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蓬萊松風:黃易與乾嘉金石學(附武林訪碑錄)
- 朱琪
- 11字
- 2021-09-03 19:59:40
第一章
黃易的家世與生平
第一節
前世蓬萊:黃易家世考略
一、黃易的先世
黃易(1744—1802,圖1)字大易,號小松、秋盦等,錢塘人。詩、古文、詞皆精通,長于金石之學,與錢大昕、翁方綱、孫星衍、王昶并稱“金石五家”。又工書,善繪事,尤精于篆刻,后人將之與丁敬、蔣仁、奚岡、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松并稱為“西泠八家”。 其著作有《小蓬萊閣金石文字》《小蓬萊閣金石目》《秋盦遺稿》等,另輯有《黃氏秦漢印譜》《種德堂集印》等印譜傳世。黃易是著名的金石學家,他對清代乾嘉時期金石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他在篆刻和金石學上的成就和貢獻,與其深厚的家學淵源和蘊藉儒雅的家風有著密切的關聯。
從現存文獻考察,錢塘黃氏一脈可溯源至洪武初年,其先人福壽公本為匠作藝人,自江夏徙錢塘左橋里。關于黃氏祖先籍貫,各家記述大體相同而略有差異。黃汝亨《先府君行略》云:“洪武初有福壽公者,匠于官,徙家錢唐郡左橋里。”[1]李維楨《處士黃先生墓志銘》:“先世不知所自徙,徙錢塘之左橋者曰福壽。”[2]馮夢禎《有道鶴洲居士墓表》:“先世越人,入國朝有福壽公者,以匠徙籍錢唐,居左橋里。”[3]劉憲寵《明貞士鶴洲先生黃公行狀》則云:“先世越人,洪武初有福壽公者,以藝事隸將作,徙家錢唐之左家橋里。”[4]黃氏一脈由福壽公傳至承事公,再傳至質庵公黃信。黃信子黃榮(逸山公),富甲鄉里,娶妻沈氏,有六子,長蓮洲公為諸生,仲、叔、季均從商,最少者即為黃裳。黃裳(1517—1594)字子重,號鶴洲,排行第八,雖然其父黃榮曾經富甲一方,然到黃裳少年時已經家道中落,他不得不隨仲兄“析薪捆屨以鬻于市”[5],忽一日自泣曰:“吾寧餒而為伯,不飽而為仲也。”[6]乃棄商學書,補邑諸生。性孝友,母病,醫藥必親嘗乃進,禱祠以身代。母死,守喪三年如一日。蓮洲公歿后無嗣,黃裳事嫂如母。兄弟貧者衣食接濟之。撫養侄子黃汝淳長大成人,且為之娶婦,親如己出。三十年間,黃汝淳竟不知自己為黃裳養子。

圖1 沈塘摹黃易小像
黃裳妻子王氏孝孺育有二子,長黃汝高為諸生,早卒。次黃汝亨(1558—1626),字貞父,幼承家學,垂髫補郡博士弟子,萬歷二十六年(1598)中進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參議。有《天目記游》《廉吏傳》《古奏議》《寓林集》《寓庸子游記》等著作行世。黃汝亨為杭城名士,與馮夢禎、李維楨、王穉登過從甚密,與湯顯祖、董其昌、蘇宣、吳迥、洪復初等也有交游。受明末“好奇”之風的影響,黃汝亨興趣廣泛,對金石篆刻亦有心解(圖2、3),曾為朱簡《印式》作序言,為蘇宣《蘇氏印略》與吳迥《珍善齋印譜》題跋,《寓林集》(圖4)中也存有《題洪復初印章》等論印篇什。黃汝亨長兄早逝,以孤子奉父母謹孝,很早就歸隱西湖,奉親養子,悠游自足,并于雷峰塔之東建別業以為讀書居停之地。此處本名“小蓬萊”,《錢塘縣志》載晉葛洪煉丹于此,故有此名。張岱《西湖夢尋》載:

圖2 蘇宣刻“黃汝亨印”

圖3 吳迥刻“黃汝亨印”

圖4 黃汝亨《寓林集》卷首
小蓬萊在雷峰塔右,宋內侍甘升園也。奇峰如云,古木蓊蔚,理宗常臨幸。有御愛松,蓋數百年物也。自古稱為小蓬萊。石上有宋刻“青云巖”“鰲峰”等字。今為黃貞父先生讀書之地,改名“寓林”,題其石為“奔云”。余謂“奔云”得其情,未得其理。石如滇茶一朵,風雨落之,半入泥土,花瓣棱棱,三四層折。人走其中,如蝶入花心,無須不綴。色黝黑如英石,而苔蘚之古,如商彝周鼎入土千年,青綠徹骨也。貞父先生為文章宗匠,門人數百人。一時知名士,無不出其門下者。余幼時從大父訪先生。先生面黧黑,多髭須,毛頰,河目海口,眉棱鼻梁,張口多笑。交際酬酢,八面應之。耳聆客言,目睹來牘,手書回札,口囑傒奴,雜沓于前,未嘗少錯。客至,無貴賤,便肉便飯食之,夜即與同榻。余一書記往,頗穢惡,先生寢食之無異也。[7]
黃汝亨是明末杭城名士,其風流遺跡廣為杭人稱頌瞻仰。(圖5)杭州西湖水面遼闊,風景秀雅,杭人崇尚風雅,尤好追新逐奇,黃汝亨曾發明“浮梅檻”引起杭城轟動:

圖5 《秋水閣墨副文類》黃汝亨序并印章
客夏游黃山白岳,見竹筏行溪林間,好事者載酒從之,甚適。因想吾家西湖上,湖水清且廣,雅宜此具。歸而與吳德聚謀制之,朱欄青幕四披之,竟與煙水云霞通為一席,泠泠如也……每花月夜,及澄雪山陰,予時與韻人禪衲尚羊六橋,觀者如堵,俱嘆西湖千載以來未有。當時蘇、白風流,亦想不及此人情喜新之談。[8]
“浮梅檻”實際是以巨竹為桴,編蓬屋浮于湖上,黃汝亨還自書柱聯于上:“指煙霞以問鄉,窺林嶼而放泊”。[9]乘坐這種竹筏游具,載酒游湖,杭州市民前往圍觀者如堵,引起廣泛效仿。虞淳熙感嘆道:“山溪處處浮竹筏,古今賢達如許,都不解浮筏于湖,遂令千秋開物名,獨歸貞父。”[10]祖先的風雅事跡無疑對家族后世影響深遠,故黃易刻有“浮梅檻”一印,并常常鈐于書畫之上。黃易與“西泠八家”之另一位蔣仁訂交甚早,他們曾經互為對方鐫刻過先世所用書齋名。蔣仁祖先蔣之奇有“罨畫溪山別院”,黃易為蔣仁刻“罨畫溪山院長”一印,并請蔣仁刻“小蓬萊”印回贈,款文并錄黃汝亨詩(圖6)。[11]潘庭筠在《錢塘黃君墓志銘》中寫道:“君(黃易)嘗自繪《得碑十二圖》,又取所藏唐宋舊拓、漢魏諸碑,雙鉤附跋,刊為一集,名《小蓬萊閣金石文字》。寓林公舊筑室雷峰之東,額題‘小蓬萊閣’,用名此編,志不忘也。”可知黃易齋室“小蓬萊”亦系秉承先祖之志而得名。


圖6 蔣仁刻“小蓬萊”印及邊款
黃汝亨的才華和思想對黃氏家學與家風的影響非常深遠,除了文采風流之外,(圖7)還有對孝悌家風的傳承。黃氏宗族一直延續著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敦厚家風。黃汝亨有妻妾七人,先后舉男女九人,長子黃茂梧(東生)娶上林苑丞顧友白之女顧若璞(1592—1681),顧若璞幼承家學,好讀書,自經史百家及本朝典故,無不貫通,又以賢孝聞,為明清之際杭州閨秀詩壇之冠,年九十仍不廢詩文,無疾而終。生子黃燦(澹庵)、黃煒。黃茂梧早逝,顧若璞“帷殯而哭,不如死之久矣”,孤身教導兒子讀書。為了讓兩個兒子不忘祖德專心讀書,顧若璞別出機杼地建造了一艘“讀書船”,泊于杭州西湖斷橋孤嶼之幽絕處,為他們營造了專心讀書的寧謐氛圍。她的《秋日為兩兒修讀書船泊斷橋作》這樣寫道:


圖7 黃汝亨手札 上海圖書館藏
聞道和熊阿母賢,翻來選勝斷橋邊。亭亭古樹流疏月,漾漾輕鳧泛碧煙。且自獨居揚子宅,任他遙指米家船。高風還憶浮梅檻,短燭長吟理舊氈。[12]
顧氏將自己的詩文詞賦匯為一帙,以黃茂梧齋號名之曰《臥月軒稿》,可見哀思深厚。尤為特別的是,王漁洋《池北偶談》載:“(顧若璞)平昔與子婦講究河漕、屯田、馬政、邊備諸大計,所著《臥月軒集》,多經濟大篇,有西京體格。”[13]后來黃樹穀、黃易父子究心于河防等實用之學,正是受到這樣的家學影響。
黃燦再傳至黃佑銓(公衡),娶查氏,生黃兆泰(景林)。黃兆泰業醫,娶吳氏,生黃樹穀。樹穀姊名黃玉(蘊之),弟黃樹業,妹黃玙。黃玉著有《視夜樓酬唱集》。
二、黃易的父母
黃樹穀(1700—1751)字培之,號松石,一號楷癭,又號黃山、佛國山人。歿后友人和弟子私謚“端孝”,故世稱“端孝先生”。需要指出的是,關于黃樹穀的生卒年,學術界一直沿用的1701年有欠謹嚴。黃樹穀生于康熙三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換算成公歷實為1700年12月28日。其家族關系如圖(圖8)。[14]

圖8 錢塘黃氏家世關系圖 朱琪編繪
黃樹穀八歲能詩,少年即負才名。黃兆泰遠客京城時,黃樹穀和諸名宿《綠牡丹詩》中有“疑是春山一片云”之句,傳誦京城。后佐幕于真定太守,約在乾隆元年(1736)回鄉后,見先祖黃汝亨營構之“寓林講堂”漸就頹圮,乃于其地(即黃汝亨故第,在武林門外東馬塍北)建“廣仁義學”,廣聚群書,延師講學,以惠來學鄉人。皇太極第六子愛新覺羅·高塞感其行,以《古今圖書集成》贈義學,其他京師名公卿亦紛紛贈書達三萬余卷。廣仁義學所藏書每于板心折縫處斜蓋“廣仁義塾”四大字為記,使人不能巧偷豪奪,并鈐以印記曰:“敬以此書義助于浙江杭州府武林門外廣仁義學,永遠為有志之士公讀者。”[15]曾任兩浙制府的簡親王德塞深加賞異,檄藩憲張公大書“風示儒林”匾額以加獎勵,復為立碑垂后。黃樹穀再次幞被入都時,清宗室胤礽第六子弘曣賞其文采經術,命長子從學,并請奉養黃樹穀太夫人于京師。黃樹穀尤以至孝聞于鄉,梁瑛《端孝先生行狀》記述黃樹穀于雍正五年(1727)自杭州衰绖北上,歷盡艱辛從保定負其父黃兆泰之骸骨歸葬,更刺股血書行狀,以求名公卿之志誄。此事在史震林《西青散記》及清人文集中多有記載,時人繪《負骸圖》以記其事。
黃樹穀工詩,有《楷癭齋遺稿》傳世(圖9)。精于書法,與王澍、張照為莫逆交,張照之書間出其手,人莫能辨,得者珍如球璧。尤精小篆、八分,工鐵筆,于篆籀有不傳之學,王澍推其為當代巨擘。(圖10)余大觀贊譽:“瑯玡王澍推巨擘,君與之交相切劘。”[16]兼擅畫蘭竹,用筆皆從篆隸中得之。[17]雍正七年(1729)前后,黃樹穀有游藝揚州的經歷,此行曾客吳軼容家。據鄭燮云,其“筆租墨稅,歲獲千金,少亦數百金”。[18]黃易受其父影響,也工于篆隸,十三歲所作篆書《云松巢志》,就已被摹刻上石。

圖9 黃易手抄黃樹穀詩集《楷癭齋遺稿》

圖10 黃樹穀書法
除詩文經術之外,黃樹穀秉承家學,對于河防漕運等有深刻的見解,并習以致用。雍正四年(1726)議開西湖,黃樹穀云宜直浚,不宜橫浚,當事者奇之。他建造的“清河龍”,為河防浚淤之創制(圖11)。其實這是一種清淤用船,有九個艙,最末一艙安舵為龍尾;中間七個艙為龍腹,每艙各自為獨立的一節,用鐵鉤連接;第一艙為龍頭,長二丈,船頭兩板相合處安一木柱,用為絞關,柱下圍以鐵齒;柱后設龍口;龍口內末尾有鐵制龍舌,舌上部分為龍喉。其用法是,以人推關,船進,齒動,泥松,沿龍舌、龍口、龍喉挖積淤泥置龍腹各艙。龍口內有“探泥”“格水”,分離泥水;龍喉之外有板,名叫“批水”,用以分水,象征龍頰;各龍腹之外有把,名叫“剔泥”,象征龍爪,用以梳泥;配合行動的有一條小船,名叫“子龍”,負責探水深淺、系繩、解卸等。[19]清仁宗嘉慶朝河官曾仿而行之,這套器具在清淤當中曾發揮過很大作用。黃樹穀生前著有《河防私議》《格物考》《百衲琴》《百家衣》《松石譜》,皆未刻書流傳于世。已刻者僅有《清華錄》《楷癭齋集古》諸書,可惜大多也已佚失。但從書名可窺知他所倡導的是一種經世致用的學術,即力圖通過自己的研究和實踐,獲得實用的知識和經驗,來傳輸給弟子和子孫,為國家解決實際的問題。林以寧曾如此評價黃樹穀之生平:“松石司錢唐義學,搜集寓林遺文于百二十年后,負父骸于三千里外,輯《清華錄》以萃人文,制治河器以裨國用,凡所以圖報君親者,靡不備至。第廉吏子孫,家無宿儲,頻年為客,誠非得已。”(《字字香序》)黃樹穀去世后,墓志由錢大昕撰文,何琪書丹,蘇州劉徵刻石。


圖11 黃樹穀創制“清河龍”樣式 《河工器具圖說》
對黃易的人生經歷影響重大的還有其母梁瑛。黃樹穀原配陳蕙字若蘭,無嗣,乃繼娶梁瑛。梁瑛字英玉,號梅君,又自號穀梁氏,為錢塘梁師燧女。梁師燧生前最器許黃樹穀,黃樹穀對他每有知己之感。雍正三年(1725),梁瑛歸于黃樹穀,此后相夫教子二十六年。乾隆十六年(1751)黃樹穀去世,梁瑛含淚寫下《皇清處士私謚端孝先生先夫子楷癭黃公行述》數千言,后含辛茹苦課黃易、黃童以經藝。梁瑛是杭州著名的閨秀才女,詩、古文皆精通,兼擅繪事,今日猶得見其所繪觀音像(圖12)。又工于集古詩,曾于雍正八年(1730)三月,集唐、宋、元人詩句為《字字香》(又名《梅花字字香》),在揚州刊行,寫刻精工。唐建中、曹學詩、林以寧女史作序,黃慎題記,徐德音女史題詞。黃樹穀所居娑羅橋,為梁瑛祖父“玉照堂”舊址,有梅花數樹,環帶小樓,梁瑛寫梅詠梅其中,“拮據卒瘏,俾松石無內顧憂。且與松石女兄蘊之、女弟奐之時相酬和,以慰孀姑倚閭之望”,“亦以寄其甘貧守素之心也”。林以寧把梁瑛比作顧若璞,稱“徽音遙嗣,乃在梅君”。又感嘆道:“松石得梅君,可以娛親,可以教子,可以出而報國矣。”[20]正是有這樣的賢妻支撐著家庭,黃樹穀才能安心幕游四方。乾隆六十年(1795)閏二月,梁瑛在山東濟寧去世,黃易親運其柩歸杭州,與黃樹穀合葬于上泥橋。因母親以梅為號,畢生愛梅詠梅,黃易詩中有“不看梅花不出游”之句以志哀傷之情。[21]

圖12 梁瑛繪觀音像 南通狼山觀音院供養
三、黃易的兄弟
黃樹穀與梁瑛育有四子:黃庭、黃經、黃易、黃童。另有一子黃芝早夭。黃庭(1729—約1780)字夢珠,號寶田,國學生,著有《蔗余集》《綠萍集》。黃庭為黃樹穀長子,自幼被父親寄予厚望,年少厲學,才華橫溢。乾隆元年(1736),黃樹穀曾作詩分贈諸子,詩中流露了黃樹穀的人生感慨和寄托,也顯示了書香門第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他在贈給長子黃庭的詩中寫道:“六代書香一線存,頭顱如許尚何言。力營義學藏經籍,要使清官得子孫。汝已八齡須識字,誰能三載不窺園。卻將韓富歐陽范,學取東坡子細論。”[22]
黃庭詩才很高,兼工繪事,曾繪《九曲亭圖》。受家庭影響,他很早就隨父離家歷練。乾隆十年(1745)客華亭,學曹唐作《游仙詩》,此時年方十七歲。十九歲返錢唐,與杭志仁、魏白民游,學填詞作賦。二十歲開始游幕四方,客魯、楚、揚州、吳門,與四方前輩交游酬唱。乾隆十八年(1753)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黃庭客居湖北佐幕,這段時間之中,黃庭與同客湖北的父親舊友汪舸結為詩友,往還唱和極多。黃庭在湖北孝感縣署中佐幕,其所依賴的社會關系,不少是父親黃樹穀的舊交,這也是父親漂泊一生給兒子留下的社會資源。乾隆二十二年(1757),黃庭在孝感撰成《端孝府君軼事》,并請父親舊交龔之鉞作序。[23]黃易跟隨伯兄的游幕生涯始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所依靠的也是父親和伯兄在湖北打下的良好社會基礎。乾隆二十九年(1764),黃庭因事遭到牽連,被謫戍塞外輪臺,[24]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在黃易肩上,黃易只得旋里負米養母事嫂,并從此后開始了在固安、武岡等地的游幕生活。
黃庭被遣戍塞外后,身為戴罪之人,其生活非常艱苦。黃易也一直沒有放棄過運用各種方法營救伯兄,他通過各種渠道募集資財,為黃庭納鍰贖罪。乾隆四十五年(1780),黃庭在塞外迪化為酷嗜金石碑版的弟弟寄去《敦煌太守裴岑紀功刻石》拓本,此時恰逢黃庭即將被蒙恩放還,闊別十六載的兄弟重見在即。然而天不從人愿,黃庭未及放還即卒于塞外,最終未能與黃易握手重聚。黃易在汪楍、江昉等人幫助下,遣干仆將黃庭及其妾棺柩運回杭州歸葬。[25]黃庭生前育有一子一女,子名黃時,后更名黃元鼎,字渭符。[26]
黃經(1733—1750),字德甫。黃樹穀次子,幼極聰慧,秉承家學,自幼喜好搦管臨帖。乾隆十二年(1747),杭城著名文人王曾祥向黃樹穀乞黃經所書一百二十壽字篆書為其父祝壽,當時黃經才十五歲。[27]黃經卒于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歿時年僅十八歲,猶在黃樹穀之前去世。
黃芝,出生在黃易之前,早夭。
黃童字素亭,黃易之弟。生平事跡不可考,曾與黃易共居于濟寧官署,后回杭州,大概一直在杭城留守打理黃氏祖產。
在清代早期如康、雍時期,幕府制度少有辟署之事,因此游幕大多不能作為進身之階,想要出仕還是需要通過科舉。而在清代中后期,社會問題和弊端不斷暴露出來,需要大量實用型人才,幕賓往往可以憑借其功勞得到幕主保薦,獲得官職。[28]由此可知,雖然黃樹穀才干出眾,甚至做到皇族公子之師,卻最終以貧寒終老,其子黃庭、黃易則“饑驅四方,謀食不暇”。[29]黃樹穀本人,乃至黃庭和黃易的游幕經歷,都是從“經世致用”的理念出發的,后來黃易即憑借家傳治理河防的專長,最終得到重臣慶桂等上級的舉薦,擢升至山東兗州府運河同知。

圖13 黃潤《秋盦遺稿序》手書上版
四、黃易的子息
黃易有妻妾二人,元配陳氏,側室項氏。項氏為黃易育有二子二女,長子黃元長,次子黃元禮,長女黃潤(字芳六)。黃元長官南河主簿,娶陜西道御史潘庭筠之女;黃元禮幼業儒,娶福山縣典史王元浩女;長女黃潤適濟寧兵部職方司郎中李大峻(此山)。又有孫一,名黃珍,深得黃易寵愛。[30]曾孫黃以斌,字憲之,同治、光緒年間任山東冠縣典史。
黃潤秉承家學,亦能詩文,為李大峻育六子,皆有所成。嘉慶七年,黃潤與長兄黃元長一道整理抄錄黃易生前所留詩詞、題跋,集為《秋盦遺稿》分詩草、詞草、題跋三部分,黃潤作序(圖13),黃元長題識(圖14)。可惜的是,子孫未能繼承黃易的金石愛好,其生前所搜集之金石碑版,在他去世后幾乎散佚殆盡,其中多為山東李氏所得。后來曾官東河同知的莊縉度不無遺憾地說:“司馬(黃易)物故,其子孫不能守其業,所藏珍品皆如銀杯羽化。”黃易在濟寧居官日久,其后人也多定居于此,道咸之間,時有金石收藏家來此間尋訪黃易后人以期有所收獲,然已難覓蹤影,翁同龢曾在一則題跋中說:“小松官東河久,其后人多在濟寧……余數過濟寧訪黃氏子孫不可得。”[31]足證黃易后人在濟寧的衰沒。

圖14 黃元長《秋盦遺稿跋》
[1] 黃汝亨《寓林集》卷十八,明天啟四年刻本。
[2]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卷八十九,明萬歷三十九年刻本。
[3] 馮夢禎《快雪堂集》卷十七,明萬歷四十四年黃汝亨、朱之蕃等刻本。
[4] 《國朝獻徵錄》卷一百一十四。此外,黃汝亨《蘇氏印略跋》之落款題曰“江夏黃汝亨貞父”,黃樹穀之妻梁瑛記述黃氏“先世由江夏遷杭”。
[5]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卷八十九。
[6] 馮夢禎《快雪堂集》卷十七。
[7] 張岱《西湖夢尋》卷四西湖南路,清康熙刻本。
[8] 黃汝亨《寓林集》卷十《浮梅檻記》。
[9] 厲鶚《湖船錄》,清錢塘丁氏刻本。
[10] 虞淳熙《浮梅檻詩序》,讀者可進一步詳閱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中華書局,2008年版,頁200。
[11] 關于黃易和蔣仁的這段交往,詳見朱琪《西泠八家之一蔣仁的先世》,載《故宮文物月刊》第321期。
[12] 顧若璞《臥月軒稿》卷三,叢書集成續編本,集部第119冊。
[13] 引自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頁543。
[14]按梁瑛《皇清處士私謚端孝先生先夫子楷癭黃公行述》所記載,黃樹穀“生于康熙三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卒于乾隆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享年五十有一”。關于黃樹穀的研究中的失誤,主要集中在生年定為“1701年”及其家族關系梳理之錯誤。如高彥頤(Dorothy Ko)《閨塾師: 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的第一章中將黃樹穀生卒年定為“1701—1751”。此外臺灣陳靜媚《閱讀越界——記一部十七世紀的〈牡丹亭〉木刻印本如何穿梭時空?女性閱讀作見證》(載于臺灣《跨越與游移:第二十九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專輯》,“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6年版)一文中,對黃樹穀與其親族之間的關系所作的推測也有不少失誤,請讀者參看本文附表,茲不一一列舉。
[15] 見丁申《武林藏書錄》卷下。范景中在《藏書銘印記》中詳細記錄了“廣仁義塾”藏書印的形制: 其印為朱文長方形,楷書五行,行七字,惟首行為二字,居下,前空格備填名用。
[16] 余大觀《長歌贈黃楷癭先生》,《菘塍齋遺稿》卷上,清刊本。
[17] 詳見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阮元《小滄浪筆談》、蔣寶齡《墨林今話》等書所記載。
[18] 據上海博物館藏鄭燮《板橋偶記》墨跡。
[19] 詳情可參見山曼《流動的傳統: 一條大河的文化印跡》,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頁177。
[20] 轉引自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頁543。
[21] 黃易《何夢華招集西湖葛林園錄別》,見《秋盦遺稿》,續修四庫全書本冊146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2] 黃樹穀《楷癭齋遺稿》。
[23] 梁瑛《端孝府君軼事》,見黃樹穀《楷癭齋遺稿》,清鈔配本。
[24] 石卓槐《黃夢珠上舍》(七絕)詩小注云:“因人波累流戍伊離。”見《留劍山莊初稿》卷二十四,清乾隆四十年石卓椿刻本。石卓槐(1738—1780)字楟山、芥圃,湖北黃梅人。自刻詩稿《芥圃詩抄》,偽托沈德潛等多人之名作序。因詩中有“悖逆”內容,被乾隆下旨凌遲處死,家屬從坐,家產抄沒。友人蔣業晉、曹麟開亦因該案受牽連,謫戍新疆烏魯木齊。石所著《芥圃詩抄》《留劍山莊初稿》等皆遭查禁。
[25] 黃易有《哭汪雪礓》詩,其一云:“群雅唱新聲,詞壇有我兄。塞垣悲雁斷,江表念鷗盟。萬里雙魂返,千金一擲輕。玉簫諸舊侶,數載幾經營。”詩下小注:“兄與妾之棺返自塞垣,賴雪礓與橙里先生之力也。”汪雪礓即汪楍,汪舸之子。另翁方綱《黃秋盦傳》載:“伯兄以事遣戍,君措貸為贖罪。兄喪數千里,遣干仆扶柩歸葬于杭。”
[26] 黃庭有幼子小名阿初,乾隆十七年(1752)九月殤。但據石卓槐《黃夢珠上舍》(七律)詩小注:“夢珠年已四十,尚無子息,總以謀生道拙,客湖楚十余年未歸。”則黃庭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前后尚無子。《留劍山莊初稿》卷十六,乾隆四十年石卓椿刻本。
[27] 事見王曾祥《靜便齋集》。
[28] 請參見尚小明《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
[29] 黃易《楷癭齋遺稿跋》。
[30] 黃易《除夜歸自黃河和姜白石除夜自石湖歸苕溪韻》其一:“列燭圍爐辟晚寒,椒花柏葉盡登盤。今年更喜添孫子,守歲喧嘩不厭看。”
[31] 翁同龢跋黃樹穀原藏《孝慈堂印譜》,豆廬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