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詩經簡述

一 詩經的來歷

《詩經》共三百零五篇,簡稱“三百篇”,是我國第一部詩集,周代前段五百多年間的詩歌選錄。它的來歷據西漢人說,是古代帝王為了考察風俗的好壞,政治的得失,設有采詩的官,把采來的詩篇獻給樂官大師,大師再獻給天子。這種說法顯然是有意為封建統治者吹噓,因為先秦古書并沒有記載過采詩的官和采詩的事,所以周代是否有這種制度,還不能論定。但漢人所說那時的詩篇最初都集中在樂官手里,卻是事實,有兩個證據可以說明這一點:第一,詩三百篇都是樂歌,所以《墨子》說“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公孟篇》)。樂歌原來是供統治階級娛樂的東西,樂官正是掌管詩歌、音樂、舞蹈,給統治者們服務的人,那末樂歌和樂官在當時是分不開的,編輯樂歌的人就應該是樂官了(樂官編輯之后,才轉為統治階級的教育課本)。第二,據《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記載:“吳公子札來聘,請觀于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豳》、《秦》、《魏》、《唐》、《陳》、《鄶》、《小雅》、《大雅》、《頌》。”所謂周樂,差不多包括了今本《詩經》全部(只有《魯頌》、《商頌》不在內),這些詩是魯國樂工所歌,而稱做“周樂”,那末編輯者應該是周王朝的樂官了。

周王朝的樂官所以能夠得到這些詩歌,大約有三個來源:第一,王朝的貴族為了充實音樂,為了祭祀鬼神,為了夸耀功業或別種目的,作成詩歌,交給樂官。《周頌》里應該有些詩篇是出于這個來源。第二,王朝樂官為了給貴族服務,盡到他的責任,留心搜集流傳在民間的或出于士大夫之手的詩歌(并不是專職的采訪)。《小雅》、《大雅》及《王風》里應該有些詩篇是出于這個來源。第三,諸侯各有樂官,掌管本國的樂歌,諸侯為了尊重王朝,交換音樂,派人把樂歌獻給王朝。《王風》外的十四國風及《魯頌》、《商頌》里應該有些詩篇出于這個來源。《國語·魯語》說:“昔正考父校(校當讀為效,獻上之意)商之名頌十二篇于周太師……”便是例證。

通過上述的三個來源,周王朝樂官掌握了不少詩歌,并隨時增加,隨時編選,經過五百多年,樂官們才完成了這部書的編輯工作。所以我們說《詩經》是周王朝各個時期的樂官所編輯。

到了春秋末期,孔子把《詩經》加以重訂,作為他教育學生的課本。他說:“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篇》)可見《詩經》是經過孔子重訂的。

《詩經》這部書,原來當有三百二十篇左右,不幸遭到秦始皇的焚燒,禁止學習,到西漢初年,還剩下了三百零五篇。

西漢時期傳《詩經》的有四家:魯人申培所傳的通稱“魯詩”,齊人轅固所傳的通稱“齊詩”,燕人韓嬰所傳的通稱“韓詩”,魯人毛亨所傳的通稱“毛詩”。魯、齊、韓合成一個宗派,他們的傳本經文都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成,所以叫作“今文詩”。毛自成一個宗派,據說他的傳本經文原用先秦古文寫成的,所以叫作“古文詩”。四家經文小有不同,解說多有歧異,今文家和古文家歧異更甚。齊詩亡于曹魏,魯詩亡于晉朝的東渡,韓詩亡于宋朝的南渡(只有《韓詩外傳》尚存),現在《詩經》只有毛亨所傳的一種本子了。

二 詩經的分類——風、雅、頌

《詩經》原來分為三類,就是風、雅、頌。

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國(實際《周南》、《召南》不是兩國的詩歌),合稱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多數是民間歌謠。宋代王質(《詩總聞》)、程大昌(《詩議》)、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近代梁啟超(《釋四詩名義》)等人認為南也是《詩》的一類,應該從風中劃出,就是把《詩經》分為南、風、雅、頌四類。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第一,二《南》的主要部分也是民間歌謠,和其余十三國風性質相同。第二,《左傳·隱公三年》:“風有《采蘩》、《采》。”《采蘩》、《采》都是《召南》的一篇,可見《左傳》作者認為《周南》、《召南》屬于風。《周禮·大師》、《禮記·樂記》、《荀子·儒效》論《詩》,都是風、雅、頌三類并舉,而不及南。可見《周禮》作者、《樂記》作者和荀卿都認為《詩經》只有風、雅、頌三類,南屬于風,不是自為一類。先秦人對于三百篇的類別,不致弄錯。因此,我們說二《南》也是風詩。風本是樂曲的通名。《大雅·崧高篇》:“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其風是說《崧高》詩的曲調。《左傳·成公九年》:“樂操土風。”土風就是本土的曲調。《左傳·襄公十八年》:“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北風就是北方的曲調,南風就是南方的曲調。《山海經·大荒西經》:“太子長琴……始作樂風。”《海內經》:“鼓延是始為鐘,為樂風。”樂風就是樂曲。由上述五個例證看來,風本是樂曲的通名了。樂曲為什么叫作風呢?主要原因是風的聲音有高低、大小、清濁、曲直種種的不同,樂曲的音調也有高低、大小、清濁、曲直種種的不同,樂曲有似于風,所以古人稱樂為風。同時樂曲的內容和形式,一般是風俗的反映,所以樂曲稱風與風俗的風也是有聯系的。由此看來,所謂國風就是各國的樂曲,《衛風》就是衛國的樂曲,《曹風》就是曹國的樂曲,余可類推。在這里應該指出:風一方面是樂曲的通名,一方面又是風詩的專名,正如“書”一方面是書籍的通名,一方面又是《尚書》的專名;“詩”一方面是詩歌的通名,一方面又是《詩經》的專名。(先秦時代《尚書》只稱為《書》,《詩經》只稱為《詩》。)名詞含義的演變常有這種現象。

雅有《小雅》、《大雅》,合稱二《雅》,共一百零五篇,都是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域——“王畿”的詩歌,多數為朝廷官吏(公卿大夫士)的作品。雅是借為夏字,《小雅》、《大雅》就是《小夏》、《大夏》。因為西周王畿,周人也稱為夏,所以《詩經》的編輯者用夏字來標西周王畿的詩。這個說法是有根據的:第一,雅夏二字古通用,《墨子·天志下》引《詩經·大雅》作《大夏》,足證古本《詩經》,《小雅》、《大雅》也作《小夏》、《大夏》。第二,二《雅》都是西周王畿的詩,這從詩篇的整個內容來看,是可以肯定的。(只有《小雅·大東》等似是東周域內人所作。)春秋時人引《小雅》詩句,曾稱為“周詩”(見《國語》中《晉語》、《楚語》),引《大雅》詩句,也曾稱為“周詩”(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國語·楚語》)。所謂“周詩”,就是西周王畿的詩。至于東周王畿的詩則是《王風》了。而西周王畿,周人也稱為“夏”(見《尚書》中《康誥》、《立政》),這個地域后歸秦國所有,從而這個地域的詩篇就是《秦風》了。春秋時人尚稱《秦風》為“夏聲”(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由此可見,雅是借為夏字,夏是西周王畿的舊稱,《詩經》的編輯者用夏字標明這部分詩篇產生的地域。第三,《詩經》三百篇都是以地域分編,用地域名稱加標題的。十五國風的十五國(《王風》的王代表東周王朝的統治區),《周頌》、《魯頌》、《商頌》的周、魯、商,都是代表地域,可見二《雅》的雅也是代表地域,即借為夏字。如果不是這樣,二雅是哪個地域的詩歌就表示不出來了。雅詩為什么有小大的區別呢?古說都不圓通,現在還得不出確解。

頌有《周頌》、《魯頌》、《商頌》,合稱三《頌》,共四十篇。大體是西周和魯國、宋國的最高統治者用于祭祀或其它重大典禮的樂歌。這類詩為什么叫作頌呢?頌就是歌頌之頌,贊美之意。三《頌》的詩,其中心內容是贊美在位的周王、魯侯、宋公或其祖先的功德,其專用范圍限于周王、魯侯、宋公舉行祭祀或其它重大典禮,所以叫作頌。這是頌詩兩個基本條件,至于風詩、雅詩中也有贊美王與公侯或其祖先的詩篇,適合前一條件,但不適合后一條件,所以不列入頌詩。

總之,風雅頌的區別:風是民間歌謠,但也有些例外;雅是朝廷官吏的作品,而《小雅》又有些民間歌謠;頌是王侯舉行祭祀或其它重大典禮專用的樂歌。三者的界限并不嚴格。這是詩三百篇在歷史上的分類,我們現在研究《詩經》,應該從它們的思想內容去分類,不必拘守風、雅、頌了。

三 詩三百篇的地域和時代

《詩經》原來是按照三百篇的產生地域分編,共計周南、召南、邶、鄘、衛、王(東周)、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雅(即夏,西周)、魯、宋十八個地域,所以從地域上劃分,比較容易;但有沒有錯編地域的詩篇,則不可知。

三百篇的產生時代,是由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約五百多年(公元前一〇六六年至前五四一年前后)。但是某篇作于周代哪個王朝,絕大多數無從考定,甚至哪幾篇是西周作品或東周作品,也無根據可資論斷。所以從時代上劃分,比較困難,只能勾出一個輪廓而已。

現在把三百篇的地域和時代結合在一起,做個扼要的敘述。

(一)十五國風

《周南》、《召南》《周南》詩十一篇,《召南》詩十四篇,都是南方的作品。西周初期,周公姬旦長住東都洛邑,統治東方諸侯;召公姬奭長住西都鎬京,統治西方諸侯,由陜(今河南陜縣)分界。這個統治區的劃分,大概相沿很久。周南當是在周公統治下的南方地域。召南當是在召公統治下的南方地域。根據二《南》詩,《周南·汝墳》:“遵彼汝墳。”《漢廣》:“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可見周南疆域北到汝水,南到江漢合流即武漢地帶。《召南·江有汜》:“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可見召南南到武漢以上長江流域的地帶。二南的地域應該包括當時一些國家,如楚、申、呂、隨等都在其內。二《南》詩中有東周作品,也可能有西周作品。

《邶》、《鄘》、《衛》共詩三十九篇,在春秋時代便已混在一起,今本《詩經》,《邶》十九篇,《鄘》十篇,《衛》十篇,是漢人隨意分的。春秋時人認為《邶》、《鄘》、《衛》都是衛國的詩,《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札來聘,請觀于周樂……使工……為之歌《邶》、《鄘》、《衛》。曰:‘是其衛風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衛北宮文子引《邶風》稱為“衛詩”,就是明證。衛國疆土在今河北南部及河南北部。西周初年,成王封他的叔父姬封于衛,都朝歌(即今河南淇縣東北的朝歌城)。春秋時衛文公遷楚丘(在今河南滑縣東),衛成公又遷帝丘(即今河南濮陽縣西南的顓頊城)。舊說邶在朝歌北(今河南湯陰縣東南的邶城鎮即古代邶城),鄘在朝歌南(今河南新鄉縣西南的鄘城即古代鄘城),都屬于衛。(王國維說:邶即燕,鄘即奄,奄即魯。)《邶》、《鄘》、《衛》多數是東周作品。

《王》詩十篇,東周王國境內的作品。東周疆土在今河南北部。周平王東遷洛邑(也稱王城,在今河南洛陽西五里),名義上還是中國的王,實際上也受到諸侯的一定尊敬,所以稱此地帶的詩為《王風》。《王風》都是東周作品。

《鄭》詩二十一篇。鄭國疆土在今河南中部。西周宣王時封他的弟弟姬友于鄭(此鄭在今陜西華縣西北),姬友即鄭桓公。幽王末年,桓公做王朝司徒,從虢、鄶二國取得十個邑,把他的家屬和一部分人民遷到那里去。犬戎侵略西周,殺死幽王和桓公,桓公的兒子武公建國于東方,仍稱鄭(都城即今河南新鄭縣)。《鄭風》是武公建國以后的詩,都是東周作品。

《齊》詩十一篇。齊國疆土在今山東東北部和中部。周武王封他的大臣呂望(姜太公)于齊,都營丘(即今山東臨淄縣),胡公遷薄姑(即今山東博興縣東北薄姑城),獻公又遷回營丘,改稱臨淄。(都是西周時事。)《齊風》中《南山》、《敝笱》、《載驅》、《猗嗟》四篇都是東周作品,其余不詳。

《魏》詩七篇。魏國疆土在今山西西南部。國君姓姬,始受封者不知為誰(都城在今山西芮城縣東北)。東周惠王十六年(公元前六六一年)被晉國所滅。《魏風》都是此年以前的作品。

《唐》詩十二篇。唐國即晉國,疆土在今山西中部。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姬叔虞于唐(都城在今山西翼城縣南)。境內有晉水,所以后來改稱晉。春秋時武公遷曲沃(即今山西聞喜縣),獻公遷絳(在今山西新絳縣北),景公遷新田(在今山西曲沃縣西南)。《唐風》可能都是東周作品。

《秦》詩十篇。東周前期(戰國以前),秦國疆土在今陜西中部。國君姓嬴,西周孝王封他的臣非子于秦(即今甘肅天水縣的故秦城),疆土逐漸擴展,莊公遷犬丘(即今陜西興平縣東南的槐里城),襄公遷汧(即今陜西隴縣的汧城)。周幽王時犬戎侵略西周,平王東遷,秦人趕走犬戎,西周王畿及豳地等都逐漸歸秦所有。文公遷郿(即今陜西郿縣東北的故郿城),寧公遷平陽(在今陜西郿縣西),德公遷雍(即今陜西鳳翔縣)。《秦風》多數甚至全部是東周作品。

《陳》詩十篇。陳國疆土在今河南東南部及安徽北部。周武王封舜的后人媯滿于陳,都宛丘(即今河南淮陽縣)。東周敬王四十一年即春秋最后的一年(公元前四八一年),被楚國所滅。《陳風》中有東周作品,也可能有西周作品。

《檜》詩四篇。檜(也作鄶)國疆土在今河南中部(都城在今河南密縣東北五十里)。國君姓妘,相傳是帝顓頊的后代。始受西周王朝的封爵者不知是誰。東周初年被鄭武公所滅。《檜風》都是西周作品。

《曹》詩四篇。曹國疆土在今山東西南部。周武王封他的弟弟姬振鐸于曹,都定陶(在山東定陶縣西北四里)。東周敬王三十三年(公元前四八九年)被宋國所滅。《曹風》中《蜉蝣》、《候人》兩篇都是東周作品,余二篇不詳。

《豳》詩七篇。豳(也作邠)國疆土在今陜西栒邑縣、邠縣一帶。周王祖先公劉始遷于豳(都城在今陜西栒邑縣西邠縣北)。西周時代豳國封給什么人,無可考。西周亡后,此地歸秦所有。《豳風》都是西周作品。

(二)二雅

《小雅》、《大雅》《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上文已經說過:雅借為夏,夏是西周王畿的古名,二《雅》都是西周王畿的詩;但也有極少數例外,如《小雅·大東》、《都人士》等似是東都人作品。西周王畿在今陜西中部。周始祖后稷都邰(在今陜西武功縣西南),公劉遷豳,太王亶父遷岐(在今陜西岐山縣),文王遷豐(在今陜西鄠縣東),自武王至幽王均都于鎬京(在今陜西西安西南)。幽王時犬戎侵略西周,殺死幽王,平王東遷。秦國趕走犬戎,西周王畿岐以西先歸秦國所有,岐以東后歸秦國所有。所以二《雅》是西周時代作品,但也有幽王死后、岐東(包括鎬京)歸秦所有以前的作品。

(三)三頌

《周頌》詩三十一篇。都是西周時代王朝的作品,從它們的內容和藝術性觀察,多數是昭王、穆王以前的詩篇。

《魯頌》詩四篇。魯國疆土在今山東東南部。周成王封周公兒子姬伯禽于魯(都城即今山東曲阜)。《魯頌》中《泮水》、《宮》兩篇作于魯僖公晚年,即春秋中期作品。(僖公死于周襄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六二六年。)《》、《有》兩篇,舊說也是作于此時。

《商頌》詩五篇。這不是商代的作品,而是周代宋國的作品。宋國疆土在今河南東部及江蘇西北部。國君姓子,周成王封殷紂王的哥哥微子啟于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是商湯的舊地,也稱為商,宋君又是商王的后代,所以宋詩稱為《商頌》。原有十二篇,亡佚七篇,只剩下五篇。《國語·魯語》:“閔馬父曰:‘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于周大師,以《那》為首。’”可見《商頌》作于正考父死前。正考父死年不詳。《左傳·昭公七年》:“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恭。”宋宣公死于周平王四十二年,平王四十九年是春秋的第一年。足以證明《商頌》五篇都是春秋以前(公元前七二一年以前)的作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州市| 武宁县| 醴陵市| 大理市| 漳浦县| 永泰县| 杭州市| 团风县| 永安市| 济阳县| 安乡县| 宜良县| 甘肃省| 堆龙德庆县| 柳林县| 怀仁县| 易门县| 新余市| 定日县| 上饶市| 察隅县| 荣成市| 方正县| 长岛县| 昌江| 施甸县| 潜山县| 崇阳县| 宿州市| 淄博市| 丹东市| 深圳市| 义马市| 呼图壁县| 赤城县| 通州区| 商城县| 旬邑县| 景谷| 嘉祥县| 聂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