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案

概 念

本罪是指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或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破壞,后果嚴重的行為。

立案標準

根據《刑法》第286條的規定,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造成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后果嚴重的,應當立案。

本罪是結果犯,本罪的立案標準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行為人違反國家規定,實施了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的行為。二是行為人的行為造成了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后果嚴重。同時具備上述兩個條件的,應當立案追究。

注意:具體規定可參見《關于辦理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4條至第6條的規定。

定罪標準

犯罪客體

本罪所侵害的客體是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本罪的犯罪對象為各種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及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

犯罪客觀方面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國家規定,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和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后果嚴重的行為。

一、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即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造成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所謂計算機信息系統,是指由計算機及其相關的和配套的設備含網絡、設施構成的,按照一定的應用目標和規則,對信息進行采集、加工、存儲、傳輸、檢索等處理的人機系統。其功能多種多樣,如進行文件編輯、采集、加工、存儲、打印、傳輸、檢索或者繪圖、顯像、游戲等,可用于不同行業、不同目標。同行業、不同目標的計算機系統其具體功能又會有所差別,如航空鐵路售票、氣象形勢分析、預測、圖書、報刊管理、企業經營管理等等。無論用于何種行業或者用于何種目標,只要對其功能進行破壞即可構成本罪。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方法,包括對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等具體行為,其中,刪除,是指將計算機信息系統應有的功能加以取消,既可以是取消其中的一項,也可以是其中的幾項或者全部。修改,是指將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功能部分或者全部地進行改變,或者將原程序用另一種程序加以替代,改變其功能。增加,是指通過增加磁記錄等手段為計算機信息系統添加其原本沒有的功能。至于干擾,則是通過一定手段,如輸入一個新的程序干擾原程序,以影響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轉,發揮其功能。

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所謂數據,在這里是指計算機用以表示一定意思內容或者由其進行實際處理的一切文字、符號、數字、圖形等有意義的組合。所謂計算機中存儲、處理、傳輸的數據,則是指固定存儲中計算機內部隨時可供提取、查閱、使用的數據,或者已經進入計算機正在進行加工、處理以及通過線路而由其他計算機信息系統傳遞過來的數據。所謂計算機程序,是指為了得到某種結果而可以由計算機等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的裝置執行的代碼化指令序列,或者可被自動轉換成代碼化指令序列的符號化指令序列或者符號化語序列。至于計算機應用程序則是指用戶使用數據的一種方式,是用戶按數據庫授予的子模式的邏輯結構,收發室對數據進行操作和運算的程序。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的數據、應用程序進行破壞,是指通過輸入刪除、修改、增加的操作指令而對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破壞的行為。

三、故意制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影響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行。所謂破壞性程序,是指隱藏于計算機信息系統中的數據文件、執行程序里的能夠在計算機內部運行,對其功能進行干擾、影響的一種程序。計算機病毒,作為一種破壞性程序的典型,是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毀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并能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所謂制作,是指創制、發明、設計、編造破壞性程序或者獲悉技術制作破壞性程序的行為。所謂傳播,則是指通過計算機信息系統含網絡輸入、輸出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以及將已輸入的破壞性程序軟件加以派送、散發等的行為。

四、破壞行為必須造成嚴重后果,才能構成本罪。否則,如果沒有造成危害后果或者雖有危害后果但不是嚴重后果,即使有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行為,也不能構成本罪。

犯罪主體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實際能構成本罪的,通常是那些精通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知識的專業人員,如計算機程序設計人員、計算機操作、管理維修人員等。《刑法修正案(九)》對本罪增加規定單位犯罪,實行雙罰制,即對單位判處罰金,使其不能通過犯罪得到非法利益,并對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相應的刑罰。

犯罪主觀方面

本罪在主觀方面必須出于故意,過失不能構成本罪。如果因操作疏忽大意或者技術不熟練或失誤而致使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或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應用程序遭受破壞,則不構成本罪。至于其動機,有的是顯示自己在計算機方面的高超才能,有的是想泄憤報復,有的是想竊取秘密,有的是想謀取利益,等等,但動機如何,不會影響本罪成立。

罪與非罪

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關鍵是看是否造成嚴重后果。

此罪與彼罪

本罪與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的界限。區分二者的關鍵主要在于犯罪對象不同。后者是涉及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等具有對國家安全和秘密產生重大影響或破壞性的犯罪,犯罪行為一旦發生,性質就比較嚴重,因而《刑法》未規定必須造成嚴重后果;本罪的犯罪對象是一般計算機信息系統,因而《刑法》規定了以造成嚴重后果為構成犯罪的條件。

證據參考標準

主體方面的證據

一、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年齡、身份等自然情況的證據。

包括身份證明、戶籍證明、任職證明、工作經歷證明、特定職責證明等,主要是證明行為人的姓名(曾用名)、性別、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貫、出生地、職業(或職務)、住所地(或居所地)等證據材料,如戶口簿、居民身份證、工作證、出生證、專業或技術等級證、干部履歷表、職工登記表、護照等。

對于戶籍、出生證等材料內容不實的,應提供其他證據材料。外國人犯罪的案件,應有護照等身份證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犯罪的案件,應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證明材料。

二、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否具有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如是否屬于間歇性精神病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證明材料。

三、證明單位的證據。證明是否屬于依法成立并有合法經營、管理范圍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

證明單位的名稱、住所地、性質、法定代表人、單位負責人、業務范圍、成立時間等證據材料,如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法人工商注冊登記證明、法人設立證明、國有公司性質證明及非法人單位的身份證明、法人稅務登記證明的單位代碼證等。

四、證明法定代表人、單位負責人或直接責任人員等身份的證據:法定代表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在單位的任職、職責、負責權限的證明材料等。包括身份證明、戶籍證明、任職證明等,如戶口薄、居民身份證、工作證、護照、專業或技術等級證、干部履歷表、職工登記表、任命書、業務分工文件、委派文件、單位證明、單位規章制度等。

主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故意的證據:1.證明行為人明知的證據:證明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2.證明直接故意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希望危害結果發生。

客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犯罪行為的證據。

具體證據包括:1.證明行為人具備計算機知識和技術的證據。2.證明行為人操作計算機進行犯罪行為的證據。3.證明行為人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破壞行為的證據:(1)對輸入程序的刪除;(2)對輸入程序的修改;(3)對計算機的干擾;(4)增加磁記錄;(5)造成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4.證明行為人對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破壞行為的證據:(1)對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的操作;(2)對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修改的操作;(3)對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增加的操作;(4)遭受破壞程度。5.證明行為人制作計算機病毒行為的證據:(1)在計算機上制作;(2)在磁盤、光盤上制作。6.證明行為人傳播計算機病毒行為的證據:(1)通過網絡;(2)通過磁盤、光盤;(3)將病毒輸入計算機;(4)變更、刪除、毀損、分解計算機中存儲的數據。7.證明行為人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后果嚴重”行為的證據。8.證明行為人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后果特別嚴重”行為的證據。

量刑方面的證據

一、法定量刑情節證據。

1.事實情節:(1)后果嚴重;(2)后果特別嚴重。2.法定從重情節。3.法定從輕減輕情節:(1)可以從輕;(2)可以從輕或減輕;(3)應當從輕或者減輕。4.法定從輕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5.法定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3)可以免除處罰。

二、酌定量刑情節證據。

1.犯罪手段:(1)技術;(2)操作。2.犯罪對象。3.危害結果。4.動機。5.平時表現。6.認罪態度。7.是否有前科。8.其他證據。

量刑標準

img

法律適用

刑法條文

第二百八十六條 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造成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后果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后果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故意制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影響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行,后果嚴重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單位犯前三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司法解釋

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節錄)(2016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 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法釋〔2016〕29號)

第十條 違反國家規定,針對環境質量監測系統實施下列行為,或者強令、指使、授意他人實施下列行為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的規定,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論處:

(一)修改參數或者監測數據的;

(二)干擾采樣,致使監測數據嚴重失真的;

(三)其他破壞環境質量監測系統的行為。

重點排污單位篡改、偽造自動監測數據或者干擾自動監測設施,排放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同時構成污染環境罪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從事環境監測設施維護、運營的人員實施或者參與實施篡改、偽造自動監測數據、干擾自動監測設施、破壞環境質量監測系統等行為的,應當從重處罰。

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節錄)(2011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 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法釋〔2011〕19號)

第四條 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數據或者應用程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第一款和第二款規定的“后果嚴重”:

(一)造成十臺以上計算機信息系統的主要軟件或者硬件不能正常運行的;

(二)對二十臺以上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進行刪除、修改、增加操作的;

(三)違法所得五千元以上或者造成經濟損失一萬元以上的;

(四)造成為一百臺以上計算機信息系統提供域名解析、身份認證、計費等基礎服務或者為一萬以上用戶提供服務的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累計一小時以上的;

(五)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實施前款規定行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后果特別嚴重”:

(一)數量或者數額達到前款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標準五倍以上的;

(二)造成為五百臺以上計算機信息系統提供域名解析、身份認證、計費等基礎服務或者為五萬以上用戶提供服務的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累計一小時以上的;

(三)破壞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能源等領域提供公共服務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功能、數據或者應用程序,致使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或者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

(四)造成其他特別嚴重后果的。

第五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程序,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第三款規定的“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

(一)能夠通過網絡、存儲介質、文件等媒介,將自身的部分、全部或者變種進行復制、傳播,并破壞計算機系統功能、數據或者應用程序的;

(二)能夠在預先設定條件下自動觸發,并破壞計算機系統功能、數據或者應用程序的;

(三)其他專門設計用于破壞計算機系統功能、數據或者應用程序的程序。

第八條 以單位名義或者單位形式實施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犯罪,達到本解釋規定的定罪量刑標準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條、第二百八十六條的規定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第九條 明知他人實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條、第二百八十六條規定的行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共同犯罪,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條、第二百八十六條的規定處罰:

(一)為其提供用于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數據或者應用程序的程序、工具,違法所得五千元以上或者提供十人次以上的;

(二)為其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器托管、網絡存儲空間、通訊傳輸通道、費用結算、交易服務、廣告服務、技術培訓、技術支持等幫助,違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

(三)通過委托推廣軟件、投放廣告等方式向其提供資金五千元以上的。

實施前款規定行為,數量或者數額達到前款規定標準五倍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條、第二百八十六條規定的“情節特別嚴重”或者“后果特別嚴重”。

第十條 對于是否屬于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條、第二百八十六條規定的“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專門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程序、工具”、“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難以確定的,應當委托省級以上負責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管理工作的部門檢驗。司法機關根據檢驗結論,并結合案件具體情況認定。

第十一條 本解釋所稱“計算機信息系統”和“計算機系統”,是指具備自動處理數據功能的系統,包括計算機、網絡設備、通信設備、自動化控制設備等。

本解釋所稱“身份認證信息”,是指用于確認用戶在計算機信息系統上操作權限的數據,包括賬號、口令、密碼、數字證書等。

本解釋所稱“經濟損失”,包括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犯罪行為給用戶直接造成的經濟損失,以及用戶為恢復數據、功能而支出的必要費用。

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關于依法辦理非法生產銷售使用“偽基站”設備案件的意見》(節錄)(2014年3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公通字〔2014〕1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廳、局,國家安全廳、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民檢察院、公安局、國家安全局:

近年來,各地非法生產、銷售、使用“偽基站”設備違法犯罪活動日益猖獗,有的借以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有的非法經營廣告業務,或者發送虛假廣告,甚至實施詐騙等犯罪活動。“偽基站”設備是未取得電信設備進網許可和無線電發射設備型號核準的非法無線電通信設備,具有搜取手機用戶信息,強行向不特定用戶手機發送短信息等功能,使用過程中會非法占用公眾移動通信頻率,局部阻斷公眾移動通信網絡信號。非法生產、銷售、使用“偽基站”設備,不僅破壞正常電信秩序,影響電信運營商正常經營活動,危害公共安全,擾亂市場秩序,而且嚴重影響用戶手機使用,損害公民財產權益,侵犯公民隱私,社會危害性嚴重。為依法辦理非法生產、銷售、使用“偽基站”設備案件,保障國家正常電信秩序,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護公民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制定本意見。

一、準確認定行為性質

(一)非法生產、銷售“偽基站”設備,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追究刑事責任:

1.個人非法生產、銷售“偽基站”設備三套以上,或者非法經營數額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二萬元以上的;

2.單位非法生產、銷售“偽基站”設備十套以上,或者非法經營數額十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五萬元以上的;

3.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兩年內曾因非法生產、銷售“偽基站”設備受過兩次以上行政處罰,又非法生產、銷售“偽基站”設備的。

實施前款規定的行為,數量、數額達到前款規定的數量、數額五倍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的“情節特別嚴重”。

非法生產、銷售“偽基站”設備,經鑒定為專用間諜器材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三條的規定,以非法生產、銷售間諜專用器材罪追究刑事責任;同時構成非法經營罪的,以非法經營罪追究刑事責任。

(二)非法使用“偽基站”設備干擾公用電信網絡信號,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以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追究刑事責任;同時構成虛假廣告罪、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擾亂無線電通訊管理秩序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除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外,利用“偽基站”設備實施詐騙等其他犯罪行為,同時構成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三)明知他人實施非法生產、銷售“偽基站”設備,或者非法使用“偽基站”設備干擾公用電信網絡信號等犯罪,為其提供資金、場所、技術、設備等幫助的,以共同犯罪論處。

相關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節錄)(1994年2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47號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11年1月8日修正)

第二十三條 故意輸入計算機病毒以及其他有害數據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的,或者未經許可出售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的,由公安機關處以警告或者對個人處以5000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處以15000元以下的罰款;有違反所得的,除予以沒收外,可以處以違法所得1至3倍的罰款。

第二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有關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規章及規范性文件

一、《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節錄)(1997年12月16日公安部令第33號公布 自1997年12月30日起施行 2011年1月8日修正)

第四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國際聯網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秘密,不得侵犯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得從事違法犯罪活動。

第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下列危害計算機信息網絡安全的活動:

(一)未經允許,進入計算機信息網絡或者使用計算機信息網絡資源的;

(二)未經允許,對計算機信息網絡功能進行刪除、修改或者增加的;

(三)未經允許,對計算機信息網絡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修改或者增加的;

(四)故意制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的;

(五)其他危害計算機信息網絡安全的。

第二十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有本辦法第五條、第六條所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對個人可以并處5000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可以并處15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并可以給予六個月以內停止聯網、停機整頓的處罰,必要時可以建議原發證、審批機構吊銷經營許可證或者取消聯網資格;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計算機病毒防治管理辦法》(節錄)(2000年4月26日公安部令第51號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的計算機病毒,是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毀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并能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第五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制作計算機病毒。

第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有下列傳播計算機病毒的行為:

(一)故意輸入計算機病毒,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

(二)向他人提供含有計算機病毒的文件、軟件、媒體;

(三)銷售、出租、附贈含有計算機病毒的媒體;

(四)其他傳播計算機病毒的行為。

第十一條 計算機信息系統的使用單位在計算機病毒防治工作中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建立本單位的計算機病毒防治管理制度;

(二)采取計算機病毒安全技術防治措施;

(三)對本單位計算機信息系統使用人員進行計算機病毒防治教育和培訓;

(四)及時檢測、清除計算機信息系統中的計算機病毒,并備有檢測、清除的記錄;

(五)使用具有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銷售許可證的計算機病毒防治產品;

(六)對因計算機病毒引起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癱瘓、程序和數據嚴重破壞等重大事故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并保護現場。

第十二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從計算機信息網絡上下載程序、數據或者購置、維修、借入計算機設備時,應當進行計算機病毒檢測。

第十六條 在非經營活動中有違反本辦法第五條、第六條第二、三、四項規定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處以一千元以下罰款。

在經營活動中有違反本辦法第五條、第六條第二、三、四項規定行為之一,沒有違法所得的,由公安機關對單位處以一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以五千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處以違法所得三倍以下罰款,但是最高不得超過三萬元。

違反本辦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第二十三條的規定處罰。

第二十一條 本辦法所稱計算機病毒疫情,是指某種計算機病毒爆發、流行的時間、范圍、破壞特點、破壞后果等情況的報告或者預報。

本辦法所稱媒體,是指計算機軟盤、硬盤、磁帶、光盤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赞皇县| 陇南市| 兴安盟| 普定县| 万全县| 宁强县| 营口市| 扎赉特旗| 东宁县| 万宁市| 德兴市| 巴南区| 大关县| 胶南市| 新野县| 岳西县| 汉阴县| 乌恰县| 兰溪市| 丽水市| 连南| 疏附县| 巨野县| 五台县| 邢台县| 清徐县| 香河县| 上思县| 延津县| 惠州市| 屏东县| 德保县| 嘉祥县| 阜新| 临邑县| 屯门区| 博白县| 长丰县| 沁阳市| 尚志市| 田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