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曲黎敏精講《黃帝內經》.一

自序

《黃帝內經》分上、下兩部分,一部分叫《素問》,一部分叫《靈樞》,《素問》是81篇,《靈樞》也是81篇。

我這次努力把《素問》81篇講完,可能要花好多年的時間,而且為了解釋好《素問》,就要“以經解經”,所以必然涉及《靈樞》,這可是個艱巨的任務,我們一起努力吧。

有一個醫家說過,如果能讀懂《黃帝內經》一句話,可以讓你吃一輩子飯。但吃飯只是謀生,要想明道,顯然讀懂一句是不夠的,我們要盡可能地多讀,然后終身都會快樂。讀懂《黃帝內經》也不是非要當醫生不可,而是要讓自己在先哲智慧的引導下了悟性命之道,做一個有審美的快樂的人。我在中關村學院講《黃帝內經》兩年多以來,不斷有人加入學習的隊伍,而且一進來就迷上了《黃帝內經》。很多人說,這兩年的學習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人生變得更加明確和快樂了,因為明道了,因為不再害怕疾病和死亡。

我經常鼓勵所有的家長,希望大家能在家里備一套中國古代經典,比如《十三經》或《諸子集成》。萬一哪天你的孩子看了、讀了、喜歡上了,中國的文脈,就在你的家脈上有了那么一縷美好的傳承……我們正式開講,首先我要介紹一下《黃帝內經》。

第一個問題就是:《黃帝內經》為什么以黃帝為名?

在漢代,我們國家的醫學系統,除了《黃帝內經》以外,還有《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到現在為止,就留下了這么一本《黃帝內經》,為什么其他書都沒有留下?這個話題要深究的話,可以拍成一部紀錄片。

古代人給書起名字的時候非常講究。像《扁鵲內經》 《白氏外經》這些書的名字畢竟帶有一些個人的偏見,而“黃帝”二字,是個天大的名號。能借黃帝之勢,傳一本經典,豈不妙哉?!所以給這本書起名字的人無非是在借勢,但至少沒有給自己留名的私心。

還有,就是道統問題。

中國文化講究“道統”,就是一切都要按五行生克來,比如關于誰做皇帝這件事,古人認為是天定的,按五行相生來說—— 第一代帝王一定具有東方生發之特性,故稱之為青帝,青帝的代表就是伏羲氏;木生火,然后就是赤帝(炎帝),也就是神農氏;火又生土 ,就是黃帝(軒轅氏);土生金,就是白帝(少昊);金生水,然后就是黑帝(顓頊)……剛開始是一個相生的系統,再往后,就又有相克的秩序,比如明代為火,清代就屬水,有意無意之間,有了水克火之意。我們不管帝王學,只說道統,黃帝就代表“中央之神”,所謂“中央之神”在我們身體里的表現,就是脾土,所以《黃帝內經》一書,重在中央脾土。人,出生之前為先天,父精、母血、靈魂等至關重要;出生之后為后天,脾胃運化就重要了,所以脾胃又稱“后天之本”。道統并不是憑空而來的,它實際上源于我們身體里的五臟:肝、心、脾、肺、腎。

《黃帝內經》之所以以黃帝為名,就是強調脾胃乃后天之本的思想。從胎兒的生命系統講,腎是先天,脾是后天。出生后的生命,脾胃又成了先天。所以所謂先天、后天,都應該靈活看,一旦拘泥,就不明了了。人活著,要靠后天養先天,先把脾胃調好了,你的腎就好,因此脾胃最重要,傷什么都不能傷脾胃之氣。為什么我特別反對小孩吃西藥?因為吃了西藥,首先損傷的就是脾胃。甚至可以這樣說,人在20歲之前,40歲之后,代謝化學藥物的能力很差,所以能不吃就不吃。

要想弄懂中國傳統文化,就要時刻牢記中國文化核心要素:一是氣,二是陰陽,三是五行,四是中庸思想。如果你能把這四樣東西弄明白的話,古書看起來就容易了,而把這幾個概念講得最透徹的,就是《黃帝內經》。

總之,《黃帝內經》的作者以黃帝命名,一是重視“中央之神”—— 脾胃;二是借黃帝建立中國一統之勢,表達了以這本書一統天下之醫學的決心。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么留《黃帝內經》,去《黃帝外經》?

《漢書·藝文志》里說,有《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但現今只有《黃帝內經》,中國的傳統醫學到底發生了什么,使得《黃帝外經》不存在了?它的內容到底是些什么呢?我們已不得而知。

我們只能以《黃帝內經》揣測一下《黃帝外經》。

所謂《黃帝內經》,就是它講的是人體內部。眾所周知,西方醫學是建立在解剖學基礎之上的,而中國醫學堅持不打開人體,不打開怎能知曉呢?靠內觀,靠擬象—— 有五臟藏于內,就有“象”

顯于外,故稱“藏象”學說;并且因為內觀而發現了經絡,所以有經絡學說;更高級的內觀修煉,則發現了奇經八脈……而后兩者,因為是以“氣”的形式體現的,在西醫的具象模型中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神妙莫測,只能靠能量、場等概念推測一二。

剛到中醫學院那會兒,聽針灸老師講,經絡的發現是因為勞動人民在勞動中磕碰了什么地方一下,其他地方便有了感覺……這種說法顯然可笑,還不如誠實地說不知道。且不說磕碰出穴位,恐怕今人把身體磕爛了,也難連出一條經絡線……若不論扎針時的體驗,我個人倒是有兩次奇妙的經絡體驗:一次是試藥中毒時感受到的經脈循行,一次是講《道德經》時,那種幸福的氣脈體驗真是難以言表……西醫說:人是機器。中醫說:人是內景。五臟六腑、經脈藥性,皆是“美麗山河”內景。所以我們中醫也可以叫作“內景學”,既然在內,就得返觀。人體經絡,就是人體氣血道路圖,最強大的那幾條經絡就好比京廣線、京滬線,穴位就好比北京、廣州、柳州、鄭州這些大站點。若遇到交通事故什么的,線路就會癱瘓,就會堵。

而治療就是重新調度和疏通。人若死了,氣血就不再流動,就如同道路滅了燈,成為黑乎乎的荒野,因此,死人身上找不到經絡。

有人會好奇,丟失的《黃帝外經》是寫什么的呢?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黃帝外經》是一本偽書。《黃帝內經》和 《黃帝外經》的區別是什么?這個我們只能揣測了,很可能中國也曾有一套系統是建立在解剖學基礎上的,比如,東漢末年的華佗也是講究開刀做手術的,就像現在的西醫。但無論如何,這套系統還是不見了,是無意丟失,還是有意拋棄?總之這套東西沒有傳下來,所以不妨這樣認為:我國的傳統醫學,從漢代起,就決絕地拋棄了外科手術這條路。

中國古代戰爭頻繁,有戰爭就會有傷員,就會有死人,最早的生命探索者不會不去探視和研究人體解剖及傷口,甚至可以這樣說,現代西醫解剖的都是病死的人,而中國古代觀察和解剖的都是死在戰場上的戰士,這兩種人的生命體征會有很大的不同。扁鵲有一本《難經》,把人體解剖說得很清楚。漢代華佗的手術水平非常高,大家都知道手術后的傷口很難護理,但華佗發明了非常了不起的藥膏,在傷口上一抹,20天左右就能痊愈……也就是說,我們在對生命的探索上,內外科都曾全面發展,但最后,我們雖然保有金瘡科及骨傷科,但在疾病學上,我們中國古代醫學還是鄭重地做了一項選擇—— 刪掉了“外”,保留了“內”。

第三個問題是:為什么講《素問》,不講《靈樞》?

《靈樞》是我國圖書史上的奇葩。《素問》一書在歷史上反復有人校注、勘定,但《靈樞》則孤零零的,像個孤兒,缺少校注整理,這大概與它被反復遺失有關吧。從唐代開始,《靈樞》就已經遺失了;到了宋代,朝鮮李氏王族想用一批書來換中國的《資治通鑒》,在這批回贈的書里,有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就是《靈樞》,進了國庫以后再次遺失;直到南宋一個叫史崧的人獻了家藏本,這本小冊子才又流傳于世。總之,《素問》《靈樞》好比雙胞胎,一個備受寵愛,一個從小就送了人,甚至流落異國他鄉。一本書被反復遺失,這事本身就值得探究。

這兩本冊子的最大差異是,《素問》基本是講“道”,講“醫理”,而《靈樞》基本上是講醫理之“用”,這也體現了中國人做學問的一個要點:明理比運用更重要。至于醫理“怎么用”這件事,只需要醫生知道,而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道理”上下功夫。懂得了“道理”,就是“存乎一心”,可用之無窮。

《靈樞》之名,很有道教意味。樞,是樞紐、機竅,“靈樞”二字當屬對人身體機竅的靈用,因此多講經脈、穴位及其運用。《素問》最簡單的一個意思就是“平素問答”,也可以說是問“素”。這“素”,指太素,古人大致把宇宙生成分為四個階段:太易(無氣、無形、無質的狀態)—太初(產生氣)—太始(氣成形)—太素(形成質)(見《易緯·乾鑿度》),在這里面,太素為物質層面,在人,就是肉身。所以,問素,也就是問肉身。

《素問》是黃帝跟幾個老師學習并探究生命原理的一本書。黃帝,在中國歷史上功勛卓著,創立了天文歷法和原始的國家政治制度,可臨了還要不恥下問,渴望明白生命之理。很顯然,此書關乎明心見性,而幾位老師對此也真誠傳授,每每贊嘆黃帝的問題直指要害,總是說:善乎哉問!這問題提得好啊!正所謂:圣人易語,良馬易御。什么意思呢?就是跟圣人交流那叫一個過癮啊!無障礙啊!黃帝的問題提得妙,而老師們的回答更是令黃帝佩服,關乎天地之大道的解答總是讓黃帝肅然起敬,每每齋戒,沐浴更衣,藏之為秘典……于是,一部偉大的經典便由此而誕生。

讓我們也懷著敬畏之心,翻開這部經典,感受一下這亙古的光芒和慈悲。關于醫學經典,可以說,《黃帝內經》,不戰而勝;《傷寒論》,百戰百勝。

開講之前,我希望大家去買一本《黃帝內經·素問》,然后準備一個大筆記本,可以抄一句原文,聽我解讀一句。剛開始我會細細地講,等大家基本概念、思路都熟知后,進度也許就快了。好,讓我們一起,慢慢啟程,不斷地深入,直到看到或擁有那美好的生命之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颍县| 剑川县| 宝兴县| 资中县| 城固县| 横山县| 庆安县| 左云县| 孝义市| 曲阳县| 托克逊县| 潢川县| 滨州市| 古蔺县| 若尔盖县| 中超| 曲松县| 兴宁市| 芜湖县| 长宁县| 沁源县| 大安市| 宜黄县| 永平县| 海口市| 房山区| 灌云县| 临邑县| 临澧县| 滦平县| 海林市| 桓仁| 顺平县| 鄯善县| 尼玛县| 上杭县| 榕江县| 闽侯县| 萨迦县| 宜昌市| 台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