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 言

1.菩提達摩與《易筋經》

北魏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嵩山來了一位相貌奇古的南天竺僧人,他在五乳峰半山腰巖洞中面壁而坐,一坐就是九年,人稱“壁觀[1]婆羅門”。此人名叫菩提達摩(公元?—528或536年),簡稱達摩(磨),出生于南印度婆羅門族。據《達摩寶傳》[2]說:“達摩南天竺香枝國王之三太子,不戀王位,出家修道,成就大覺金禪,為西天禪宗第二十八祖。成道后不戀圣境,發愿到東土傳立空妙,于南朝宋末航海至廣州,初傳梁武帝,武帝不識妙理,至嵩山面壁九年。”后人為了紀念他,將此巖洞叫“達摩洞”,洞深七尺,闊四尺半,內有一影壁(原影壁已失,現為后人復制)。菩提達摩從自心中頓見佛性,少言多行,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時有具慧根者前來問道求法,其弟子除慧可外,較著名的有道育、僧副(道副)、曇林(曇琳)等。

《景德傳燈錄·僧副傳》載:“道副因性愛定靜,四方尋師,訪得達摩于巖穴之中,師言問深博,遂感而從其出家,修習禪法,尋端極緒,有大成就。”時有神光于伊洛披覽群書,以曠達聞,慕師之高風,斷臂求法,師感其精誠,遂傳安心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亦作惠可)。經九載,欲歸西方,囑慧可一宗之秘奧,授袈裟與《楞伽經》四卷。未久即入寂,葬于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云度蔥嶺時,適逢達摩攜只履歸西。從此菩提達摩在華夏被尊為禪宗初祖,慧可為二祖,開創中國禪宗,梁武帝尊為“圣胄大師”,唐代宗賜謚號“圓覺禪師”,塔名“空觀”。

《易筋經》相傳是菩提達摩所傳,菩提達摩傳授禪法時發現徒眾易犯昏沉[3],此系筋骨柔弱所致,為使徒眾修道無障,消除修行道上的障礙,故傳授《易筋經》和《洗髓經》。

《易筋經》和《洗髓經》是用以鍛煉身心的方法,所謂禪法不離世間法[4],若要傳禪法應從世間法入手。易者,即日月陰陽之變化,有改變脫換之意。經云:“易者,乃陰陽之道也。”筋者,與經通,泛指人體之筋經。經云:“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經者,經典也。有將璣珠串聯之意。經又作徑解,入道之門徑。

《易筋經》包含“易筋十二勢”,上應十二時辰,內應十二經脈,易筋以堅其體;又有三論(總論、內壯論、膜論)作為理論支持。其中“易筋十二勢”為“行入”;三論為“理入”。此“二入”[5]是菩提達摩的方法論,“二入”中的“理入”,是從明白道理開始,堅定信念;“二入”中的“行入”,是實踐所傳技法,持之以恒來印證相應的理念。

《易筋經》在傳統養生學界享有十分尊崇的地位。后世傳承的國術中被尊為“經”的,只有《易筋經》和《洗髓經》兩部。其余均稱為“拳訣”、“拳譜”或“捶譜”等。至于《易筋》《洗髓》二經是否是達摩所傳,還是后人托名,學界有很多爭論,對此本書不準備多作分辨,筆者想要強調的是易筋經作為一套歷史悠久、傳承有序的功法,其本身是傳統養生學的結晶,凝結了歷代修煉者的心血。正是這個原因,才為歷來養生家所推崇,這也是《易筋經》真正的價值所在。

2.“本衙藏板”《達摩易筋經》

《達摩易筋經》歷時久遠,又因易筋強身,實效顯著,民間流傳多種抄本,但多所增演而失實。有鑒于此,故明代方有“本衙藏板”《達摩易筋經》刊印行世。

筆者所傳承之“本衙藏板”《達摩易筋經》為古代官刻本(刊印年代有待考證,初步判斷為清代早期刻本),系當時郡、府官署選取民間版本中最完整、最接近古本原貌的善本,經官方雕刻印刷而成的版本,并在內頁注明“本衙藏板”字樣。由于作為官方刊印,故而樣本考究,較諸私刻本和坊刻本,更為接近古本原貌。

“本衙藏板”《達摩易筋經》應是目前能看到的國術古本中(包括各種版本的《易筋經》),為數不多的官署古籍善本。

“本衙藏板”《達摩易筋經》共分上下卷,上卷為《易筋經》正文,署西竺達摩祖師著,西竺圣僧般剌密諦譯義,南洲白衣海岱游人評正。下卷為附錄,題“來章氏輯”。《達摩易筋經》“易筋十二勢”部分附有古圖譜,圖下有煉功(需要說明的是,我的老師們都反復強調:傳統功法的修習不僅僅是“練習”,更是一種身心的“鍛煉”,稱為“煉功”比較合適。因此本書中相關的用語都用“煉”字)圖說(師謂拳經)。書中除了有圖勢、圖說、理法、揉法、藥法、房中、秘法、心法外,還有十二月行功和各種輔助功法等。

一套完整的功法,猶如一個健全的人,功法是其骨骼,心印是其心腦,技法是其手腳,動作要訣是其經脈,輔助功法是其血液,缺一不可。“本衙藏板”《達摩易筋經》其完整性是很難得的。其上還存有歷代修煉者的附錄和注釋,極大地豐富了這套古老的功法,具有完整性和實用性。

《達摩易筋經》最初是釋門禪宗用以自我鍛煉身體的拳操類功法,“易筋十二勢”整套動作設計合理,內涵豐富,內應十二筋經,外應十二時辰,符合中國天人合一思想,動作具有拳術的特點,剛柔相濟,又有體操的特點,伸屈有度,故耐人玩味,且符合現代運動醫學原理,主張伸筋拔骨。“易筋十二勢”乃改變自身體質之門徑,可貴之處是提出了“易筋”的概念,有《膜論》作理論支持,輔助技法完備,針對性強,自身即可依“經”驗證,因此,《達摩易筋經》并非隨意創編的粗合之相,它統攝上、中、下不同根器的眾生,千百年來也凝聚著歷代實踐者的智慧,使之更加完備,造福人類,功德無量。故被后世譽為“禪功之源”。

3.返璞歸真

《易筋經》千百年來被歷代學人所推崇,同時在傳承過程中也出現了大量增演本和托名之作。

筆者收藏有明、清、民國時期各種版本《易筋經》數十種。各種版本的名字五花八門,不一而足。但若從內容來定名,筆者認為應當叫《易筋經義》比較合適,因為,譯經僧般剌密諦只是將梵文《易筋經》譯義為漢文。

筆者之所以將“本衙藏板”《易筋經》易名為《達摩易筋經》,在《易筋經》前冠以“達摩”,是為了尊重傳承,也有別于其他增演版本。

傳統功法的傳授,首先要符合當代人簡便易學的要求:動作簡潔、功效顯著、教材科學完整,靈活性強,闡述精專,便于習煉。

“本衙藏板”《達摩易筋經》新版,系由筆者依照師承整理并演練。在保存古本原貌和精髓的基礎上作了如下整理:

1.選用師傳國術古本“本衙藏板”《達摩易筋經》,此為古籍善本,流通較少,刊刻精美,文獻價值高,可與“通行本”互作印證。上卷《易筋經》正文部分,全部選用原版之傳承功法、功理和圖譜,編撰者不作取舍,并且歷代收藏者的批注亦予以保留(見正文后括號內文字)。

2.為方便閱讀,在整理編撰過程中,將古本繁體直排改為簡體橫排,依據現代標點符號規范加以標點,并為全文分段。又增加簡注,將古本中涉及的佛教名相和道家術語作了解釋。

3.《達摩易筋經》下卷附錄部分,補齊了原缺的十二經筋圖譜,替換了原本手繪的任、督二脈圖。并刪去《骨數》一節,因現代解剖學對人體骨骼的說明更明確。

4.為便于習煉,增加了《達摩易筋經》“易筋十二勢”分解演示,輯于《傳承與心得》部分。

5.增加《達摩易筋經》“易筋十二勢”教學光盤和演示掛圖。

6.《傳承與心得》部分,依師承所得之傳承與自身數十年習煉之心得,遵循由“簡”到“繁”、再由“繁”到“精”的原則,加以闡述。演練之各勢動作要領,配合吐納以及心法,極具功效,可以逐月驗證。

吾推崇精簡之法,意在返璞歸真,希望習煉者勿因難、因繁而退,能以適當的方法循序漸進,行之有效,好的功法才能得以傳承。

[1] 壁觀:佛教名相,達摩禪師所傳的一種禪法,壁觀蓋以靜坐中所對墻壁不倚,喻調身、心,以壁觀為安心法門。其要義為十六字決:“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

[2] 《達摩寶傳》:漢口開源印刷局出版(出版年代不詳),講述菩提達摩西來傳法的因緣。

[3] 昏沉:佛教“立法百法”中的隨感心所之一。指靜坐時,因正念不足或體弱多病而出現低頭、昏沉現象。

[4] 世間法:即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俗務,稱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相對。

[5] 二入:佛教名相,即一理入,二行入。“二入四行”是菩提達摩所傳的方法論,《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收有署名菩提達摩著的《少室六門》,“二種入”是其中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和| 讷河市| 合水县| 江阴市| 栾城县| 天津市| 阿克苏市| 凤冈县| 进贤县| 江城| 济阳县| 环江| 彭山县| 金堂县| 南召县| 红河县| 祁阳县| 香河县| 阳东县| 岳普湖县| 池州市| 呈贡县| 松溪县| 九寨沟县| 靖西县| 吴忠市| 汪清县| 纳雍县| 嫩江县| 忻城县| 长岛县| 浦县| 渭南市| 彩票| 新民市| 盱眙县| 桂东县| 台山市| 江川县| 女性| 安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