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內在的自我:馬斯洛談幸福
- (美)亞伯拉罕·馬斯洛著 愛德華·霍夫曼編
- 1659字
- 2021-08-13 17:24:45
6 審美需要初探
由于小時候就癡迷于音樂和美術,馬斯洛一直將審美作為人格的重要特征。馬斯洛曾希望將音樂心理學作為他在威斯康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但被老師拒絕了,因為這個選題雖然富有創造性卻缺乏科學性。盡管在之后的職業生涯中,馬斯洛沒有對審美做過實際的研究,但他一直認為這是一個值得嚴肅對待的問題。這篇寫于1950年1月未發表的短文,馬斯洛似乎是想將其作為將來對審美問題進行更為全面分析的基礎。
我們很少通過實證研究來了解審美的樂趣、需要、沖動、創造性,以及與審美有關的一切。但是審美體驗是如此深刻,審美的渴望是如此急切,使得我們無可抗拒地要假定一些概念來契合這些主觀的事物。提出一個能夠解釋這些深刻體驗的理論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審美沖動,唯一不能做的就是對其置之不理。
我們很容易從常識中收集各種瑣碎的證據來支持審美需要假設,就像我們當時對認知需要所做的那樣。如果沒有其他證據,文獻研究就可以證明我們所提出的審美需要在理論上的合理性,并證實這還是一個未解決的問題,是當前心理學應該去回答的問題。
不幸的是,除了大聲吶喊“問題!問題”以外,我們現在所做的所有努力與將來要進一步討論的其他一些假設還存在差異。
我們不能把審美需要看成“一種”需要,好像它只是一種特殊的沖動而已。實際上,我們存在多種很明顯的審美沖動,其中一些或全部都可以被看作審美需要。
審美是一種主觀的、內省的意識反應,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只可意會的,也就是說,不能用語言進行描述,而必須通過親身體驗才能知曉。但事實上,人們仍然經常使用一些言語去描述這種體驗,常常把這種感覺描述為心跳加速、凝神定氣、物我兩忘、酣暢淋漓、激動顫抖。
實際上,我經常覺得審美體驗與心理學家所說的“感官沖擊”有很多相似之處。這種體驗就好像當人們突然浸入冰水之中時所產生的一系列反應。到目前為止,我還只是猜測這種可能的相似性,但這實際上是很容易驗證的。
審美體驗會引發各種各樣簡單的習慣性反應,比如收集特殊的物品(繪畫作品、音樂唱片等)或者去藝術博物館、聽音樂會,都會讓人們感覺快樂。總的來講,我們這里所說的只是欣賞、樂趣、快樂和鑒賞,并不是真正的創造性審美。
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來看,創造性審美都與鑒賞性審美不同,心理學家應該對其分別對待。我們不需要說,有些非常著名的小提琴大師討厭音樂,有些因高雅的品位而出名的鑒賞家也經常毫無創造性。甚至從理論上講,批評家與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家之間的戰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在分析藝術的創造性時,似乎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式可以使用。但它們大多數都不適合心理學,而且我們也不會使用這些分類方法。但有一種分類方式非常重要,即表達性創造和模仿性創造。
表達性創造不需要進行交流,不需要被他人所接受,但它對心理治療理論非常重要。例如,一幅純粹的表達性的繪畫作品除了作者之外,對其他人可能有價值,也可能毫無意義。不管這幅畫作實際上是否漂亮,它給予了作者巨大的快樂和情緒的釋放。
交流性藝術顯然是另外一種狀況,它的一部分甚至全部的動機都與其他交流活動(比如學術性報告)有關,因此可能會導致多種不同的結果。如果我們的主要興趣是審美所帶來的快樂和創造性,那么我們所感興趣的就是表達性藝術,而不是交流性或目的性藝術。詩歌和繪畫在某些情況下與學術報告一樣具有教化的目的,其目的是交流性的,但也有可能是審美的,或為我們描繪世界美好的一面(激發審美體驗),或成為一種裝飾。
除了審美的價值,我們對審美沖動研究的內在興趣可能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審美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橋梁,可以將心理學的場論研究者與那些對人類的需要和本能感興趣的理論家連接起來。
審美沖動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讓錯誤回歸正常的欲望,以及對對稱、令人愉悅的秩序與和諧的興趣。比例失調、反差巨大和令人不舒服的布置都會激發我們重新安排、改善與糾正的沖動。
能否將審美歸因為我們的內在需要以及外在因素,或者更為準確地說,是能否歸因為能夠將這兩種力量整合為一個單元的總體,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
毫無疑問,實證研究對于闡明所有這些問題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