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論
此書凡分十二族,今各述其大概如下:
(一)漢族 此為最初組織中國國家之民族。其語言、習俗、文化等,皆自成一體,一線相承。凡世所稱為中國民族者,皆以其能用此種語言,具有此等習俗文化而言之也。此族初居黃河流域,漸向長江、粵江兩流域發展。其開化之年代,今尚不能確知。據史家所推算者計之,則其有史時期,當在距今五千年前后。中國確實之紀年,始于共和元年,在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自此以前,據《漢書·律歷志》所推:周尚有一百二十二年,殷六百二十九年,夏四百三十二年,為公元前二千零二十四年,即民國紀元前三千九百三十五年,更加巢、燧、羲、農,及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等,事跡較可憑信者,必在距今五千年前后也。其為故居此地,抑自他處遷徙而來,今亦未能確知,其奄有中國本部,蓋定于秦、漢平南越開西南夷之日。自此以后,其盛衰之跡,即普通中國歷史,人人知之。其與他族交涉,則述他族時可以見之。故述此族之事,即至此為止。
(二)匈奴 此族當前二世紀至紀元一世紀時,據今內外蒙古地方,為中國之強敵。一世紀末,為中國所破,輾轉西遷,直至歐洲為止,與中國無甚交涉矣。其入居中國內地者,四世紀之初,乘中國內亂而崛起。是為五胡中之胡、羯,十六國中之前后趙,約五十年,大為冉閔所屠戮,遂驟衰,其遺族浸與漢族相同化焉。此族自周以前,蓋與漢族雜居黃河流域,詳見篇中。此時今內外蒙古之地,蓋極地廣人稀;錯處之種族雖多,非盡此族。實無一強大者。故中國當未統一之前,無北方游牧民族侵掠之患,實天幸也。
(三)鮮卑 此族似即古所謂析支,散居中國之北。秦、漢時,則在今遼、熱之間。蓋南限于燕所開上谷、漁陽、右北平諸郡,西限于匈奴也。更東則為貉族。中國人稱為東胡。公元前一二世紀之間,為匈奴所破,余眾分保烏桓、鮮卑二山,因以為名。二山所在,今不能確知,然必滿、蒙之間,所謂內興安嶺之脈者。烏桓在南,鮮卑在北。漢武帝時,招致烏桓,居于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助漢捍御匈奴。自此烏桓與漢較親。一世紀末,匈奴亡。鮮卑徙據其地,而臣其遺落,由此大盛。至二世紀后半,遂與中國相抗衡。然未久復衰。惟其部落分布仍甚廣。烏桓當二世紀后半,其大人亦頗有桀驁者。三世紀初,曹操襲破之于柳城。自此不能復振。然后此崛起之鮮卑,核其地,實多前此烏桓所據。故予頗疑鮮卑為其種族之本名,烏桓僅其分部之號;柳城戰后,非烏桓自此遂亡,乃皆改從本名耳。此族分布既廣,故五胡之亂,乘時崛起者頗多。前后燕、西秦、南涼、拓跋魏、宇文周皆是。高齊雖自稱漢族,風氣實同鮮卑,亦不能視為漢族也。兩晉南北朝之世,此族之興,始于慕容氏之據遼東西。事在三世紀末葉。至五八一年,隋代宇文周,而其在中國割據之局始終,其人亦大抵同化于中國。而其種落,仍有居西遼河上游流域者,是為奚、契丹。公元十世紀之初,契丹崛起,盡服漠南北;聲威西至西域;又東北滅渤海;南割燕云十六州。至千一百二十五年,乃為金所滅。自東胡之強至此,蓋千三四百年,其運祚,實遠較匈奴為久也。
(四)丁令 此族在今日,中國人通稱為回,西人則通稱為突厥,皆其后來之分部。其種族之稱,實惟丁令,異譯作敕勒,亦作鐵勒。地在匈奴及西域諸國之北。自貝加爾湖附近起,至咸海、里海之北,成一弧形。鮮卑侵入內地后,此族踵之而據漠南北。公元四世紀前半,北魏與柔然,爭斗最烈。柔然雖鮮卑分部,其所用實皆丁令之眾也。五世紀中葉,柔然衰,而此族之突厥盛。自此或與中國為敵,或則臣服于中國,至七世紀初乃亡。而其同族回紇又繼之。至八世紀初葉,乃為黠戛斯所破。自此棄漠南北,居河西及天山南路,以至于今。以上所述,為此族之居東方者。其居西方者為西突厥。六世紀中葉,為中國所破。后中國之威力衰,則臣服于大食,然其種落仍在。大食衰,此族復多崛起者。元世,入居中國者不少焉。
(五)貉族 東洋史上,漢族而外,當以此族程度為最高。古所稱東方君子之國者,實指此族言之。其根據地,予疑其本在遼、熱、河北之間,自燕開五郡,乃為所逐,奔迸塞外。于是此族名國,在今吉林西境者有夫余,其南下朝鮮半島者,為高句麗及百濟。夫余亡于三世紀之初。而句麗、百濟,日益昌大,終成半島之主人焉。此族文化,酷類有殷,蓋受之箕子。古代之朝鮮,斷不能在半島,蓋亦隨燕之開拓,而奔迸于東者也。
(六)肅慎 即今所謂滿族,此族在古代,疑亦近北燕,隨燕之開拓而東北走者,詳見篇中。自漢以后,此族居于松花江流域,而黑龍江兩岸,亦其種落所在。初蓋服屬夫余,后亦臣事句麗。句麗之亡,助之之粟末部,入居今熱河境。七八世紀之間,因契丹叛亂,東走出塞,建國曰渤海。盡有吉、黑及清咸豐間割畀俄國之地。并有今遼寧東境,及朝鮮北境。一切制度文物,皆模范中華,稱為海東盛國。九百二十六年,為遼所滅。于是此族大致服遼。至千一百十四年,而此族之黑水部曰女真者興起。以飄風暴雨之勢,十有二年而滅遼,又二年而亡北宋,奄有中國之半。凡百二十年,而亡于元。其居長白山者,后四百年乃興起,是為清。其居黑龍江上游者為室韋。其別部,唐時曰蒙兀,即后來之蒙古。然蒙古王室之先世,則實沙陀突厥與室韋之混種也。詳見篇中。
(七)羌族 此族在今隴蜀之間,及西康、青海、前藏之境。其分支東出,沐浴中國之文化最早者曰氐。三代時,即與中國有交涉。據河、湟肥饒之地,為中國患最甚者,為漢時之西羌。又西北至天山南路,南至云南西境,亦有其種落。但非其蟠結繁盛之區而已。此族所處之地,極為崎嶇,且較磽瘠,既不能合大群,產業亦無由開發,故其進化頗遲。然亞洲中央之高原,大半為此族所據。將來大陸中心開發時,實占極重要之地位也。
(八)藏族 此族有一特異之俗,曰一妻多夫。自晉以前無聞焉。南北朝時,乃有據今于闐之地者,曰嚈噠。其兵威遠暨西亞。至突厥興,乃為所破。嚈噠原起,史籍所云殊不足據。以予觀之,則嚈噠二字,實系于闐異譯。后藏、于闐之間,本有交通孔道。嚈噠蓋后藏民族之北出者也。西康、青海、西藏同為亞洲中央高原。然其地勢,仍有微別。西康、青海及前藏,皆向東南傾斜,為諸大川上游谷地,此為羌族所據。后藏之地,則高而且平,其水皆無出口,地理學家稱為湖水區域,此則藏族之所據也。前藏之南,雅魯藏布江流域,地最肥饒,亦較平坦,去印度又近,是以吐蕃王室之先,自此入藏,遂為羌、藏二族之主。此族以所居之地之閉塞,其開化亦遲。然正以此故,其信教之心極篤。佛教衰于印度,遂以此為根據。蒙、羌兩族,亦皆受其感化。亞洲內陸開發時,亦必占極重要之位置也。
(九)苗族 南方諸族,向來論者,不甚加以分別。然考諸史籍,則固顯然可分為三:其一族,予從今日通行之名,稱之曰苗。又其二族,則稽諸古初,而稱之曰越,曰濮。苗族古稱黎,漢以后稱俚,亦作里。其地居正南,故古書多稱為蠻。今所謂苗,即蠻字之轉音也。或以附會古之三苗,誤矣。然今苗族之稱,不因古三苗之國,而古三苗之國所治,則確為今之苗民,即所謂九黎也。此族當五帝時,曾據今長江中流,洞庭、彭蠡之間。后為漢族所破。周時,江域之地入楚。此族退居湖南,自漢以后,又沿洞庭流域西南退。凡今湖南及貴州沅江上游之地,古所謂蠻者,大抵皆此族也。
(一〇)越族 今所謂馬來人。其分布之地,在亞洲沿海,暨環亞洲諸島嶼,即地理學家所謂亞洲大陸之真沿邊者。其形狀之異甚著,史多明載之。又文身食人之俗,散見史籍者甚多,比而觀之,則皆系此族人。此族之程度,似較苗族為低。然其所據之地,遠較苗族為廣。山東半島及江、浙、閩、廣、湘、贛,古代蓋皆此族人所據,且有深入川、滇者。今日中國人之成分中,此族之血胤必不少也。
(一一)濮族 此族今稱倮?。其與苗族之異,日本鳥居龍藏曾言之。然考諸史籍,其事亦甚顯著也。此族之文明程度,又較苗族為高。其地在苗族之西;貴州西境,云南東境,四川南境,則其蟠據之區也。此族在古代,蹤跡曾深入北方,達今秦、豫之境。湖北西半,亦大抵為所據,詳見篇中。其去漢族蓋最近,故其程度亦最高也。
(一二)白種諸族 今日歐、亞二洲之界線,非歷史上東西洋之界線也。歷史上東西洋之分界,實為亞洲中央之帕米爾高原。自此以東之地,其事皆與中國之關系多,與歐洲之關系少;自此以西之地,則與歐洲之關系多,而與中國之關系少矣。白種人之分布,大都在蔥嶺以西,故與中國關系較淺。然彼此往來,究亦不乏。而蔥嶺以東,白種人之分布,亦非曰無之,特非大部落耳。
以上所述,除白種諸族甚少不足計外,其余十一族,可分三派:匈奴、鮮卑、丁令、貉、肅慎為北派;羌、藏、苗、越、濮為南派;此以大致言。羌、藏中,亦有具北派之性質者。而漢族居其中。北派除貉族外,非據瘠薄之草原,則據山嶺崎嶇而苦寒之地,故其性好殺伐。歷代為中國患,又蹂躪西域,有時且及于歐洲者,皆此派民族也。南方則地勢崎嶇,而氣候炎熱,其民性較弱,而團結亦較難,故不能為大患。然其開發亦不易。漢族卵翼之,教誨之,迄今已數千年,猶未能全然同化也。惟漢族,根據黃河,而漸進于長江、粵江兩流域。川原交錯,物產豐饒,幅員廣大,交通利便,氣候亦具寒熱溫三帶,取精用弘,故能大啟文明,創建世界所無之大國。得天獨厚,良非偶然。然以四圍諸族,程度皆下于我,遂不免傲然自大,而稍流于故步自封;又以廣土眾民,生活及文化程度,皆遠較他族為勝;一時雖為人所征服,不久即能同化他人;不恃兵力,亦足自立,民氣遂日流于弱;此則其缺點也。今日所遇諸族,則非復昔時之比矣。狃于蒲騷之役者,雖遇小敵,亦不免敗績失據,況今之所遇,固大敵乎?可不深自念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