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世紀之美作者名: (意大利)翁貝托·艾柯本章字數: 1286字更新時間: 2021-08-26 15:46:44
導言

全能基督圣像
6世紀
西奈山:圣凱瑟琳修道院
這部短小的作品涉及的時段上自6世紀,下至15世紀,旨在研究貫穿中世紀拉丁文明的美學問題和美學理論的歷史發展。
“中世紀拉丁語文化”首先將我們指向經院哲學(Scholastic philosophy)及其所處的整個文化環境,但它也指向普通人的文化。我一直試圖證明,那個時代流傳的理論與現實中的感性及藝術成果有著怎樣的相關性。我闡明美學理論,是為了發現它有多么符合,又多么背離那個時代的現實,是為了發現中世紀美學和中世紀文化、文明的其他方面有哪些富有意義的聯系。簡言之,我試圖明確美學理論是否為美的享受和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提供了有效的答案——無論美對于中世紀人意味著什么;并明確理論是否且怎樣刺激和指導了藝術的體驗和實踐。
我希望我的這番描述可以戰勝一個普遍的異見,即中世紀沒有美學,而只是沉迷于形而上的概念——這些概念既含糊又刻板,它們與寓言的糾纏關系更使其費解。
顯然,如果我們以美學表示一種獨特的藝術構想——比如根據克羅齊(Croce)的理論,藝術是感受的抒情直觀——那么確實,中世紀哲學未曾產出這樣的“美學”。但這實際上是將對藝術和美的探尋——每個時代都在自行進行著這樣的探尋——化約為一種特定美學理念的產出,這從方法論上來說就是錯誤的,且莫名曲解了歷史觀點。

林堡兄弟
叛逆天使的墮落
取自《貝里公爵的豪華時禱書》
約1412—1416年
尚蒂伊:孔蒂博物館
然而,我們必須探究的是,在每個時代,當大眾感性和文化遭遇美學問題時,這些問題都是怎樣得到解決的。如此我們的歷史探尋便具有價值,不過這份價值不是對于我們所說的“美學”而言(無論定義如何),而是對于特定文明的歷史(就其自身的感性和美學意識)而言。如果撇開意識形態上的喜好,我們還會發現本書所述的一部分理論在今日仍有一定價值。除此之外,我們也會更清楚地認識到,當代的哪些問題源于中世紀學說,而這些學說又因為遠離我們當前的興趣,時常被忽視。
中世紀美學這個領域蘊藏著豐富的寶藏,埃德加·德·布呂納的《中世紀美學研究》等巨著將許多曾在我們視線之外的材料帶入我們的視野范圍內。在本書中,我將考察中世紀人最關心,在我看來也最值得關注的一些問題。從具體主題而非具體哲學家入手似乎更為可取,因為在每一個體系內,對美學問題的論述通常分散各處,難以綜合,而且不同作者在涉及同一問題時,觀點時常沒有實質性區別。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說,中世紀哲學深深植根于傳統。創新不會被夸耀,它甚至是一點一滴、悄然進行的,直至最終被吸收進包容的融合體系里。從主題入手,我們可以追溯演變的過程,了解傳統如何逐漸讓位于具有爭議的新觀點;我們可以追蹤每一個疑難問題的解答是如何發展和成熟的,批判性的、科學的嚴謹態度又是如何形成的。
中世紀美學始于對古典時代幾乎不加批判地繼承,但這份遺產依然有著煥然一新的精神。一種關于美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逐漸形成,最終誕生了美是一種有機價值的觀點,這是其最為成熟的時期。我們將看到,這一觀念隨后沒落。傳統的形而上概念開始分崩離析,藝術概念和詩性行為變得越來越不系統連貫,聚集了諸多問題。亞里士多德傳統不再萬能。這些為以天賦和想象力為信條的風格主義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