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夢想必須有:阿里巴巴脫貧實踐全記錄作者名: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本章字數: 4160字更新時間: 2021-08-11 18:01:44
2.在窯洞里遇到AI
初中學歷的白瑩瑩沒想到,有一天她竟然能像電視劇里的白領一樣,坐在整齊有序的工位上,對著電腦,給高大上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當“老師”。這一切和她之前經歷得太不一樣了,簡直不可思議。
白瑩瑩自小在陜西省清澗縣雙廟河鄉安家畔村長大。清澗縣位于黃河陜晉峽谷西岸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全縣絕大部分是峁梁溝壑,地形被流水切割得破碎,水土不斷流失。家鄉就業機會少,很多像白瑩瑩一樣的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
在外面打拼的日子格外辛苦,走出清澗,她才知道“人生地不熟”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滋味,而比這種滋味更難的是,賺錢的苦澀。
白瑩瑩從來不怕吃苦。她賣過菜,每天天還沒亮就去進菜,在人聲嘈雜的菜市場為每一毛錢斤斤計較,一忙就是一天。等她躺在床上的時候早已經夜深人靜。一個又一個晚上,是天上的月亮陪著她一起想念家里孩子的笑臉。她怕還在上幼兒園的兒子不認識她這個媽媽了,也怕剛上小學的女兒再見她時會有隔閡。孩子是她心里最放不下的惦記,也是生活中只能通過視頻電話觸摸到的思念。
為了賺錢,白瑩瑩還和老公一起去煤礦打過工。她賣起力氣來,不輸給男人。她相信,今天賣的每一分力氣都會變成孩子身上的一件新衣服,或者碗里加餐的一塊肉,所有的揮汗如雨都是值得的。
不過,靠賣力氣干活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她開始四處找更合適的工作。因為文化程度不高,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她找工作的經歷約等于去招聘單位排隊、等著被拒絕,然后一個人灰溜溜地回家。這已經算是幸運的了,有些單位甚至連個面試的機會都不給。
在外面打拼了幾年后,白瑩瑩漸漸意識到一個事實,那就是外面的世界的確很精彩,只是這份精彩好像不屬于她。大城市燈紅酒綠、車水馬龍,好看是好看,可是和她有什么關系呢?還是老家的孩子最真切,他們的懷抱才是永遠屬于她的精彩,他們軟糯糯、甜滋滋的笑臉才最好看。白瑩瑩累了,家里的孩子也想媽媽了,她和老公決定結束在外漂泊的日子,回家!
當然,所謂的“家”既不是安家畔村里的高房大院,也不是清澗縣城里的公寓樓房,只是兩孔簡陋的窯洞,還是租來的。
回到清澗后,為了孩子在縣城上學方便,白瑩瑩一家人在離學校不遠的地方租了兩孔窯洞,每月租金300元。雖然條件簡陋,但是有了孩子在身邊,生活也就格外溫馨,腳踩在家鄉的黃土地上,心里格外踏實。
她和老公都是勤快人,回到清澗后,老公在快遞公司找了一份工作,每天都要從上午11點忙到晚上11點,披星戴月回到家時早已是一身疲憊。為了照顧孩子,白瑩瑩找了個時間相對靈活的工作,每天早上騎15分鐘摩托車上班,中午掐著點趕回家照顧孩子,等把孩子送到學校,再急匆匆趕回單位上班,每天如此。
一天,她偶然看到一則招聘信息:“招聘人工智能訓練師,要求初中(含)以上學歷,能夠熟練應用電子計算機。貧困戶、婦女優先考慮。”她聽人說,這份工作每天只要坐在辦公室干8個小時的活兒就行,中午有休息時間,周末還能雙休。
白瑩瑩動心了,如果能去這家公司上班,不僅中午有更充足的時間照顧孩子,周末還能全天陪孩子,而且,坐在辦公室里干活比她之前的工作可輕松多了。
她趕緊報了名。
此時的她還不知道這份工作背后鏈接著的多方努力?
2019年,清澗縣委副書記、副縣長柳清海經過大量的調研考察,對接引進了由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支付寶公益基金會和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起的“AI豆計劃”(1)人工智能產業扶貧項目。清澗成為全國第一個縣級試點,為此還成立了縣政府直屬國有企業清澗縣愛豆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清澗愛豆”)。白瑩瑩要應聘的正是這家公司。她不知道是否能得到這份工作,原因很簡單:之前應聘其他工作時都因為學歷問題屢屢被拒,現在這份聽著這么高級的崗位能要她嗎?
就在白瑩瑩心里打鼓的時候,有人和她一樣心里沒底。不過,這些人不是對自己沒底,而是覺得這份工作不靠譜。惠建彬就是其中之一。“人工智能聽起來很高大上,可在我們這個小縣城能做好嗎?能不能成為我們未來長期從事的工作?”
惠建彬的想法不是個例。2019年清澗愛豆招聘第一批人工智能訓練師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還有一些人在觀望猶豫。畢竟,一邊是科技最前沿的人工智能,一邊是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把這兩者放在一起,怎么看怎么突兀。
白瑩瑩還顧不上這么多,她原本就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名,沒想到經過兩輪考試之后,竟被順利錄取了。接到電話通知的時候,白瑩瑩都有點不敢相信。等她穿上干凈合身的工服來到工位時,一切都還像在夢里。
在進入公司正式工作前,會有專人給他們進行技能培訓。白瑩瑩這才知道,原來人工智能之所以聰明,是因為背后有許多像她這樣的“老師”在訓練它。人工智能機器需要消化吸收海量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才能變得智能。這些內容都需要由人類進行分類和標記,成為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教材。白瑩瑩的工作就是把相關內容進行分類和標記。這個崗位還有一個更形象的稱呼?機器飼養員。

白瑩瑩在工位上
白瑩瑩或許不太能理解她所從事的行業將在未來的數字經濟大潮中發揮怎樣的重要作用,她更關心的是這份工作能不能真的讓她周末雙休,有更充足的時間陪伴孩子。工作一段時間之后,她發現一切都如她所愿。現在她再也不用每天奔波于家里、學校和單位之間。當上人工智能訓練師后,中午休息的時間很充足,她可以更從容地回家給孩子做飯了。
工作這么好,可白瑩瑩卻越來越擔心了。她的擔心開始和惠建彬們的想法重合:這份工作能長期干嗎?公司不會干不下去倒了吧?
2020年春節期間,新冠疫情來勢洶洶,全國經濟形勢嚴峻,白瑩瑩們的疑慮有了答案。
疫情迫使很多企業紛紛裁員,不少老鄉失去了外地的工作,只能回到老家待業。就在她為自己的工作擔心時,公司僅用3天時間就組織了40多名人工智能訓練師在家復工復產。包括白瑩瑩在內的一些員工沒電腦,公司還派專人把電腦送上門,讓他們每天在家辦公。
更讓她沒想到的是,在裁員減薪的大潮里,公司竟然還要招人。雖然疫情影響了很多行業,但支付寶人工智能相關部門還是持續不斷地把訂單輸送到清澗愛豆。訓練師們領的是計件工資,有訂單就意味著有錢可賺。當地政府為了解決外出務工人員失業回鄉的問題,組織開展了新一輪人工智能訓練師的招聘工作,從招聘、面試、考試到培訓,全部在線上進行。最終,35名員工順利上崗,有了疫情期間足不出戶也能賺錢的工作。
在清澗愛豆的100多名員工中,像白瑩瑩一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占到了60%以上。他們的人均工資每月3000元,白瑩瑩最高的一個月拿到了3700元,還有同事有時一個月能拿到將近1萬元。
她再也不擔心公司可能隨時會倒了。更讓白瑩瑩開心的是,當年找工作四處碰壁的自己,現在有了一份讓很多人都羨慕的工作。當地不少年輕人都以能進清澗愛豆為榮,甚至有些人專門從外地回來應聘這份工作。更有意思的是,當地的出租車師傅可能不知道清澗愛豆所在的園區名稱,但幾乎所有司機都知道愛豆公司在哪里,還會用羨慕的語氣說:“在那里工作好啊!”
人工智能訓練師的工作給白瑩瑩打開了一扇窗,展現出一片與過去全然不同的景象。之前,她不知道什么是“數字經濟”,更不會想到這個詞會和自己有什么關系,現在她知道用鼠標咔噠咔噠點擊標注的每一下,都像是數字大潮里濺起的一朵朵小浪花,浪花的背后鏈接著一個宏大絢麗的世界。
“高大上”的工作和鼓起來的錢包,讓白瑩瑩越來越有成就感,她開始做一些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她和老公商量要好好賺錢,過兩年就在縣城買房,現在他們周末一有空就去看縣城周邊的樓盤,還籌劃著買完房之后再買輛車。
白瑩瑩的身邊有很多像她一樣的同事。單親媽媽張麗娜(化名)的丈夫,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老母親和兩個孩子全靠她一個人養活。為了賺錢,她常年一個人在外打工。隨著兩個孩子先后上了小學和初中,張麗娜越來越意識到在孩子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不能沒有媽媽的陪伴。懷著一個母親最質樸的念想?在家鄉陪孩子,看著他們一個個考上大學?張麗娜回到了清澗。旁人很難了解,一個單親媽媽得流多少汗水才能把這個愿望澆灌開花。
張麗娜或許是生活的受害者,卻絕對不是生活的弱者。回到老家后,她順利成為一名人工智能訓練師。為了方便一家人在縣城里生活,她把村里的窯洞賣了,又借了一些錢在縣里買下一孔窯洞。在她家完全感受不到孤兒寡母的凄涼感,相反,整齊干凈的窯洞、種滿蔬菜的菜園,處處洋溢著生活的希望。
張麗娜把原本凄苦的生活過出了幸福的模樣。她開心地說,自從成為人工智能訓練師之后,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更有底氣和信心了,因為在孩子們眼里,媽媽從事的是一份充滿科技感的工作。小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人工智能,不過他們知道媽媽的工作可是和機器人有關呢!
“AI豆計劃”就像一粒小小的種子落在清澗縣的黃土地上,開花結果,果實被風一吹,正在飄向更遠的地方,給更多偏遠地區的人們吹來時代最前沿的新鮮空氣。
在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越來越多年輕人通過“AI豆計劃”在家門口就業,成為人工智能訓練師,其中6名員工還被選派到杭州接受培訓。其間,他們體驗了無人駕駛技術,坐在車里看著方向盤自動左轉、右轉,還能識別虛實線。遇到紅燈的時候,車子真的像長了眼睛一樣自動停下。“太不可思議了!”每一個人都驚奇不已,他們當中有些人從小到大都沒有走出過貴州的大山,卻在轉瞬間和時代最前沿的數字技術接軌了。一切發生得有些魔幻。
他們早就知道自己的工作跟科技相關,但這時才明白科技原來還可以這么炫酷。如今走在時代前沿的無人駕駛技術,未來將走進千家萬戶,而大山深處的他們竟然正在這波科技浪潮中劃槳前行?在萬山的辦公樓里,他們標注的每一個數據,都在訓練著與無人駕駛技術有關的人工智能機器人。
陜西、貴州、河南……“AI豆計劃”正在越來越多的地方釋放著數字經濟的紅利,就像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給一個又一個偏遠山區開辟了出入口。在這段路上駕車前行的主力軍,正是眾多像白瑩瑩一樣的女性,她們不用再像祖輩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也不用背著破舊的行囊漂泊異鄉,可以在家門口做著讓人羨慕的工作,成為縣城里為數不多的白領。
這些與數字經濟緊密相關的就業機會,不僅讓女性賺到了錢,更讓她們的視野得到拓展,不再局限于一畝三分地,不再被困在柴米油鹽中。對于偏遠地區的她們來說,就業也可以是一件不僅僅關乎金錢的事,它還關乎著女性對自我價值的定義和認同。即使站在貧瘠的黃土地上,她們的生命空間也可以不是從床頭到灶頭的距離,與數字經濟相遇的那一刻,無窮的遠方、無盡的人們都和她們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