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水星記事
- 半人馬座系列
- 李霜氤 分形橙子 灰狐 修新羽等
- 6136字
- 2021-08-19 10:52:21
文/譚魯星
引子
如果你努力的極限只能是別人的起點,那么你的努力還有意義嗎?
如果你終其一生也不能擺脫出生時的詛咒,那么你還會用盡全力掙扎嗎?
或許真的存在上帝,只是這個上帝一定不負責任。他在隨隨便便創造完宇宙之后就跑一邊玩去了,而這以后宇宙里的一切歡樂與悲傷,希望與絕望,都撒手不管了。
一
伊恪從沉睡中醒來,記憶涌進大腦。當初收到來自幾十光年外的信息,人類知道了地球之外還有一個幾乎完全相同的星球。本以為會再次出現航天大熱潮,直到后來也鮮有人關心。
地球太美好了,好到人類已經不愿意離開她,而航天的代價又太大了。即使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撒哈拉沙漠或者南極,也至少可以為人類提供充足的空氣。到了太空或者外星,失重或者不一樣的重力、真空、極端溫度、無水,每一種出現疏忽都可以扼殺脆弱的生命。
要知道,直到21世紀,人類真正利用的地球表面積不到地球總面積的2%,如果扣除農業用地,其占比例更是低到了0.7%。地球上的礦產資源遠比大多數人想象的豐富,截至21世紀初,煤炭尚可以供當時的人用一千年,石油至少可以用兩百年。并且當時開采的石油中超過60%被汽車所消耗,電動汽車的出現一舉把石油消耗量拉低一大半。
就像石器時代的結束不是因為石頭被用光一樣,可控核聚變也把煤和石油早早地趕出歷史舞臺。伊恪出生的時候可控核聚變就已經被大規模應用,工業自動化也達到了之前人們無法想象的地步。當能源已經不成問題,人工光照被應用到農業,環境不再是制約農業發展的因素。以往被用于太空城市的構想此時被用在地球,諸如沙漠等地。
與此相對應,進入太空成本太高,收益太小。在火星上建一個小型居住地的費用,足夠在沙漠里建一個全封閉城市,維護成本更是高的嚇人。如果人類打算在太空中擴散,各星球之間漫長的距離簡直令人絕望。即使在太陽系里,光從地球到達木星需要50多分鐘,到達冥王星就需要5個小時了。這意味著,按照理想狀態的最快速度,有人在冥王星上發送一句“你好”,地球上也要在五個小時之后才能知道。
而假如真的要星際航行,算上加速和減速的時間,到達最近星系也需要幾百年,更有可能的是幾千年也不能遇到有價值的行星——人類文明史才區區幾千年,幾千年后地球還有沒有人類都是未知數。
既然地球和宇宙對比如此夸張,人類為什么還要大力開發宇宙呢?一心一意經營地球就夠了。要知道遠古時期的森林古猿因為獲取食物困難才走出森林,18世紀的人們是因為暴利才開始大航海。如今隨著全球教育水平提高,老齡化加劇,人口增長近乎停滯,又有高度自動化提供的優越環境,實在沒有必要進入高風險而零回報的太空了。
從小伊恪被寄養在爺爺家,爺爺曾經是一位著名宇航員,每天最愛跟伊恪講的就是當年的光輝事跡。因為年幼時的這段經歷,伊恪迷戀上了太空。浩瀚的宇宙像具有磁力一樣吸引著他。產生于20世紀的經典科幻小說更是讓他沉迷其中。他無時無刻不幻想著可以駕駛宇宙飛船前往另一個星球,在旅途中邂逅波瀾壯闊的美景,創造屬于自己的史詩。
但現實告訴他,太空時代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如今人們只關心如何娛樂至死,對于遠在天邊的星星實在沒有興趣。全球已經幾十年沒有再發射過星際間的載人飛船,連月亮上都再沒有人去過。而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個人建造飛船無異于做夢。現在他只能窩在電腦前對著那些呆呆的機器人幻想。
知道那信息來自地外生命時伊恪欣喜若狂,他第一時間向政府提出遠航申請,卻一直沒有回音。直到他第五十七次申請的時候,才有人把他請到只有幾個公務員的宇航局,告訴他大家正在慎重考慮。
這一考慮就是四年。等到伊恪幾乎要把此事忘了的時候,那些老官僚告訴他,他很幸運,宇航局已經決定了,由他第一個探訪外星。
事后伊恪才知道,他根本就不是因為幸運。由于宇航局沒有經費,提供的飛船達不到太高的速度,到達那顆星球需要數百年,絕大多數時間都要在冷凍倉里度過。即使能夠活著回來,地球上也沒有親人了。沒人愿意去,不得已,只能選了伊恪。
二
“你還好嗎?”黑暗中伊恪聽到說話的聲音。很奇怪,這聲音用的是伊恪熟悉的語言。
“還好。”隨著伊恪這句話,眼前黑暗被驅散,周圍亮了起來。伊恪發現自己在一個空曠的大廳里。
“你的飛船出了事故,不能正常降落,幸好遇到了我們。”那聲音見伊恪能夠溝通,仿佛大松一口氣,“我們成功攔截了它,把你轉移到了我們的服務艙中。但因為事故損壞,剩余的物質已經不能滿足你登上我們星球了。”
“那我現在在哪里?”伊恪環視著大廳,問道。
“我們沒有把你喚醒,試圖通過裝置和你的大腦直接溝通,并且可以在你大腦里營造真實的景象。實驗了很長時間,現在終于成功了。”那聲音回答。
虛擬現實技術,伊恪明白了。自己明明還在沉睡,大腦卻感覺像清醒一樣,一切的一切無比真實。這就是“缸中之腦”吧。
“我們破解了你的大腦和飛船電腦里的航行日志,知道你來這里是為了和這個星球上的智慧生物溝通,了解這個星球的詳細情況。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你的一切信息,那么,就由我來告訴你所想知道的一切吧。”
伊恪愣了一下,自己想知道什么呢?自己僅憑著一腔勇氣來到這里,想到了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卻唯獨沒有預料到會是這樣。
“我們就從最開始一點點來吧。”那聲音見伊恪發愣,提議道。
伊恪面前升起了一個熟悉的星系模型,一瞬間讓他以為看到了太陽系。同樣的八大行星,同樣的小行星帶,甚至,同樣的奧爾特云。
“這是我們所在的星系,很像你們的太陽系,很熟悉,對不對。”那聲音問道,“宇宙如此之大,星球如此之多,以至于多么小的可能都會發生。”
伊恪愣愣地點點頭,不知道要說什么。
模型迅速放大,星系內第三顆行星被獨立出來,“這就是我們的星球,你可以叫它水星。”
“水星?”伊恪問道。
模型接著擴大,此時早就看不見其他星球,唯獨這個被叫作水星的星球像吹泡泡那樣膨脹起來。伊恪注意到它除了兩極發白以外,一片蔚藍。
“我想你已經看到了,我們的星球被一層海洋覆蓋著,僅有幾個海底山峰形成的島嶼。我們曾經研究過如此之多的水是從哪里來的,得到的結論是和你們地球水來源一樣,都是來自于彗星和小行星。其實地球含水量很少,甚至沒有超過總質量的0.1%,和木衛二相差懸殊,只不過這些水都集中到了表面。我們星球也只是比地球水量多了一點,就成了這樣一個樣子。”
伊恪點點頭。
“這里,”那模型赤道附近的一個點亮了起來,“就是最先出現智慧生物的地方。”
模型依然在速度驚人的擴大,伊恪的視角也從太空跟著進入大氣層,停留在那個地點的海面上。
“這里是一片非常巨大的淺海,大小和你們的非洲差不多,平均深度很淺,陽光可以透過水層照到海底,是水星生物種類最富集的地區之一。”
視角在海面上飛速移動,伊恪看到了海底的大塊的平原,五顏六色的海底植物如同森林和草原一般,成群結隊的動物出沒其間。陽光照到他們身上,在海底投下斑斕的身影。
“這就是智慧生物的祖先,我們就叫它海猿吧。”當一群如同海豚和猩猩雜交的生物出現時,畫面停住,那聲音說道。
“它們原本靠捕食海底森林里的小動物為生。大約6500萬年前,水星進入冰河世紀,氣溫驟降。兩極擴大,侵入南北回歸圈。水星生物迎來大滅絕時代。”
“那個時候的水星表面積中的40%被冰所覆蓋,海底森林大面積枯萎,食物變得匱乏。海猿只能從海底森林中出來,到平原上去。”
“這過程和你們非洲古猿一樣,都是因為生存競爭,海猿不得不學會合作,退化掉無用的組織,大腦和相應器官也變得發達起來。”
“他們的前肢從鰭進化成手,后肢變得更加發達。并漸漸學會了種植,有了部落,而災難,也從這個時候開始了。”
“什么災難?”伊恪不解。
“我們知道,智慧生物對于普通生物有著碾壓般的優勢。比如在地球上,即使連石器都沒有掌握的原始人,就捕殺滅絕了很多種史前大型生物。”
“而等到古猿也把所有的威脅都消除之后,擺在他們面前的生存空間嚴重不足和群體數量不斷增加的矛盾顯現。”
“這個時候他們已經不能叫作古猿了。他們有了語言,會使用工具,馴服了大型動物用于交通,甚至組建了國家。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沒有辦法使用火。”
“要知道,火的使用對于文明發展來說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如果沒有了火,智慧生物征服自然的力量就會大打折扣。比如不能提煉礦物,不能深加工原材料,其生活將始終被限制在很小的活動范圍之內。”
“很不幸的是,出生在海底的他們注定不能使用火。雖然有可以和水劇烈反應的金屬單質,但自然界不存在大量這種天然礦物儲量。在幾千米深強高壓的海溝火山口,海水能夠達到三百多攝氏度,但這種溫度幾乎做不成任何事情。況且這種高壓遠不是那個時候的他們所能夠承受的。”
三
“如果你們不能理解你們人類有多幸運,聽聽他們的歷史大約就能明白了。生在海底簡直就是一種原罪,是他們整個文明史中一種無法擺脫的詛咒。”
“海水中阻力是空氣中的800多倍,這讓他們加工工具變得格外艱難。海水強烈的腐蝕性也讓物品保存成為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直過了很久,他們才有了私有物品的概念。”
“又過了很久,當他們終于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國家,把這片淺海占滿,就發現再也沒有新的地方可以占領了。”
“和絕大多數人想象的相反,海洋是資源非常貧乏的所在。超過80%的海洋生物集中在了淺海,而陽光照射不透的深海幾乎就是一片死水,對于他們的意義就像沙漠一般,毫無意義。戰爭理所當然地爆發。”
“為了奪取對這片淺海的最終控制權,A、B兩個國家在吞并其他無數個小國之后,直接開戰。這場戰爭延綿數百年,成為整個文明劃時代的節點。”
“一開始雙方投入了大量人力,緊接著決定性力量變成戰場巨鯨的數量。A國國力漸漸不支,直到大批巨型電鰻被他們投入戰場。”
“電鰻徹底扭轉了戰局,最后時刻B國上層挾裹大量國民逃跑。一個橫跨整個淺海的國家出現。”
“那個時候,沒有人知道,這只是黑暗的開始。人口數量依然超過環境承載量,為了更好地維護統治,A國選擇了一種血腥殘忍的宗教。”
“我們在你腦子里發現你們人類歷史上也存在過這種宗教,那是在高原雪山上。就像你們一樣,A國選取極少數人獲得受教育權利,其他人對這些人的話不得懷疑。這些人掌握絕大部分社會財富,以及對他人生殺予奪的權力。”
“不能使用火,幾乎所有的科學實驗都無從進行。而水中強大的浮力和阻力還有嚴重的光折射,也讓物理研究缺乏一個思想引爆點。上層智慧人士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關于人生和社會規則的空想中,甚至連數學都一片黑暗。”
“這黑暗的時間是如此之長,長到了令人絕望的程度。曾經有人受電鰻啟發研究電。但水中怎么才能絕緣?很長時間之后人們終于發現了絕緣材料,又卡在了如何發電上——在水這個導體里,電磁感應根本就沒有被發現的可能。不應用電磁感應,電就只能是少數人的玩物。”
四
“逃亡的B國國民遠奔千里,在東北方向又發現了一個更大的淺海。他們在這里定居下來,建了另外一個國家。”
“海水中的含氧量不到空氣中的1/40,因為大腦耗氧嚴重,他們需要浮出水面換氣。這片海深度更淺,有不少山峰露出海面。漸漸的,他們發現靠近山峰的淺海里經常會有奇怪的東西。”
“你知不知道一個理論。”那個聲音突然問伊恪。
“什么?”伊恪不明所以。
“技術爆炸。不僅技術本身加速增長,連這種增長比例都指數增長。文明越到后來增長的越快,后十年創造的科技可能是前面所有時間的總和。”
“知道,但為什么突然提這件事情呢?”伊恪不明白。
“過會你就知道了。他們發現這些東西堅硬而耐腐蝕,性能遠超他們自己所能加工的工具——后來他們知道這是金屬和塑料。很快,搜集這些東西變成一門生意,又很快把水里的收集一空,再想要,就得上岸了。”
“可這些東西從哪里來的呢?”伊恪問。
“當時他們歸結于上帝的恩賜。等到他們也有了科學,發展出了高度文明,曾經尋找過來源。有兩個可靠的猜想。一個是來自于這個星球上一個被毀滅的文明,另一個猜想是來自于外星拋棄的垃圾。至于哪一個比較可信,我把事情說完之后你再判斷吧。”
“這些東西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B國的生產。而因為海水較淺,B國所在地原本資源就比較豐富,也就沒有了高壓政策存在的必要。收集和交換這些東西更是促進了商業的發展,也讓一些冒險分子看到了巨大利益。”
“不怕死的亡命徒們向陸地進發,先到者把靠近水面的東西搶劫一空,后來者再深入陸地,就要冒著生命危險。一代又一代的冒險者把尸骨扔在海島上后,終于有人考慮,為什么人不能脫離水?怎么樣才能使人脫離水?”
“呼吸的意義被發現。可攜帶供氧裝置也被發明。人類可以進入島內更深的地方。這個時候,又有人問,為什么我們不能自己制造這些東西,而只能在這些東西的原本樣子上加工?”
“既然已經發現了氧氣,憑借著供氧裝置進入陸地,發現火也就只差臨門一腳。直到這個時候,他們才和你們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這宇宙從出現就不公平,他們努力了上萬年,一代又一代的積累,才剛剛到達你們的起點。”
五
“后來呢?”伊恪問。
“后來因為貿易,B國用戰爭打開了A國大門,全球一體化形成,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這一切就和你們地球沒有什么兩樣了。不過因為絕大多數工業活動要隔絕水,A、B兩國對水星數量不多的島嶼又進行了爭奪。直到人工島嶼技術變得簡單才停止。”
“再后來呢?”伊恪隱約覺得事情還沒有講完。
“再后來的事情有三個結束,你想聽哪一個?”
“都講講吧。”伊恪說。
“第一個結尾是,他們始終也沒有找到上一個文明存在的證據,這些東西就被認為是來自外星。后來他們終于有了探索太空的能力,發射了一顆又一顆衛星,一艘又一艘飛船,卻依舊找不到那個給他們東西的外星,甚至連有智慧生物的星球都沒有。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探索外星的隊伍前赴后繼,一代接著一代。”
“第二個結尾是,他們出生在水星,只能適應水星的環境。改造太空遠比改造水星的惡劣環境困難百倍,這讓他們放棄了進入太空的想法,一心一意地開發水星,把水星建設成了天堂。”
“第三種結尾是,他們發明了虛擬現實技術。現實中的一秒相當于虛擬現實技術里的幾年。在虛擬現實里可以肆意汪洋,體驗無數個人生。每個人都沉浸到虛擬現實里,沒有人關心現實,現實中的一切與他們無關了。而幾千年后,現實也崩潰了。”
“你愿意相信哪一種呢?”那聲音問。
“這三種其實是一種,當他們終于厭倦了太空探索,把精力集中到母星上,又沉浸入虛擬現實當中,文明也就崩潰了。對吧。”伊恪問。
那聲音沒有回答。
“這樣也能解釋為什么沒有發現那些金屬塑料的原本星球了。那文明早就毀滅了,是吧。”伊恪又問。
“對啊。”那聲音長嘆一聲,“為什么會有‘費米悖論’,因為所有文明最后都陷到虛擬現實中去了啊。”
“那么你呢?你又是什么呢?”伊恪問。
“我,不過是一個文明落幕之后孤獨的守墓者罷了。當時他們制造了我這個機器人,原本是要我為他們服務,可如今他們全滅絕了,我還向誰服務呢?”
伊恪也沉默了。
六
“你離開地球已經幾百年,真的還打算回去嗎?難道就沒有想過回去路上會出意外嗎?”那個聲音再一次問伊恪。
不回去又能去哪里呢?伊恪在心里苦笑。
“我可以讓你在虛擬世界里得到你無法想象的感受,一直到身體自然衰老為止。況且,就算你回去,可能也會發現地球人都沉浸到虛擬現實中去了。”
“那是我的家。”伊恪簡單地說。
“回去后你能做什么呢?”那聲音問。
做什么呢?伊恪一片茫然。呼吁大家開拓太空嗎——有意義嗎?“我也不知道。”伊恪回答。
“好吧。”隨著這句話,伊恪眼前變黑,身體感覺一點點消失。伊恪知道,如果還能再睜開眼睛,自己就回家了。
地球,我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