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圖解立案證據定罪量刑標準與法律適用:第四分冊(第十一版)作者名: 《最新執法辦案實務叢書》編寫組本章字數: 5248字更新時間: 2021-09-28 12:22:11
25.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案
概 念
本罪是指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致使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醫療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的行為。
立案標準
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造成嚴重損失的,應當立案。
定罪標準
犯罪客體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社會秩序。廣而言之,任何犯罪都是對社會秩序的侵犯,本罪規定的擾亂社會秩序,是從狹義上講的,有其特定的含義。根據《刑法》第290條的規定,本罪的危害在于“致使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醫療無法進行”。作為本罪客體的社會秩序的特定含義是指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的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醫療秩序。侵犯的對象不是黨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不構成本罪。
犯罪客觀方面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致使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醫療都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的行為。本罪所指的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必須具備聚眾形式?!熬郾姟保姷娜藬怠缎谭ā窙]有明確規定。學理上一般認為,三人以上為眾。一人鬧事引起多人圍觀的,不應視為聚眾?!熬郾姅_亂社會秩序”,是指在首要分子的煽動、策劃下,糾集多人共同擾亂黨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的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醫療秩序,如聚眾侵入、占領黨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的工作場所,封閉其出入通道,進行糾纏、哄鬧、辱罵等。行為人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在一些單位、團體門前、戲院內大肆喧囂哄鬧;強占或封鎖一個部門的工作、生產、營業或科研、教學場所;圍攻甚至侮辱,毆打有關負責人和工作人員;封鎖出入通道、毀壞公私財物等等。所謂“情節嚴重”,尚無司法解釋,一般學理意見認為,情節是否嚴重,應綜合其糾集人數的多少、擾亂的對象、擾亂的程度、擾亂持續的時間、擾亂的范圍以及擾亂的動機目的等多方面來分析。據此,“情節嚴重”,主要是指擾亂的時間長,糾集的人數多,擾亂重要的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醫療秩序,造成的影響惡劣等。所謂“無法進行”,指由其擾亂致使上述各項工作未能按期開展、開始或致使已經開展、開始的工作被迫非正常地中止、停業。何謂“造成嚴重損失”,迄今為止,尚無有關立法或司法解釋。從學理上看,由于生產、營業、教學、科研、醫療工作及其他一般工作,在工作方式、性質上的差異性很大,“嚴重損失”的表現形式也就相應各異。因而所謂“嚴重損失”,從總體上看,其固然應為可借助一定計量手段衡定其損失大小額度的有形損失;但實踐中也不排除難以量定的無形損失,例如,對新聞單位、教學單位的沖擊,導致其工作、教學不能進行或中止者,其損失幾何,就很難定量分析。因而,一般以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手段來衡定人的行為所導致的損失大小。據此,“嚴重損失”,主要是指公私財物或者經濟建設、教學科研、醫療等受到嚴重的損失和破壞等?!扒楣潎乐亍薄ⅰ爸率构ぷ?、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醫療都無法進行”和“造成嚴重損失”三者都是構成本罪的要件,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犯罪主體
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即符合《刑法》規定犯罪一般主體條件的任何自然人。在本罪中只指兩種人,一種是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的首要分子,另一種是其他積極參加分子。所謂首要分子,是指在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的犯罪活動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所謂積極參加者,是指在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的犯罪活動中,雖非首要分子,但積極參與犯罪活動,行動特別賣力、情節比較嚴重的犯罪分子。
犯罪主觀方面
本罪在主觀方面是故意。行為人往往是意圖通過擾亂活動給有關單位和領導施加壓力,以實現自己的無理要求,或者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
罪與非罪
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主要看兩方面:第一,本罪與擾亂社會秩序的一般違法行為的界限。兩者在表現形式上有相似之處,其主要區別在于是否情節嚴重,致使生產、工作、營業和教學、科研、醫療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以及是否屬于首要分子和積極參加者。如不具備上述條件,則為一般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不構成犯罪。第二,本罪與群體性鬧事事件的界限。近年來,集體上訪、群眾性鬧事等突發性事件屢有發生,已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實踐中,由于領導上的官僚主義、腐敗問題或者工作失誤等原因引起群眾不滿鬧事的,主要靠改進工作和說服教育,不宜按犯罪論處。要充分調動各級機關和基層組織的積極性,發揮各自承擔的解決問題的應有作用。除已有的信訪、申訴等制度要充實、完善外,重點要使各基層單位、組織內部工、青、婦等機構的職能充分發揮起來。能解決的盡快解決,不能解決的說明原因,對無理取鬧的,要進行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但對于借機煽動群眾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符合本罪構成條件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此罪與彼罪
一、本罪與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和聚眾沖擊國家機關罪的界限。這些犯罪的形式、手段基本相同,其主觀方面和主體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犯罪場所。
二、本罪與妨害公務罪的界限。兩者的主要區別是:(1)侵犯的對象不同。前者侵犯的對象是國家機關、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而后者針對的是正在執行公務的特定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2)犯罪主體情況不同。前者的主體是聚眾進行;而后者的主體可以是聚眾,也可以是幾個人或單個人。(3)前者可以是暴力擾亂,也可以是非暴力擾亂;后者除了故意阻礙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依法執行國家安全工作任務外,均已使用暴力、威脅的方法。
三、本罪與破壞生產經營罪的界限。兩者的主要區別是:(1)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要求首要分子組織、糾集三人以上進行擾亂活動,一人或兩人的擾亂活動,不能構成本罪。破壞生產經營罪則不要求多人,一人就構成此罪。(2)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行為人的意圖是想通過聚眾擾亂,迫使機關、企業等滿足其無理要求,侵害的客體是社會管理秩序,具體則是機關、企業、人民團體等單位的工作生產及科研秩序。而破壞生產經營罪則是行為人出于泄憤報復或者其他個人目的,實施破壞機器設備等破壞生產經營的行為,侵害的客體是生產經營的正?;顒?。(3)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要求情節嚴重,并且造成嚴重后果,破壞生產經營罪則并不要求情節嚴重。(4)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雖然可能會存在正常的生產活動被破壞的情形,但這與破壞生產經營罪不一樣,在破壞生產經營罪中,破壞正常的生產活動是行為人追求的直接目的,而在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中,則由于行為人聚眾擾亂,在客觀上造成了企業無法生產的結果,二者有著本質的不同。
證據參考標準
主體方面的證據
一、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年齡、身份等自然情況的證據。
包括身份證明、戶籍證明、任職證明、工作經歷證明、特定職責證明等,主要是證明行為人的姓名(曾用名)、性別、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貫、出生地、職業(或職務)、住所地(或居所地)等證據材料,如戶口簿、居民身份證、工作證、出生證、專業或技術等級證、干部履歷表、職工登記表、護照等。
對于戶籍、出生證等材料內容不實的,應提供其他證據材料。外國人犯罪的案件,應有護照等身份證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犯罪的案件,應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證明材料。
二、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否具有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如是否屬于間歇性精神病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證明材料。
主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故意的證據:1.證明行為人明知的證據:證明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2.證明直接故意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希望危害結果發生。
客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犯罪行為的證據。
具體證據包括:1.證明行為人聚眾擾亂社會秩序行為的證據:(1)國家機關;(2)企業;(3)事業單位;(4)人民團體;(5)學校;(6)科研單位;(7)醫療機構;(8)其他。2.證明行為人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造成嚴重損失行為的證據:(1)工作;(2)生產;(3)營業;(4)教學;(5)科研;(6)醫療;(7)其他。3.證明行為人構成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犯罪主體的證據:(1)首要分子;(2)積極參加者。4.證明行為人聚眾實施暴力性擾亂行為的證據:(1)強占、毆打、威脅;(2)沖砸;(3)強行留置人員。5.證明行為人聚眾實施非暴力性擾亂行為的證據:(1)哄鬧、糾纏、辱罵;(2)封閉通道;(3)占據場所。
量刑方面的證據
一、法定量刑情節證據。
1.事實情節:(1)情節嚴重:①造成嚴重損失;②積極參加者;③首要分子。(2)其他。2.法定從重情節。3.法定從輕減輕情節:(1)可以從輕。(2)可以從輕或減輕。(3)應當從輕或者減輕。4.法定從輕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5.法定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3)可以免除處罰。
二、酌定量刑情節證據。
1.犯罪手段:(1)聚眾;(2)擾亂。2.犯罪對象。3.危害結果。4.動機。5.平時表現。6.認罪態度。7.是否有前科。8.其他證據。
量刑標準

法律適用
刑法條文
第二百九十條第一款 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致使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醫療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的,對首要分子,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對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司法解釋
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節錄)(2013年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實施 公通字〔2013〕37號)
六、關于罪名的適用問題
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同時構成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和集資詐騙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犯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并實施故意傷害、非法拘禁、敲詐勒索、妨害公務、聚眾擾亂社會秩序、聚眾沖擊國家機關、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等行為,構成犯罪的,依照數罪并罰的規定處罰。
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關于依法懲處涉醫違法犯罪維護正常醫療秩序的意見》(節錄)(2014年4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法發〔2014〕5號)
二、嚴格依法懲處涉醫違法犯罪
(二)在醫療機構私設靈堂、擺放花圈、焚燒紙錢、懸掛橫幅、堵塞大門或者以其他方式擾亂醫療秩序,尚未造成嚴重損失,經勸說、警告無效的,要依法驅散,對拒不服從的人員要依法帶離現場,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處罰;聚眾實施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者依法予以治安處罰;造成嚴重損失或者擾亂其他公共秩序情節嚴重,構成尋釁滋事罪、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的,依照刑法的有關規定定罪處罰。
在醫療機構的病房、搶救室、重癥監護室等場所及醫療機構的公共開放區域違規停放尸體,影響醫療秩序,經勸說、警告無效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六十五條的規定處罰;嚴重擾亂醫療秩序或者其他公共秩序,構成犯罪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定罪處罰。
相關法律法規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節錄)(1988年4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3號公布 自1988年8月1日起施行 2009年8月27日修正)
第六十四條 擾亂企業的秩序,致使生產、營業、工作不能正常進行,尚未造成嚴重損失的,由企業所在地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節錄)(1995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55號公布 自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9年8月27日第一次修正 2016年11月7日第二次修正)
第五十三條 在體育活動中,尋釁滋事、擾亂公共秩序的,給予批評、教育并予以制止;違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節錄)(1995年10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56號公布 自1996年3月1日起施行 2009年8月27日第一次修正 2015年4月24日第二次修正 2016年11月7日第三次修正)
第一百九十六條 故意傳遞虛假情報,擾亂正常飛行秩序,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一百九十八條 聚眾擾亂民用機場秩序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節錄)(1996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4號公布 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2009年8月27日修正)
第四十一條 盜竊、搶奪礦山企業和勘查單位的礦產品和其他財物的,破壞采礦、勘查設施的,擾亂礦區和勘查作業區的生產秩序、工作秩序的,分別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情節顯著輕微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規章及規范性文件
《關于公安機關處置信訪活動中違法犯罪行為適用法律的指導意見》(節錄)(公通字〔2013〕25號 公安部2013年7月19日發布)
一、對擾亂信訪工作秩序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理
6.聚眾擾亂信訪工作秩序,情節嚴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九十條第一款規定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者以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