅限于首要分子;而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的主體則既有首要分子,又有其他積極參加者。
證據參考標準
主體方面的證據
一、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年齡、身份等自然情況的證據。
包括身份證明、戶籍證明、任職證明、工作經歷證明、特定職責證明等,主要是證明行為人的姓名(曾用名)、性別、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貫、出生地、職業(或職務)、住所地(或居所地)等證據材料,如戶口簿、居民身份證、工作證、出生證、專業或技術等級證、干部履歷表、職工登記表、護照等。
對于戶籍、出生證等材料內容不實的,應提供其他證據材料。外國人犯罪的案件,應有護照等身份證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犯罪的案件,應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證明材料。
二、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否具有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如是否屬于間歇性精神病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證明材料。
主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故意的證據:1.證明行為人明知的證據:證明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2.證明直接故意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希望危害結果發生。3.目的:(1)制造事端;(2)向政府施加壓力;(3)發泄不滿;(4)無理要求。
客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犯罪行為的證據。
具體證據包括:1.證明行為人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行為的證據:(1)車站;(2)碼頭;(3)民用航空站;(4)商場;(5)公園;(6)影劇院;(7)展覽會;(8)運動場;(9)其他。2.證明行為人聚眾堵塞交通行為的證據:(1)鐵路;(2)公路;(3)街道;(4)交通要道;(5)其他。3.證明行為人聚眾破壞交通秩序行為的證據:(1)鐵路;(2)公路;(3)其他。4.證明行為人聚眾妨害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執行職務行為的證據:(1)抗拒;(2)阻礙。5.證明行為人聚眾擾亂公共場所或交通秩序情節嚴重行為的證據:(1)公共場所;(2)破壞交通秩序。6.證明行為人系首要分子的證據。
量刑方面的證據
一、法定量刑情節證據。
1.事實情節:(1)情節嚴重;(2)首要分子。2.法定從重情節。3.法定從輕減輕情節:(1)可以從輕;(2)可以從輕或減輕;(3)應當從輕或者減輕。4.法定從輕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5.法定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3)可以免除處罰。
二、酌定量刑情節證據。
1.犯罪手段:(1)擾亂秩序;(2)堵塞交通;(3)破壞交通秩序。2.犯罪對象。3.危害結果。4.動機。5.平時表現。6.認罪態度。7.是否有前科。8.其他證據。
量刑標準

法律適用
刑法條文
第二百九十一條 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節錄)(2013年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發布 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公通字〔2013〕37號)
六、關于罪名的適用問題
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同時構成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和集資詐騙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犯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并實施故意傷害、非法拘禁、敲詐勒索、妨害公務、聚眾擾亂社會秩序、聚眾沖擊國家機關、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等行為,構成犯罪的,依照數罪并罰的規定處罰。
相關法律法規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游行示威法》(節錄)(1989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0號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09年8月27日修正)
第二十九條 舉行集會、游行、示威,有犯罪行為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攜帶武器、管制刀具或者爆炸物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未依照本法規定申請或者申請未獲許可,或者未按照主管機關許可的起止時間、地點、路線進行,又拒不服從解散命令,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對集會、游行、示威的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包圍、沖擊國家機關,致使國家機關的公務活動或者國事活動不能正常進行的,對集會、游行、示威的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占領公共場所,攔截車輛行人或者聚眾堵塞交通,嚴重破壞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的,對集會、游行、示威的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節錄)(1990年9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32號公布 自1991年5月1日起施行 2009年8月27日第一次修正 2015年4月24日第二次修正)
第六十三條 聚眾攔截列車、沖擊鐵路行車調度機構不聽制止的,對首要分子和骨干分子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節錄)(1995年10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56號公布 自1996年3月1日起施行 2009年8月27日第一次修正 2015年4月24日第二次修正 2016年11月7日第三次修正)
第一百九十八條 聚眾擾亂民用機場秩序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四、《信訪條例》(節錄)(2005年1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31號公布 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十條 信訪人在信訪過程中應當遵守法律、法規,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信訪秩序,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在國家機關辦公場所周圍、公共場所非法聚集,圍堵、沖擊國家機關,攔截公務車輛,或者堵塞、阻斷交通的;
(二)攜帶危險物品、管制器具的;
(三)侮辱、毆打、威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
(四)在信訪接待場所滯留、滋事,或者將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棄留在信訪接待場所的;
(五)煽動、串聯、脅迫、以財物誘使、幕后操縱他人信訪或者以信訪為名借機斂財的;
(六)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國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為。
第四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第二十條規定的,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應當對信訪人進行勸阻、批評或者教育。
經勸阻、批評和教育無效的,由公安機關予以警告、訓誡或者制止;違反集會游行示威的法律、行政法規,或者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采取必要的現場處置措施、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