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案

概 念

本罪是指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經監管部門責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導致特定危害結果發生的行為。

立案標準

根據《刑法》第286條之一的規定,本罪是結果犯,構成本罪須出現嚴重后果或者行為達到嚴重的程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予以立案:

(1)致使違法信息大量傳播的;

(2)致使用戶信息泄露,造成嚴重后果的;

(3)致使刑事案件證據滅失,情節嚴重的;

(4)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定罪標準

犯罪客體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網絡信息的監管制度。

犯罪客觀方面

本罪的客觀方面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二是經監管部門責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三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拒不改正的行為導致特定危害結果的發生。

一、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

網絡服務提供者是指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信息或者為獲取網絡信息等目的提供服務的機構,包括網絡上的一切提供設施、信息和中介、接入等技術服務的個人用戶、網絡服務商以及非營利組織。根據其提供的“服務”不同,網絡服務提供者具體可以分為網絡接入服務提供者、網絡平臺服務提供者、網絡內容及產品服務提供者。

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履行了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義務,關鍵要結合相關法律、行政法規關于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的具體規定來認定。具體法律法規包括:《侵權責任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電信條例》、《網絡安全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根據以上法律、行政法規,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主要有:

一是基本注意義務。網絡服務提供者作為信息的提供者,其所提供的信息越多,由其所產生的風險就越多,相應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所應盡的注意義務就越高。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基本注意義務:落實信息網絡安全管理制度,并建立相應的網絡安全保障制度、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用戶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完善計算機信息網絡電子公告系統、用戶登記系統;落實安全保護技術措施,保障本網絡的運行安全和信息安全;負責對本網絡用戶的安全教育和培訓;對委托發布信息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登記,并對所提供的信息內容是否違法進行審核。

二是安全保障義務。在落實基本注意義務的前提下,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盡到具體的安全保障義務。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明確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和其他企業事業單位應當采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信息安全,防止在業務活動中收集的公民個人電子信息泄露、毀損、丟失。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信息泄露、毀損、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采取補救措施。

三是協助、配合及報告義務。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明確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加強對其用戶發布的信息的管理,發現法律、法規禁止發布或者傳輸的信息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該信息,采取消除等處置措施,保存有關記錄,并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電信條例》第61條規定,在公共信息服務中,電信業務經營者發現電信網絡中傳輸的信息明顯屬于本條例第56條所列內容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并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16條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發現其網站傳輸的信息明顯屬于本辦法第15條所列內容之一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并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第8條規定,從事國際聯網業務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接受公安機關的安全監督、檢查和指導,如實向公安機關提供有關安全保護的信息、資料及數據文件,協助公安機關查處通過國際聯網的計算機信息網絡的違法犯罪行為。

二、經監管部門責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

這里的“監管部門”是指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對網絡服務提供者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各部門。如《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18條規定,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依法對互聯網信息服務實施監督管理。新聞、出版、教育、衛生、藥品監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和公安、國家安全等有關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對互聯網信息內容實施監督管理。

本罪屬于純正的不作為犯,不作為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網絡服務的提供者在有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的前提下,在能夠履行的情況下拒不履行該義務;二是在接到監管部門責令采取改正措施的通知后,在有能力執行改正措施的情況下,拒不改正。網絡服務的提供者在接到監管部門責令其采取改正措施的通知后,應嚴格按照通知的內容和要求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如立即停止對相關信息的傳播,采取刪除或屏蔽網絡中含有相關內容的網址、目錄或者關閉服務器等措施,對相關信息的傳播途徑進行有效的控制。

三、網絡服務提供者拒不改正的行為導致特定危害結果的發生。

本罪屬于結果犯,要求出現嚴重后果或者行為達到嚴重程度才能成立,具體而言,網絡服務提供者拒不改正的行為需導致以下結果發生,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

1.致使違法信息大量傳播的。根據《電信條例》第56條的規定,這里的“違法信息”是指含有下列內容的信息: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秘密,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一的;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的;破壞國家宗教政策,宣揚邪教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散布淫穢、色情、賭博、暴力、兇殺、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含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內容的。認定違法信息被大量傳播,主要根據違法信息的數量、被閱讀的次數、被轉載、轉發的次數、受眾人數、傳播的主要渠道、后果及社會影響等因素綜合考量。

2.致使用戶信息泄露,造成嚴重后果的。這里的“用戶信息”主要分為描述類信息、行為類信息和關聯類信息三種類型。所謂描述類信息,主要指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服務過程中收集的用戶的基本信息,個人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號碼、住所、聯絡方式、收入等信息;企業信息主要以企業商業信息為主。由于信息的內容往往涉及到用戶的隱私,所以個人信息是法律所保護的重點。所謂行為類信息,主要指用戶在互聯網購買服務或產品的消費記錄、用戶的消費行為、偏好、生活方式等相關信息。如用戶購買的商品、交易的時間、購物的頻率等。對于移動通信用戶來說,其行為信息包括通話的時間、通話時長、呼叫客戶號碼、呼叫狀態、通話頻率等。所謂關聯類信息是指與用戶行為相關的,反映和影響用戶行為和心理等因素的相關信息,包括用戶滿意度、用戶忠誠度、用戶對產品與服務的偏好或態度、競爭對手行為等。這里的“造成嚴重后果”包括:導致用戶遭到人身傷害、名譽受到嚴重損害、受到較大經濟損失、正常生活或者生產經營受到嚴重影響等后果。

3.致使刑事案件證據滅失,情節嚴重的。網絡服務的提供者具有安全保障義務和協助、配合及報告義務,對涉及違法的信息應當保留有關原始記錄,并及時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這里的“情節嚴重”在實踐中可以根據刑事案件所滅失證據的重要性,證據對案件的影響以及案件的重大程度等因素綜合考量。

4.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囿于互聯網傳播信息種類的復雜性和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多樣性,刑法有必要設置這一兜底規定,以應對實踐中可能出現的復雜狀況。“其他嚴重情節”在具體適用時,應當參考本款前三項的規定,對社會危害性程度相當的行為予以追訴。

犯罪主體

本罪的主體為特殊主體,即網絡服務提供者,包括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廣播電視網、固定通信網、移動通信網等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網絡服務的機構或個人。單位犯本罪的,對單位實行雙罰制。

犯罪主觀方面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即行為人明知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且經監管部門責令采取改正措施后仍不改正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此外,行為人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必須是明知,即知道或者應當知道。

罪與非罪

是否構成本罪,關鍵要看行為人是否同時具備犯罪客觀方面的三個條件。

如果網絡服務的提供者履行了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絡安全的管理義務,盡到了安全注意義務,即便出現了本罪規定的幾種特定嚴重后果,也不構成本罪。

如果網絡服務的提供者沒有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絡安全的管理義務,監管部門尚未通知其采取改正措施,或者接到監管部門責令采取改正措施后,雖然積極改正,但危害結果依然發生的,都不能認定構成本罪。因沒有盡到相應的安全管理義務違反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應當依法給予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吊銷許可證或者取消備案、關閉網站、禁止有關責任人員從事網絡服務業務等處罰;致使用戶信息泄露,對被害人的人身、財產、名譽等權益造成嚴重侵害的,被害人可以依法追究網絡服務的提供者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此罪與彼罪

網絡服務的提供者作為網絡信息的傳播者,在構成本罪的同時如果參與對網絡信息的發布行為,通過發布信息等方式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或者通過網絡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的,根據《刑法》第120條之三的規定,同時構成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罪。

網絡服務的提供者構成本罪的同時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的,致使用戶信息泄露,根據《刑法》第253條之一的規定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網絡服務的提供者發現法律、法規禁止發布或者傳輸的信息,非但沒有履行其協助、配合及報告義務,即沒有保存有關記錄,并及時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反而幫助訴訟活動的當事人毀滅、偽造與訴訟案件相關的證據,情節嚴重的,根據《刑法》第307條構成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

網絡服務的提供者在構成本罪的同時,明知他人有間諜犯罪或者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犯罪行為,在司法機關向其調查有關情況、收集有關證據時,拒絕提供,情節嚴重的,根據《刑法》第311條的規定,同時構成拒絕提供間諜犯罪、恐怖主義犯罪、極端主義犯罪證據罪。

網絡服務的提供者在構成本罪的同時,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終端傳播淫穢電子信息,以牟利為目的傳播的,根據《刑法》第363條構成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不以牟利為目的傳播,情節嚴重的,根據《刑法》第364條構成傳播淫穢物品罪。

網絡服務的提供者在構成本罪的同時,違反保守國家秘密法的規定,明知傳播的信息涉及國家秘密,故意或者過失泄露國家秘密,情節嚴重的,根據《刑法》第398條的規定,構成故意或過失泄露國家秘密罪。

根據本罪第3款的規定,網絡服務的提供者構成本罪的同時又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證據參考標準

主體方面的證據

一、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年齡、身份等自然情況的證據。

包括身份證明、戶籍證明、任職證明、工作經歷證明、特定職責證明等,主要是證明行為人的姓名(曾用名)、性別、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貫、出生地、職業(或職務)、住所地(或居住地)等證據材料,如戶口簿、居民身份證、工作證、出生證、專業或技術等級證、干部履歷表、職工登記表、護照等。

對于戶籍、出生證等材料內容不實的,應提供其他證據材料。外國人犯罪的案件,應有護照等身份證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犯罪的案件,應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證明材料。

二、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否具有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如是否屬于間歇性精神病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證明材料。

三、證明單位的證據。證明是否屬于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證明單位的名稱、住所地、性質、法定代表人、單位負責人、業務范圍、成立時間等證據材料,如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法人工商注冊登記證明、法人設立證明、國有公司性質證明及非法人單位的身份證明、法人稅務登記證明的單位代碼證等。

四、證明法定代表人、單位負責人或直接責任人員等身份的證據:法定代表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在單位的任職、職責、負責權限的證明材料等。包括身份證明、戶籍證明、任職證明等,如戶口薄、居民身份證、工作證、護照、專業或技術等級證、干部履歷表、職工登記表、任命書、業務分工文件、委派文件、單位證明、單位規章制度等。

主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故意的證據:1.證明行為人明知的證據:(1)證明行為人明知自己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且經監管部門責令采取改正措施后仍不改正的證據;(2)證明行為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的證據。2.證明故意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

客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具有以下三方面的證據:一是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的證據;二是經監管部門責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的證據;三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拒不改正的行為導致特定危害結果的發生的證據。

具體證據包括:1.證明網絡服務提供者沒有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2.證明監管部門責令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改正措施的證據;3.證明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監管部門責令采取改正措施的通知的證據;4.證明網絡服務提供者拒不改正的證據;5.證明網絡服務提供者拒不改正的行為導致違法信息大量傳播的證據;6.證明網絡服務提供者拒不改正的行為導致用戶信息泄露,造成嚴重后果的證據;7.證明網絡服務提供者拒不改正的行為導致刑事案件證據滅失,情節嚴重的證據;8.證明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證據;9.證明網絡服務提供者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證據。

量刑方面的證據

一、法定量刑情節證據。

1.事實情節:(1)致使違法信息大量傳播的;(2)致使用戶信息泄露,造成嚴重后果的;(3)致使刑事案件證據滅失,情節嚴重的;(4)有其他嚴重情節的。2.法定從重情節。3.法定從輕減輕情節:(1)可以從輕;(2)可以從輕或減輕;(3)應當從輕或者減輕。4法定從輕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5.法定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3)可以免除處罰。

二、酌定量刑情節證據。

1.犯罪手段;2.犯罪對象;3.危害結果;4.動機;5.平時表現;6.認罪態度;7.是否有前科;8.其他證據。

量刑標準

img

法律適用

刑法條文

第二百八十六條之一 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經監管部門責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一)致使違法信息大量傳播的;

(二)致使用戶信息泄露,造成嚴重后果的;

(三)致使刑事案件證據滅失,情節嚴重的;

(四)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有前兩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節錄)(2017年5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 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法釋〔2017〕10號)

第九條 網絡服務提供者拒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經監管部門責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用戶的公民個人信息泄露,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之一的規定,以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定罪處罰。

相關法律法規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節錄)(2009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1號公布 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三十六條 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節錄)(2012年12月28日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一、國家保護能夠識別公民個人身份和涉及公民個人隱私的電子信息。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公民個人電子信息,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個人電子信息。

二、網絡服務提供者和其他企業事業單位在業務活動中收集、使用公民個人電子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信息。

網絡服務提供者和其他企業事業單位收集、使用公民個人電子信息,應當公開其收集、使用規則。

三、網絡服務提供者和其他企業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對在業務活動中收集的公民個人電子信息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毀損,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四、網絡服務提供者和其他企業事業單位應當采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信息安全,防止在業務活動中收集的公民個人電子信息泄露、毀損、丟失。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信息泄露、毀損、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采取補救措施。

五、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加強對其用戶發布的信息的管理,發現法律、法規禁止發布或者傳輸的信息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該信息,采取消除等處置措施,保存有關記錄,并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六、網絡服務提供者為用戶辦理網站接入服務,辦理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等入網手續,或者為用戶提供信息發布服務,應當在與用戶簽訂協議或者確認提供服務時,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

十、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在各自職權范圍內依法履行職責,采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防范、制止和查處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個人電子信息的違法犯罪行為以及其他網絡信息違法犯罪行為。有關主管部門依法履行職責時,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予以配合,提供技術支持。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在履行職責中知悉的公民個人電子信息應當予以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毀損,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十一、對有違反本決定行為的,依法給予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吊銷許可證或者取消備案、關閉網站、禁止有關責任人員從事網絡服務業務等處罰,記入社會信用檔案并予以公布;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節錄)(2000年9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91號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14年7月29日第一次修訂 2016年2月6日第二次修訂)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電信活動或者與電信有關的活動,必須遵守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電信,是指利用有線、無線的電磁系統或者光電系統,傳送、發射或者接收語音、文字、數據、圖像以及其他任何形式信息的活動。

第五十六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利用電信網絡制作、復制、發布、傳播含有下列內容的信息:

(一)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

(二)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秘密,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一的;

(三)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

(四)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的;

(五)破壞國家宗教政策,宣揚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六)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

(七)散布淫穢、色情、賭博、暴力、兇殺、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

(九)含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內容的。

第五十七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有下列危害電信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行為:

(一)對電信網的功能或者存儲、處理、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或者修改;

(二)利用電信網從事竊取或者破壞他人信息、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活動;

(三)故意制作、復制、傳播計算機病毒或者以其他方式攻擊他人電信網絡等電信設施;

(四)危害電信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其他行為。

第六十一條 在公共信息服務中,電信業務經營者發現電信網絡中傳輸的信息明顯屬于本條例第五十六條所列內容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并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

第六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第五十六條、第五十七條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七十七條 有本條例第五十六條、第五十七條和第五十八條所列禁止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四、《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節錄)(2000年9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92號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11年1月8日國務院令第588號修訂)

第三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分為經營性和非經營性兩類。

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是指通過互聯網向上網用戶有償提供信息或者網頁制作等服務活動。

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是指通過互聯網向上網用戶無償提供具有公開性、共享性信息的服務活動。

第十五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制作、復制、發布、傳播含有下列內容的信息:

(一)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

(二)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秘密,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一的;

(三)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

(四)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的;

(五)破壞國家宗教政策,宣揚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六)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

(七)散布淫穢、色情、賭博、暴力、兇殺、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

(九)含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內容的。

第十六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發現其網站傳輸的信息明顯屬于本辦法第十五條所列內容之一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并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

第十八條 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依法對互聯網信息服務實施監督管理。

新聞、出版、教育、衛生、藥品監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和公安、國家安全等有關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對互聯網信息內容實施監督管理。

第二十條 制作、復制、發布、傳播本辦法第十五條所列內容之一的信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對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并由發證機關責令停業整頓直至吊銷經營許可證,通知企業登記機關;對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并由備案機關責令暫時關閉網站直至關閉網站。

五、《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節錄)(1997年12月16日公安部令第33號發布 自1997年12月30日起施行 2011年1月8日修訂)

第三條 公安部計算機管理監察機構負責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的安全保護管理工作。

公安機關計算機管理監察機構應當保護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的公共安全,維護從事國際聯網業務的單位和個人的合法權益和公眾利益。

第四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國際聯網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秘密,不得侵犯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得從事違法犯罪活動。

第五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國際聯網制作、復制、查閱和傳播下列信息:

(一)煽動抗拒、破壞憲法和法律、行政法規實施的;

(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

(三)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的;

(四)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的;

(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實,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的;

(六)宣揚封建迷信、淫穢、色情、賭博、暴力、兇殺、恐怖,教唆犯罪的;

(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八)損害國家機關信譽的;

(九)其他違反憲法和法律、行政法規的。

第八條 從事國際聯網業務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接受公安機關的安全監督、檢查和指導,如實向公安機關提供有關安全保護的信息、資料及數據文件,協助公安機關查處通過國際聯網的計算機信息網絡的違法犯罪行為。

第十條 互聯單位、接入單位及使用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的法人和其他組織應當履行下列安全保護職責:

(一)負責本網絡的安全保護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保護管理制度;

(二)落實安全保護技術措施,保障本網絡的運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三)負責對本網絡用戶的安全教育和培訓;

(四)對委托發布信息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登記,并對所提供的信息內容按照本辦法第五條進行審核;

(五)建立計算機信息網絡電子公告系統的用戶登記和信息管理制度;

(六)發現有本辦法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第七條所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保留有關原始記錄,并在24小時內向當地公安機關報告;

(七)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刪除本網絡中含有本辦法第五條內容的地址、目錄或者關閉服務器。

第十八條 公安機關計算機管理監察機構發現含有本辦法第五條所列內容的地址、目錄或者服務器時,應當通知有關單位關閉或者刪除。

第二十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有本辦法第五條、第六條所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對個人可以并處5000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可以并處1.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并可以給予6個月以內停止聯網、停機整頓的處罰,必要時可以建議原發證、審批機構吊銷經營許可證或者取消聯網資格;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一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在規定的限期內未改正的,對單位的主管負責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并處5000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可以并處1.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并可以給予6個月以內的停止聯網、停機整頓的處罰,必要時可以建議原發證、審批機構吊銷經營許可證或者取消聯網資格。

(一)未建立安全保護管理制度的;

(二)未采取安全技術保護措施的;

(三)未對網絡用戶進行安全教育和培訓的;

(四)未提供安全保護管理所需信息、資料及數據文件,或者所提供內容不真實的;

(五)對委托其發布的信息內容未進行審核或者對委托單位和個人未進行登記的;

(六)未建立電子公告系統的用戶登記和信息管理制度的;

(七)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刪除網絡地址、目錄或者關閉服務器的;

(八)未建立公用賬號使用登記制度的;

(九)轉借、轉讓用戶賬號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聂荣县| 辽宁省| 图们市| 两当县| 嵊泗县| 大渡口区| 黑龙江省| 浮梁县| 舞阳县| 乐至县| 余江县| 水富县| 临朐县| 天长市| 许昌市| 临夏县| 弥勒县| 广丰县| 怀仁县| 健康| 东乡族自治县| 黎平县| 保山市| 磴口县| 天镇县| 区。| 南康市| 蒙阴县| 阳新县| 舞阳县| 陆良县| 上杭县| 武穴市| 佳木斯市| 屏东县| 上饶市| 漳浦县| 揭阳市| 克拉玛依市| 芒康县| 会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