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憶的科學:掌握3個記憶核心過程輕松應對學習工作
- (加拿大)斯科特·揚 雅各布·吉萊克
- 1229字
- 2021-08-12 18:25:08
加工深度:為什么如何加工信息決定了日后能記起多少
科學家認為,決定編碼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信息加工的深度。對學習的信息加工得越深入,它就越可能被持久地記住。那么到底什么是“深度”加工?
深度加工本質上關注的是信息的含義。
試試這個例子[2]:把下面這些單詞讀三遍,然后最小化窗口或在屏幕上擋住它們,試著回想起盡可能多的詞:
圓白菜、桌子、河流、襯衫、槍、廣場、鐵、牙醫、麻雀、山、手、花崗巖
你記住了多少個詞?現在和上面一樣,試著記下面這一組詞:
粉色、綠色、藍色、紫色、蘋果、櫻桃、檸檬、李子、獅子、斑馬、牛、兔子
你記住了多少個詞?再試試下面這一組:
線、別針、眼、縫、尖、點、扎、頂針、草堆、刺、疼、注射
這回你記住了多少個詞?很有可能你記住了第二組和第三組中的大部分詞匯,而第一組的單詞記住的最少。正如你可能已經注意到的,第二組中的詞被分成了若干類別(顏色、水果和動物),而第三組的詞都和“針”這個含義有關。相反,第一組中的單詞則是各種完全無關的事物。
后兩組單詞之所以更容易記住,是因為其中的事物具有有意義的關聯——它們被主觀地(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歸到一個特殊類別,或者都與一個共同概念相關。為信息賦予意義之所以有助于記憶,是因為它強化了激活擴散的過程(我們會在“激活擴散”一節討論它)。
這個研究給我們的主要啟示是:結構化的信息比無組織的信息更容易編碼并記住。[3]
因此,按一種良好的結構組織筆記就十分有用。結構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層級結構、流結構、思維導圖或其他任何你覺得有用的形式。重要的是,這個方法幫助你用一種輕松、明白、容易理解的方式組織學習材料。(我們會在另外一篇關于學習的文章中詳細討論這些筆記方法。)
為信息賦予意義,并不只有分類和結構化的方法。一個能夠明顯提高記憶力的有力手段是自我解釋[4]。自我解釋包括在學習時問自己有關學習材料的問題:
·這個概念與另一個概念有什么關系?
·這個概念對……有什么意義?
·為什么……有道理?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必須采取哪些步驟?
深度加工信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就是用自己的話解釋學習材料。如果你要用與書本或老師不同的話來解釋一個概念,首先必須消化并理解它的含義,并與其他概念建立邏輯聯系,而這通過促進深度加工有效地推動了編碼過程。這和只是簡單地再讀一遍課本非常不同,因為重讀課本只涉及信息的淺層加工,而不會引向有效的編碼。
在記筆記時,要確保自己不是逐字逐句地照抄課本或老師的話,而是盡可能使用自己的語言。研究者已經證明,與手寫筆記不同,在電腦上打字記筆記會鼓勵逐字逐句照抄信息(即使學生已經被明確告知要用他們自己的語言)。結果就是,用電腦記筆記的學生在考試中表現不如手寫記筆記的學生。[5]
我們一般推薦下面的做法:
·記結構化的筆記(層級式的、流結構的、思維導圖等等,無論哪種最適合你)。
·不要死記硬背老師或課本上的原話,而是用自己的語言闡釋概念。
·在記筆記時,避免逐字逐句抄寫信息,而是改用自己的話。
·避免用電腦記筆記,而是用紙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