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崩
- (美)尼爾·斯蒂芬森
- 1650字
- 2021-08-04 15:55:25
關于尼爾·斯蒂芬森
尼爾·斯蒂芬森與眾不同。
他令同行妒忌。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涉獵如此眾多的領域:既寫科幻小說,也寫歷史小說,還寫高科技驚險小說,而這些小說又包含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地理學、哲學、宗教、金融、密碼學、數學、計算機技術等諸方面的內容。
他令讀者折服。他的小說想象豐富、富于創見與思考,語言傳神、簡潔、機智而富于妙趣,情節激情澎湃、懸念重重、緊張刺激。
他的小說是典型的好看小說。或許對評論家而言,“好看”已經淪為一個不屑使用的低級詞匯,但要做到這一點卻并非易事,需要學識,需要智慧。
在通俗小說領域,金庸的作品是好看小說的代表。有人說:科幻小說是美國的武俠小說。這當然很有爭議,敞開了說或許會引發一場辯論。但最起碼,斯蒂芬森的小說,特別是他的《雪崩》可以作為佐證:舊世界體系崩壞、新世界體系建立之際(武俠小說最常用的背景),俠客快意江湖(“好看”的核心),救黎民于水火(武俠小說中俠客的理想與目標),這一切都是武俠小說的經典模式(當然,《雪崩》里的“俠客”周身都是高科技裝備);而翻開金庸小說與翻開《雪崩》的后果也驚人一致:你注定欲罷不能。
斯蒂芬森出身書香門第,天資聰慧加之耳濡目染,學識博雜。不過在1992年之前,他并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盡管他已經出版了《大學》(TheU,1984)和《佐迪亞克》(Zoidac,1988)兩部長篇小說;但是隨著《雪崩》的出版,一切徹底改變:正如這本書響亮的名字一樣,《雪崩》以一種不可抵擋的氣勢征服了英語國家的讀者,并迅速波及非英語國家與地區,成功地將科幻小說的重要流派“賽伯朋克”推進到了后賽伯朋克時代。斯蒂芬森也一躍成為備受矚目的重要科幻作家。
《雪崩》到底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幾個嘗試性的答案可供參考:
一、它是天下第一刀客的傳奇。
二、它是史上最酷滑板女郎的生活寫真。
三、它是最牛電腦黑客的偉大冒險史。
四、它是最兇悍殺手的宿命悲歌。
五、它既是俠客小說,也是驚險小說,還是高科技小說。
六、最終,它是有著堅硬技術內核及超凡想象力的一流科幻小說。它展現的“超元域”(虛擬實境技術)對后來的計算機技術,尤其在游戲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今天,無數的專業網絡技術人員正在一步步接近斯蒂芬森當年的神奇夢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一家游戲公司依據“超元域”構建的網絡虛擬世界“第二人生”,其“公民”數目前已突破500萬,瑞典、菲律賓等國甚至在其中設立了“大使館”。
美國《時代周刊》評選1923年至今“100部最優秀英語小說”,《雪崩》位列其中。
在網絡廣為流行的“100本今生必看科幻與奇幻小說”書單中,《雪崩》榜上有名。
亞馬遜網上書店評選“20世紀最好的20本科幻和奇幻小說”,《雪崩》高票入選。
《雪崩》的成功,也標志著斯蒂芬森作家生涯黃金時代的到來。盡管嚴謹的創作態度讓他的出書速度無法與許多商業作家相提并論,但他的創作與出書計劃卻很有節奏,幾乎每隔四年便會推出一部(或一個系列)膾炙人口的大作,其中包括描繪神奇的納米技術和信息高度數字化的未來、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的《鉆石時代》(The Diamond Age,1995),以破譯密碼為主線、描寫在東南亞建立“信息天堂”的史上最長科幻小說之一《編碼寶典》(Cryptonomicon,1999),以及作為《編碼寶典》前傳、展現科學對世界造成不可逆轉的改變的“巴洛克”歷史小說系列:《怪人》(Quicksilver,2003)、《混淆》(The Confusion,2004)和《世界體系》(The System of the World,2004)。
2008年,斯蒂芬森如期推出新作《飛越修道院》(Anathem),這部超長篇巨著通過講述低級文明與高等文明的神秘接觸,深入探討了數學、物理學和哲學等方面的問題,甫一出版便榮登《紐約時報》精裝書暢銷榜榜首。2009年,《飛越修道院》不僅提名雨果獎及英國科幻協會獎,更是一舉奪得軌跡獎科幻長篇大獎。
2015年,斯蒂芬森再次推出獲雨果獎提名的佳作《七夏娃》(Seveneves),該作延續了他一貫的高水準,講述了人類為避免滅絕而艱難維持生存的故事。《七夏娃》被奧巴馬和比爾·蓋茨選入書單,據說還是蓋茨近十年閱讀的第一本科幻小說。此外,該作的電影改編權也很快被售出,將由著名導演朗·霍華德及《阿波羅13號》的原班人馬共同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