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常常發生在不合邏輯之時
歐洲有一個這樣的典故。一位女公爵帶領軍隊攻打敵方城堡,已將城堡團團圍住。而城堡位于一處十分險峻的巖石之上,地勢足以抵擋一切直接的攻擊,唯有長期圍困,逼其彈盡糧絕,方可取得勝利。果然,一段時間后,城堡守軍的糧食開始吃緊,只剩下最后一頭牛和兩袋大麥。這個時候,城堡將軍做了一個看似愚蠢的決定。他命令士兵把那頭牛宰了,把僅剩的大麥塞進牛腹中,然后將牛尸拋下懸崖,落在敵人的陣營前。女公爵收到這個消息后,輕蔑地立即撤了包圍,轉向他處了。
米粉店里的小男孩媽媽和城堡將軍都用不符合邏輯的方式,化解了沖突,逃離了險境。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陷入一些合乎邏輯的規則中,將自己置入困境。失眠的人會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順其自然地入睡,如早上床、聽音樂、數羊、換窗簾等,豈不知當你“想辦法”讓睡眠變得自然時,睡眠就已經被置于不自然的境地了,結果當然是無論如何也睡不著。
當你伸出仗義之手想幫助抑郁的人盡快走出情緒低落的陰霾,告訴他世界這么大,我們可以出去看看時,他會更加抑郁—這么美好的世界,只有我無比糟糕。焦慮的人會盡善盡美地處理周遭事務,結果發現沒有可完全掌控的東西,于是就會更加焦慮。
努力解決“問題”的方式卻讓問題得以保留或加重,這呈現出了一種悖論狀態:你越努力,結果越糟糕,理想漸行漸遠。念之和家人越想控制癥狀,癥狀越不離開。我們常常被自以為是的邏輯困住,動彈不得。
為什么處于困境時,合乎邏輯的行為往往會導致失敗呢?簡單來說,問題之所以被保留下來,就是因為原先解決問題的模式沒有效果,而這種解決問題的模式常常是我們之前慣用的、符合家庭期待的、合乎邏輯的解決問題之道。原先的規則無法達到或實現目標時,即進入了困境,此時需要改變原有規則才能激發更高層次的變化。
小男孩的媽媽在二人爭執不下時,在“爭搶玩具導致哭泣”的邏輯中巧妙地植入了“哭泣是為了比賽”,結果沖突消失。城堡將軍在兩軍對壘中,智慧地放棄了糧食,打破了“圍困即會彈盡糧絕”的規則。在對念之和家人進行心理治療時,我用的是悖論干預技術,在越控制越失敗的困境中,植入了“不控制”和“偏控制”的模式,這會打破原先事與愿違的悖論規則。
在臨床實踐中,我們常常鼓勵睡不著的人從今天開始不睡覺,使用了那么多方法都睡不著,不如放棄與睡眠斗爭,結果反而會安然入睡。我們會給焦慮不安的來訪者布置作業,每天拿出1~2小時專門用來焦慮,去想那些你不敢面對的事情。針對軀體反復不適的患者,讓他們每周單日做徹徹底底的病人,放棄和疾病做斗爭,雙日里做堅強地和疾病做斗爭的勇士。這些不合邏輯的行為本身不是為了讓他們繼續生病,而是通過植入新的規則,將“人—控制行為—癥狀—人—控制行為—癥狀”的邏輯擾動,激發新的、更高層次的系統變化。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也被“問題”困住,可以嘗試停下來,看看我們是如何對待這些問題的。以下幾個問題,可以供你對自己進行一次“悖論干預”。
` 你的“問題”是什么?出現多久了?對你有什么影響?
` 你是怎么做到讓這個“問題”伴隨你這么久的?
` 你怎么才能讓這個“問題”困擾你再久一些呢?
` 你還準備讓這個“問題”困擾你多久?
` 如果這個“問題”消失了,那么你的生活里可能最讓你煩心的事是什么?
` 如果這個“問題”消失了,你想再邀請它來一次,你會怎么做?
` 如果這個“問題”馬上就要離開了,你最想和它說哪些道別的話?
(注:如果有自傷、自殺或傷害他人風險的癥狀,請不要自行使用悖論干預。)
邏輯和常理行得通時,固然可以使問題迎刃而解,但是按照常理出牌,遭受挫折、困境越陷越深時,合乎邏輯的行為則常常會導致失敗。當我們埋頭苦干,終不得志,抱怨天不遂人意、世界不公時,可以靜下心來看看我們的人生是否需要換擋,看看這些將我們人生困住的問題,是否還有其他更有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