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馬帝國衰亡史
- (英)愛德華·吉本 (日)中倉玄喜
- 1706字
- 2021-08-03 15:14:12
羅馬帝國中的奴隸
帝國內的各民族,不管是名稱上還是實際上,都在逐漸成為羅馬人,這一情形乃是肇因于以上所說的羅馬的基本政策。
但并不是一切都無例外。在各行省、各家族中,依然存在著只承受社會的重大壓力,卻無緣享受那恩惠的人。在古代所謂的自由國家中,受到嚴苛、脾氣陰晴不定的主人掌管的奴隸,就是那一類人。
回顧過去,可以知道整個羅馬帝國在達到完全的和平之前,曾經有過長達數世紀的破壞與掠奪的歷史。大部分的奴隸就是在這樣的戰爭中被俘虜并以極低的價錢賣出的蠻族。
他們總是在心中暗藏著強烈的復仇之念,只要一有機會,就要立刻斬斷腳鐐恢復往昔的自由。事實上,他們豁出性命發起的那些暴動,甚至不止一次讓這個國家陷入存亡的危機中。因此,他們總是被視為內部的敵人,在帝國自我防衛的名義下受到嚴苛的對待。
但不久之后,歐洲、亞細亞、非洲的主要國家落入一個統治者手中,那就是羅馬。來自外國的奴隸供應量劇減,為了確保奴隸的來源,不得不依賴稍微穩重的而且是婉轉的方法。
于是在羅馬人的家庭,特別是各地的領地中,開始獎勵奴隸通婚。之后又加上教育和擁有不動產,讓他們的辛勞減輕不少。
奴隸的幸福基本上還是取決于主人的品德和遭遇,但就連這樣的狀況不久也開始改變。奴隸的身價逐漸提高,因此主人也愈來愈關懷奴隸。
這樣的傾向也受到歷代皇帝的政策獎勵。這從哈德良皇帝、安東尼·庇護皇帝和馬可·奧勒留皇帝的敕令中——連最卑賤的階層也受到保護——可以看出端倪。
比如以前經常受到濫用的主人對奴隸生殺予奪之權,便從個人手中收回,交給行政官執行。地牢監禁被廢止,控訴遭受虐待的奴隸如果所言屬實,則既可以選擇獲得解放,也可以到更人道的主人那里服務。
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里,再也沒有比希望更能安慰人的了,這一點對奴隸也不例外。工作能力受重視或為主人喜愛的奴隸,只要認真工作幾年,就可以獲得自由這個最好的報酬。
但是,主人的善意有不少是出自像虛榮或貪婪這樣卑鄙的動機,因此不久就產生了用法律去保護對奴隸的那種優厚待遇的必要性。
原本奴隸被視為沒有祖國的人,所以當時的慣例是,奴隸一旦被解放,就會立刻成為其主人所屬的政治團體的成員之一。
但這樣一來,就有各式各樣的賤民也有可能享受羅馬公民特權之虞,于是政府設下言之成理的例外規定作為預防措施,也就是那樣的名譽只限于有資格的奴隸享有,要獲得法律上的自由必須要有行政官的認可。而且被這樣挑選出來的、被視為自由民的奴隸,只具有公民的私權;公權方面,不分文官武職,全被嚴格排除在外。
即使是孩童,情況也不會有任何改變。不管有多少財產或功績,元老院的大門永遠對他們緊閉。要完全消除卑賤出身的影響,得花上三代到四代的時間。
換句話說,以前受到歧視的人雖然已能對自由和榮譽懷著希望,但階級的高低,長期以來依然壁壘分明地存在著。
有天分的年輕奴隸,主人會教他技藝和學問,再依據他的技術和才能判定其價值。在富裕的元老院議員宅邸中,不管是用腦筋的職務還是需要技術的職務,從事一切職業的奴隸齊聚一堂。在奢華和情色方面使用的奴隸種類之多,早已經大大超越了現代所說的奢華觀念。
對商人和制造業者來說,收購奴隸從事勞動比雇用工人還節省經費。而鄉下的居民則把奴隸當成既便宜又耐用的工具使用。現在我們就舉幾個實例來證明這個狀況。
第一個是一個悲慘至極的事件:主人被殺害時由于奴隸未能救出主人,所以全體四百名奴隸都遭受處刑。另外,一個非洲寡婦把同樣約擁有四百名奴隸的私人莊園讓給兒子后,她自己仍然擁有比那還要廣大的土地。
另一個是奧古斯都皇帝在位時,一名被解放的奴隸雖然在內戰中蒙受重大損失,但還是留下七千兩百頭公牛、二十五萬只小家畜,以及和家畜沒有兩樣的四千一百一十六名奴隸。
不分羅馬公民、行省居民、奴隸,羅馬人口總數有多少,在今天已經無法用符合這個問題重要性的精確度算出。不過根據一項說法,克勞狄烏斯皇帝進行人口普查時,“羅馬公民”是六百九十四萬五千人,再加上婦女小孩,總數應該超過兩千萬人。只不過賤民常有變動,無法確定。
但如果將很有可能左右全體數字的重要事項也考慮進去的話,克勞狄烏斯皇帝時期的行省居民總數約為羅馬公民的兩倍;至于奴隸,一般認為至少和整個羅馬世界的自由民總數大致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