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立案·管轄·證據·裁判(案例應用版)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12173字
- 2021-09-09 19:45:03
第六章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
本章應用要點
【案由選擇】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
【立案指引】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立案時,起訴人應提供以下材料:
1.起訴狀正本一份,并按被告人數提供相應的副本。
2.證明當事人主體資格的材料。當事人為自然人的,應提交身份證明資料,如身份證或戶口本等復印件;當事人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應提交主體登記資料,如工商營業執照復印件或近三個月內的工商登記資料或社團法人登記證,原告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同時還應提交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書或主要負責人證明書。
3.受委托代為起訴的,應提交原告的授權委托書。公民代理的,同時提交本人的身份證復印件;律師代理的,同時提交律師事務所的公函和律師執業證件的復印件。
4.原告為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中死者親屬的,應提交死者第一順序繼承人的證明及繼承人基本情況的證明(包括戶口本、當地派出所的證明)。
5.提交肇事車輛的所有人、實際支配人、駕駛人的證明及其相互關系的證明(行駛證、駕駛證)。
6.提供受損車輛的所有人、實際支配人、駕駛人的證明及互相關系的證明。
7.證明雙方當事人民事法律關系存在的材料,如交警部門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認定書等。
8.證明人身、財產受到損害的具體材料。
9.與訴訟請求相關的其他材料。
第四十八條【機動車交通事故的法律適用】
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條文注釋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關規定】
本條規定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規定承擔賠償責任,是指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等有關規定。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1款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第2款規定:“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強制保險的賠償】
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的規定表明,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首先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條規定,國家實行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包括機動車與機動車之間,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都是先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才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
【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賠償后不足部分的責任承擔】
幾種不同的情形分述如下:
1.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這一規定表明,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即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由有過錯的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沒有過錯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2.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1款第2項規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主要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同時,機動車一方還要承擔一部分無過錯責任。
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還表明:(1)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全部賠償責任。(2)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3)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10%的賠償責任。這是機動車在沒有過錯的情況下,也要承擔一小部分的賠償責任的規定。就此部分而言,機動車承擔的是無過錯責任。
3.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責任的情形。《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2款規定,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這是關于機動車一方免責事由的規定。這與本法第27條規定的“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的原則是一致的。
應用要點
【證據指引】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制作的交通事故認定書,人民法院應依法審查并確認其相應的證明力,但有相反證據推翻的除外。
【賠償范圍】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規定的“人身傷亡”,是指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侵害被侵權人的生命權、健康權等人身權益所造成的損害,包括《侵權責任法》第16條和第22條規定的各項損害。《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規定的“財產損失”,是指因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侵害被侵權人的財產權益所造成的損失。即:(1)維修被損壞車輛所支出的費用、車輛所載物品的損失、車輛施救費用;(2)因車輛滅失或者無法修復,為購買交通事故發生時與被損壞車輛價值相當的車輛重置費用;(3)依法從事貨物運輸、旅客運輸等經營性活動的車輛,因無法從事相應經營活動所產生的合理停運損失;(4)非經營性車輛因無法繼續使用,所產生的通常替代性交通工具的合理費用。
【裁判規范】
1.多輛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損害,當事人請求多個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區分不同情況,依照《侵權責任法》第10條、第11條或者第12條的規定,確定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或者按份責任。
2.人民法院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應當將承保交強險的保險公司列為共同被告。但該保險公司已經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且當事人無異議的除外。人民法院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當事人請求將承保商業三者險的保險公司列為共同被告的,人民法院應予準許。
案例解讀
案例37.客車與摩托車相撞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應當依據什么法律認定賠償責任?[1]
2014年5月14日14時,被告韓某某駕駛蘇H×××××客車沿121省道121km+100m處變道下客過程中,與原告朱某某駕駛的摩托車相撞,造成兩車損壞,原告受傷的交通事故。經公安局交巡警大隊現場勘驗,認定被告負事故主要責任,原告負事故次要責任。事故發生當日,原告被送至醫院住院治療,于2014年6月12日出院,共支出醫療費用31439.03元,被診斷為:小腸破裂、乙狀結腸磋商、腸系膜挫裂傷、脾挫傷、闌尾挫傷、頭面部軟組織挫裂傷。原告經鑒定為:原告因車禍致小腸破裂行小腸部分切除吻合構成交通事故九級傷殘,致腸系膜挫裂傷行腸系膜修補構成交通事故十級傷殘。此外,被告韓某某所駕駛的車輛在被告某保險公司投保了交強險和不計免賠商業三者險50萬元,該交通事故發生在保險期內。在這種情況下,應當依據什么規范性文件進行賠償責任的認定?
《侵權責任法》第48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規定承擔賠償責任。因此,受害人應當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確定損害賠償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在本案中,原告因本起交通事故受傷,其遭受的損害根據上述《侵權責任法》第48條規定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規定,首先應當由被告某保險公司在賠償限額內賠償原告;其次原告損失超過交強險部分,因被告韓某某負本起交通事故的主要責任,即對于原告的損失應當承擔70%的賠償責任,故依據被告與某保險公司的商業險合同,由被告某保險公司在商業三者險范圍內賠償原告。
第四十九條【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同時的責任承擔】
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后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條文注釋
【強制保險的首要賠償】
首先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根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2條的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投保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作為機動車的所有人,應當為自己的機動車購買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在發生交通事故后,首先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
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后,不足的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作為機動車出租人、出借人的所有人,將機動車出租或者出借后,就喪失了對該機動車是否會給他人帶來損害的直接控制力。機動車承租人和借用人作為機動車的使用人,具有直接的運行支配力并享有運行利益,成為承擔責任的主體。因此,發生交通事故后,應由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條中的“使用人”不僅包括承租人、借用人,還包括機動車出質期間的質權人、維修期間的維修人、由他人保管期間的保管人等。在機動車出質、維修和由他人保管期間,機動車由質權人、維修人和保管人占有,他們對機動車享有運行支配力,而所有人則喪失了運行支配力。質權人、維修人、保管人擅自駕駛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應由質權人、維修人、保管人承擔賠償責任。
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在將機動車出租、出借時應當對承租人、借用人進行必要的審查。同時,還應當保障機動車性能符合安全的要求。機動車所有人沒有盡到上述應有的注意義務,便有過錯,該過錯可能成為該機動車造成他人損害的一個因素,機動車所有人應當對因自己的過錯造成的損害負相應的賠償責任。
應用要點
【裁判規范】
1.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機動車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并適用《侵權責任法》第49條的規定確定其相應的賠償責任:(1)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機動車存在缺陷,且該缺陷是交通事故發生原因之一的;(2)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駕駛人無駕駛資格或者未取得相應駕駛資格的;(3)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駕駛人因飲酒、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或者麻醉藥品,或者患有妨礙安全駕駛機動車的疾病等依法不能駕駛機動車的;(4)其他應當認定機動車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過錯的。
2.未經允許駕駛他人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當事人依照《侵權責任法》第49條的規定請求由機動車駕駛人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機動車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但具有《侵權責任法》第52條規定情形的除外。
案例解讀
案例38.駕駛登記在他人名下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致被侵害人車輛損壞的,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應如何認定?[2]
2013年12月29日12時10分,在上海市浦東新區金楊路棗莊路路口中心,原告朱某某駕駛牌號為滬FU××××的小型轎車由西向東通行,被告張某某駕駛牌號為滬FR××××的小型轎車由北向南通行,因被告張某某的過錯行為,兩車發生相撞,致原告車輛左前部和被告張某某車輛右前部損壞。經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交通警察支隊認定,被告張某某承擔事故全部責任,原告朱某某無責任。被告張某某駕駛的牌號為滬FR××××的小型轎車登記在被告錢某某名下,并在被告某上海分公司處投保了交強險,保險期間為2013年5月25日至2014年5月24日。在這種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的情況下,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應如何認定?
本案涉及機動車所有人和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的賠償責任問題。《侵權責任法》第49條規定,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和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后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在本案中,交通事故系由機動車之間發生且交警部門認定被告張某某承擔事故全部責任,原告朱某某無責任,而被告張某某駕駛的車輛登記在被告錢某某名下并在被告某上海分公司處投保了交強險,本起事故發生在交強險的保險期限內。故法院認定,對原告因本起交通事故受到的損失,由被告某上海分公司在交強險限額內予以賠償,不足或超出交強險責任限額的部分由被告張某某承擔全部賠償責任。被告錢某某作為肇事車輛的所有人,原告無證據證明其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故對原告要求被告錢某某承擔賠償責任的請求,法院不予支持。
第五十條【機動車已交付但未變更登記的責任承擔】
當事人之間已經以買賣等方式轉讓并交付機動車但未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發生交通事故后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受讓人承擔賠償責任。
條文注釋
【強制保險的賠償】
首先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根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2條的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投保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作為機動車的所有人,應當投保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根據本條規定,發生交通事故后,機動車原所有人已投保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無論機動車買賣雙方、贈與和受贈雙方是否辦理了所有權轉移登記,都應當首先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
【受讓人的賠償】
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賠償后,不足部分,由受讓人承擔賠償責任。根據《物權法》第23條的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第24條又規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物權法》的這一規定表明,機動車所有權的轉移在交付時發生效力,未經登記,只是缺少公示而不產生社會公信力,在交易過程中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當事人之間已經以買賣、贈與等方式轉讓并交付機動車但未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的,原機動車所有人已經不是真正的所有人,更不是機動車的占有人,他不具有機動車的實質所有權,喪失了對機動車運行支配的能力,不具有防范事故發生的控制力。在機動車發生事故后,仍然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是不合理、不公平的。賠償義務應當由買受人、受贈人等對機動車運行有實質影響力和支配力的機動車的實際所有人、占有人來承擔。
此外,在附所有權保留特別約定的分期付款買賣機動車的情形下,如果機動車已交付購買人,雖然出賣人仍保留機動車所有權,但并不影響購買人取得機動車的實際支配力和使用收益。該所有權僅在購買人不依約定支付價金時才發生效力,即要求購買人返還出賣人享有所有權的機動車。因此,在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后,應當由購買人承擔賠償責任,保留機動車所有權的出賣人不承擔賠償責任。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條所調整的范圍除了“買賣”這一情形外,還包括通過贈與、繼承等方式形成的登記簿上記載的所有人與實際所有人發生分離的情形。這些情形屬于該條規定的“買賣等方式”。對于未辦理機動車所有人變更登記的買受人、受贈人、繼承人來說,其是真實的所有權人,具有對機動車駕駛活動的控制能力,應當對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
應用要點
【裁判規范】
被多次轉讓但未辦理轉移登記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當事人請求由最后一次轉讓并交付的受讓人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案例解讀
案例39.購買二手車之后未轉移登記且未投保險即上路駕駛發生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應如何認定?[3]
2012年11月17日,被告趙某某駕駛魯R×××××號農用運輸車在江高鎮雙崗村市場內道路由南往北倒車行駛的過程中,與在車后活動的行人原告黃某發生碰撞、且左后輪碾壓原告的右足部,造成原告受傷的交通事故。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于2012年12月25日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被告承擔本次交通事故的全部責任,原告無責任。事發后,原告黃某當即被送往醫院救治。2013年8月1日,經鑒定,原告黃某因本次交通事故導致Ⅵ(陸)級傷殘。此外,涉案的魯R×××××號農用運輸車的車輛登記所有人為案外人王某某,實際支配人為被告趙某某,被告筆錄稱該車輛是其2010年1月在太和鎮購買的二手車,事發時該車輛由被告駕駛,且該車未投保交強險。在這種情況下,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應如何認定?
本案涉及車輛已轉讓但未過戶時發生交通事故時的責任承擔問題。《侵權責任法》第50條規定,當事人之間已經以買賣等方式轉讓并交付機動車但未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后,屬于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受讓人承擔賠償責任。在本案中,被告趙某某系該車輛的受讓人即實際支配人和占有人,也是交通事故的實際侵權人。根據上述《侵權責任法》第50條的規定,對原告造成的損失應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由被告趙某某承擔賠償責任。但由于涉案車輛未依法投保交強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9條規定,未依法投保交強險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當事人請求投保義務人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被告趙某某作為涉案車輛的投保義務人,應當一并承擔本次交通事故導致原告的各項損失中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的賠償責任。
第五十一條【拼裝或報廢機動車交通事故的責任承擔】
以買賣等方式轉讓拼裝或者已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由轉讓人和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
條文注釋
本條的立法本意在于,轉讓的拼裝或者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致轉讓人和受讓人之外的第三人受害,轉讓人和受讓人對此第三人的人身和財產損害承擔連帶責任。此處“第三人”是指受讓人和轉讓人以外的第三人,據此,該“第三人”范圍包括所有本車人員以外的受害人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否包括發生事故時的車上人員可能存有疑義。我們認為,此處的第三人應包括車上人員。但由其他實際使用人駕駛該機動車時,則應區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如果實際使用人明知該機動車是拼裝或者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則其對自身可能遭受的損害有重大過失,轉讓人和受讓人對其不承擔責任,而且,因其明知該機動車是拼裝或者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仍違反禁止性規定上路行駛,對損害的發生有過失,根據本法的規定,應與轉讓人和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二是如果實際使用人不知道也不應當知道該機動車是拼裝或者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其就應被視為“受害第三人”,轉讓人和受讓人應對其遭受的損害承擔連帶責任。
應用要點
【裁判規范】
拼裝車、已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或者依法禁止行駛的其他機動車被多次轉讓,并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當事人請求由所有的轉讓人和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案例解讀
案例40.報廢車輛買賣雙方簽訂了責任分擔協議,后在車輛駕駛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賠償責任應如何認定?[4]
涉案肇事車輛魯P×××××號小型貨車的登記車主為被告錢某某。2012年4月18日,被告錢某某以3000余元報廢車輛的價格賣與被告張某某。買賣時該車已經損壞,且已經連續數年沒有年審,行駛證也已丟失,車輛的登記戶口手續及車的牌照也被錢某某留下,該車更未投保機動車交強險。兩被告交接車輛時曾簽訂協議書一份,載明“從今天起,所有責任由張某某負責,以前的由錢某某負責”。2013年6月5日,被告張某某酒后駕駛本案涉案肇事車輛魯P×××××號小型貨車沿老聊臨路由北向南行駛時,與行駛在前的原告劉甲駕駛的魯B×××××二輪摩托車(后載劉乙)發生碰撞,造成致張某某、劉甲、劉乙受傷及摩托車損壞的交通事故。經公安局交通隊認定:被告張某某酒后駕駛機動車疏忽大意、措施不當是該事故發生的全部原因,承擔事故的全部責任,原告無責任。在這種情況下,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應如何認定?
本案涉及轉讓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造成交通事故的責任承擔問題。《侵權責任法》第51條規定,以買賣等方式轉讓拼裝的或者已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由轉讓人和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在本案中,被告張某某駕駛的肇事車輛是被告錢某某轉讓的,該車在買賣時已經損壞,無牌無照且已脫審,屬于已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或者依法禁止行駛的機動車。國務院《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第12條規定:“報廢汽車擁有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及時將報廢汽車交售給報廢汽車回收企業。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將報廢汽車出售、贈予或者以其他方式轉讓給非報廢汽車回收企業的單位或者個人;不得自行拆解報廢汽車。”因此,兩被告的買賣行為,屬于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的行為。另根據上述《侵權責任法》第51條的規定,本案被告錢某某以買賣等方式轉讓已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被告錢某某(轉讓人)和被告張某某(受讓人)對原告的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第五十二條【盜竊、搶劫或者搶奪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承擔】
盜竊、搶劫或者搶奪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由盜竊人、搶劫人或者搶奪人承擔賠償責任。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墊付搶救費用的,有權向交通事故責任人追償。
條文注釋
【盜搶人的賠償責任】
盜竊、搶劫或者搶奪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由盜竊人、搶劫人或者搶奪人承擔賠償責任。對盜搶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由誰承擔賠償責任的問題,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已有相關審判依據。1999年7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被盜機動車輛肇事后由誰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批復》指出:“使用盜竊的機動車輛肇事,造成被害人物質損失的,肇事人應當依法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盜機動車輛的所有人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依據本條規定,被盜搶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給他人造成人身或財產損害時,機動車的所有人不承擔賠償責任。因此,對事故車輛是否是被盜搶的機動車應有個明確的判斷標準,以免機動車所有人以車輛被盜搶而拒絕承擔賠償責任,引發道德風險。在審判實踐中應查明事故車輛在發生交通事故之前,車輛所有人或管理人是否在公安機關進行報案,并由肇事機動車的車主提供公安機關出具的報案記錄或證明。
【保險公司的追償權】
機動車被盜搶后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墊付搶救費用的,有權向交通事故責任人追償。《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22條規定,被保險機動車被盜搶期間肇事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墊付搶救費用,并有權向致害人追償。參照這一規定,本條作出機動車被盜竊、搶劫或者搶奪后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墊付搶救費用的,有權向交通事故責任人追償的規定。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關規定】
需要注意的是,盜竊人、搶劫人或者搶奪人與受害人之間的責任關系,仍須嚴格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的規定來判斷。盜竊等違法行為并不等于第76條所稱的“機動車一方有過錯”,如果盜竊駕駛人等能證明自己的駕駛活動符合道路交通通行規則,但造成非機動車、行人一方損害的,則仍然可以使用“10%”的限額賠償制度;如果損害系非機動車、行人故意造成的,盜竊人等無需承擔賠償責任。因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所稱的“機動車一方的過錯”是指機動車一方存在違反交通通行規則或者機動車不適駕等關系到機動車駕駛活動危險性的過錯,而不是盜竊者竊取他人機動車所有權的過錯。對于盜竊、搶劫、搶奪等違法行為,應當由行政法或者刑法予以處罰和調整,而不應體現在對受害人的賠償責任方面。
案例解讀
案例41.被盜竊的轎車與摩托車相撞造成人員傷亡的,車主是否需承擔賠償責任?[5]
2013年8月26日,被告劉某駕駛被告李甲所屬川B×××××號本田小型轎車,行至高寺塔路與南美路交叉路口時,與楊某駕駛的無號牌電動自行車相刮擦,造成交通事故。事故發生后,被告劉某駕車逃逸,逃逸至國道321線處,又與李乙駕駛的普通二輪摩托車尾隨相撞,造成李乙受傷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該二輪摩托車乘車人徐某某受傷及兩車受損的道路交通事故。事故發生后,被告劉某棄車逃離事故現場。公安局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載明:被告劉某承擔事故的主要責任;駕駛人李乙承擔事故的次要責任;乘車人徐某某不承擔事故的責任。此外,川B×××××號本田小型轎車的登記車主是李甲,實際車主是被告鄔某某,該車于2013年8月被盜。在這種情況下,盜竊的機動車的車主是否承擔賠償責任?
本案涉及盜竊車輛造成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侵權責任法》第52條規定,盜竊、搶劫或者搶奪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由盜竊人、搶劫人或者搶奪人承擔賠償責任。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墊付搶救費用的,有權向交通事故責任人追償。在本案中,原告因本次交通事故導致損失,其民事權益依法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根據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被告劉某承擔事故的主要責任,駕駛人李乙承擔事故的次要責任,乘車人徐某某不承擔事故的責任,法院酌定原、被告按三七劃分責任比例。此外,涉案川B×××××號本田小型轎車的登記車主與實際車主雖分別為被告李甲與鄔某某,但系被盜后發生的交通事故,依據上述《侵權責任法》第52條的規定,被告李甲與鄔某某不應承擔本案的賠償責任。原告請求被告李甲與鄔某某承擔賠償責任缺乏依據,法院不予支持。
第五十三條【駕駛人逃逸的責任承擔】
機動車駕駛人發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該機動車參加強制保險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機動車不明或者該機動車未參加強制保險,需要支付被侵權人人身傷亡的搶救、喪葬等費用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墊付。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墊付后,其管理機構有權向交通事故責任人追償。
條文注釋
本條是關于機動車駕駛人發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對受害人如何救濟的規定。機動車肇事逃逸,是指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道路交通事故當事人為逃避法律追究,駕駛車輛或者遺棄車輛逃離道路交通事故現場的行為。
【強制保險的賠償】
機動車駕駛人發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該機動車參加強制保險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
【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的墊付】
機動車不明或者該機動車未參加強制保險,需要支付被侵權人人身傷亡的搶救、喪葬等費用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墊付。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條的規定,國家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是指依法籌集用于墊付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傷亡的喪葬費用、部分或者全部搶救費用的社會專項基金。根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24條的規定,道路交通事故中,搶救費用超過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的、肇事機動車未參加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的、機動車肇事后逃逸的,受害人人身傷亡的喪葬費用、部分或者全部搶救費用,由救助基金先行墊付。
本條著重對機動車駕駛人駕車逃逸,導致機動車不明以及肇事的機動車沒有參加機動車強制保險的情形,規定了需要支付被侵權人人身傷亡的搶救、喪葬等費用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先行墊付全部費用。對搶救費用超過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責任限額的,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由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先行墊付超過限額部分的費用。
【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機構的追償權】
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墊付后,其管理機構有權向交通事故責任人追償。這一規定表明,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墊付被侵權人人身傷亡的搶救、喪葬等費用后,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機構有權向逃逸的機動車駕駛人、應當購買而未購買強制責任保險的機動車所有人或者管理人等交通事故責任人追償。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也作了同樣的規定。
案例解讀
案例42.機動車駕駛人發生交通事故后逃逸,但已投保交強險的,被侵權人應向誰求償?[6]
2014年7月6日,被告方某某駕駛皖JD××××號小型普通客車由歙縣紫云路駛往新安路方向,途經歙縣百花路歙州學校門口路段時,與行人原告凌某某發生碰撞,造成凌某某倒地受傷、手機及衣物破損的交通事故。事故發生后被告方某某駕車駛離現場。該事故經歙縣公安局交警大隊認定,方某某負事故的全部責任,凌某某無責任。原告凌某某受傷后被送往歙縣昌仁醫院治療,診斷為全身多處軟組織受傷及腎挫傷,醫囑休息半個月,加強營養及陪護。治療期間,凌某某花去醫療費用1580.4元。此外,涉案皖JD××××號小型普通客車在被告某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黃山中心支公司投保了交強險,事故發生時在保險期限內。在這種機動車駕駛人發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情況下,被侵權人應向誰求償?
本案涉及肇事人逃逸后其駕駛車輛在交強險的保險期限內,被侵權人的救濟方式。《侵權責任法》第53條規定,機動車駕駛人發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該機動車參加強制保險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機動車不明或者該機動車未參加強制保險,需要支付被侵權人人身傷亡的搶救、喪葬等費用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墊付。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墊付后,其管理機構有權向交通事故責任人追償。在本案中,原告凌某某的身體健康權受法律保護。被告方某某在駕駛車輛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造成行人凌某某身體受傷及物品破損,應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方某某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又因肇事人逃逸,而肇事車輛已投保了交強險且事故發生在保險期限內,故根據上述《侵權責任法》第53條的規定,由其承保交強險的被告某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黃山中心支公司在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
[1] 案例來源:江蘇省盱胎縣人民法院(2014)盱民初字第2192號民事判決書。
[2] 案例來源:上海市浦東區人民法院(2014)浦民一(民)初字第29334號民事判決書。
[3] 案例來源: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人民法院(2014)穗云法江民初字第100號民事判決書。
[4] 案例來源: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人民法院(2013)聊東民初字第2555號民事判決書。
[5] 案例來源: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人民法院(2014)內東民初字第184號民事判決書。
[6] 案例來源:安徽省歙縣人民法院(2014)歙民一初字第00954號民事判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