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立案·管轄·證據·裁判(案例應用版)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16625字
- 2021-09-09 19:45:02
第四章 關于責任主體的特殊規定
第三十二條【監護人的責任】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
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
條文注釋
【監護人責任的特殊性】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這是由監護人的職責所決定的。從本條規定看,監護人的責任不能簡單地歸為無過錯責任或者過錯推定責任。因為一方面監護人如果能夠證明其盡到監護責任的,只能減輕其侵權責任,而不能免除,這不同于一般的過錯推定責任;另一方面,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的行為構成了侵權,監護人才承擔相應責任,監護人不是對被監護人所有的行為都承擔侵權責任。如果被監護人的行為對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來說也無須承擔責任的話,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監護人也不需要承擔責任。而且,監護人也不是對被監護人造成的所有損失都承擔侵權責任,如果監護人能夠證明其盡到了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從這一點看,也有別于無過錯責任。
【監護人的具體賠償責任】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在具體承擔賠償責任時,如果被監護人有財產的,那么應當首先從被監護人的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的部分再由監護人承擔賠償責任。
案例解讀
案例25.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時,賠償責任應如何認定?[1]
原告劉某某與被告李某、歐某、吳某某均系嘉禾縣廣發鎮中學的學生。2014年4月2日下午課間休息時,被告李某召集被告歐某、吳某某一起找到原告劉某某后,三被告對原告實施了毆打,導致原告受傷。事后原告到嘉禾縣住院治療22天,其醫療費由三被告的親屬墊付。原告傷情經醫院診斷:左尺骨牛段骨折、左尺骨中段骨折。經鑒定,傷殘程度評定為十級傷殘,鑒定費700元由原告交納。案經廣發中學調解,因當事人對賠償金額未達成一致意見,原告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另查明,2013年農業平均年收入為21836元,實際每天收入60元,原告劉某某住院22天,護理費核算為1320元,住院伙食補助費按出差標準每天12元計算為264元,2013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7440元,原告的殘疾賠償金核算為14880元。在這種情況下,賠償責任應如何認定?
《侵權責任法》第32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在本案中,原告劉某某的身體健康權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人非法侵害。三被告李某、歐某、吳某某無故將原告劉某某打傷,三被告李某、歐某、吳某某的行為具有過錯,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鑒于案發時,三被告李某、歐某、吳某某均系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根據上述《侵權責任法》第32條規定,其造成的損害,應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因此人民法院判決,原告劉某某的護理費1320元、住院伙食補助費264元、鑒定費700元、殘疾賠償金14880元、精神損害撫慰金5000元等共計人民幣22164元,由三被告李某、歐某、吳某某的監護人共同賠償,三被告的監護人相互承擔連帶責任。
第三十三條【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暫時失去意識時的責任形式】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損害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沒有過錯的,根據行為人的經濟狀況對受害人適當補償。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因醉酒、濫用麻醉藥品或者精神藥品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條文注釋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于自己喪失意識存在過錯的情形】
因為自己的過錯,喪失了意識后造成了他人的損害,行為人應當根據其過錯承擔賠償責任。其實,本條第一款中的過錯,是指“過錯”導致其喪失意識,因為失去意識之后確實沒有過錯可言。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是由于其過錯導致意識喪失,那么對于喪失意識后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則要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于自己喪失意識沒有過錯的情形】
如果行為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制不是由于自己的過錯造成,而是由于其他原因導致,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可以不承擔侵權責任,不過需要根據公平分擔的規定,適當分擔被侵權人的損失。根據本法第24條的規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需要說明的是,這里對受害人是“補償”而不是“賠償”。因為賠償原則上采取“填平”的原則,受害人損失多少賠多少,而補償通常行為人沒有過錯,是根據行為人的經濟能力,適當彌補受害人的損失。其實,本法第24條是對公平分擔原則總的規定,本條第1款的規定可以說是公平分擔原則在具體制度中的體現。
【因醉酒、濫用麻醉藥品或者精神藥品喪失意識的情形】
雖然侵權行為發生時,行為人已經喪失意識似乎沒有“過錯”可言,但是,其行為本身具有違法性,應當對此發生的侵權行為承擔責任。本條第1款規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損害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而第2款規定“因醉酒、濫用麻醉藥品或者精神藥品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損害”,其實也屬于第一款“有過錯”的一種情形。
案例解讀
案例26.侵權人因醉酒造成他人損害時,賠償責任應如何認定?[2]
2014年1月22日下午,原告許甲在東海縣安峰鎮峰西村看人家扒魚塘,被告許乙酒后來到現場找許甲摔跤,許甲沒有理會,后許乙上前抱住許甲兩人摔在一起,倒地時許甲左前臂被身底石塊墊傷。許甲傷后在沭陽縣桑墟衛生院治療花醫療費1408元,在東海利民醫院住院治療9天,花醫療費8692.60元,計10100.60元。許甲傷經鑒定,結論為:1.許甲于2014年1月22日因外傷致左尺骨骨折,行鋼板螺釘內固定術治療。目前其左前臂鋼板內固定尚在位,補償其后續必然發生的手術治療費及康復費8500元。2.許甲本次損傷的誤工期限為傷后180日、營養期限為傷后60日、護理期限為傷后60日;二次手術取內固定時,再予誤工期限30日、護理期限15日、營養期限15日。許甲支付鑒定費1200元。在這種情況下,賠償責任應如何認定?
本案涉及完全行為能力人由于醉酒原因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損害的賠償問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處于醉酒狀態時,其行為完全或部分不受自身意識控制,在這種狀態下,醉酒人侵害他人權利的行為是否應負責任呢?答案是肯定的。《侵權責任法》第33條第2款規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因醉酒、濫用麻醉藥品或者精神藥品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在本案中,被告許乙酒后滋事與原告許甲發生糾紛,致使許甲受傷,根據上述《侵權責任法》第33條第2款規定,許乙應承擔侵權責任,賠償許甲受到的侵權損失。為此,原告要求被告賠償醫療費10492.60元、住院伙食補助費162元、護理費2832.50元、營養費1200元、誤工費27300元、鑒定費1200元、后續治療費8500元等費用,法院予以支持。
第三十四條【用人單位責任與用工單位責任】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條文注釋
【用人單位的責任】
本條沿襲了現行法律的規定,明確用人單位對工作人員因工作造成他人損害的,承擔無過錯責任。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用人單位承擔責任的前提必須是工作人員的行為構成了侵權。對于以過錯為歸責原則的責任,工作人員的行為如果沒有過錯,那么即使造成了他人的損害,用人單位也無須承擔侵權責任;對于高度危險責任等以無過錯為歸責原則的責任,工作人員的行為如果符合法律規定的免責條件,用人單位也不承擔責任。本條中的“用人單位”包括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等,也包括個體經濟組織等。“工作人員”既包括用人單位的正式員工,也應當包括臨時在單位工作的員工。本條主要調整個人勞務關系以外的用人單位的責任,對于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的問題,本法第35條已專門作出了規定。
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的前提是工作人員的行為與“執行工作任務”有關。工作人員應當按照用人單位的授權或者指示進行工作。與工作無關的行為,即使發生在工作時間內,用人單位也不承擔侵權責任,該責任由工作人員自己承擔。
需要指出的是,國家機關以及工作人員因工作造成他人損害的,一類屬于履行公職權的行為,另一類不屬于履行公職權的行為,是國家機關為了維持國家機關正常運轉所進行的民事行為。對于第一類屬于履行公職權的行為,依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有的需要國家機關承擔國家賠償責任。對于第二類國家機關在民事活動中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國家機關需要承擔民事侵權責任。本法調整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在民事活動中發生的侵權行為,對于屬于國家賠償法調整范圍的,適用國家賠償法的規定。
【勞務派遣中產生的侵權責任】
勞務派遣的用人形式不同于一般的用人單位,勞務派遣單位雖然與被派遣的員工簽訂了勞動合同,但不對被派遣員工進行使用和具體的管理。在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是為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工作,接受用工單位的指示和管理,同時由用工單位為被派遣的工作人員提供相應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所以,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工作造成他人損害的,其責任應當由用工單位承擔。勞務派遣單位在派遣工作人員方面存在過錯,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根據本條規定勞務派遣單位承擔的是相應的補充責任,即首先由用工單位承擔賠償責任,用工單位不能全部賠償的,才由勞務派遣單位賠償。用工單位是第一順位的責任人,勞務派遣單位是第二順位的責任人。在用工單位承擔了全部賠償責任的情況下,勞務派遣單位對被侵權人就不再承擔賠償責任。只有在用工單位財力不足,無法全部賠償的情況下,剩余的部分才由勞務派遣單位來承擔。不過勞務派遣單位不是對用工單位未賠償的部分都承擔賠償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承擔的是相應的補充責任,即僅在自己過錯的范圍內承擔責任。
案例解讀
案例27.藥品防損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顧客損害的,賠償責任應如何認定?[3]
2011年4月18日上午10時許,原告譚某某前往被告某醫藥公司下屬的西單大藥房準備購買藥品,因藥店沒有其所需藥品,原告譚某某便從藥店的進口處走了出來。此時,藥店的防損員被告張某某發現原告從進口處走了出來,便告知原告譚某某不能從此處出,必須從收銀臺處的出口處出,原告譚某某以自己沒有購買藥品為由不同意從出口處重新走一遍,為此雙方發生拉扯,在拉扯過程中,原告譚某某碰撞在離樓梯口下端不遠處的暖氣包上,造成其左脛骨平臺粉碎性塌陷骨折、左膝外側半月板損傷。經新疆新醫司法鑒定所鑒定:2011年4月18日外傷致被鑒定人譚某某左脛骨平臺塌陷粉碎性骨折及左膝外側半月板損傷,目前遺留左膝關節功能障礙致左下肢功能喪失17.1%,傷殘等級為十級。在這種情況下,賠償責任應如何認定?
本案涉及的是用人單位職務侵權的責任主體問題。用人單位職務侵權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引發的侵權行為。《侵權責任法》第34條第1款規定,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該類侵權責任屬于替代責任,即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如果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在本案中,原告譚某某的身體健康權受法律保護。被告張某某與原告譚某某發生拉扯,在拉扯過程中將原告致傷,并造成原告十級傷殘的損害后果,該傷情有公安機關提供的詢問筆錄、相關醫療證明以及司法鑒定意見書為證。但本案被告張某某系被告某醫藥公司的防損員,其工作職責包括負責藥店內的商品及財產設備的安全防范工作,藥店的安全保衛工作,防止藥品被盜,維護藥店正常營業、秩序及人員安全等等,當其看到原告未按規定從進口進入、從出口出來的行為,進行勸告就是履行其工作職責。在此過程中,因其行為不當,造成原告身體受到損害,根據上述《侵權責任法》第34條第1款規定,被告某醫藥公司作為用人單位應當對此承擔民事責任,被告張某某不承擔民事責任。
第三十五條【個人勞務關系的責任承擔】
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條文注釋
【勞務關系的定義】
勞務關系是指提供勞務一方為接受勞務一方提供勞務服務,由接受勞務一方按照約定支付報酬而建立的一種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勞務關系的建立可以采取書面形式,也可以采取口頭或者其他形式。本條中“接受勞務一方”僅指自然人,個體工商戶、合伙的雇員。因工作發生的糾紛,按照本法第34條用人單位的規定處理。接受勞務一方對提供勞務一方造成他人損害,承擔賠償責任的,前提是提供勞務一方的侵權行為是因勞務產生;如果提供勞務一方的侵權行為純屬個人的行為,與勞務無關,那么接受勞務一方無需承擔責任。
【勞務關系與承攬關系】
本條規定不包括因承攬關系產生的糾紛。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承攬合同是承攬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給付報酬的合同。承攬包括加工、定作、修理、測試、檢驗等工作。承攬合同與勞務合同的區別在于:承攬合同的勞動者所交付的標的是勞動成果,而勞務合同的勞動者交付的標的是勞動,定作人與承攬人之間不存在勞務關系。
【勞務關系中的追償權】
本條對于接受勞務一方承擔責任后,能否向提供勞務一方追償的問題沒有作出規定。這主要是也考慮到在什么情況下可以追償,情況比較復雜。但是,本條沒有規定,不意味著接受勞務的一方沒有追償權。和用人單位相比,接受勞務一方經濟實力有限,所以接受勞務一方對外承擔責任后,原則上是可以向有過錯的提供勞務一方追償的。總體而言,接受勞務一方行使追償權的條件可以比用人單位行使追償權的條件略寬。
【勞務關系的責任承擔】
本條除了明確提供勞務過程中造成他人損害的責任外,還規定了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行為自己受到損害的雙方責任的承擔。根據本條規定,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行為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案例解讀
案例28.被雇傭者在工作時不慎受傷的,雇傭人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嗎?[4]
被告陳某某在盤古村承包荒山,需要植樹、除草及各項山林管理工作。因此2013年2月,被告陳某某雇傭原告林某某從事植樹工作。2013年6月16日,原告林某某在防火隔離帶工作,用鐮刀從坡下往坡上割草時,腳下未踩穩不慎滑墜三米多高的坡下河邊受傷。原告林某某受傷后被送往王氏骨科醫院住院治療。6月17日,原告林某某被送往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住院治療,該院診斷為:腰椎骨折(腰二椎體骨折,脫位伴不全癱),左膝軟組織損傷。住院22天。7月9日出院轉入威遠縣連界鎮衛生院住院治療,2013年11月27日出院。出院醫囑:1.門診隨訪,帶藥繼服。2.繼續佩帶腰圍支架。3.預防外傷,定期隨訪。在這種情況下,賠償責任應如何認定?
本案涉及個人勞務關系中提供勞務一方在勞務過程中自己受到損害的責任分擔問題。《侵權責任法》第35條規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在本案中,被告陳某某雇傭原告因從事勞務活動受到損害,依照上述《侵權責任法》第35條規定,被告陳某某作為接受勞務者,應對提供勞務活動的原告林某某因本次事故受到的損害,就自己的過錯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原告林某某從坡下往坡上割草時不慎滑墜三米多高的坡下河邊受傷,原告林某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割草過程中對自身安全疏于防范,未盡到必要的注意義務,也存在一定的過錯,故應就自己的過錯承擔一定的民事賠償責任。故人民法院根據雙方過錯,酌定被告陳某某承擔80%的民事責任,原告承擔20%民事責任。
第三十六條【網絡侵權】
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條文注釋
網絡侵權是指發生在互聯網上的各種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它不是指侵害某種特定權利(利益)的具體侵權行為,也不屬于在構成要件方面具有某種特殊性的特殊侵權行為,而是指一切發生于互聯網空間的侵權行為。
【網絡侵權的特殊性】
(1)主體的特殊性。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用戶不再只是網絡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是逐漸轉變為主動參與者。侵權信息有些是網站管理者自行上傳的,有些是由用戶主動上傳的。由于我國目前沒有實行網絡實名制,因此侵權行為人很容易隱藏其真實身份。(2)客體的特殊性。與傳統侵權行為相比,網絡侵權行為的客體有三種類型:一是傳統領域存在的,行為人僅僅通過網絡手段實施侵權行為,如銀行賬戶中的資金、名譽權、著作權等。二是在網絡領域得到拓展的傳統權利客體,如網絡作品著作權。三是網絡領域新產生的,如網絡虛擬財產等。在網絡中,各種基于網絡服務所提供的用戶賬號以及其所對應的服務往往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成為一種新型財產。(3)損害后果的特殊性。網絡侵權信息傳播的范圍、接觸侵權信息的人數難以判斷,其損害結果可能無法阻斷,也無法恢復。(4)管轄的特殊性。網絡傳播不受地域限制的特征和網站之間的無限鏈接,以及加害行為實施地和損害后果地的認定困難,使得傳統管轄權的理論基礎在此難以發揮確定法律規范、平衡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作用。
【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
根據本條第1款規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1.網絡用戶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網絡用戶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侵害人格權。主要表現為:(1)盜用或者假冒他人姓名,侵害姓名權;(2)未經許可使用他人肖像,侵害肖像權;(3)發表攻擊、誹謗他人的文章,侵害名譽權;(4)非法侵入他人電腦、非法截取他人傳輸的信息、擅自披露他人個人信息、大量發送垃圾郵件,侵害隱私權。二是侵害財產利益。基于網絡活動的便捷性和商務性,通過網絡侵害財產利益的情形較為常見,如竊取他人網絡銀行賬戶中的資金,而最典型的是侵害網絡虛擬財產,如竊取他人網絡游戲裝備、虛擬貨幣等。三是侵害知識產權。主要表現為侵犯他人著作權與商標權:(1)侵犯著作權。如擅自將他人作品進行數字化傳輸,規避技術措施,侵犯數據庫等。(2)侵犯商標權。如在網站上使用他人商標,故意使消費者誤以為該網站為商標權人的網站,惡意搶注與他人商標相同或相類似的域名等。
2.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概念。“網絡服務提供者”一詞內涵較廣,不僅包括技術服務提供者,還包括內容服務提供者。技術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所謂技術服務提供者,主要指提供接入、緩存、信息存儲空間、搜索以及鏈接等服務類型的網絡主體,其不直接向網絡用戶提供信息。一般而言,除符合本條第2款和第3款的規定,技術服務提供者無須對網絡用戶提供的信息侵犯他人民事權益承擔責任。但技術服務提供者如果主動實施侵權行為,如破壞他人技術保護措施、利用技術手段攻擊他人網絡、竊取他人個人信息等,也要承擔侵權責任。內容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所謂內容服務提供者,是指主動向網絡用戶提供內容的網絡主體。其法律地位與出版者相同,應當對所上傳內容的真實性與合法性負責,如果提供了侵權信息,如捏造虛假事實誹謗他人、發布侵犯著作權的影視作品等,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3.需要注意的問題。本條第1款只對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侵犯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作出了原則性規定。對于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行為,是否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還需要根據本法第6條、著作權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來判斷。
【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網絡用戶侵權行為承擔侵權責任的情形】
本條第1款規范的是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直接侵權行為,第2款和第3款規范的是網絡用戶利用網絡實施侵權行為時,網絡服務提供者在何種情況下需要與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1.適用范圍。本條規定的適用范圍是民事權益,不僅包括著作權,還包括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人身權益以及財產權益。
2.根據第2款規定承擔責任的要件。本條第2款規定了一個非常有特色的程序,即“通知與取下”程序。本條第2款規定首次從法律上對“通知與取下”程序進行了確認,但只作了原則性規定,侵權通知的形式、應當包括的內容以及發出該通知的程序可以適用國務院《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的有關規定。
“通知與取下”程序的具體適用:
根據第2款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接到權利人發出的侵權通知后,應當及時采取刪除、屏蔽或者斷開鏈接等措施,阻止公眾訪問侵權信息。
本款中的“網絡服務提供者”主要指提供技術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因為本款與第1款的適用前提不一樣,“通知與取下”程序主要是為了有條件地豁免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網絡用戶的直接侵權行為所應承擔的間接侵權責任,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主動實施的侵權行為,只要符合法律規定的構成要件,就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不能主張適用“通知與取下”程序豁免責任。
法律保護正當的網絡監督與言論自由,對于在網絡上公布他人個人信息是否構成侵權行為,應當區別不同主體予以不同對待。公眾人物的工作地點、辦公電話、違法行為就不屬于隱私,公眾有知情權,即便公開了這些信息,也不能構成侵權行為,該公眾人物無權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刪除、屏蔽或者斷開鏈接。
此外,根據所提供的技術服務的類型不同,不同類型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接到侵權通知后所應承擔的義務也應當有所區別。對于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搜索、鏈接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其在接到侵權通知后,應當對侵權信息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對于提供接入、緩存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其在接到侵權通知后,應當在技術可能做到的范圍內采取必要措施,如果采取這些措施會使其違反普遍服務義務,在技術和經濟上增加不合理的負擔,該網絡服務提供者可以將侵權通知轉送相應網站。
3.根據第3款規定承擔責任的要件。根據本條第3款規定,當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通過其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時,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一款中“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含義與第2款相同,主要指的是提供技術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
4.責任承擔形式。根據本條第2款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與網絡用戶對損害的擴大部分承擔連帶責任。網絡用戶是直接侵權行為人,應當對該侵權行為造成的全部損害承擔侵權責任;而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接到侵權通知后應當及時采取必要措施,阻止侵權信息進一步擴散,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未能盡到此項義務,應當對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而給受害人造成的損失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本條第3款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與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卻不采取必要措施,可以認定為構成幫助侵權,應當對全部損害與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實際上并不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而是疏于管理,沒有意識到這種侵權行為的存在,只應對應當知道而沒有知道侵權行為之時起的損害與網絡用戶承擔侵權責任,之前的損害應當由網絡用戶單獨承擔責任。
5.第2款與第3款之間的關系。這兩款是并列關系,并非遞進關系,更非包含關系。如果被侵權人能夠舉證證明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侵權行為“知道”,可以不發出侵權通知,直接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第3款規定的侵權責任;如果被侵權人認為其無法舉證證明網絡服務提供者具有過錯,可以根據第2款發出侵權通知。
應用要點
【案件受理】
原告依據《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2款、第3款的規定起訴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原告僅起訴網絡用戶,網絡用戶請求追加涉嫌侵權的網絡服務提供者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準許。
原告僅起訴網絡服務提供者,網絡服務提供者請求追加可以確定的網絡用戶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準許。
【裁判規范】
1.被侵權人以書面形式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公示的方式向網絡服務提供者發出的通知,包含下列內容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有效:(1)通知人的姓名(名稱)和聯系方式;(2)要求采取必要措施的網絡地址或者足以準確定位侵權內容的相關信息;(3)通知人要求刪除相關信息的理由。被侵權人發送的通知未滿足上述條件,網絡服務提供者主張免除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2.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2款的規定,認定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的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是否及時,應當根據網絡服務的性質、有效通知的形式和準確程度,網絡信息侵害權益的類型和程度等因素綜合判斷。
3.人民法院依據《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3款認定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知道”,應當綜合考慮下列因素:(1)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以人工或者自動方式對侵權網絡信息以推薦、排名、選擇、編輯、整理、修改等方式作出處理;(2)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具備的管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所提供服務的性質、方式及其引發侵權的可能性大小;(3)該網絡信息侵害人身權益的類型及明顯程度;(4)該網絡信息的社會影響程度或者一定時間內的瀏覽量;(5)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預防侵權措施的技術可能性及其是否采取了相應的合理措施;(6)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針對同一網絡用戶的重復侵權行為或者同一侵權信息采取了相應的合理措施;(7)與本案相關的其他因素。
案例解讀
案例29.在網絡侵權案件中,網絡用戶與網絡服務提供者應分別承擔怎樣的賠償責任?[5]
2013年8月29日,在被告某公司所經營的某論壇中,注冊用戶“海納百川201316”發表一篇名為“致中國鐵路總公司盛光祖總經理的公開信(舉報信)‘合福高鐵質量門’怎么了?”的文章。該文章稱原告唐某某參與倒賣工程、非法獲利,非法轉包、分包,并將利益輸送給監管部門領導。文章發表后,原告唐某某所在的中鐵十七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部分員工對此事進行了議論和評價,造成了原告唐某某的名譽受損。原告唐某某遂委托律師于2013年11月26日向被告某公司發送律師函,要求被告刪除文章。被告于2013年11月28日收到律師函后,由其法務部向其內部相關部門發出刪稿通知,并于2014年3月12日刪除文章。原告唐某某認為被告的行為侵害了原告的名譽,遂訴至人民法院。在這種情況下,賠償責任應如何認定?
本案涉及網絡用戶利用他人提供的網絡服務實施侵權后由誰承擔責任的問題。《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2款規定,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在本案中,原告唐某某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原告原所在單位出具證明可以證實文章中所涉原告的內容不實,且被告亦無提供相關證據證實文章的真實性,故可以認定中華論壇中注冊用戶“海納百川201316”侵犯了原告的名譽權。被告華網匯通公司在收到原告唐昭霖要求刪除文章的通知后,歷時104天后才將文章刪除,根據上述《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2款規定,因被告華網匯通公司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行為造成原告損害結果的擴大,被告應對原告損害擴大部分承擔責任。
第三十七條【公共場所的安全保障義務與第三人責任】
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條文注釋
根據本條規定,安全保障義務,是指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所負有的在合理限度范圍內保護他人人身和財產安全的義務。
【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范圍】
侵權責任法明確安全保障義務人為下面兩類人:第一,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公共場所包括以公眾為對象進行商業性經營的場所,也包括對公眾提供服務的場所。除了本條列舉的這些場所外,機場、碼頭、公園、餐廳等也都屬于公共場所。第二,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群眾性活動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面向社會公眾舉辦的參加人數較多的活動,比如體育比賽活動,演唱會、音樂會等文藝演出活動,展覽、展銷等活動,游園、燈會、廟會、花會、焰火晚會等活動,人才招聘會、現場開獎的彩票銷售等活動。
【保護對象的范圍】
在法律中明確哪些人屬于保護對象較為困難,因此,本法對安全保障義務的保護對象規定為“他人”,沒有明確具體的范圍,實踐中哪些人屬于保護對象應根據具體情況判斷。
根據安全保障義務的內容不同,有以下兩種情形:
1.安全保障義務人未盡到防止他人遭受義務人侵害的安全保障義務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本條第1款的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如果損害結果的發生沒有第三人的介入,安全保障義務人就應當自己承擔全部侵權責任。
2.安全保障義務人未盡到防止他人遭受第三人侵害的安全保障義務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根據本條第2款的規定,第三人的行為是造成損害的直接原因,應當首先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也是造成損害的因素,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理解這一規定,應當注意以下兩點:(1)第三人的侵權責任和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補充責任有先后順序。首先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在無法找到第三人或者第三人沒有能力全部承擔賠償責任時,才由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侵權責任。如果第三人已經全部承擔侵權責任,則安全保障義務人不再承擔侵權責任。(2)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的補充責任是相應的補充責任。對于第三人沒有承擔的侵權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不是全部承擔下來,而是在其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內承擔,即根據安全保障義務人未盡到的安全保障義務的程度來確定其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的份額。
案例解讀
案例30.大廈停車場的保安對于未牽繩遛狗的公民未予以勸阻的,是否違反了侵權責任法“公共場所的安全保障義務”?[6]
2012年2月16日20點45分許,原告劉某某途經被告某房地產公司管理的某大廈的停車場,在行人入口處,被一條無人牽著的大狗沖撞,致原告摔傷,狗主人逃逸。該停車場系一個根據市政府要求常年向社會車輛及社會居民開放的公共活動場所,每日都會有周邊居民進入該停車場游玩、散步、遛狗等。調取的現場監控錄像顯示,該狗主人未用繩子牽狗,在停車場遛狗近兩個小時,且無一名被告的保安前來制止。原告認為,原告摔倒致門牙受損,不僅影響就餐且嚴重影響原告的形象,對原告工作、婚姻及其生活均有深遠影響。同時,被告屬于安全保障義務人,應履行提醒告知義務,應承擔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原告遂訴至法院。在這種情況下,賠償責任應如何認定?
《侵權責任法》第37條第1款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第1款規定,安全保障義務人因未盡合理限度內的保護義務而致使他人人身損害的,應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然而“合理限度”終究只是一種寬泛的表述。公共場所管理人或者組織者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應當根據公共場所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本行業的性質、特點和條件確定。
在本案中,首先,就停車場性質而言,被告所管理的停車場是非封閉式的停車場,允許行人穿行,且不屬于禁止遛犬區域,犬只未被采取安全措施,并非停車場管理者所能預見。且被告不享有對未采取安全措施的犬只的執法權,對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違反相應的養犬管理規定的行為進行制止不應屬于被告法定必須履行的義務。其次,就本案錄像顯示,原告當時未報警,也未向停車場管理人員求助,事發后自行離開。由此可知,被告也不存在未盡對已經發生的危險進行積極的救助、防止損失擴大的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綜上,被告并非未能盡到防止第三人侵權的安全保障義務,但從社會公德方面考慮,被告如發現違反養犬管理規定的行為應適當予以提醒。
第三十八條【受傷害學生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時的責任承擔】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條文注釋
【過錯推定原則】
根據本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證明自己已經盡到教育、管理職責,對該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發生的人身損害沒有過錯,否則就要承擔責任。采用過錯推定原則,學校也能舉證反駁,可以通過證明已經盡到了相當的注意并且實施了合理的行為,以達到免責的目的。同時,學校等教育機構更有可能通過保險等方式來向社會轉移風險。
一般認為,由幼兒園、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承擔侵權責任的侵權行為應當限于發生在幼兒園、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或者其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中的侵權行為。但具體范圍在個案中的情況也千差萬別,在侵權責任法中作出統一、具體的規定較為困難,宜由人民法院在具體案件審判過程中作出判斷更為合適。
案例解讀
案例31.小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被同學撞倒受傷的,賠償責任應如何認定?
原告楊某某與被告員某某系市一小學生,2013年9月18日上午9∶55分左右,六一班的員某某和王某正在操場玩耍追逐,二五班學生楊某某剛做完操還沒離開操場,正好被奔跑過來的員某某撞倒在地,隨即頭部右側倒地,耳朵流血不止。后被送至黃河三門峽醫院治療,且被診斷為創傷性鼓膜穿孔和右外耳道皮膚挫裂傷,門診花費43元,住院20天,住院醫療費1728.30元。出院醫囑載明:2周后復診,楊某某隨后復診花費545.5元。楊某某提供鄭州草塘在水一方假日酒店有限公司發票3張共300元,鄭州鑫基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發票1張100元,提供三門峽南至鄭州的往來車票6張,服務費發票3張以證明交通費、住宿費合計887元。在這種情況下,賠償責任應如何認定?
本案涉及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受到人身傷害時學校的責任問題。《侵權責任法》第38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在本案中,原告楊某某的身體健康權受法律保護。課間操后,因員某某和王某在操場追逐玩耍致楊某某被奔跑過來的員某某撞倒在地,造成創傷性鼓膜穿孔和右外耳道皮膚挫裂傷。楊某某和員某某在事故發生時均系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楊某某在學校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傷害,且學校未證明其盡到教育、管理職責,故市一小應當承擔責任。但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本案中,被告員某某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其造成他人損害,應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結合本案實際情況,法院酌定員某某監護人承擔60%的賠償責任,市一小承擔40%責任為宜。
第三十九條【受傷害學生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時的責任承擔】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條文注釋
【過錯責任原則】
與第38條采用過錯推定原則不同,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情況,本條采用了過錯責任原則。根據本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如果該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其監護人能夠證明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沒有盡到教育、管理職責,對該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發生的人身損害有過錯,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就要承擔責任。《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其他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中,對于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育、管理職責已經作了廣泛、具體的規定,只要能夠證明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違反了這些職責,使得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就要承擔責任。
案例解讀
案例32.中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因病暈倒,學校未及時采取救助措施致學生死亡的,賠償責任應如何認定?[7]
2013年3月26日早上,原告之女趙某到被告定陶縣某中學上學,并于當日6時30分至40分之間,在教學樓二樓平臺處暈倒。該校同學發現后就喊該班副班主任張某老師到場,但該老師并未撥打120急救電話也未采取其他救助措施。之后,趙某同班同學孫某就給自己的父親孫某某打電話,孫某某接著就給趙某的父親趙某某打電話(7時2分)通知趙某在學校暈倒的情況。趙某某開車趕到學校后發現趙某病情嚴重,就撥打了120急救電話(7時15分)。被告定陶縣120急救車于7時15分接到菏澤市120指揮中心指令,于7時30分趕到學校發現沒有病人。在急救車趕到之前趙某某自己開車將趙某送到定陶縣人民醫院,于7時49分住進醫院,于9時40分經搶救無效死亡。定陶縣人民醫院得出的死亡原因是呼吸循環衰竭,死亡診斷為呼吸循環衰竭、先天性心臟病術后。在這種情況下,賠償責任應如何認定?
本案涉及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受到人身傷害時學校的責任問題。《侵權責任法》第3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9條第(8)項規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學生在校期間突發疾病或者受到傷害,學校發現,但未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導致不良后果加重的。在本案中,定陶縣某中學知道學生趙某有先天性心臟病病史,對該學生的生命安全應予以必要的注意。在學生趙某暈倒時,應當預見到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積極采取相應救助措施并及時送醫,以最大限度地減輕或控制因病復發可能給趙某造成的不良后果。定陶縣某中學在學生趙某暈倒半個多小時內,既未撥打120急救電話,也未采取相應的救助措施,貽誤了搶救時機,未盡到管理職責,對學生趙某的死亡具有過錯。根據上述《侵權責任法》第39條、《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9條第(8)項規定,依法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四十條【侵權人為校外人員時的責任承擔】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條文注釋
【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承擔的侵權責任】
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是指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教師、學生和其他工作人員以外的人員。如果未成年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遭受人身損害,是由于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本身的人員的行為造成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時,就要承擔責任。
【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承擔的相應補充責任】
由于此時受到人身損害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仍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監管之下,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仍負有管理職責,如果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對損害的發生也具有過錯,其未盡到管理職責的行為是造成損害發生的間接原因,應當承擔補充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是否盡到管理職責,要根據人身損害發生時的具體情況判斷。
理解這一規定,應當注意以下兩點:第一,第三人的侵權責任和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補充責任有先后順序。首先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在無法找到第三人或者第三人沒有能力全部承擔侵權責任時,才由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承擔侵權責任。如果第三人已經全部承擔侵權責任,則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不再承擔侵權責任。第二,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承擔的補充責任是相應的補充責任。對于第三人沒有承擔的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不是全部承擔下來,而是在其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內承擔,即根據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的管理職責的程度來確定其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的份額。
[1] 案例來源:湖南省嘉禾縣人民法院(2014)嘉民一初字第200號民事判決書。
[2] 案例來源:江蘇省東海縣人民法院(2014)連東房民初字第00218號民事判決書。
[3] 案例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新市區人民法院(2014)新民一初字第1791號民事判決書。
[4] 案例來源:四川省威遠縣人民法院(2014)威民初字第1409號民事判決書。
[5] 案例來源: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人民法院(2014)延民初字第982號民事判決書。
[6] 案例來源: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2)二中民終字第12972號民事判決書。
[7] 案例來源:山東省菏澤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菏民一終字第510號民事判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