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立案證據定罪量刑標準與法律適用:第四分冊(第十一版)
- 《最新執法辦案實務叢書》編寫組
- 3025字
- 2021-09-28 12:22:12
28.組織、資助非法聚集案
概 念
本罪是指行為人多次組織、資助他人非法聚集,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
立案標準
根據《刑法》第290條第4款的規定,構成本罪需要同時齊備三個要素:多次組織、資助他人非法聚集;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
定罪標準
犯罪客體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正常的社會秩序,即正常社會秩序的有序性和穩定性。非法聚集所針對的對象包括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等正常的工作秩序,公司、企業等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醫院、學校、科研單位等正常的醫療、教學、科研秩序等。
犯罪客觀方面
本罪的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多次組織、資助他人非法聚集,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具體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一、多次組織他人非法聚集或者多次資助他人非法聚集。這里的“多次”應當指三次以上。“組織”,是指組織、策劃、指揮、協調非法聚集活動的行為。“資助”是指籌集、提供活動經費、物資以及其他物質便利的行為。“非法聚集”是指未經主管機關批準在公共場所集會、集結的行為。
二、擾亂社會秩序。擾亂社會秩序,是指造成社會秩序混亂,致使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等正常的工作秩序,公司、企業等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醫院、學校、科研單位等正常的醫療、教學、科研秩序受到嚴重干擾,甚至無法正常進行的情況。對擾亂社會秩序的方式沒有限制,可以是暴力性的,也可以是非暴力性的。
三、情節嚴重。情節是否嚴重,可以通過行為人組織的次數、組織的規模、資助活動經費的數額、資助的次數以及組織、資助他人非法聚集所實施的擾亂社會秩序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危害性等因素綜合考量。
犯罪主體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
犯罪主觀方面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即明知自己組織、資助他人非法聚集,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會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多次組織、資助,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結果的產生。
罪與非罪
是否構成本罪,關鍵看是否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此外,行為人實施三次以上的組織、資助行為,不論是組織還是資助行為,只要達到三次以上就可以;三次以上組織、資助他人非法聚集,必須有三次以上聚集活動實施了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
證據參考標準
主體方面的證據
一、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年齡、身份等自然情況的證據。
包括身份證明、戶籍證明、任職證明、工作經歷證明、特定職責證明等,主要是證明行為人的姓名(曾用名)、性別、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貫、出生地、職業(或職務)、住所地(或居住地)等證據材料,如戶口簿、居民身份證、工作證、出生證、專業或技術等級證、干部履歷表、職工登記表、護照等。
對于戶籍、出生證等材料內容不實的,應提供其他證據材料。外國人犯罪的案件,應有護照等身份證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犯罪的案件,應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證明材料。
二、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否具有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如是否屬于間歇性精神病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證明材料。
主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故意的證據:1.證明行為人明知的證據:證明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2.證明故意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
客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組織、資助他人非法聚集擾亂社會秩序的證據。
具體證據包括:1.證明行為人組織、策劃、指揮、協調他人非法聚集達到三次以上的證據;2.證明行為人資助他人非法聚集達到三次以上的證據;3.證明行為人組織、資助他人非法聚集共達到三次以上的證據;4.證明被聚集的人實施了擾亂社會秩序的證據;5.證明行為人多次組織他人聚集規模較大的證據;6.證明行為人多次資助聚集活動數額巨大的證據;7.證明行為人組織、資助他人非法聚集所實施的擾亂社會秩序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危害較大的證據。
量刑方面的證據
一、法定量刑情節證據。
1.事實情節。2.法定從重情節。3.法定從輕減輕情節:(1)可以從輕;(2)可以從輕或減輕;(3)應當從輕或者減輕。4.法定從輕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5.法定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3)可以免除處罰。
二、酌定量刑情節證據。
1.犯罪手段;2.犯罪對象;3.危害結果;4.動機;5.平時表現;6.認罪態度;7.是否有前科;8.其他證據。
量刑標準

法律適用
刑法條文
第二百九十條第四款 多次組織、資助他人非法聚集,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關于依法懲處涉醫違法犯罪維護正常醫療秩序的意見》(節錄)(2014年4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法發〔2014〕5號)
(二)在醫療機構私設靈堂、擺放花圈、焚燒紙錢、懸掛橫幅、堵塞大門或者以其他方式擾亂醫療秩序,尚未造成嚴重損失,經勸說、警告無效的,要依法驅散,對拒不服從的人員要依法帶離現場,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處罰;聚眾實施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者依法予以治安處罰;造成嚴重損失或者擾亂其他公共秩序情節嚴重,構成尋釁滋事罪、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的,依照刑法的有關規定定罪處罰。
相關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游行示威法》(節錄)(1989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0號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09年8月27日修正)
第二十八條 舉行集會、游行、示威,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舉行集會、游行、示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機關可以對其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處以警告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
(一)未依照本法規定申請或者申請未獲許可的;
(二)未按照主管機關許可的目的、方式、標語、口號、起止時間、地點、路線進行,不聽制止的。
第二十九條 舉行集會、游行、示威,有犯罪行為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攜帶武器、管制刀具或者爆炸物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未依照本法規定申請或者申請未獲許可,或者未按照主管機關許可的起止時間、地點、路線進行,又拒不服從解散命令,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對集會、游行、示威的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包圍、沖擊國家機關,致使國家機關的公務活動或者國事活動不能正常進行的,對集會、游行、示威的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占領公共場所、攔截車輛行人或者聚眾堵塞交通,嚴重破壞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的,對集會、游行、示威的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條 擾亂、沖擊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壞依法舉行的集會、游行、示威的,公安機關可以處以警告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 當事人對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條第二款或者第三十條的規定給予的拘留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罰決定通知之日起五日內,向上一級公安機關提出申訴,上一級公安機關應當自接到申訴之日起五日內作出裁決;對上一級公安機關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裁決通知之日起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十二條 在舉行集會、游行、示威過程中,破壞公私財物或者侵害他人身體造成傷亡的,除依照刑法或者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有關規定可以予以處罰外,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十三條 公民在本人居住地以外的城市發動、組織當地公民的集會、游行、示威的、公安機關有權予以拘留或者強行遣回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