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過,不算好,也不算糟糕。此刻老朱最大的夢想應該就是能有一頭自己的牛,自己的地然后老婆孩子熱炕頭,生了兒子再種地然后周而復始,在此刻的人生中權利和富貴對于小朱來說肯定是遙不可及的。
階層固化是漫長的歷史時期為了穩定統治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最大限度的堵塞階級上升的空間,對于統治者與豪強地主來說是穩定的,對于能吃得上飯的農民來說也是滿足的,因為中國是農耕文明,把人民固定在土地上各行各業各司其職可以說很大程度上來說可以最大的節約統治成本,以及人民結成流寇造反的可能。
以上的話,簡單粗糙的理解就是直接封閉排位系統,不存在什么青銅逆襲成最強王者。也不搞什么比賽機制了,世界冠軍?不存在的。白銀還是白銀,黃金就是黃金。那個段位的人就干那個段位的事情,至于青銅渣渣們,就好好干青銅的事兒就行了,不要胡思亂想了。
小朱八八或者叫朱重八有種說法是他是重字輩,現在尚未考證。此刻處于這種元朝接近末世且自我尚未覺醒,一心只想著自己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就可以的普遍的農民思想中。他農民的思想會導致他正式統治中國建立的大明朝在很多政策上就保留了這些特點,后面會講到,現在我們來看朱八八的生活怎么樣。
尚沉浸在“二十畝地兩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甜美幻想中的他。遇到了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可不得的發生在元末的大事。
不抽煙因為沒有煙,不酗酒因為沒錢買酒,沒錢不賭博因為他窮的小朱,攤上了他人生中與此刻廣發的老百姓一樣的悲劇。
話說當年元朝統治年間,黃河向南決口增多,多次奪淮入海,致使淮河流域水災頻繁。
所以前文一直交代他們家和所有廣大的農民一起處于半溫飽的狀態。要知道早在泰定二年即公元1325年六月,除了少數民族多次起義反抗。
河南息州人趙丑廝、郭菩薩以“彌勒佛當有天下”為口號反元,被后世史家視為元末農民起義的先聲。盡管這些起義并未成氣候,但可以說元朝已在泰定年間進入多事之秋。
天下大亂,群雄四起,這個戲碼相信讀過三國的都爛熟了。歷史上規矩的疊次上演,不是黃巾就是赤眉,各路大神各顯神通,青銅逆襲就在今朝!弟兄們跟我上,干翻敵方水晶,皇帝老兒哪里裝備多!搶他女良的就完了。
元至正四年,扛不過去的大災難來臨了。如果說之前的動亂只是小打小鬧,那么這次就揭開了反抗暴元的大幕,和很多王朝末期的亂世一樣,也是成就英雄的時代。但是這些,和現在的朱八八沒有任何關系。
如此戲碼,元朝貴族們該吃吃該喝喝,手里有兵怕個錘子。小小鬧心毛賊,何足道哉。
借用三國演義里三國第一吹將零陵上將軍邢道榮的事跡來演說一番,當時劉備攻打零陵,劉度的兒子說:“父親放心。他雖有張飛、趙云之勇,我本州上將邢道榮,力敵萬人,可以抵對。”
隨后使用大斧頭的零陵上將邢道榮出戰,大罵“小賊竟敢犯我邊界”。諸葛亮說我是殺得八十萬曹軍片甲不留的臥龍諸葛亮,你見到我了應該早早投降。邢道榮笑著說赤壁的勝利是周瑜的謀略,關你什么事。
相談不愉快,雙方就大戰起來,邢道榮沖入諸葛亮軍中,先遇見張飛,不敵張飛,就敗走,又遇到了趙云,這下連跑都跑不了了,被抓了起來。劉備要殺邢道榮,諸葛亮就說要想不殺你,你要配合我活捉劉度。邢道榮爽快的答應了,說自己有辦法一定能辦到,約定今晚共攻劉度營寨。
邢道榮回來后,大吹特吹,一人力戰趙云張飛二將,勇闖諸葛亮所布大陣,全身而退,憑借如此戰績,真的可以說是三國第一戰將了。劉度竟然相信了他的話,邢道榮本就詐降,回來后又見眾人以他為首,于是帶領眾人晚上劫營。
沒想到,諸葛亮早就知道他詐降,早已經設下埋伏,劉度等人跟隨劫營發現劉備軍弱爆了,追了十余里突然道路兩旁火光沖天,這時才知道中了埋伏。此時張飛、趙云引軍殺出,三國第一上將軍邢道榮死于趙云槍下。
如此這般,這般如此。大元的江山劉被“說出吾名,嚇汝一跳,還不速速下馬受降”的大元名將之后們,敗得七零八落了。
然而正當造反造得不亦樂乎,元兵與造反軍打得亂七八糟的時刻,抗不過去的大災,突然降臨。
其實自朱八八自襁褓長大到放牛娃的日子里,其生活的淮河流域一直有斷斷續續的天災人禍,老朱家并沒有被幸運之神眷顧,朱重八的嫂子、侄子乃至大姐一家都相繼過世,誰知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至正四年這一年前所未有的災荒降臨。
自開春起,先是大旱,接著就是蝗災,進而瘟疫肆虐。如此三記重錘對老朱家打擊尤為慘重: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親朱五四因瘟疫去世;初九,大哥也因病不治身亡;不久,大侄子也夭亡;二十二日,朱重八的母親陳氏病故。
半個月內小朱八八痛失四位親人,前一位親人的頭七還沒到,后一位已經出殯了。
為什么會缺糧少藥?幅員遼闊的大元朝難道就不會想辦法嗎?大元朝廷這個時候真的是滑稽百出,苦笑不得。
當真是國家沒錢?還是別的地方糧食也不夠吃?無法賑濟受災的災民嗎?果然都不是。
其實發生大災后,元朝官府趕緊的發糧救濟災民,前文提過,最高統治階級的皇帝和宰相都不是昏君奸臣。可是元末的基層貪腐都已經爛到骨頭里了,救災的糧食一層層盤剝下來,到了朱家手里,不,根本就沒到過朱家手里,壓根就沒有發下來。
雖然劃分了四個階級,各司其職。現在看來是不通情理,但是在統治階級看來不失為一種黃老之學的統治辦法。天下大同不就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嘛?然而實踐起來就是另一種情況了。
但是,沒有任何一個統治階級的統治邏輯是會愿意讓底下的廣大的人民天天造反玩的。他們是嫌自己事兒不夠多嗎?大元的皇帝天天等著底下的老百姓造反,好好的日子過膩味了?那后宮嬌滴滴的各色美人兒,世界各地的新奇物件兒,不香呀?
更凄慘的是,老朱家根本沒有土地去埋葬他們,切切實實的里極度悲慘的到了極點。
人死了終歸要下葬,四月雖說未值盛夏,但尸身也不能一直放在家里。現在朱八八只剩下相依為命二哥了,走投無路之下兄弟倆幻想他們一直為之服務的沒有怪罪他吃牛的地主劉德可以施舍一些土地來埋葬親人。然而終究是他們兩太稚嫩了,低估了這個世道的殘酷。
劉德大度的表示,你的父母的確幫我做了不少事情,我也看在眼里,對你家人的遭遇我也感到很同情,但是要土地,不行!
土地可是亂世之中最虛無縹緲的東西了,劉德之流鼠目寸光之處就在于此了。簡單來說莫欺少年窮,往深了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可是劉德終究愧對了爹媽起的名字,是一點兒德都沒留呀。
不知道劉德在二十年之后是怎么認識自己的這一舉動的,可能會后悔地狂甩自己大嘴巴子吧?誰能想到此刻幾乎無立錐之地的窮小子能做到逆風翻盤一路開掛,無往不利坐上中國歷史上強盛的大明帝國的開國皇帝的位置。最后,還是以前曾幫過老朱家的地主劉繼祖提供了一塊土地,朱氏兄弟才得以埋葬親人。
最終老朱得了天下以后。此時需插一句,朱元璋也沒有忘記朱八八時代所受的恩惠,洪武十一年頒了《追贈義惠侯劉繼祖誥》,鄉間地主搖身一變成為侯爵,要知道劉基就是劉伯溫也不過封了個誠意伯的伯爵而已,自此劉繼祖蔭及子孫。子孫們后代享受兩百多年富貴日子,有錢又有爵位,當個紈绔子弟每天會所嫩模香車寶馬不學無術不香嗎?可惜劉德沒有后悔藥吃。
簡單說明下,明朝的爵位制度大致是公侯伯,沒有子男兩級。具體原因會在老朱開國大明定都南京大封功臣會具體來講。從大致來看劉伯溫的爵位伯爵和侯爵只相差一個等級。由此可見一個簡單的道理,幫助他人也是一種投資,投出去的或許無關痛癢,但是得到的回報將是你想象不到的。死人的問題解決了,活人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呢。大嫂帶著小侄子回了娘家,兄弟倆可沒娘家可回,周邊親戚想了一個遍也沒有可投奔的,沒辦法,挨吧!
和今天的很多人一樣,一邊打零工一邊度日,實在沒轍的時候,有人給朱家二哥出一主意,實在不行就讓朱重八奔廟里做和尚吧,考慮到朱重八年紀尚小,投身寺廟也許是條生路。
盡管他在寺廟里沒有享受到佛祖所說的眾生平等,但起碼有口飯吃,而且是自己辛辛苦苦乞討來的。所以說老朱年輕的時候當過乞丐也就是這么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