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奇才康伯卿——德壽堂

德壽堂藥鋪位于崇文門外南小市,是康伯卿于1920年開辦的一家藥鋪。
康伯卿年少的時候在西單懷仁堂做過學徒。由于他天資聰慧,勤奮且好學,學有所成后,便辭柜自立門戶。
康伯卿由于財力有限,只得白天在家中配置黑虎丹、七珍丹等藥,等到夜幕落下,便帶著制好的藥到附近的客棧、茶館、旅店兜售。每日非常辛苦,生意卻不見起色。

德壽堂的廣告招貼畫非常精美
康伯卿知道自己的藥丸質量并無問題,只是沒有品牌和缺乏銷售的場所。老北京人購買商品很重視牌子,更何況是人命關天的藥品。
況且北京城中藏龍臥虎,商鋪之間競爭非常激烈,便是有了名號的商鋪都是戰戰兢兢地經營,康伯卿這樣的小商人想白手起家,不是一樁容易事。
為了尋找藥品銷路,康伯卿親自做了市場調查,得出時下藥品最缺的地方是鄉村,特別是在偏遠的山區,藥品價格雖然低廉,但銷路相對城里會廣闊許多。
康伯卿確定銷售方向后,就把山區鄉鎮的小藥商作為自己主要的推銷對象,而主要的銷售產品便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常備藥品。由于康伯卿的準確定位,他的藥很快在農村打開了市場。
經過將近一年的辛苦經營,康伯卿總算積累了一些資金。1920年,康伯卿購置了北京花市大街的一間街面房,開設了德壽堂藥店。
德壽堂開業之初,雖然有些丸散丹藥在門市零售,康伯卿卻另有妙招,他秉承“定價極廉,批發格外從輕,非圖厚利以便暢銷耳”的原則,將中成藥的批發作為德壽堂的主要發展業務來經營,藥品銷至國內各商埠乃至南洋各國。像德壽堂這樣的經營方式,實為國藥界的首創。

完全秉承康伯卿營銷理念的德壽堂南號
康伯卿在世的時候經常說:“自古以來中成藥,凡有進取之新藥劑,均以古方為本改進而成?!庇谑窃陂_業后的第二年,他就請來了一位前輩——老中醫吳鴻溪,與自己一同改良中成藥。
1910年,北京城成立了一家中醫藥社團組織——京師藥行商會,刊發了《京師藥行商會配方》一書,收錄了一千一百七十余種配方,是當時北京城里最權威的制藥配方。德壽堂也是依據這里面的配方制藥,但康伯卿對其中的每一種配方都進行了研究,并想辦法改進。對其中的兩百多種,如牛黃解毒丸、牛黃清心丸、舒肝丸、化蟲散、截瘧丹、小兒咳喘定及犀羚丹等藥品,康伯卿都進行了創新研制。尤其是康伯卿最引以為傲的“康氏秘制牛黃解毒丸”,具有清熱解毒、祛火散風、止痛消腫的奇效,十分暢銷。其實是在原配方中加入了薄荷腦,不僅療效得到提高,又起到了對丸藥中雄黃惡臭氣味的遮掩作用。
見“康氏秘制牛黃解毒丸”打開了市場,康伯卿一口氣買下了花市南小市口的二十二間房擴大德壽堂的總店,還擴大和改善了德壽堂的制作廠房的條件,店里的在職員工也猛增至三十多人。同時,康伯卿還以“雞鶴”圖案申辦了商標注冊,生產和銷售雞鶴牌“康氏秘制牛黃解毒丸”。該藥一經面世,便因配方獨特、療效顯著,迅速成為聞名遐邇的名藥精品。注冊了商標,自然要有廣告,于是康伯卿利用報紙、電臺大力宣傳,甚至在外地的州城縣府的交通要道上張貼廣告,便是戲樓、影院等娛樂場所也都隨處可見德壽堂的廣告宣傳,就連有軌電車上也掛了牛黃解毒丸的廣告招貼畫,甚至許多京城知名藝人如侯寶林等也常在演出中把德壽堂的牛黃解毒丸編成包袱來做廣告。
如此高密度的廣告轟炸,讓“康氏秘制牛黃解毒丸”的銷量暴漲,德壽堂也迅速地發展了起來。
1928年,康伯卿買下了花市東街的十多間房,開設了德壽堂的東號。1930年,康伯卿將總店兩旁的一些房產也都購入了德壽堂的名下。隨后,康伯卿用積攢的錢財不斷地購置房產,興建各種生產用房及十多處職工宿舍??挡湓跀U大規模的同時,對廣告依舊無比重視,他甚至開了一家石印局,專門印制自家藥品所用的藥方說明、外包裝和銷售宣傳等印品。
康伯卿所印制的藥品使用說明也與眾不同,內容十分詳細。光是牛黃解毒丸的說明書中,便把什么病該嚼著吃,什么病要用特殊的藥引煎湯送服,什么病該涂患處等,都一一寫明。對于許多的就醫者來說,德壽堂的藥品說明書就好比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醫藥知識手冊。
1934年,康伯卿又對德壽堂進行了一次大擴建,在前門外虎坊橋旁開辦了德壽堂的南號,光房產便有六十多間,是德壽堂三家店中規模最大的一家。
德壽堂南號,完全體現了康伯卿一貫以來的理念,將廣告做到極致,可以說,整個德壽堂南號,就是一面大幌子。一層有長幅磚雕刻著“本堂采辦川廣云貴地道生熟藥材精潔飲片、遵古炮制丸散膏丹零整批發”,二層外側碩大的德壽堂雞鶴商標更是醒目。德壽堂老掌柜袁自有在《花市一條街》中曾有描述:“招牌沖天矗立,晚間霓虹燈光彩閃爍,奪人眼目?!倍禹斏鲜且幻娲T大的西洋掛鐘與左右兩個涵洞。南號開業之初,康伯卿就命人在此鋪設了一條環形軌道,并定制了一輛燃油驅動的仿真小火車,配合大鐘整點運轉,來回穿梭于兩個涵洞之間,借此招攬顧客。袁自有在《花市一條街》中說:“(仿真小火車)轟動全城,觀眾人山人海,竟至交通堵塞?!?/p>
德壽堂這種密集式的廣告宣傳,效果十分明顯,不僅是“康氏秘制牛黃解毒丸”擴大了影響,藥鋪的其他藥品的銷售量也大幅提升。這時的德壽堂,不管是規模、名聲,還是資金實力,在老北京藥鋪中都足占一席之位了。
康伯卿對服務態度也特別看重。1940年的一日,康伯卿正在總店的柜臺前忙活,發現一位顧客站在店中對著伙計橫眉怒罵。當時店鋪中購藥者眾多,這位顧客的吵鬧聲驚擾到了購藥的客人,康伯卿忙讓伙計將客人請到后堂。經過細問方知原來這位客人是急病患者,急需兩只活蝎,而柜臺的伙計卻冷面相待,粗言回道:“沒有活的,只有死的?!边@句話是購藥顧客的忌諱,顧客因此十分生氣。

民國時期德壽堂的廣告
得知實情,康氏忙上前與客人再三賠禮道歉,并責令柜臺伙計即刻前往康氏宅第取來活蝎奉送到那位客人的府上,那位客人方才作罷。
經此事后,康伯卿立刻將這位說話有些沖動的柜臺伙計調到后堂負責藥品包裝去了。
1945年,康伯卿病逝。1956年公私合營,德壽堂并入了同仁堂。
老北京的“招”“幌”

“盛錫?!比质钦信疲戏侥藓鐭舳Y帽標志是幌子
北京的商鋪、字號有自己獨特的招幌文化。今人多將“招”“幌”并稱,其實它們是有區別的。招牌多指店鋪的名稱、字號,而幌子上寫的大多是店鋪出售物品的種類或服務項目。
比如“六必居”“都一處”等都屬于招牌。據統計最長的招牌是德愛堂藥鋪的:“德愛堂沈家,祖傳七代小兒七珍丹。只此一家,別無二處?!惫灿嫸?。與招牌不同,“幌子”是標明店鋪經營商品的類別,顧客一見幌子就知道經營何種商品。酒店幌子是在門口掛一個酒葫蘆;茶館幌子是掛一些木牌,上書毛尖、龍井等字樣;絨線鋪因為是做婦女生意的,會掛一個梳子?;献舆€有一個作用,舊時人們識字率很低,看不懂招牌上的字,可以依賴幌子識別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