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李大肉疚子”和元興見火勢燃起,火龍翻飛的時候見鬼子嚇得都趴在地上,沒人注意的時候。于是二人一拉手就跑到臺下趕上馬車就跑了。
說也奇怪,大火、大風只將點將臺移為平地,其它土地并沒有受損,元家窩棚從此就消失了。在東北很多窩棚都保留下來了,后來發展成屯,有的發展成村,只有元家窩棚沒有保留下來,就是這個原因。
自七月十五大火大風過后,此地就沒有下過雨,屯子的四周都下雨,唯獨典將臺不下雨,直到八月十五過后才下雨。
后來有人說,在八月十五的晚間時候,在點將臺上發現兩個人在此拜天,他們擺好香案,向北叩頭,并向北方潑了一碗圣水,然后就見北方突現簸箕大的一片云,向南飄動,當云彩來到點將臺上空的時候,忽然出現一條青龍,在點將臺上空飛舞,然后就看見天上突現一條火龍與青龍一起飛舞,最后兩條龍相伴飛向遠方。聽說那兩個人一個是“李大肉疚子”一個是元興。
再后來有人說:“元興喝醉酒時曾說過,哈米蚩交待一定要在八月十五晚,由頭頂長肉疚子的人,用香火點燃藏寶圖,然后出現火龍,再由此人念咒向北方潑一碗圣水請出青龍,兩條龍在一起還不能將玉璽請出,得此人將頭上的肉疚子埋在土里才能將玉璽固定住,要不然玉璽是隨時移動的。雙龍得等玉璽固定住才能取出,這次他們二人沒請玉璽出來是怕日本人搶,現在雙龍已經走了,玉璽就始終在咱們這地里移動著。”
后來新正白旗二屯始終風調雨順,旱澇保收,從來沒有遇到過任何自然災害,大家都說是玉璽在保佑著他們。
在說“李大肉疚子”和元興逃出來以后,元興就到岳父家領著孩子、老婆、投奔其岳父的祖上到山東棗莊去了。“李大肉疚子”騎上五花馬,信走游僵,不敢走大路,專挑小路走,因為日本人正在懸賞他,由其他長的特殊,走到那里一眼就能讓人認出來。
這一天他走的又饑又渴,來到一個靠江邊的小漁村,小村子規模不大,但很規整,全村兩條街,一口井,三十多戶人家,屯子四周全是鉆天楊,最粗的有一摟來粗,因此得名楊樹屯。楊樹屯外基本都是荒甸子和水泡子,少數的耕地種著莊稼,荒甸子里長滿了水草和柳條墎子,里邊有著山雞、鵪鶉、野兔、野狼、野貉子等各種野生動物,水泡子里有鯽瓜子、嘎牙子,鯰魚球子,白鰾子,船釘子,鯉拐子等各種雜魚,屯子內各戶都和諧相處,門不閉戶,夜不拾遺。屯子的北面有一個小廟,三間正房,里面供著“龍王”為的是保佑全村平安、平靜、平穩、風調雨順、富足美滿。廟的東廂房兩間住著一個五十多歲的老人,他每天除了打掃正房,上供燒香火,就是侍奉廟后的兩坰耕地,也是自得其樂,自給自足,西廂房里養著兩匹老馬和裝一些農具和草料。老馬是用來干農活的。
這一天突然廟里來了兩個人,一個是高個公鴨嗓;一個矮胖子,說話粗聲粗氣,他們都穿著粗布衣服和布底鞋,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很是疲憊,象是走了很遠的路。他們渾身是土,滿臉是汗道子,走路直打晃,進到廟內見到老人深深鞠躬,公鴨嗓的說:“老人家我們是過路的,走了很遠的路,又饑又渴又累,我倆能在您老人家這歇一歇”吃點東西么?他們一邊請求老人家收留他們,一邊觀察老人。
只見老人五十多歲,身體硬朗,剃著平頭,唇上沒有胡須,海下一捋長須有些花白飄在前胸,四方臉,見棱見角,寬寬的額頭上明顯模臥著三條皺紋,一雙劍眉已經花白,長長地向上挑著,一雙環眼,黑白分明,獅子鼻,四方口,聲如洪鐘,一雙大手滿是老繭。上穿黑布對襟夾襖,下穿黑色夾褲,腳蹬圓口千層底布鞋。威風凜凜,氣度不凡。
說實話,新來的兩個人一看老人家心里真是有些發虛,抬頭望了一眼連忙把頭低下,避免和老人家眼光相碰。
老人看了一陣二人,心想看面相此二人不象好人,但聽口音是本地人,現在兵荒馬亂的,由其是日本人橫行、凡是中國人都應該相互幫助,能盡一份力就盡一份力,于是就說:“我叫張興儀,在這小廟里住,每天侍奉著“龍王爺”,這里是小廟,吃的都是粗茶淡飯,東廂房也有空閑處,如果二位不嫌棄就在這歇一歇腳。”二人千恩萬謝,來到東廂房洗了洗臉,脫了鞋,用熱水泡了泡腳,老人拿過縫衣服的針,把他們倆腳上的血泡放了血,用手擠出血水平泡,再用煙袋油子涂在上面,以防發炎。
不一會兒老人做好了飯端了上來,主食是苞米面大餅子,菜是土豆燉豆角,雖然沒有油,但這都是老人家自己種的,在加上倆人也是特別地餓了,所以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看樣子這兩人確實餓的夠嗆,一頓風卷殘云把大餅子和土豆燉豆角全吃完了。等他們醒過神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擠了一下眼睛連忙向老人道歉說:“老人家,對不起,剛才我們真是太餓了,忘了給您留,”說著話他二人不停地看著老人的反應。
老人大度地笑了笑說:“年青人,餓壞了,是我做少了,不知道你們吃沒吃飽,我還不餓,我要是餓了自己就再做點去。”
二人這才放下心來。
老人問二人,你們這是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一聽老人一問二人擠了擠眼睛,掉下了兩滴鱷魚的眼淚說:我們是佳木斯人,由于我們反對日本人,被他們的翻譯官李登堂出賣,所以日本人正在抓我們,有人給我們報信,所以就連夜跑出來了,我們上學的時候李登堂就總欺負我們,憑著他們家是大地主有財有勢,就胡作非為,無惡不做,我們倆家都是鐵路工人,所以對日本人恨之入骨,自從他們來了之后,我們就沒有好日子過了,因為聽說日本鬼子要抓我倆,所以就跑到您這兒來了,希望您能救我倆一命。
老人家張興儀一聽這二人說得可憐巴巴的,心中十分同情就說:“二位年青人,如果實在沒地方去,就在這兒住幾天,也不差兩雙筷子,等外邊的風頭過一過再回去也行。”
二人在“龍王廟”就住了下來,各位我不說大家也能猜到,他們不是別人,正是張利和秦平,這兩個小子壞事做盡,日本人來了之后,李登堂也回來了,當了佳木斯關東軍司令部的翻譯,在日本人跟前沒少說他們兩個父親的壞話,日本人也是聽了李登堂的話,也是為了拉攏民心,就把兩個副局長就抓起來給殺了,李登堂正要抓張利和秦平,他倆聽到消息連夜就跑了出來。
二人無家可歸,象無頭的蒼蠅亂撞,正好碰上了好心人張興儀就收留了他倆,他倆在廟里住的時間長了就發現好象老張頭有一點積蓄、這還不算,張利發現供著龍王爺燒香的香爐好象是新的。看這廟也有幾百年了,香爐不應該是新的呀!于是他就不斷地試探老人家,但老人家就是不說。最后他二人到村內買了二斤小燒酒和一只老母雞把老張頭灌醉。老張頭酒后說實話。
原來龍王廟在這已經建有幾百年了。目的是保佑全村風調雨順,連年有余,四周的村子每逢重要節日,節氣都來上供,燒香,原來的香爐是“宣德爐”怕被日本人搶去,所以買了一個新的香爐,換下“宣德爐”并且把寶藏了起來。
張利和秦平一聽就瞪起了賊眼,打起了壞主意,但是,他們現在也是避難,也就不敢輕舉妄動,只是暗地里商量如何把宣德爐弄到手。
說也湊巧,他倆聽說李登堂打死日本人,傾家蕩產,自己跑到延安去了,他們一合計,這回機會來了,我們本來就是李登堂害的,這次他殺了日本人,正是我們象日本人獻殷勤的時候,弄不好還能給我們一個官當一當呢。但是拿什么給日本人當見面禮呢?他倆同時想到了宣德爐,于是他倆進行了密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