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8.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案

概 念

本罪是指行為人在依照國家規定應當提供真實身份證明的情況下,使用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虛假身份證件,或者盜用他人上述依法可以用于證明身份的證件的行為。

立案標準

根據《刑法》280條之一的規定,在依照國家規定應當提供真實身份證明的情況下,行為人只要使用偽造、變造的身份證件,或者盜用他人身份證件,情節嚴重的,即成立本罪。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的行為只有達到情節嚴重,才能構成本罪。而情節是否嚴重,要根據行為人利用虛假的或者盜用的身份證件所實施的具體行為,具體分析認定。例如:1.行為人使用虛假身份證件或者盜用身份證件數量大、次數多的;2.行為人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非法牟利數額大的;3.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的行為嚴重損害第三人的人身或者財產權益的;4.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嚴重擾亂社會某領域的管理秩序的;5.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嚴重影響某種身份證件社會公信力的。

定罪標準

犯罪客體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社會公共信用。公民的身份證件是能夠證明其真實身份的重要證件,身份證件是社會公共信用的象征,在國家規定應當提供真實身份證明的情況下,使用偽造、變造的虛假身份證件,或者盜用他人身份證件的,都會使身份證件的真實性受到質疑,而身份證明的真實性是塑造完整的社會公共信用的前提,因此,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的行為必將侵害社會公共信用。

犯罪客觀方面

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有兩種,一是行為人使用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虛假身份證件的行為;二是盜用他人上述依法可以用于證明身份的證件的行為。

本罪的犯罪對象是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身份證件,這些身份證件是由國家機關制作、頒發的,記載了公民大量的個人信息,能夠證明公民的真實身份或證明其具有某種資格,可以行使某種權利的重要證件,具有很強的社會公信力。以社會保障卡為例,社會保障卡是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一規劃,由各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面向社會發行,用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各項業務領域的集成電路(IC)卡。社會保障卡卡面和卡內均記載持卡人姓名、性別、公民身份號碼等基本信息,卡內標識了持卡人的個人狀態(就業、失業、退休等),可以記錄持卡人社會保險繳費情況、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信息、醫療保險個人賬戶信息、職業資格和技能、就業經歷、工傷及職業病傷殘程度等。可見,社會保障卡記載了大量的公民個人信息。社會保障卡作用十分廣泛,持卡人不僅可以憑卡就醫進行醫療保險個人賬戶實時結算,還可以辦理養老保險事務;辦理求職登記和失業登記手續,申領失業保險金,申請參加就業培訓;申請勞動能力鑒定和申領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在網上辦理有關勞動和社會保障事務等。可見,社會保障卡記載了公民大量的個人信息,且決定了公民能否實施具有重大意義的行為,具有很強的社會公信力。

“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虛假身份證件”,是指不是由國家機關制作、頒發的,而是偽造、變造的虛假證件,證件上所記載的公民個人信息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只要是偽造、變造的身份證件,是否為行為人的真實身份信息,不影響本罪的成立。這里的“盜用”是指盜用他人名義使用他人真實的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依法可以用于證明身份的證件的行為。包括撿拾、購買、盜竊他人身份證件后冒用的情況。如果是在身份證件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冒用,雖然不構成本罪,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十七條規定,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證的,由公安機關處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處十日以下拘留,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現實生活中公民需要出示身份證的情形很多,如:(1)選民登記;(2)戶口登記;(3)兵役登記;(4)婚姻登記;(5)入學,就業;(6)辦理公證事務;(7)前往邊境管理區;(8)辦理申請出境手續;(9)參與訴訟活動;(10)辦理機動車,船駕駛證和行駛證,非機動車執照;(11)辦理個體營業執照;(12)辦理個人信貸事務;(13)參加社會保險,領取社會救濟;(14)辦理搭乘民航飛機手續;(15)投宿旅店辦理登記手續;(16)提取匯款,郵件;(17)寄賣物品;(18)辦理其他事務;(19)身份證可用來參加各種職業。依照國家規定應當提供身份證明的活動一般都是比較重要的經濟社會活動或者管理事項,在這些活動中使用虛假身份證件,會嚴重擾亂相關管理秩序,具有較為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如果是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證明自己身份的一般場合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他人身份證件的,雖然不構成本罪,但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和相關證件管理或者行政管理事項的法律法規的行為,應根據具體情況依照不同的法律法規予以治安管理處罰或者其他行政處罰。例如,根據《公務員錄用考試違紀違規行為處理辦法(試行)》第七條之規定,報考者在考試過程中持假證件參加考試的,由公務員考試機構或者招錄機關給予其取消本次考試資格的處理,并由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給予其5年內不得報考公務員的處理。

本罪在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后設置了“等依法可以用于證明身份的證件”進行概括性的規定,采用了兜底條款的模式進一步嚴密了刑事法網。因此,對“依法可以用于證明身份的證件”在實踐中應從嚴掌握,不能做擴大解釋,身份證件的范圍只能限于那些記載了公民個人信息,具有社會公信力,且公信力與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相當的身份證件,否則會導致打擊范圍過大。例如,使用偽造、變造的圖書借閱證、就診卡,或者盜用他人的此類證件,一般不會造成與使用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護照同等的社會危害性,因此,不作為犯罪處理。

需要注意的是,未來的身份證件將開放向其他公共服務領域的集成應用,逐步實現“一卡通”的功能。例如,把社保卡、就診卡和銀行卡三合一,實現就醫“一卡通”,加載金融功能后的社會保障卡在具有信息記錄、信息查詢、業務辦理等功能的同時,還可作為銀行卡使用,具有現金存取、轉賬、消費等金融功能。所以,《刑法修正案(九)》對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的情節嚴重的行為加以嚴懲,對進一步維護以實名制為基礎的社會管理制度意義重大。

犯罪主體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

犯罪主觀方面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且只能是直接故意,即行為人明知使用偽造、變造的或者盜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會產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希望這種結果發生。行為人的動機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罪與非罪

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需要注意:

以下兩種情況雖不構成本罪,但應根據相應的法律法規,給予相應的行政處罰。1.如果行為人不是在“依照國家規定應當提供身份證明”的場合使用偽造、變造的身份證件或者盜用他人身份證件的,不作犯罪處理;2.如果行為人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的行為沒有達到情節嚴重的,同樣也不構成犯罪。

此罪與彼罪

行為人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并不是沒有目的的使用、盜用,且目的多數是非法的,雖然是何目的不影響本罪的成立,但本罪往往是行為人實施相關犯罪的方法行為。如為了詐騙財物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與他人簽訂合同的,構成本罪與合同詐騙罪的牽連犯;為了和他人重婚而使用偽造的身份證件辦理結婚登記的,構成本罪與重婚罪的牽連犯;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偷越國邊境情節嚴重的,構成本罪與偷越國邊境罪的牽連犯等。依照本罪第二款的規定,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證據參考標準

主體方面的證據

一、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年齡、身份等自然情況的證據。

包括身份證明、戶籍證明、任職證明、工作經歷證明、特定職責證明等,主要是證明行為人的姓名(曾用名)、性別、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貫、出生地、職業(或職務)、住所地(或居住地)等證據材料,如戶口簿、居民身份證、工作證、出生證、專業或技術等級證、干部履歷表、職工登記表、護照等。

對于戶籍、出生證等材料內容不實的,應提供其他證據材料。外國人犯罪的案件,應有護照等身份證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犯罪的案件,應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證明材料。

二、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否具有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如是否屬于間歇性精神病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證明材料。

主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故意的證據:1.證明行為人明知的證據:證明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本罪包括兩種情況:(1)證明行為人明知身份證件是偽造、變造或者可能是偽造、變造的證據(2)證明行為人明知是他人身份證件的證據。2.證明直接故意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希望危害結果發生。

客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在依照國家規定應當提供身份證明的活動中,使用偽造、變造的或者盜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依法可以用于證明身份的證件的證據。

具體證據包括:1.證明行為人使用偽造、變造的身份證件數量較大的證據;2.證明行為人多次使用偽造、變造的身份證件的證據;3.證明行為人多次盜用他人身份證件的證據;4.證明行為人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非法牟利數額較大的證據;5.證明行為人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嚴重擾亂社會管理秩序的證據;6.證明行為人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嚴重損害第三人的人身或者財產權益的;7.證明行為人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證據。

量刑方面的證據

一、法定量刑情節證據。

1.事實情節:情節嚴重。2.法定從重情節。3.法定從輕減輕情節:(1)可以從輕;(2)可以從輕或減輕;(3)應當從輕或者減輕。4法定從輕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5.法定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3)可以免除處罰。

二、酌定量刑情節證據。

1.犯罪手段;2.犯罪對象;3.危害結果;4.動機;5.平時表現;6.認罪態度;7.是否有前科;8.其他證據。

量刑標準

img

法律適用

刑法條文

第二百八十條之一 在依照國家規定應當提供身份證明的活動中,使用偽造、變造的或者盜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依法可以用于證明身份的證件,情節嚴重的,處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有前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立法解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的解釋》(2014年4月24日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司法實踐中遇到的情況,討論了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的含義及騙取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金或者其他社會保障待遇的行為如何適用刑法有關規定的問題,解釋如下:

以欺詐、偽造證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騙取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金或者其他社會保障待遇的,屬于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詐騙公私財物的行為。

現予公告。

相關法律法規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節錄)(2005年8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38號公布 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2012年10月26日修正)

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偽造、變造或者買賣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的公文、證件、證明文件、印章的;

(二)買賣或者使用偽造、變造的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的公文、證件、證明文件的;

(三)偽造、變造、倒賣車票、船票、航空客票、文藝演出票、體育比賽入場券或者其他有價票證、憑證的;

(四)偽造、變造船舶戶牌,買賣或者使用偽造、變造的船舶戶牌,或者涂改船舶發動機號碼的。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節錄)(2003年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四號公布 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2011年10月29日修正)

第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應當出示居民身份證證明身份:

(一)常住戶口登記項目變更;

(二)兵役登記;

(三)婚姻登記、收養登記;

(四)申請辦理出境手續;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需要用居民身份證證明身份的其他情形。

依照本法規定未取得居民身份證的公民,從事前款規定的有關活動,可以使用符合國家規定的其他證明方式證明身份。

第十七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處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處十日以下拘留,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一)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證或者使用騙領的居民身份證的;

(二)購買、出售、使用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的。

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和騙領的居民身份證,由公安機關予以收繳。

第十八條 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有本法第十六條、第十七條所列行為之一,從事犯罪活動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節錄)(2006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56號公布 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十六條 金融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建立客戶身份識別制度。

金融機構在與客戶建立業務關系或者為客戶提供規定金額以上的現金匯款、現鈔兌換、票據兌付等一次性金融服務時,應當要求客戶出示真實有效的身份證件或者其他身份證明文件,進行核對并登記。

客戶由他人代理辦理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同時對代理人和被代理人的身份證件或者其他身份證明文件進行核對并登記。

與客戶建立人身保險、信托等業務關系,合同的受益人不是客戶本人的,金融機構還應當對受益人的身份證件或者其他身份證明文件進行核對并登記。

金融機構不得為身份不明的客戶提供服務或者與其進行交易,不得為客戶開立匿名賬戶或者假名賬戶。

金融機構對先前獲得的客戶身份資料的真實性、有效性或者完整性有疑問的,應當重新識別客戶身份。

任何單位和個人在與金融機構建立業務關系或者要求金融機構為其提供一次性金融服務時,都應當提供真實有效的身份證件或者其他身份證明文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腾冲县| 安新县| 磴口县| 昌平区| 积石山| 霸州市| 安泽县| 宁南县| 舒城县| 墨江| 通河县| 金阳县| 芷江| 新晃| 当雄县| 淮南市| 大厂| 楚雄市| 襄城县| 黄浦区| 疏附县| 星座| 思南县| 永定县| 甘南县| 察雅县| 青田县| 新营市| 油尖旺区| 巴楚县| 盐城市| 洮南市| 广州市| 桐乡市| 许昌县| 芜湖县| 永春县| 嘉禾县| 长垣县| 明星| 车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