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馬帝國衰亡史
- (英)愛德華·吉本 (日)中倉玄喜
- 6455字
- 2021-08-03 15:14:10
導讀:吉本的生平和歷史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
人類從歷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記取任何歷史教訓。
——[德]黑格爾
在西方的歷史名著中,沒有一個人會漏過吉本這部《羅馬帝國衰亡史》。從第一卷問世開始,它獲得的評價,從未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有所減少。這座鮮明的里程碑,是18世紀英國理性時代的一位天才史學家,憑借毅力,花費生命中最精壯的二十年時間依序完成的六卷巨著。全書一百多萬字,六大卷的篇幅,易使讀者望而卻步(除非它像武俠、偵探小說那么吸引人),因此有精簡濃縮的必要,以適合繁忙的各界人士的閱讀需求。
少年時期
《羅馬帝國衰亡史》是近代偉大的歷史學家吉本的不朽巨著,它以宏偉、正確的論述,敘說了從圖拉真皇帝在位期間到東羅馬帝國滅亡為止近一千四百年的歷史,為古今最具代表性的史書之一,更是強調日耳曼民族與基督教勝利的啟蒙主義史學代表作;而貫穿全書的創造性的想象力和理性主義哲學,更使本書成為18世紀英國文學史上的杰出作品。今天展現在讀者面前的編譯本,是把一百二十多萬字的原著分成十四章、尾聲與十三篇解說,通過一百五十八節的內容,概括一千四百年的歷史,對從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在位到東羅馬帝國覆滅的全盤過程,做了條理清晰、跌宕起伏的安排與布局。
愛德華·吉本,1737年出生于英國倫敦附近的薩里郡帕特尼。父親為富裕的地主階級,母親生了七個孩子,他是長子,其余六個在幼小時都夭折了。母親因為連續生育七個孩子,身體不好,在吉本十歲時就去世了。他也從小體弱多病,是靠他的姨媽撫養、細心照料才長大的。他很少外出,大多數時間是留在家中自習學業,他大量涉獵書籍,飽讀東西方歷史著作。十五歲那年他恢復健康,以特別自費生的身份,進入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就讀。
在學校里,吉本被天主教吸引,并在1753年6月7日(十六歲)改信羅馬天主教,這使吉本在就讀方滿十四個月時就不得不退學。他在牛津大學待不住的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對新教產生了懷疑,還有導師教學的方法不能引起他的興趣;另外,他零用錢很多,常跟一批玩樂朋友溜出校外游耍,甚至上酒館、逛妓院。換句話說,吉本根本無心讀書。他認為牛津大學的十四個月生活,對他來說毫無收獲。
父親聽到他遭退學后,十分惱火,于是斷然采取了一項措施,在吉本十七歲那年派人把他送到瑞士洛桑一位信奉加爾文宗的帕維爾牧師那里,接受拉丁語和法語的基礎教育。從這時起,自小喜歡閱讀的他開始認真用功起來。經過五年的時光,他在語言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不僅使吉本日后成為一位大歷史學家,就文筆而言,吉本在文學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文學家。這位私人教師也完成了吉本父親托付的任務,吉本在洛桑第二年又成為新教徒。
從畫像中可以看出,吉本個子矮小,身體圓胖,外表看起來平庸、可笑,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擁有不世出的天才和智慧。
二十七歲那年,吉本加入國民軍,因英法戰爭告一段落,他渡海前往巴黎,而后到了羅馬。1764年10月15日,吉本坐在羅馬神殿的廢墟中陷入沉思,撰寫羅馬城淪陷的意念浮上心頭……
當然,這只是這部巨著最初想要動筆的初始。
吉本日后完成的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正如他開篇所言:“羅馬帝國涵蓋了人間最好的土地并擁有世間最文明的人民。”其版圖最大的時候,從安東尼長城(在蘇格蘭境內)到非洲阿特拉斯山,從西洋(今之大西洋)到西亞的幼發拉底河。據不甚完整的估計,羅馬帝國人口多達一億兩千萬,為自古以來結合于同一政治體制之下人口規模最為龐大的社會,而其防衛與秩序則由為數不到四十五萬的軍隊加以維護。
當我們逐頁閱讀這部濃縮版的巨著時,禁不住會想起吉本所做的宣示:“歷史只不過是人類罪惡、愚行以及災難的記錄而已。”
獨身生活
吉本在洛桑期間,與后來成為法國財政部長內克爾夫人的蘇珊娜·庫爾蕭小姐結識相戀。這位小姐堪稱品貌雙全,才學亦高,女方父母也同意了他們的婚姻。可是吉本的父親認為這樁婚事不合社會習俗,直接予以拒絕。吉本無可奈何,也不得不謹遵父命。后來他曾自嘲說:“作為戀人,我嘆息;作為兒子,我遵命。”此后,他一直過著獨身生活,直到生命終結。他原本不是獨身主義者,特別是在五十歲以后,他苦于孤獨和寂寞,曾經明確表示:“我現在的心事是:必須結婚并傳宗接代。”在婚姻問題上,父親在世時,他不敢做主;父親去世時,吉本三十三歲,已經沒有人會干預或反對他的婚事,但他還是不敢冒險一試。
此前已談過吉本的外表和體質的弱點,中年以后他又發福了,像司湯達一樣,他喜歡穿漂亮的衣服遮丑,結果反而貽人笑柄。中年以后他被痛風和疝氣糾纏不放,尤其痛風多次使他只能躺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過日子。疝氣不但對他的身體是個負擔,在精神上更形成一個陰影,這個病癥后來發展為水囊腫,最后奪去了他的生命。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對疝氣是忌諱的,也不愿別人提到它。
總之,吉本在學術上是個強者,在生活上卻是個弱者,他過的是旁人看來近乎畸形的生活。正如毛姆寫到簡·奧斯汀時說:“你即使能震驚全世界,也不見得能見知于你的家人。”后世的人會提到吉本而且景仰他,完全是因為吉本耗時二十年心血完成的史學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
請讀者相信,著作是由時間和讀者去裁決的,如果你聽到有人忙著替自己定位、排名,挖空心思地想提名什么大獎的候選人,這種人寫出的作品通常很快就會變成紙漿。至于斷了煙火的偉人不止吉本,你看歌德、福樓拜的年譜,都明確寫著“絕嗣”,但是他們思想上的子孫,從作品中得到啟發的兒女,數量就無法統計了。
世俗經歷
吉本是一個富家子弟。他祖父善于經商,資產達十萬英鎊以上,購買了許多田地,在倫敦和鄉下都有別墅。吉本的父親和吉本因此都成了“有身份的人”,也就是紳士。憑著這一點,父子倆先后都進入下議院擔任過議員;在鄉間成立民兵組織時,父子倆也順理成章成為有職銜的軍官,一個是營長,一個是連長。
七年戰爭使英國人想到要加強海防,于是在英吉利海峽沿岸駐防了前文所說的民兵組織。吉本二十三歲時應父命回國參加了該組織。
1774年,三十七歲的吉本進入議會。平日在與朋友們的交談中,他以淵博的學識,高雅、智慧的談吐吸引人;可是在議會里,他只是一個除了投票無所作為的“無言議員”。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他天性膽怯,他曾說:“無論從天稟或教育上而言,我都不具備勇往直前,發揮心智和辯才的能力。”
當了議員后,首相諾斯勛爵對吉本多有照顧,他派給吉本一個商務參議的閑差使,每年有八百英鎊官俸。他本來就喜歡交友,現在手頭寬裕了,就在倫敦廣泛結交上層人物。議員生涯十年間,他寫出了《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前三卷。后來不當議員了,他無力維持在倫敦的開支,于是歸隱遠離塵囂的洛桑。在這里,他除了讀書、寫書之外,仍然喜歡廣招賓客。這里開支小,他的經濟能力足以時常請人吃飯、玩樂。有一次他在寓所舉行了一場來賓多達一百三十人的晚宴和舞會,客人歡樂通宵,可是主人吉本已無玩樂的精力,招待的事務委托別人代辦,自己過了午夜就溜去睡覺了,所以批評他的人,竟給他冠以“浮夸”“強裝門面”的評語。
戰后,吉本在巴黎與百科全書派的狄德羅、達朗貝爾等人交往,同時也成為約翰遜博士主持的文學俱樂部的會員,接替戈德史密斯成為皇家學會古代史教授。在平凡、無所作為的十年議員生涯里,他都在苦心搜集資料并埋首撰寫共計六卷的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吉本三十九歲時,這部巨著出版了第一卷,各界佳評如潮,該書不但奠定了史學上無可搖撼的地位,也使他自此在學術領域馳名世界。在生活上是弱者,在學術界卻是強者的吉本,憑借毅力寫下六卷使他永垂不朽的歷史巨著。構成這部名著的條件有很多,書中內容在時間上跨越了近一千四百年,六卷出版的時間前后長達十二年。全書完成那一年他已經五十歲,他當然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七年。
當這本構思二十年的巨著完成之際,吉本意識到要跟書中的歷史人物永遠分別了,心中忽然感到莫名的空虛。他在描述此時的心情時寫道:“1787年6月27日的夜晚,大約十一二點,在洛桑自家庭園的亭子下,我擱下筆,在那洋槐遮蔽的綠蔭小徑上,一再往返徘徊。從那兒可以一覽無遺地俯瞰四周的平原、湖水、山巒。空氣清新柔和,天空朗麗,月光瀉照在水面上,大自然是這般寧靜。面對這解救了自己的自由,以及或許就要憑借此書揚名立萬的宿命,我不愿隱藏那借世俗聲名而來的最初的激動。然而,我的自尊心忽然被粉碎了,要與自己欣悅的舊友訣別的思緒襲上心頭。無論自己這部歷史著作未來的壽命如何,作為歷史學家,我感到自身生命的短暫,這超乎一切的、萬般無奈的無常,這噬人心魂的沉痛,遮蔽了我的心靈。”
可以想見,二十年來甚至后半生都在構思醞釀的書中人物,事實上比日常生活中交觴酬酢的朋友,對吉本而言,毋寧是更真實的存在!
攀上史學的高峰后,吉本的體力和創作能力顯然日漸走下坡路,除了為《自傳》起了六份草稿,計劃中的亨利八世及英國名人傳記也不曾動手,這顯然與經常困擾他的痼疾有關,同時也與成功后的志得意滿多少有些關聯。無論從何種角度探討,吉本注定與《羅馬帝國衰亡史》一起永垂不朽,“人生朝露,著作不朽”,這還有什么遺憾呢?
為了完成這部歷史名著,除了母語,他在拉丁語、法語、希臘語、意大利語的學習上都下了苦功,尤其是他在法語與拉丁語上的造詣,更是一般學者難以望其項背的。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吉本聽到好友謝菲爾德勛爵夫人病逝的消息,他不顧迢迢遠途,離開瑞士洛桑,避開戰火中的法國軍隊安全抵達英國,接著又去看望年邁的繼母吉本夫人,兩人促膝長談,展現了這位史學家柔情的一面。
1793年底,他的老毛病又發作了,肚皮下的腫瘤動了手術,看來似乎已逃過險境。翌年1月16日,法國仆人發現大史學家吉本安詳地走了,享年五十七歲。
吉本死后,謝菲爾德勛爵根據他留下的回憶錄、書札為他編輯了《吉本自傳》,這是一本文學氣息濃郁的自傳名著。
《羅馬帝國衰亡史》簡介
這是描述從奧古斯都皇帝在位到東羅馬帝國滅亡為止約十五個世紀的羅馬史書,也是具有18世紀理性主義與啟蒙主義鮮明特征的杰出政治史,更是可以通過與近代相連的視野去閱讀的一部世界史。
1763年,吉本從軍中退役后隨即造訪歐洲大陸各都市,進行所謂的“大旅行”。對當時的英國紳士來說,觀看歐洲大陸的文化遺產,與各地名士交流可以說是對之前教育的總結。
在這次的旅行中,歐洲文明發祥地——意大利當然是最重要的地方。1764年,吉本來到意大利,并于10月2日抵達向往已久的羅馬,隨后他便四處尋訪古跡,逍遙度日。
10月15日黃昏,吉本佇立在朱庇特神廟的廢墟中冥思,想要寫作羅馬帝國衰退與滅亡的念頭突然掠過腦際。于是吉本開始著手搜集資料,并于1776年出版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在五年后的1781年出版。這三卷一直寫到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止。吉本原先并沒有繼續寫下去的預想,但是出版三卷后佳評如潮,而且這時他已從忙碌的公職中脫身,于是1784年完成第四卷,1786年完成第五卷,1787年完成最后的第六卷,一直寫到東羅馬帝國滅亡為止。
在18世紀,亦即在啟蒙時代,吉本寫的這部《羅馬帝國衰亡史》,表現出啟蒙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各種明顯特征。
《羅馬帝國衰亡史》的結構,從第一章的《安東尼·庇護皇帝、馬可·奧勒留皇帝時代帝國的版圖與軍力》到最后的《15世紀可以看到的羅馬廢墟》,共分七十一章。其中第一章到第三十八章是前三卷,寫到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止;第三十九章以后是后三卷,寫到東羅馬帝國滅亡為止。吉本將這個包含東羅馬帝國滅亡在內的“約十五個世紀”的羅馬史,分為以下三期:
第一期:從開始衰退的圖拉真和安東尼·庇護皇帝、馬可·奧勒留皇帝時代起到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止;
第二期:東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一世皇帝的中興時期;
第三期:從東羅馬帝國的復興起到東羅馬帝國的皇族滅絕為止。
《羅馬帝國衰亡史》也包含宗教、社會、文學、科學、經濟、風俗等,不過敘述重點始終是以國家為中心的政治史。
據說吉本原先想以法語撰寫這部歷史名著。當時法語是國際通行的語言,而且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在洛桑研習過法國文學,他的法語寫作也十分精湛、洗練。
這時,他的哲學家摯友大衛·休謨建議他還是用英語寫作較好。休謨也是歷史學家,根據英國發展的情況,他已經看出不久英語將取代法語通行全世界。而且在英國,從政治家到小學生,任何人都知道羅馬史,使用英語的話,至少在國內會有很多讀者。因此吉本決定聽從摯友的忠告,用自己的母語寫作。
另外,吉本也想讓自己的著作具有哲學特質。由于當時重視科學的考證學相當發達,所以同時代類似的書籍大都只是羅列各種歷史事實。沒完沒了堆積枯燥無味的數據,徒使讀者感到厭煩。于是,吉本將重點放在了探討人的行動背后的“歷史法則”。
有了這樣的基本構想,接下來要做的只是將長年累積起來的龐大歷史知識貫穿起來而已,然而吉本并沒有立刻開始動筆。
創作之前,吉本先苦心鉆研英語文體。年代記即使加入哲學式的探討,還是很容易變成味同嚼蠟的編年史。為了讓讀者感受到歷史真正的魅力,吉本在如何寫敘述史實的文章方面下了一番苦功。吉本日后回憶說,為了找到讓自己在“某種程度”滿意的文體,他把第一章改寫了三遍,第二章和第三章改寫了兩遍。
這樣誕生的《羅馬帝國衰亡史》,1776年2月第一卷剛出版,立刻成為稀世名著,佳評如潮遠超過吉本的預期。沒有幾天第一次印刷就銷售一空,隨即增印的第二次印刷也很快就賣到缺貨,于是在第二年年初又進行了第三次印刷,相鄰的愛爾蘭甚至還出現了盜印版。
據一份資料指出,第一卷在當時銷售情況之熱烈,就像“刊載最新信息的三便士小冊子”似的,換成現在的說法,就是有如附贈光盤的八卦雜志般暢銷。并且這本書也成為個人教養的證明,還能彰顯一個人對教養的向往。幾乎每個家庭的餐桌和所有的梳妝臺上,都擺放著吉本這本史學名著。
許多曾經在世界舞臺上舉足輕重的人物,都深深受到這部著作的吸引,其中最著名的讀者有英國首相丘吉爾、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哲學家伯特蘭·羅素,以及美國的“發明大王”愛迪生等,他們都從這本史書名著獲益良多。
憑借《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丘吉爾,其文學才華乃是來自年輕時苦心揣摩《羅馬帝國衰亡史》的文體,長期鉆研吉本史筆的結果。
丘吉爾在自傳中這樣描述他第一次讀到這本書的情景:“在印度服兵役期間,由于時間充裕,我決定看一些書來增加自己的教養,首先從吉本開始。我父親也很喜歡吉本的作品,重要的地方他都會背誦。當我翻開這部羅馬史,我立刻就被那故事和文筆震懾住了。從馬廄回來到下次馬球開始之間,在外面陽光強烈的漫長白晝中,我總是貪婪地讀著吉本的羅馬史,直到夜幕低垂。”
日后擔任印度總理的尼赫魯,也說他在獄中讀吉本羅馬史的感受是“那具有流暢旋律的文章,比任何小說都更讓我著迷”。
與吉本同時代的《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在信中這樣贊賞吉本:“不止我的熟人,就連和我有書信往來的無數筆友,也都公認你的著作是現在歐洲文壇的最高峰。”
至于哲學家羅素,則對羅馬時代在東方盛極一時的帕米拉王國女王芝諾比阿深感興趣。他說從《劍橋古代史》這本書中,根本就得不到她的任何具體形象,但是讀了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芝諾比阿就宛如浮現在眼前似的。
在吉本之后,有關羅馬史的著作多如過江之鯽,但這部《羅馬帝國衰亡史》迄今依然屹立不倒,在同類書籍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人們只要說到羅馬就會想起吉本,說到吉本就會想起羅馬。那俯瞰國家興亡與塵世變遷的透徹視野和流暢的文風相結合,讓這部花費二十多年苦心寫出的歷史著作,成為偉大的不朽名著。
對于《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價值,這里借用極具象征性的一句話來作為總結,那是反對吉本觀點的人在劍橋大學進行批判時的口頭禪:“只要語言不消失,這部書就會永遠存在,永遠存在!”
吉本擱筆迄今,時間已經過去兩百多年。在這段時間當中,學術界雖然對他以無比雄壯清健的史筆描述的帝國和城市有不少新的發現,如他當年未曾見到的手稿、未曾讀到的碑文、未曾到訪的遺址,但吉本這本巨著享有的聲譽和地位卻未因此衰落。至今,吉本在全世界偉大的歷史學家中仍卓然而立,這位個子矮小的巨人,仍然是一座鮮明的里程碑。
本書是原著卷帙浩繁的精華本,每一章節都有醒目的標題,有助于讀者掌握羅馬史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