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行政訴訟法逐條注釋
- 梁鳳云編著
- 411字
- 2021-10-23 03:37:08
第五條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原則】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
※立法·要點注釋
1.以事實為根據。這是實事求是原則在行政審判工作中的體現,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應當依照法定程序調查、認定客觀存在的事實,切忌主觀性和片面性。具體要求是:了解案情(包括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的情況和行政爭議發生的原因、經過和爭議焦點等);掌握證據(應當向訴訟參與人和其他有關部門或者個人收集、調取與案情有關的證據);審查證據(應當分析證據和待證事實的內在聯系,審查證據的客觀性、真實性和合法性等)。
2.以法律為準繩。只有法律才是人民法院認定事實的基礎和衡量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客觀尺度,上級指示、主觀臆斷等均非判斷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依據。任何機關的以言代法、以權代法、批條子、打招呼的行為,不僅屬于違法行為,還應當受到法律的追究。
【法律文件】
《民事訴訟法》(20120831)
第七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
推薦閱讀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對照應用版)(2018年版)
- 民間借貸糾紛:證據運用與裁判指引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案例注釋版(第四版)
- 刑民交叉的理論構造
- 普通法的訴訟形式(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糾紛解決機制研究
- 調解學教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注解與配套(2017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注釋本:最新修正版
- 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發展觀察與案例評述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實用版(2015年版)
- 徘徊的困惑:R區行政訴訟率變遷研究(1987~2016)
- 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的區域實踐與理論思考
- 民事訴訟法要點解答
- 律師不會告訴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