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一條 【健全工作制度與密切群眾關系】

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建立健全各項調解工作制度,聽取群眾意見,接受群眾監督。

注解

本條是關于人民調解委員會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及人民調解委員會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人民調解委員會工作制度主要包括崗位責任制、例會、學習、考評、業務登記、統計和檔案管理等。

應用

22.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制度

(1)崗位責任制度。崗位責任制度是人民調解委員會各項工作制度建設的核心內容,是通過明確調解員的責任,確定具體任務,并根據任務完成情況對調解員進行考核獎懲。

(2)糾紛登記制度。糾紛登記是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的依據,人民調解委員會對糾紛當事人的口頭申請、書面申請或者主動介入調解糾紛的情況都應當進行登記,填寫《人民調解員調解案件登記單》,記明當事人姓名、性別、年齡、工作單位、家庭住址、糾紛事由,記錄人簽名或蓋章,登記日期等。并且按期填寫《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案件匯總登記表》。

(3)統計制度。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確定專門的統計人員,設立各類統計臺賬,及時向司法行政機關報送《人民調解組織隊伍經費保障情況統計表》《人民調解案件情況統計表》。

(4)文書檔案管理制度。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糾紛,一般應當制作調解卷宗,做到一案一卷。調解卷宗主要包括《人民調解申請書》或者《人民調解受理登記表》《人民調解調查(調解、回訪)記錄》《人民調解協議書》或者《人民調解口頭協議登記表》等。糾紛調解過程簡單或者達成口頭調解協議的,也可以多案一卷,定期集中組卷歸檔。建立文書檔案管理制度要求設立保管人員,規定必要的調閱、保密管理辦法,做好調解文書的審查、裝訂。

(5)回訪制度。回訪制度是人民調解委員會對已調解結案的糾紛,特別是比較復雜、可能出現反復的糾紛進行走訪,了解相關情況的制度。回訪的主要內容包括:協議的履行情況,當事人對調解協議的態度有無變化、行為有無反常,有無新的糾紛苗頭和隱患,當事人對調解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等。對回訪中發現的糾紛苗頭和影響調解協議履行的隱患,人民調解委員會要認真分析研判,提出解決辦法。對有激化苗頭的,要及時向相關部門報告。

(6)糾紛排查制度。糾紛排查制度是人民調解委員會定期或不定期地對轄區內的民間糾紛進行摸底、登記、分類處理的工作制度。通過糾紛排查,了解掌握糾紛信息,有針對性地開展調解工作。人民調解委員會既可以參加司法行政機關、綜治維穩部門組織的集中排查,也可以根據糾紛情況或是在重要地區、重要節點自行組織排查。排查中要做到明確排查目的,掌握排查時間、范圍和方法,通過逐門逐戶逐人的摸底排隊,掌握糾紛重點對象,填寫排查工作統計表,妥善處置排查出的糾紛。

(7)糾紛信息傳遞與反饋制度。糾紛信息傳遞與反饋制度是指基層人民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通過各種渠道將民間糾紛苗頭和信息傳送到人民調解委員會,人民調解委員會對糾紛信息進行研究分析、加工處理后,將具體的調解意見反饋給相關單位,為其科學預測、預防、化解民間糾紛提供依據。人民調解委員會要明確糾紛信息員,組織好糾紛信息的傳遞工作,涉及哪個部門、哪個調解組織的糾紛信息就傳遞到哪。要做好糾紛信息的分類處理,按照糾紛性質、輕重緩急、難易程度提出處理意見,對本調解組織可以調解的,提出解決意見并反饋給相關單位;對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常見、多發矛盾糾紛,在做好調解的同時,提出預防、疏導的措施和建議;對疑難、復雜、易激化的糾紛和群體性糾紛等,要在穩控事態的基礎上,及時向相關部門和基層人民政府報告,請求相關職能部門處理。

除了上述七項基本制度外,各地還需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完善人民調解工作制度體系,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分析研判制度、重大糾紛集體討論制度、重大疑難糾紛報告制度、矛盾糾紛調處跟蹤反饋機制、群體性事件快速反應機制等,變被動調解為主動調解,變事后調解為事先防范,逐步形成一整套有效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的人民調解工作制度體系。

配套

《人民調解工作若干規定》第19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南| 卢龙县| 黑龙江省| 准格尔旗| 龙江县| 新丰县| 友谊县| 来凤县| 双柏县| 顺义区| 阿拉善左旗| 靖远县| 页游| 三都| 洛浦县| 高碑店市| 安塞县| 积石山| 叶城县| 平谷区| 海口市| 英山县| 紫金县| 贵德县| 永昌县| 大冶市| 黑龙江省| 玛沁县| 隆子县| 阳泉市| 土默特左旗| 南部县| 澄江县| 麟游县| 遂溪县| 昭平县| 古丈县| 和田市| 云安县| 永年县| 怀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