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夫人
(1987-09-04)
松卿:
上次的信超重了,貼了兩份郵票。美國郵資國內二十二分,國外四十四分,一律是航空,無平信。
我們九月份的安排,除了開幕的Party,看兩次節目,每天有人教英語(我不參加),有五個節目的座談(每個題目座談約三次)。聶華苓希望我們參加兩個題目:“我的創作生涯”和“美國印象”。“創作生涯”我不想照稿子講,只想講一個問題:“作家的社會責任感”。昨天這里中國學生會的會長(他在這里讀博士)來看我,我和他把大體內容說了說,他認為很好。“美國印象”座談時間較靠后,等看看再準備。
我們在這里生活很方便,Program派了一個中國留學生(他本已在北京國際關系學院任教)趙成才照顧我們,兼當翻譯。他是Program的雇用人員。
每星期四由“計劃”派車送我們去購買食物。開車的是臺灣人,普通話講得很好。他對我和古華的印象很好,對趙成才說,想不到這樣大的作家,一點架子都沒有!這里有一個Eagle食品商店,什么都有。蔬菜極新鮮。只是蔥蒜皆缺辣味。肉類收拾得很干凈,不貴。豬肉不香,雞蛋炒著吃也不香。雞據說怎么做也不好吃。我不信。我想做一次香酥雞請留學生們嘗嘗。南朝鮮人[1]的鋪子里的確什么佐料都有,“生抽王”、鎮江醋、花椒、大料都有。甚至還有四川豆瓣醬和醬豆腐(都是臺灣出的)。豆腐比國內的好,白、細、嫩而不易碎。豆腐也是外國的好,真是怪事!
今天有幾個留學生請我們吃飯,包餃子。他們都不會做菜,要請我掌勺。他們想吃魚香肉絲,那好辦。不過美國豬肉太瘦,一點肥的都沒有。豬肉餡據說有帶15%肥的。我囑咐他們包餃子一定要有一點肥的。
我大概免不了要到聶華苓家做一次飯,她已經約請了我。
昨天我已經做了兩頓飯,一頓面條(美國的掛面很好),一頓米飯——炒荷蘭豆、豆腐湯。以后是我做菜,古華洗菜,洗碗。
我們十一月開頭的兩個星期將到紐約、華盛頓去旅行。最好是住在朋友家。紐約我準備住金介甫[2]家,今早已寫信預先通知他(美國人一般都在一個月前把生活計劃好,不像中國人過一天算一天)。明天準備寫信給李又安[3]、陳寧萍[4]、張充和[5]。王浩[6]的地址我沒有帶來,你打電話給朱德熙,讓他盡快給我寄一個來。楊振寧、李政道我不準備去麻煩他們了,不過,寄來他們的地址也好。到美國旅行,一般都是住在人家家里。旅館太貴。
聶華苓問古華:汪老準備在這里寫什么?古華告訴她我聽了邵燕祥的話,不準備寫大東西。聶說:其實是有時間寫的。那我就多寫幾篇聊齋新義吧。
聶華苓的一個女兒年底要和李歐梵結婚。李歐梵我在上海金山會議上和他認識。我讓他到Mayflower來自己選一張畫。他在芝加哥大學,會請我和古華去演講一次。聶華苓將把Program的作家名單寄給一些大學,由他們挑選去演講的人。美國演講的報酬是相當高的。
我們的生活費分幾次給。昨天已給了每人一千美元的支票,在銀行開了戶頭。
我的地址在Mayflower后最好加一個Resident。
曾祺
九月四日(一九八七年)
[1] 南朝鮮:即韓國。
[2] 金介甫(Jeffrey C.Kinkley),生于 1948 年,美國漢學家。
[3] 李又安(1919—1994),美國漢學家,1948 年曾任教于清華大學。
[4] 陳寧萍,美籍華裔語言學家。
[5] 張充和(1914—2015),安徽合肥人,書法家,昆曲專家。
[6] 王浩(1921—1995),山東齊河縣人。1945 年畢業于西南聯大,獲碩士學位,1946 年赴美,數理邏輯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