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手握奇珠:張麗珠傳
- 王傳超 陳麗娟
- 2788字
- 2021-08-12 14:44:56
導言
傳主簡介
張麗珠教授生于1921年,是我國著名婦產科學家。她抗戰期間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后來赴美國從事為期三年的研究工作,主攻婦科內分泌學、局部解剖學和腫瘤早期診斷;之后受聘去英國做婦產科臨床工作并通過英國國家考試,獲得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文憑。新中國成立后,她于1951年回國,次年就職于北京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后來參與創建北京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后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并長期領導該院婦產科的工作,數十年來致力于我國婦產醫學的研究和臨床工作,并不遺余力地培養人才和進行學科建設,是新中國婦產科學的重要開拓者和現代生殖醫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培育了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在醫界同行和廣大患者當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采集過程
2012年,張麗珠教授被列入中國科協“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采集對象。經采集工程管理方組織溝通,加上各個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筆者順利與張教授取得聯系并征得她的同意,根據采集工程的要求成立了采集小組。張教授本人對采集工程非常配合,同時也準備借此機會較為系統地回顧自己的學習及科教經歷,做一些總結和思考。采集小組于2012年夏天正式開始運作,用了大約半年的時間通過各種渠道對目前所能搜集到的資料做了詳細的摸底排查。獲取資料的途徑主要有:①對張教授家中所存資料的整理;②在上海檔案館等處搜集與張教授有關的檔案材料;③通過各地舊書市場、網上舊書店等平臺搜集與張教授相關的文獻資料;④通過各種網絡數據庫搜羅與張教授學術成長有關的各種文章、書籍等。
根據這些資料,我們初步梳理了張教授的成長歷程,并就需要進一步了解的問題設計了訪談提綱。在張教授及其家屬的積極配合和熱情支持下,我們從2013年1月底開始對他們進行了多次訪談,由此獲得了更多關于張教授人生歷程的細節資料,從而幫助我們更加細致深入地走進她的精神世界,努力還原她真實而細膩的形象。
在訪談基本完成后,我們一邊開始著手對所取得的資料進行整理編目,一邊開展研究報告的撰寫。在撰寫過程中,我們每完成一部分就交由傳主及家屬審閱,及時溝通,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基本完成了研究報告。本書即以研究報告為基礎撰寫而成。
采集成果
本次采集,我們盡力搜集了目前已有的資料,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張教授認真、細致的作風。她平時寫作,無論是論文、報告、書信,總是一絲不茍、精工細畫,并較為系統地將各類材料保留起來,為我們的采集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采集到的資料十分豐富。這里只選幾件比較有代表性的、對我們重建傳主生平經歷具有很大幫助作用的成果。
(1)搜集了《玲瓏》《良友》《國聞周報》《勤奮體育月報》等民國期刊以及1932—1947年《申報》對張教授的報道。九十多年過去了,對于采集對象少年時期的經歷,目前的各種報道材料由于訪談中出現的理解失誤與整理過程中的藝術加工,難免偶有失真之處,相互間偶有抵牾、真偽莫辨。與此相對,我們搜集到的這些報刊資料更為接近歷史現場,能夠幫助我們去偽存真。比如,多種口述及文字史料對張教授求學歷程的記載始于“1937年畢業于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學”,這往往給人帶來一種印象,即傳主初中、高中這幾年一直在該校就讀。但通過考察《申報》及一些民國期刊的記載,采集小組發現張教授原本就讀于上海智仁勇女中,直到高中二年級才轉學到工部局女中,這一結論有大量文字、圖片作為佐證,可為定論。再如,張教授在各種回憶性資料中均提及自己高中畢業后曾報考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并成為該系當年錄取的唯一女生,只是因為抗戰爆發才被迫轉學,但采集小組在各種檔案中均未發現記載。幸運的是,1937年9月9日的《申報》刊登了中央大學錄取新生的完整名單,使這一陳述得到印證。而1941年6月6日的《申報》則詳細記錄了圣約翰等幾所“孤島”大學畢業典禮的情形,使采集小組得以復原張教授人生經歷中這一重要場景。
(2)采集小組購得張教授高中畢業時的畢業紀念刊《丁丑年刊》,該書刊印于1937年,僅印數十冊,目前除上海檔案館藏有一冊外,未見其他藏本。該書收錄了大量照片及文章,對了解20世紀30年代的女中課業及日常生活都有一定價值。特別是具體到本次采集任務,其中不僅詳細記載了張教授就讀該校期間的教師、課程、學生介紹、班級歷史,還收錄了她撰寫的好幾篇文章,這對重建她這一時期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查閱到張教授就讀于圣約翰大學期間的檔案。檔案是可靠性極高的史料。以張教授的情況來說,她大學期間的檔案包括各學期成績單、畢業考試成績單等都收藏在圣約翰大學的檔案中,而該校早已撤并,檔案現存上海檔案館。根據這些檔案,采集小組可以大致理清傳主國內求學期間的學業狀況,并解決一些疑難問題。比如張教授大學入學正趕上抗戰爆發,所以她大一那年在留滬高校中幾經輾轉,情況比較復雜,她本人的多種回憶材料對之都語焉不詳,但上海檔案館所藏《圣約翰大學投考報名單—張麗珠》及其附件明確記載了這一轉學過程,使得研究者遇到的這一問題迎刃而解。
(4)購得張教授20世紀50年代初與同事合作編寫的《婦科學》教材、與同事一起翻譯的蘇聯產科學著作《婦科手術的錯誤及危險》。兩書均為油印,印數不多,通過檢索國內各大公共圖書館及醫學院校圖書館未見收錄,有較高價值。尤其后者體現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對蘇聯的學習,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5)收集到曾由北醫三院收藏的《計劃生育·婦產科資料》兩部(1966—1978、1978—1981)。其中收錄了大量“文化大革命”時期各地印刷的內部交流資料,反映了當時國內婦產科研究的一些情況,同時也可看到在正式的學術期刊停刊期間學界自發開展學術交流的狀況。
研究思路與寫作框架
傳記的最終目的,在于解釋傳主何以成為這樣一個人,總結出人物最鮮明的個性特點,思考這種性格形成的過程,即有哪些經歷造成了這樣的性格,重點描述這些經歷及其影響。要想完成一本理想的學術傳記,需要作者做以下準備工作:①對傳主的性格氣質、思維方式有細致入微地把握,這樣才能在寫作中對傳主的行為做出盡可能合理、貼切的解釋。②對傳主的學術成長經歷了然于心,包括相關的學科小背景和社會大背景。③對資料的搜集、甄別、使用要下一番功夫。
為努力達成這一目標,本書擬將傳主學習、工作和生活經歷,分成若干階段,以白描式的手法將傳主的主要經歷呈現給讀者,在不影響主體結構的前提下,盡可能提供足夠豐富的歷史細節,而不是向讀者灌輸某種觀點。全書將圍繞張教授的學術成長及科學成就來展開,同時緊密結合相關社會、政治背景。
在結構上,本書以時間順序為經線來組織章節,順敘張教授學術成長和科研事業開展的過程,主要分為如下階段:中小學教育時期、抗戰(大學)時期、海外游學時期、北醫一院時期、北醫三院創建之初、“文化大革命”時期、改革開放之初、投身“試管嬰兒”事業。將學習科研、社會背景、師生親友、思想轉變等各方面的內容分別插入各時期中,盡量靈活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