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古文觀止作者名: (清)吳楚材 (清)吳調侯編選本章字數: 863字更新時間: 2021-09-02 13:56:36
序
余束發就學時[1],輒喜讀古人書傳。每縱觀大意,于源流得失之故,亦嘗探其要領。若乃析義理于精微之蘊,辯字句于毫發之間,此衷蓋闕如也[2]。
歲戊午,奉天子命撫八閩[3]。會稽章子、習子,以古文課余子于三山之凌云處[4]。維時從子楚材實左右之[5]。楚材天性孝友,潛心力學,工舉業,尤好讀經史,于尋常講貫之外[6],別有會心,與從孫調侯,日以古學相砥礪[7]。調侯奇偉倜儻,敦尚氣誼[8],本其家學,每思繼序前人而光大之[9]。二子才器過人,下筆灑灑數千言無懈漫,蓋其得力于古者深矣。
今年春,余統帥云中[10],寄身絕塞,不勝今昔聚散之感。二子寄余《古文觀止》一編。閱其選,簡而該,評注詳而不繁,其審音辨書,無不精切而確當。批閱數過,覺向時之所闕如者,今則囅然以喜矣[11]。以此正蒙養而裨后學[12],厥功豈淺鮮哉[13]!亟命付諸梨棗[14],而為數語以弁其首[15]。
康熙三十四年五月端陽日愚伯興祚題。
[1] 束發:古時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后來一般代指十五歲。
[2] 衷:內心,指想法。闕如:語出《論語·子路》:“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币馑际菦]有的就不說。后引申指空缺,沒有付諸行動。
[3] 八閩:福建地區在上古時期為閩越族活動的地區。北宋時設置福建路,下轄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六州及邵武、興化兩軍,南宋時人們遂稱福建地區為“八閩”,明清時常用此俗稱。吳興祚曾任福建按察使。
[4] 三山:福州的別稱。
[5] 左右:輔助。
[6] 講貫:匯通講解。
[7] 古學:狹義地可理解為古文之學,廣義地可以理解為孔孟之道。古人也常說“文以載道”,意思是文章應該表達孔孟之道。
[8] 敦尚:真誠地推崇。氣誼:氣調、節操。
[9] 繼序:繼承發揮。
[10] 云中:秦朝曾設云中郡,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與朔州懷仁一帶,后人多以代指大同。
[11] 囅(chǎn產)然:微笑的樣子。
[12] 正蒙養:出自《易·蒙·彖傳》“蒙以養正”。正,督導使健康成長。蒙養,幼童啟蒙教育。裨后學:有益于后輩向學之人。
[13] 厥:其、它。鮮:少,微小。
[14] 付諸梨棗:指刊行出版。諸,之于的合詞。古人多以梨木、棗木作雕刻書版的材料。
[15] 弁(biàn變)其首:放在前面。弁,帽子,這里作動詞用,并由“戴”引申指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