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幼年需要心理撫養
嘉賓:李老師,你剛才講到犯罪人的犯罪人格,我有一個問題想問。剛才說的好多變態人格是相對比較少的,但是我以前在做采訪的時候跟蹤了一個“砍手黨”的山村六年,那里有好多暴力犯罪,一個是時間持續比較長,另外一個就是犯罪像是已經形成一種風俗一樣。其中最讓我驚詫的是有一個少年,當時他周圍很多人都去犯罪,我采訪了他。他說:“我同情這些人。有一天如果老板拖欠我工資的話,我也可能會去搶劫,甚至會去殺人。”結果這話說完七個月之后,有一天他給我打電話,說:“我殺人了。”我當時覺得不敢相信,后來陪他去自首。就是這樣的一個村莊,后來好像它周圍的村莊都一樣在犯罪。從社會學的角度我做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怎么來解釋他自己說過的話最后真的在某一天變成現實了?
李玫瑾:這實際上就是他已經形成一種認知了。他認為“如果我遇到這種事,我一定會這樣反應”,所以當他真遇到的話,他肯定就會這樣干。這是認知的問題。他這種認知是怎么形成的呢?來自于他生活中情感不健全的背景。
嘉賓:還有剛才您說到教育這個東西,我看到的也是這樣。那些村莊基本上就是老年、少年、小孩在那里,父母都出去了,沒有太多直接的父母的愛在他們身上。在中國現在有兩億多農民工的背景下,大量的農村兒童都是這么一種狀況,這種危機我們社會怎么來防治?怎么來解決?
李玫瑾:你說的這個問題,我認為是中國現在非常急迫的一個問題。我曾經見過一個16歲的少年犯,他在短短兩年之內殺了很多人。殺第一個女孩的時候,他從她身上翻出12塊錢。我就問他:“你為什么為了12塊錢就去殺一個人?”他說:“我不殺她的話,她一直在叫啊,她一直在反抗。”我說:“你有沒有想過她媽媽養她多少年多辛苦啊,而且現在沒有她了,她爸媽老了怎么辦?”他說:“我管不了那么多,我沒錢怎么辦?”我說:“你為什么不去打工?”他說:“打工太累,我做過保安。”后來我了解到他的背景,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把他撂給他姥姥,而姥姥根本管不住他,所以他不去上學。當他過了十二三歲就帶有破壞性了,他姥姥說這孩子得你們自己管,于是爸媽就把他從農村接到城市里。這孩子要知識沒知識,要觀念沒觀念,要技能沒技能,關鍵是他從小松散慣了,讓他干保安他都干不了。他說:“我站那兒一天我受罪。”
我曾遇到許多自覺無助甚至絕望的父母,他們面對自己養大的孩子時,突然發現孩子變得“陌生與可怕”,曾經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狂暴。當他們無奈地向我訴說孩子的問題時,當他們把孩子領到我面前時,我只有一個感受:為時已晚。他們錯過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間。
如同醫生看著痛苦的病人,許多病人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生病,他們只能訴說生病的痛苦……事實上,多數疾病都與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盡管有遺傳問題,盡管有環境問題,但生活方式是最主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同樣如此。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還有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心理發病期”多在12歲前后至18歲前后。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于12歲之前,而且大多源于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健康的人生需要養生,更需要養心。人在幼年需要心理撫養,大家在做父母之前需要想好以下問題:
1.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如果夫妻二人亟須掙錢或者事業太重要,如果母親沒有時間親自哺乳,那么最好不要生孩子。否則,極有可能錢掙來時,孩子已成敗家子;事業做大時,孩子已成陌路人。在準備懷孕和養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在孩子依戀期內(12歲之前),不讓他(她)離開你的身邊。
2.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陪伴孩子?如果一對年輕的夫婦仍然只需要別人的關心,卻不愿意關心一個吃喝拉撒都要人幫忙的嬰兒;如果夫妻二人對生活瑣事沒有耐心也極不情愿做這類事時,那么最好不要選擇當父親或母親。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象一直存在。依戀現象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識,更不在父母的事業有多成功,只在你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你在他依戀時期的陪伴時間有多少。
3.是否知道孩子心理發展的幾個基本階段,每個階段需要父母來做些什么;心理撫育的內容哪些在先,哪些隨后;哪些是基礎性的心理撫育,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撫育?如果完全不知道,有無學習的興趣?如果沒有或沒時間,建議最好不要當父母。如果認為孩子出生后會自然長大,會自然懂事,那人們一定失望。因為只要心理撫養不到位,那么,電視、網絡就會教育他(她),當我們發現孩子身上出現種種“毛病”時再行動已晚。這就是心理發展是有關鍵期的。
尤其是在獨生子女的時代,父母沒有實驗期,當父母終于明白心理撫育的道理時,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教育時期。所以,心理學尤其是發展心理學,應該作為欲為人父母者的必需知識,有條件者一定要閱讀《發展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各社區或醫院在進行孕期教育的時候,要增加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撫養的同步教育。
——摘編自李玫瑾專著《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
我大量講課的目的,就是想讓大家了解犯罪心理的問題,不是說人有了一個刺激才犯罪。一個人得了糖尿病,得了癌癥,你要知道你這個病不是昨天吃多了得的,也不是你昨天生了一場氣得的,而是你至少有十年左右的不良生活方式得的。心理問題更是如此。比如說十三四歲的孩子開始出現問題,你基本就可以斷定這孩子在6歲之前的撫養就有問題。一個人到20多歲時發生了違法犯罪的問題,你會發現他的問題可能在18歲之前就已經顯現了。一個40歲的人出現非常瘋狂的行為,你會發現他人生的路越走越難,多數人認為這是社會的問題,但是我這個研究犯罪心理的人看得很清楚,這一定跟他的性格有關。絕大多數的犯罪,實際上都跟當事人自身的某種心理問題有關。
如果你知道哪些東西對孩子是特別重要的,那么補上這一課的話,可能孩子今后的人生就會很順暢。比如說男孩小時候要苦著養,我認為女孩也一樣,小的時候要經歷過一些磨難,要經歷過一些挫折。你看有些家庭,爸爸媽媽有病,孩子特別懂事。為什么呢?因為他從小就要照顧爸爸媽媽,所以他從小就會心里想著別人,放學第一件事就是往家跑,覺得他早一點回家的話,爸爸媽媽就有人幫忙了。所以你會發現,這種生活上比較艱難的孩子反而特別懂事。相反,如果只是貧困,沒有這種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的磨難,那就是另外一個層面了。你研究這個問題就會發現,犯罪心理研究實際上是讓我們認識人的心理問題的由來。當我們知道了這個由來,就知道怎么去撫養一個人才會讓他形成比較好的性格,乃至于比較好的人格。我在媒體上大量地宣講“家庭中的心理撫養”,為什么呢?就是要讓大家知道,你不要以為一個人給他吃飽喝足了,滿足他的物質需求了,他就自然而然長大了。他可以這樣長大,但人性有缺失,心理有病態。
——摘編自鳳凰衛視《名人面對面》專訪李玫瑾之《謎案背后》下集
嘉賓:李老師,我再說一個例子。我在剛才說的那個村莊附近的小學做過采訪,因為我當時也意識到我要去理解和了解他們的教育,老師們包括校長就跟我抱怨,說現在這些留守兒童太難教育了,沒有辦法教育,布置家庭作業他們不完成,上課的時候鬧哄哄的。
主持人:就是失去了人類正常的成長規范。
嘉賓:父母與孩子的關系,現在看來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親情問題,我覺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發展的問題。
李玫瑾:你說的非常對。我認為現在我們都看到了奶粉的問題,看到了空氣、水在被污染,但是我們沒有看到人的生活環境就是家庭在被破壞、被污染。你可以研究我們近些年的一些案件,你會發現:要說窮吧,我們沒窮過20世紀60年代初,那時候是三年困難時期呀;要說亂吧,我們沒亂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十年內亂。可是,為什么那時候沒有這些稀奇古怪的、砍殺兒童的案件?為什么現在這么多?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些作案人的情感異常。而他們的情感異常在哪兒?就在于他們成長當中情感養育的過程缺失了。
主持人:您說這個跟現在中國社會轉型太快有沒有關系?
李玫瑾:肯定有關。所以現在我在呼吁一個問題,就是6歲之前爸爸媽媽不要離開孩子,就六年。
所有的社會問題,在我這種搞心理學的人看來,都是人的問題。我的第一句話是,人的問題是社會問題。第二句話是,人的問題是早年的問題。我們現在為什么有這么多變態的人?為什么這么多犯罪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有很多有關人的成長環境被破壞了。我們20世紀六七十年代窮過亂過,可是那個時候沒有現在這么多變態。為什么現在變態多呢?我們處在社會變革當中,因為人員流動,大量窮的地方出現留守兒童,他們有爸爸媽媽,但是不在身邊了。我們的城市呢,雖然條件不錯,但是好多孩子跟媽媽在一起吃飯的時間很少,他們是夜里睡覺的時候跟媽媽在一起,白天媽媽就不見了。媽媽干嗎去了?上班去了,然后把孩子交給老人,交給幼兒園,交給保姆。所以我們的問題出在哪兒?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時間少了,尤其是在最重要的頭六年時間里,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當這個成長環境被破壞了,人性就亂了,你后來再去教育是沒用的。
——摘編自鳳凰衛視《名人面對面》專訪李玫瑾之《謎案背后》下集
嘉賓:李老師,還有很多的教育學者,包括教育部門,能不能發起一個大型的社會倡議來推動6歲之前爸爸媽媽跟孩子必須在一起呢?我們這個社會一定要積淀這種愛和親情。
李玫瑾:對。第二步是國家要在教育上投入,就是教育要跟上,絕對不能讓孩子不上學。比如很多國家都有規定,如果這個孩子是適齡學生,在街上游蕩時,警察肯定就要把他扣住。而我們呢,就沒人管。現在乞討的兒童那么多,卻沒人管。
主持人:對。孩子是國家的,我們得有這個觀念,不是父母私有的,可以隨意處置。
李玫瑾:不光是國家的。這個孩子長大了,他的破壞行為可不止他們家,是全社會。
嘉賓:是由整個社會來承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