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附錄二 三皇五帝考

言古史者,必稱三皇五帝。三皇之名,不見于經。五帝則見《大戴禮記》。然說者猶多異辭。蓋嘗博考之,三皇之異說有六,五帝之異說有三。《河圖·三五歷》云:“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頭。淡泊,無所施為,而俗自化。木德王,歲起攝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地皇,十一頭。火德王。姓十一人,興于熊耳、龍門等山,亦各萬八千歲。人皇,九頭。乘云車,駕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司馬貞《補三皇本紀》。此三皇之說一也。《史記·秦始皇本紀》:丞相綰等與博士議帝號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此三皇之說二也。《尚書大傳》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含文嘉》、《風俗通》引。《甄燿度》、宋均注《援神契》引之,見《曲禮正義》。《白虎通》正說、譙周《古史考》《曲禮正義》。并同。惟《白虎通》伏羲次燧人前。此三皇之說三也。《白虎通》或說,以伏羲、神農、祝融為三皇。此三皇之說四也。《運斗樞》、鄭注《中候敕省圖》引之,見《曲禮正義》。《元命苞》《文選·東都賦》注引。以伏羲、女媧、神農為三皇。此三皇之說五也。《尚書·偽孔傳》序、皇甫謐《帝王世紀》、孫氏注《世本》,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史記·五帝本紀》正義。此三皇之說六也。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禮》,以黃帝、顓頊、高辛、唐堯、虞舜為五帝,譙周、應劭、宋均皆同。《五帝本紀正義》。此五帝之說一也。鄭注《中候敕省圖》,于黃帝、顓頊之間,增一少昊。謂德合五帝座星者為帝,故實六人而為五。《曲禮正義》。此五帝之說二也。偽孔、皇甫謐、孫氏,以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為五帝。《五帝本紀正義》。此五帝之說三也。案《大傳》云:“燧人以火紀,火,太陽,故托燧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紀,故托羲皇于人。神農悉地力,種谷蔬,故托農皇于地。天地人之道備,而三五之運興矣。”則三皇之說,義實取于天地人,猶五帝之義,取于五德迭代也。伏生者,秦博士之一。《始皇本紀》所謂天皇、地皇、泰皇者,蓋即《大傳》所謂燧皇、羲皇、農皇;《索隱》:“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當人皇也。”雖推測之辭,說自不誤。《河圖》說雖荒怪,然其天皇、地皇、人皇之號,仍本諸此也。《白虎通》釋祝融之義曰:“祝者,屬也。融者,續也。言能屬續三皇之道而行之。”司馬貞《補三皇本紀》曰:“女媧氏,代伏羲立。無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載,不承五運。一曰:女媧亦木德王。蓋伏羲之后,已經數世,金木輪環,周而復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無革造及同以木德王,皆與屬續之義相關。未知《白虎通》意果誰主?然司馬氏之言,則必有所本也。《補三皇本紀》又曰“當其末年,諸侯有共工氏。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云云。原注:“按其事出《淮南子》。”上云祝融,下云女媧,則祝融女媧一人。蓋今文家本有此異說,故《白虎通》并列之,造緯候者亦取之也。實六人而為五,立說殊不可通。然實偽孔說之先河。《后漢書·賈逵傳》:“逵奏《左氏》大義長于《二傳》者,曰:五經家皆言顓頊代黃帝,而堯不得為火德。左氏以為少昊代黃帝,即《圖讖》所謂帝宣也。如令堯不得為火,則漢不得為赤。”此古文家于黃帝、顓頊之間,增一少昊之由,然以六為五,于理終有未安。偽孔乃去燧人而升黃帝為三皇,則少昊雖增,五帝仍為五人矣。且與《易系》蓋取一節,始伏羲而終堯舜者相合。此實其說之彌縫而更工者也。偽孔以《三墳》為三皇之書,《五典》為五帝之典。據《周官·外史》疏,其說實本賈、鄭。增改之跡,固可微窺。然則三皇之說:義則托于天地人;其人則或為燧人、伏羲、神農,或為伏羲、神農、祝融,此經師舊說也。因天地人之名,而立為怪說者,緯候也。五帝本無異說,古文家增一少昊,偽孔遂并三皇而易其人。異說雖多,固可窮其源以治其流矣。

問曰:三皇五帝之義,及其人之為誰某,則既聞之矣,敢問舊有此說邪?抑亦儒家所創也?應之曰:三皇五帝之名,舊有之矣。托諸天地人,蓋儒家之義也。《周官》:“都宗人,掌都宗祀之禮。凡都祭祀,致福于國。”注:“都或有山川,及因國無主,九皇六十四民之祀。”疏:“史記,伏羲以前,九皇六十四民,并是上古無名號之君,絕世無后,今宜主祭之也。”按注以因國無主之祀,釋《周官》之都宗人,蓋是。以九皇六十四民說周因國無主之祭,則非也。《周官》雖戰國時書,然所述必多周舊制。九皇六十四民,見《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篇。其說:存二王之后以大國,與己并稱三王。自此以前為五帝,錄其后以小國。又其前為九皇,其后為附庸。又其前為民,所謂六十四民也。其說有三王九皇而無三皇。《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伏羲者,三皇之一,疏引史記史記為史籍之通稱。今之《史記》,古稱《太史公書》。漢東觀所續,猶稱史記。蓋未有專名,故以通名稱之也。此疏所引史記,不知何書,然必南北朝舊疏,其說必有所本也。云伏羲以前,明在三皇五帝之前,其說必不可合。鄭蓋但知《周官》都宗人所祀,與《繁露》九皇六十四民,并是絕世無名號之君,遂引彼注此。鄭注好牽合,往往如此。疏亦未知二說之不可合,謂史記所云伏羲以前上古無名號之君,即鄭所云九皇六十四民,遂引以疏鄭也。《史記·封禪書》:“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又曰:“孔子論述六藝傳,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余王矣。其俎豆之禮不章。”而《韓詩外傳》曰:“孔子升泰山,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數者萬數也。”《封禪書正義》引,今本無之。然《書序》疏及《補三皇本紀》,并有此語,乃今本佚奪,非張氏誤引也。萬蓋以大數言之,然其數必不止七十二可知。數不止七十二,而管仲、孔子,皆以七十二言之者,蓋述周制也。七十二家,蓋周登封之所祀也。曰俎豆之禮不章,言周衰,不復能封禪,故其禮不可考也。《春秋》立新王之事,不純法古制,然損益必有所因。因國無主之祭,及于遠古有功德于民之人,忠厚之至也。蓋孔子之所因也,然不能無所損益。王制者,孔子所損益三代之制也。《王制》多存諸經之傳,如說巡狩禮為《堯典》之傳是也。皆孔門六經之義,非古制。鄭以其與《周官》不合,多曲說為殷制大非。《王制》曰:“天子諸侯,祭因國之在其地而無主后者。”此《周官》都宗人之所掌,蓋孔子之所因也。《繁露》曰:“圣王生則稱天子,崩遷則存為三王,絀滅則為五帝,下至附庸,絀為九皇,下極其為民。有一謂之三代。雖絕地,廟位祝牲,猶列于郊號,宗于岱宗。”絕地者,六十四民之后,封爵之所不及,故命之曰民。絕地而廟位祝牲,猶列于郊號,宗于岱宗,此蓋周登封時七十二家之祭矣。周制:蓋自勝朝上推八世,謂之三皇五帝,使外史氏掌其書,以備掌故。自此以往,則方策不存,徒于因國無主及登封之時祀之而已。其數凡七十二。合本朝為八十一。必八十一者,九九八十一;九者,數之究;八十一者,數之究之究者也。孔子則以本朝合二代為三王,又其上為五帝,又其上為九皇,又其上為六十四民。必以本朝合二代為三王者,所以明通三統之義也。上之為五帝,所以視昭五端之義也。九皇之后,絀為附庸;六十四家徒為民,親疏之義也。此蓋孔子作新王之事,損益前代之法,《春秋》之大義。然此于《春秋》云爾;其于《書》,仍存周所謂三皇五帝者,以寓“天地人之道備,而三五之運興”之義;故伏生所傳,與董子所說,有不同也。《古今注》:“程雅問于董生曰:古何以稱三皇五帝?對曰:三皇者,三才也。五帝,五常也。”三才者,天地人也。五常可以配五行。董子之言,與伏生若合符節。故知三皇五帝為《書》說,三王、五帝、九皇、六十四民為《春秋》義也。或曰:《繁露》謂:“湯受命而王;親夏,故虞絀唐謂之帝堯。以神農為赤帝。周以軒轅為黃帝;因存帝顓頊、帝嚳、帝堯之帝號;絀虞而號舜曰帝舜,推神農以為九皇。”明九皇六十四民為周時制也。應之曰:此古人言語與今人不同,其意謂以殷周之事言之當如此,非謂殷周時實然也。或曰:管子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夷吾所記,十有二焉。”下歷舉無懷、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之名,凡十二家,明三皇五帝,即在七十二家之中。應之曰:此亦古今言語不同。上云七十二家,乃極言其多。下云十二家,則更端歷舉所能記者,不蒙上七十二家言。此以今人語法言之為不可通,然古人語自如是,多讀古書者自知之也。《莊子·胠篋》篇,列古帝王稱號,有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多在三皇以前。古人同號者甚多。大庭氏不必即神農、軒轅、祝融,亦不必即黃帝、女媧也。《禮記·祭法》正義引《春秋命歷》序:“炎帝曰大庭氏。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黃帝,一曰帝軒轅。傳十世,二千五百二十歲。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則窮桑氏。傳八世,五百歲,次曰顓頊,則高陽氏。傳二十世,三百五十歲。次是帝嚳,即高辛氏。傳十世,四百歲。”又《曲禮》正義:“《六藝論》云:燧人至伏羲,一百八十七代。宋均注《文耀鉤》云:女媧以下至神農七十二姓。譙周以為伏羲以次,有三姓,始至女媧。女媧之后五十姓,至神農。神農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說雖怪迂,然三皇五帝,不必身相接,則大略可知;亦足為韓詩不得而數者萬數作佐證也。二千五百二十歲之二,閩本宋本作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口市| 怀柔区| 司法| 怀来县| 昭通市| 从化市| 柏乡县| 隆回县| 古交市| 湖北省| 汾阳市| 开封市| 芷江| 肇源县| 红安县| 共和县| 无棣县| 漳浦县| 来凤县| 嘉祥县| 平南县| 安龙县| 玛纳斯县| 左云县| 乌兰县| 隆安县| 北流市| 修武县| 浦江县| 乌兰察布市| 温州市| 出国| 西城区| 阳东县| 勃利县| 增城市| 元江| 郑州市| 东丽区| 灵宝市| 博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