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非法生產、銷售專用間諜器材、竊聽、竊照專用器材案

概 念

本罪是指違反法律規定,生產、銷售專用間諜器材或者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行為。

立案標準

根據《刑法》第283條的規定,非法生產、銷售專用間諜器材或者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應當立案。

本罪是行為犯,只要行為人實施了非法生產、銷售專用間諜器材或者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行為,原則上就構成犯罪,應當立案追究。但是,對于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可以根據《刑法》第13條的規定,不以犯罪論處。

定罪標準

犯罪客體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間諜專用器材及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生產、銷售管理制度。間諜專用器材是國家安全機關用來進行秘密偵察、聯絡的工具。這些工具是國家安全機關進行技術偵察,履行安全保衛工作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是這些手段使用不當則會侵犯公民隱私、企業的商業秘密等。間諜專用器材作為一種特殊用途的商品,它的生產、銷售有嚴格的限制。另外,秘密聯絡、截密等器材直接關乎國家安全利益,因此,對這些間諜器材的生產、配售、使用都必須進行嚴格的管理。非法生產、銷售間諜專用器材的行為違反了國家有關規定,擾亂了國家對間諜專用器材的管理秩序。非法間諜專用器材流入社會,嚴重侵犯公民個人隱私、侵害商業秘密,同時將會給國家安全利益造成損失,尤其是秘密聯絡、截密電子設備等流入社會將給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全利益構成嚴重的威脅。

根據《刑法》第283條的規定,本罪的犯罪對象是國家予以特別管理的專用間諜器材及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竊聽、竊照專用器材是用來秘密偵聽、拍攝偵查對象的言語、行動的工具,其余如空發式收發報機、密碼本、密寫工具、電子監聽、截收器材等是用來進行秘密聯絡、破譯密碼、截密的工具。包括:(1)暗藏式竊聽、竊照器材;(2)突發式收發報機、一次性密碼本、密寫工具;(3)用于獲取情報的電子監聽、截收器材;(4)其他專用器材。

犯罪客觀方面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非法生產、銷售專用間諜器材及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行為。“非法”是指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準擅自生產、銷售或者雖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生產、銷售但擅自超計劃生產、超范圍銷售。專用間諜器材是國家安全部門進行偵查、保衛工作的專用工具,其生產、銷售均由國家安全部門嚴格控制。專用間諜器材的生產、銷售在法律上屬于一般禁止的事項,因此除非已有國家安全部門明確的指定、批準,原則上均屬于非法生產、銷售。實踐中對于涉嫌非法生產、銷售專用間諜器材的,行為人必須提供其生產、銷售行為已經國家安全部門指定、批準的證據,不能證明其行為為合法的,應當認定其為非法生產、銷售。值得注意的是,證明生產、銷售專用間諜器材是否屬于非法行為的證據規則不同于一般案件,這是因為專用間諜器材的生產、銷售除經專門特許外,均為非法,即國家一般性地禁止。而國家安全部門指定、特許專用間諜器材生產、銷售是不同于其他行業管理的,其指定、特許行為一般是不對外公布的,所以,行為人不能提供國家安全部門指定、批準的證據,本身就說明其行為是非法的;同樣,即便經過指定、批準的,如果其行為超出指定、批準范圍,超出部分仍應認定為非法。“非法生產”是指未經批準,運用各種手段加工、制作專用間諜器材或者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行為,實踐中常用的手段有自行設計加工,如設計加工竊聽裝置;自行編制,如編制一次性密碼本;組裝,如購買電子元器件組裝竊聽裝置;改裝,如把一般民用電子設備改裝成電子竊聽設備等,不論行為人采取何種手段,只要從無到有地制造出專用間諜器材或者竊聽、竊照專用器材或者把普通民用設備經過改造變為專用間諜器材或竊聽、竊照專用器材,就構成非法生產專用間諜器材或竊聽、竊照專用器材,只要行為人生產的產品屬于國家安全部確認的專用間諜器材,即使其產品質量、性能低于合法生產的專用間諜器材或竊聽、竊照專用器材,也不影響本罪的成立。“非法銷售”是指未經批準擅自經營專用間諜器材或竊聽、竊照專用器材或者向沒有法定使用許可手續的單位或個人出售專用間諜器材或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行為。為了出售而走私、購買專用間諜器材或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以“非法銷售”論。但如果走私專用間諜器材或竊聽、竊照專用器材達到走私罪標準的,應作為法條競合犯比較兩罪分別可能判處的刑罰,從一重罪處罰。

犯罪主體

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為本罪的主體。單位犯本罪的,實行雙罰制,即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按照第一款的規定處刑。

犯罪主觀方面

本罪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如果是出于愛鉆研,無意之中將普通收音機改變成了發報機,或根本不知道銷售的是間諜器材或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則不構成本罪。

罪與非罪

區分罪與非罪的關鍵是看是否實施非法生產、銷售專用間諜器材或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行為。

此罪與彼罪

本罪與間諜罪的界限。二者在行為方式上有可能出現交叉的地方,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侵犯的直接客體不同、犯罪的目的不同。同時,要注意把生產、銷售間諜器材與利用這些間諜器材進行間諜活動區別開來。根本區別在于主觀方面內容不同。如果生產、銷售間諜器材的目的不是為了營利,而是為了從事間諜活動,則不能以本罪論處,而應依間諜罪處罰。

證據參考標準

主體方面的證據

一、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年齡、身份等自然情況的證據。

包括身份證明、戶籍證明、任職證明、工作經歷證明、特定職責證明等,主要是證明行為人的姓名(曾用名)、性別、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貫、出生地、職業(或職務)、住所地(或居所地)等證據材料,如戶口簿、居民身份證、工作證、出生證、專業或技術等級證、干部履歷表、職工登記表、護照等。

對于戶籍、出生證等材料內容不實的,應提供其他證據材料。外國人犯罪的案件,應有護照等身份證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犯罪的案件,應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證明材料。

二、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否具有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如是否屬于間歇性精神病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證明材料。

三、證明單位的證據。證明是否屬于依法成立并有合法經營、管理范圍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

證明單位的名稱、住所地、性質、法定代表人、單位負責人、業務范圍、成立時間等證據材料,如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法人工商注冊登記證明、法人設立證明、國有公司性質證明及非法人單位的身份證明、法人稅務登記證明的單位代碼證等。

四、證明法定代表人、單位負責人或直接責任人員等身份的證據:法定代表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在單位的任職、職責、負責權限的證明材料等。包括身份證明、戶籍證明、任職證明等,如戶口薄、居民身份證、工作證、護照、專業或技術等級證、干部履歷表、職工登記表、任命書、業務分工文件、委派文件、單位證明、單位規章制度等。

主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故意的證據:1.證明行為人明知的證據:證明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2.證明直接故意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希望危害結果發生;3.目的:非法營利。

客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非法生產、銷售間諜專用器材犯罪行為的證據:

具體證據包括:1.證明行為人未經有關部門批準擅自生產、銷售專用間諜器材或竊聽、竊照專用器材行為的證據;2.證明行為人非法生產竊聽專用器材或竊聽、竊照專用器材行為的證據;3.證明行為人非法生產竊照專用器材行為的證據;4.證明行為人非法生產其他專用間諜器材行為的證據;5.證明行為人非法銷售竊聽專用器材行為的證據;6.證明行為人非法銷售竊照專用器材行為的證據;7.證明行為人非法銷售其他專用間諜器材行為的證據。

量刑方面的證據

一、法定量刑情節證據。

1.事實情節:(1)情節嚴重;(2)其他。2.法定從重情節。3.法定從輕減輕情節:(1)可以從輕;(2)可以從輕或減輕;(3)應當從輕或者減輕。4.法定從輕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5.法定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3)可以免除處罰。

二、酌定量刑情節證據。

1.犯罪手段:(1)非法生產;(2)非法銷售;(3)其他。2.犯罪對象。3.危害結果。4.動機。5.平時表現。6.認罪態度。7.是否有前科。8.其他證據。

量刑標準

img

法律適用

刑法條文

第二百八十三條 非法生產、銷售專用間諜器材或者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關于依法辦理非法生產銷售使用“偽基站”設備案件的意見》(2014年3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公通字〔2014〕1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廳、局,國家安全廳、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民檢察院、公安局、國家安全局:

近年來,各地非法生產、銷售、使用“偽基站”設備違法犯罪活動日益猖獗,有的借以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有的非法經營廣告業務,或者發送虛假廣告,甚至實施詐騙等犯罪活動。“偽基站”設備是未取得電信設備進網許可和無線電發射設備型號核準的非法無線電通信設備,具有搜取手機用戶信息,強行向不特定用戶手機發送短信息等功能,使用過程中會非法占用公眾移動通信頻率,局部阻斷公眾移動通信網絡信號。非法生產、銷售、使用“偽基站”設備,不僅破壞正常電信秩序,影響電信運營商正常經營活動,危害公共安全,擾亂市場秩序,而且嚴重影響用戶手機使用,損害公民財產權益,侵犯公民隱私,社會危害性嚴重。為依法辦理非法生產、銷售、使用“偽基站”設備案件,保障國家正常電信秩序,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護公民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制定本意見。

一、準確認定行為性質

(一)非法生產、銷售“偽基站”設備,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追究刑事責任:

1.個人非法生產、銷售“偽基站”設備三套以上,或者非法經營數額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二萬元以上的;

2.單位非法生產、銷售“偽基站”設備十套以上,或者非法經營數額十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五萬元以上的;

3.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兩年內曾因非法生產、銷售“偽基站”設備受過兩次以上行政處罰,又非法生產、銷售“偽基站”設備的。

實施前款規定的行為,數量、數額達到前款規定的數量、數額五倍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的“情節特別嚴重”。

非法生產、銷售“偽基站”設備,經鑒定為專用間諜器材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三條的規定,以非法生產、銷售間諜專用器材罪追究刑事責任;同時構成非法經營罪的,以非法經營罪追究刑事責任。

(二)非法使用“偽基站”設備干擾公用電信網絡信號,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以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追究刑事責任;同時構成虛假廣告罪、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擾亂無線電通訊管理秩序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除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外,利用“偽基站”設備實施詐騙等其他犯罪行為,同時構成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三)明知他人實施非法生產、銷售“偽基站”設備,或者非法使用“偽基站”設備干擾公用電信網絡信號等犯罪,為其提供資金、場所、技術、設備等幫助的,以共同犯罪論處。

(四)對于非法使用“偽基站”設備擾亂公共秩序,侵犯他人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情節較輕,尚不構成犯罪,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

二、嚴格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

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處理,應當結合其主觀惡性大小、行為危害程度以及在案件中所起的作用等因素,切實做到區別對待。對組織指揮、實施非法生產、銷售、使用“偽基站”設備的首要分子、積極參加的犯罪分子,以及曾因非法生產、銷售、使用“偽基站”設備受到行政處罰或者刑事處罰,又實施非法生產、銷售、使用“偽基站”設備的犯罪分子,應當作為打擊重點依法予以嚴懲;對具有自首、立功、從犯等法定情節的犯罪分子,可以依法從寬處理。對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依法不作為犯罪處理。

三、合理確定管轄

(一)案件一般由犯罪地公安機關管轄,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機關管轄更為適宜的,也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機關管轄。對案件管轄有爭議的,可以由共同的上級公安機關指定管轄;情況特殊的,上級公安機關可以指定其他公安機關管轄。

(二)上級公安機關指定下級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的案件,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由偵查該案件的公安機關提請同級人民檢察院審查批準,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作出批準逮捕或者不批準逮捕的決定;需要移送審查起訴的,由偵查該案件的公安機關移送同級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

(三)人民檢察院對于審查起訴的案件,按照《刑事訴訟法》的管轄規定,認為應當由上級人民檢察院或者同級其他人民檢察院起訴的,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檢察院,或者報上級檢察機關指定管轄。

(四)符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法工委《關于實施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規定》有關并案處理規定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可以在職責范圍內并案處理。

四、加強協作配合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國家安全機關要依法做好相關鑒定工作;公安機關要全面收集證據,特別是注意做好相關電子數據的收集、固定工作,對疑難、復雜案件,及時向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通報情況,對已經提請批準逮捕的案件,積極跟進、配合人民檢察院的審查批捕工作,認真聽取意見;人民檢察院對于公安機關提請批準逮捕、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符合批捕、起訴條件的,應當依法盡快予以批捕、起訴;人民法院應當加強審判力量,制訂庭審預案,并依法及時審結。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阳县| 阿坝县| 灵丘县| 榕江县| 岗巴县| 昌都县| 瑞安市| 丹棱县| 绿春县| 拉孜县| 茂名市| 宜章县| 科技| 河东区| 柞水县| 永吉县| 尚志市| 九龙坡区| 灵武市| 镇康县| 眉山市| 蓝田县| 胶南市| 曲水县| 大理市| 乃东县| 渝中区| 阿坝| 泾阳县| 姚安县| 冀州市| 永川市| 荆门市| 武邑县| 吉首市| 湾仔区| 丹阳市| 卫辉市| 定西市| 云龙县| 乃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