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牛背把書讀
- 芳林③:根在芳林——我的家國情
- 薛日旺 薛漢權 薛有勤主編 薛漢權口述 薛日旺整理
- 1430字
- 2021-09-26 09:31:56
我不能進學堂讀書。我想讀書,只能在養牛場,在牛背。
我交不起學費,不能讀高小,但有空時仍然跟著同學去小學。老師喜歡我,借書給我看,教室有空位時還允許我進去旁聽,我是一個交不起費用的窮學生。
滿十一歲不久,大姑母轉外家,說她家今年多租了些田來耕,地要種西瓜。表哥大了,不能再看牛,想雇個只賺飯食、不要工錢的養牛仔。
為了讓母親盡快還清債,我自愿替姑母看牛。我已漸漸懂事,掙飯吃也得像別人雇的養牛仔一樣,清早牽牛出欄,挑牛屎去糞坑,用草灰清理好牛尿;一天放牧兩次牛,天熱要讓牛洗澡,天冷要喂牛喝鹽水,要捉牛虱。一年兩造,要到田頭地邊接牛,傍晚牽牛入欄系好。天晴下雨,功夫照常,遇到主家有雜工,還要盡力做。替人養牛對十一歲的我,也是苦差。
初到三家寨養牛,我怕他村的養牛仔欺侮。后來發現他們,有的是厭學逃學的,有的還同過學,他們很快接納了我。我少說話,看住牛,瞅空去種煙地撿植株底下人家不要的黃煙葉,曬干讓母親抽煙解愁。
三家寨牛場寬廣,東是飛機場松山,西是茅子嶺,北是石頭塘,南邊是水田。把牛往牧場一趕,看好草地通往水田的通道,草嫩任牛吃。牛吃飽了草,就會結伴去石頭塘洗澡,或在草場上追逐,或睡懶覺。我每天多放牧個把小時,牛長得又肥又壯,姑母家歡喜,鄰家的大人也贊許我,說我有時還能幫看他們的牛,幫做一些輕工。
把一群牛趕到牧場后,養牛仔往往叫我看住牛群。他們從家里帶來了油、鹽、小刀。于是,分向各處,摘瓜扯豆,剝青菜,甚至帶頭剝自家的玉米苞,挖涼薯紅薯……放在一起,比誰吃得快吃得多,有時找枯柴干草來燒熟吃,好幾次還帶了鍋、煲來。他們盡情地吃,一面嘻嘻哈哈地笑鬧或翻筋斗,或摔跤……樂得很。吃不夠意時,年紀大的一聲號令,又一窩蜂去獵尋戰利品。吃不完時,只選好的要,稍差的就丟入亂草蓬中。今天才吃過瓜,明天就有人罵誰偷了他的瓜。有時竟是他自己的孩子。
養牛仔們都很聰明。他們偷別人或自家的東西,總派一個人在高處或路口看風,有人來就先咳一聲,或拍掌,或敲竹筒。大人來到,小孩早在牛旁打草蜢或捉牛虱,假裝為家里做點事或看牛十分盡責;萬一跑不回牛旁邊,他就蹲在草叢中假裝屙屎……使大人看不出破綻。
夏季天旱時或秋末冬初,石頭塘水枯淺了,兩百平方米的水面縮小到只剩一個小塘面。魚已長大,出太陽了,湖底的魚也悶熱難受。養牛仔們就把十多條大水牛,一齊趕進塘去“混身”。牛在池塘里拼命地翻滾,直到四腳朝天躺在那里,好像只有這樣才散熱和止癢,誰也不示弱,直弄得聚在塘底的魚無處躲藏,最后被沖出塘邊。于是,養牛仔們這個抓,那個撲,把躺在塘邊的魚捉完。他們用事先準備好的盆端來凈水洗凈,用竹片在魚肚上一劃,挖出腸腸肚肚,填入油、鹽、配味品和辣椒粉,把整條魚糊上一層厚厚的干凈黃泥漿,再丟入火里去烤。猛火把魚烤熟,香味四處飄逸。于是,你搶一條,他兩人扛一條,拔拔扯扯,呼嘯著去飽嘗一餐“黃泥魚野味”,其味之美,比高樓酒館的香蒸魚不知要美多少倍。
我在三家寨為姑母牧了一年半的牛。我是外村娃,不敢摘別人一個果,拔別人一瓣菜,但養牛的伙伴們說我看牛有功(其實我是無功受祿,我看我的牛,他們的牛也隨著我的牛在靜靜吃草),總會自動分一份美味給我吃,連很難才追捕得的飛鳥和黃鼠狼,我都嘗過了。
這一年半,我不僅遍嘗野果、野菜、野味,拾得許多煙葉和遺棄的谷穗,我還從養牛仔手中借來許多書。記得《儒林外史》和《水滸傳》就是在養牛場中看完的。
人生處處是學問,養牛場是個大學堂。牛背上、牧場上,我讀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