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老樹發新枝——樂仁堂

同仁堂創辦于清朝康熙八年,也就是1669年,歷經十數代,載譽三百余年。其創始人名曰樂顯揚。

從雍正年間同仁堂成為供奉御藥房的官差(不僅是制藥原料,還包括各類藥品),到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為代表的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為止,同仁堂供奉官藥近兩百年,從未間斷供奉御藥的差使。

同仁堂總攬藥業中的官藥,雖然讓名頭更響亮了,但實際上卻是賺了名聲,虧了實惠。給皇家提供藥品,先要墊付大筆資金,這對同仁堂來說壓力巨大。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同仁堂走了內務府大臣隆科多的門路,讓雍正皇帝同意每年先支付同仁堂四萬兩白銀。同仁堂得此款項后,資金周轉大為靈活,宮廷用藥和民間用藥雙管齊下,經濟與政治財勢兩全,經營大為自如。乾隆初年,國庫充裕,每年幾萬兩的藥銀,對朝廷來說也不在話下。因此,這時期同仁堂的經營雖然也有波折,但總能平安度過。

但是1753年同仁堂遭了一場大火,燒掉了大半財產,陷入了窘迫之境。而且雪上加霜的是,樂家又遭遇連續兩代繼承人英年早逝的危機,致使同仁堂步履維艱,每況愈下,終至破產邊緣。為了保證供應宮里的御藥,同仁堂只好招外人入股。幾次出售股份之后,樂氏家族的股份僅保留了百分之一,但始終堅持堂號不變、鋪東仍由樂姓擔當的原則,這為后來樂氏家族挽回危局保留了一線希望。

1831年,二十來歲的樂平泉擔任了同仁堂的鋪東。但他只是名義上的鋪東,每日只能從字號里領取五吊錢,對藥鋪經營完全沒有發言權。此時的同仁堂已經處境艱難,虧空白銀六萬余兩,眼看就要倒閉。樂平泉對此急在心頭,卻無能為力。

樂平泉要想重振祖業,那就得收回祖產,自己經營。但是自己沒有資金,又能怎么辦呢?樂平泉決心從頭做起,便開了一家叫“廣仁堂”的小藥鋪,售賣祖傳的痧子藥、平安丸、再造丸、七厘散等中成藥。藥鋪雖然規模很小,卻賓客盈門,名聲也越來越響。

這引起了當時同仁堂大股東董啟泰的注意,于是董啟泰找到樂平泉,希望他能夠將廣仁堂的藥放到同仁堂來代賣。樂平泉答應了董啟泰,卻要求收益六四分成并堅持藥必須由自己來做。董啟泰這個舉動簡直是引狼入室,樂平泉的藥在同仁堂藥鋪里銷量巨大,而董啟泰自己的藥卻賣不動。三年之后,董啟泰算了一下,累計虧銀達到了八萬八千兩,只好將同仁堂的股份出售給樂平泉。樂平泉終于讓同仁堂再次回到樂氏家族的手中。在這之后,由于樂平泉的悉心經營,同仁堂也迎來了第二次輝煌。

1880年,樂平泉去世,身后留下四子,但家事、鋪務并沒有交由兒子們管理,而是囑托妻子許氏掌管。此后同仁堂里里外外由許氏掌管了二十七年之久,直至1907年許氏過世。

許氏死后,樂平泉的四個兒子決定施行共管制度,即每年從同仁堂提出四萬兩銀子平分給四房,每房一萬兩,分三節支付,不再分紅。各房可以用樂家老鋪的招牌在各地開分號,但不準用共有的同仁堂字號。

一時間,樂氏家族的后人,紛紛開設藥鋪,樂仁堂、宏仁堂、頤齡堂、懷仁堂、沛仁堂、濟仁堂、樂舜記、宏濟堂、達仁堂、樹仁堂,不一而足,前后在北京、天津、上海、濟南、長春、西安、長沙、福州、香港等地開設了樂家老鋪三十余家,進一步擴大了北京大柵欄同仁堂在國內外的影響。

電視劇《大宅門》原型樂鏡宇,創辦了濟南宏濟堂

在這些樂家老鋪中,樂仁堂是由樂佑申與三個兄弟一起開設的。開始時叫樂壽堂,店址在西單北大街,主營的是丸、散、膏、丹、湯劑及飲片等。樂壽堂門外的中頂懸掛著從同仁堂拓來的“樂家老鋪”的匾額,路人自此經過,一看便知這是同仁堂樂家的分店。

民國時期抓藥,每味藥附一圖文并茂的引簽,裝包后用草繩捆扎,抓藥回家后,按處方對照各包藥的中藥引簽混藥再熬藥

樂壽堂藥店開業后,盈利十分可觀,于是,兄弟四人商議后,決定再次增資四萬五千元,在天津開了兩家分店。

但是,樂佑申與自己的兄弟卻因由誰來擔任樂壽堂經理一事產生了矛盾。按理來說,樂佑申曾經擔任二十年同仁堂經理,對藥店的經營之道已屬輕車熟路,現在已經卸任了同仁堂經理,再擔任樂壽堂經理是順理成章之事。但是,樂佑申的幾個弟弟并不愿意再次被樂佑申的羽翼遮擋光芒,尤其是三弟樂篤周,也是一個能力極強、野心勃勃的人物,也想擔任樂壽堂的經理。兄弟相爭,導致天津新開的兩家分店也關張了。

見這樣一直內耗不是辦法,于是在商議之后,樂佑申將幾兄弟在樂壽堂的股份折合成現金予以兌換,自此樂壽堂由樂佑申一人經營,而樂西園、樂篤周和樂益卿兄弟三人則攜著兌換得來的錢款另外開設了宏仁堂藥店,由樂篤周做主要的負責人。

1930年,位于天津的兩家分店重新開業,不再用樂壽堂的鋪名,而是改成了樂仁堂。北京西單北大街的樂壽堂則沒有改名。開業的時候,店鋪門前搭起了高高的彩牌樓,還邀請了富連成全班劇團和荀慧生等名角演出一個晝夜,并且在《大公報》《益世報》等各大報紙刊登廣告,聲勢之大震動了整個藥品市場,一時間車水馬龍、門庭若市。

由于樂家老鋪在北京的藥鋪分支太多,市場已趨于飽和,于是,樂佑申決定將樂仁堂的總管理處設置在天津,并稱為“京都樂仁堂”。

1960年樂仁堂制作的掛歷

1933年,樂佑申六叔樂均士的兒子樂燮自法國留學歸來,并且得到了藥學博士學位,由此,樂佑申出資開設了樂仁制藥廠。樂燮采用西方制藥方法,研制中成藥。樂仁制藥廠也成為中國最早的現代中成藥制藥廠,擺脫了以往的作坊模式。制藥廠在最初開設的五六年內,給樂仁堂藥店造成了十萬多元的損失,由于樂佑申之前經營有方,積攢了雄厚的資金,樂仁堂藥店并未因此而倒閉。

抗日戰爭開始后,為了向偽政府統一納稅,在1939年的時候,北京的樂壽堂藥店也更名為樂仁堂藥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樂仁堂又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樂仁堂青春煥發,再次擴大了經營規模,增加了經營品種,不再限制于經營傳統的丸、散、膏、丹、湯劑及飲片,還開始經營西藥、醫療器械,同時增加了旅游專柜,成為北京西城區一家大型的綜合性藥店。

中藥柜

藥斗

中藥柜由來已久。唐朝的“百眼窗”,便是這種設置的開端。據說名醫孫思邈鑒于藥物品種浩繁,性味各異,特縫制許多小口袋組成的“藥圍身”系捆于腰上,每采集到一種藥材,隨手裝入口袋內,看了病之后,從袋里一撮撮地抓出藥來,告訴方法讓患者自己炒制后,合一起煎服。宋朝時藥店柜臺和盛藥的“斗格”,與現代的藥柜一模一樣。北宋末年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繪有一處藥鋪,招牌上書“本堂法制應癥煎劑量”九字依稀可辨。這說明自唐以后,各地均仿照“百眼窗”制成了大小不等的藥柜裝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门区| 五台县| 蕲春县| 台前县| 禄丰县| 永康市| 延吉市| 海盐县| 普洱| 闻喜县| 蒙城县| 蓬安县| 鱼台县| 阜平县| 五峰| 襄樊市| 阿巴嘎旗| 长顺县| 福安市| 浏阳市| 瑞丽市| 包头市| 高唐县| 万盛区| 全州县| 夏河县| 温泉县| 武邑县| 清徐县| 大竹县| 剑河县| 高台县| 秦皇岛市| 文安县| 泗水县| 孝义市| 稻城县| 钦州市| 巴楚县| 东源县| 青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