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益醫療:如何改善患者服務、提升醫療質量和醫院運營效率
- 羅偉 戴珒
- 1298字
- 2021-07-23 16:12:12
1.2 傳統思路下,醫院管理中的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
出現問題之后怎么去解決呢?我們多年來在醫院現場經常聽到下面這樣的對話。
“這個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相關科室不重視。”
“為什么不重視呢?”
“因為績效考核不與這個問題掛鉤。”
反過來思考一個問題,是不是有了掛鉤的績效考核,問題就一定能解決呢?如果考核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那么當前應該沒有任何問題了。我們去看任何一個行業的組織,哪怕績效方案設計得再“完美”,還是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只不過有的組織能不斷解決問題,而有的組織里的問題會一直存在,甚至越來越多。績效考核對于解決問題很重要,但是僅靠績效考核是遠遠不夠的。
各個醫院里常見的情形,是醫院使用傳統思路解決問題(見圖1-1)。

圖1-1 醫院傳統解決問題的思路
出現問題之后,醫院管理者應該從行政管理的角度定目標、出臺相關規定,最好還能定下考核要求。
科室接到要求之后,一般來說會采取對應的整改行動。這些行動進行下去會導致兩種結果,達到目標、沒達到目標。
如果沒達到目標,一般會繼續整改。反復整改幾次之后,領導的注意力可能被更重要的事情吸引,那么與整改相關的人就會很有默契地不再提起,最后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而如果這個問題醫院領導盯得很緊,整改行動還是沒能達到目標,這時候領導可能覺得是負責人能力不行,于是就會換人。可關鍵是,換人之后,問題就能解決了嗎?可能新負責人能力比較強,剛好能夠解決問題,可如果新負責人能力不夠呢?那么就還是會回到最開始的“出現問題”,陷入死循環。
如果整改行動達到了目標,接下來還可能像減肥一樣出現“反彈”,一旦反彈,也會回到最開始的“出現問題”,于是也會陷入死循環。
還有一種情況是達到目標之后,改善效果能維持下去,但是一般來說這種情況出現的比例比較低。究其原因,關鍵還是在于“整改行動”方案的可行性不高,大部分可能都是拍大腿、拍腦袋想出來的,而非找到了病根,然后對癥下藥。
如果陷入死循環,很容易出現的情況就是“員工有想法不敢說,領導有想法推不動”。
有一家醫院,供應室消毒器械的效率無法滿足口腔科臨床的使用需求,需要采購更多的器械,可是這需要一筆較大的投資。當做完基本的現狀調查與分析之后,發現只需把當前每天清洗消毒(簡稱洗消)與運送器械的頻次由5次增加到8次即可滿足臨床需求,而供應室的工作量并沒有增加,只需要靈活排班即可。可是供應室的護士們不同意增加彈性排班的安排。
該醫院院長了解情況之后,下達指令,供應室必須在2個月內解決問題,否則辭退負責人。直接負責供應室的感科主任直接“跳了起來”,反復強調面臨的挑戰與困難,其實說來說去就是三個字——“做不到”。
而當時正值醫院開始學習精益醫療之際,在與感科主任私下溝通時,他對我們說:“我們并不是不愿意改,而是做不到,院長要求2個月內必須解決問題,我們估計至少半年才行。但是現在我們學會了精益的方法,知道如何一步一步地去做,就有信心多了。”
其實,在很多類似的情況下,相關負責人也想解決問題,可是不知道怎么去解決。其實,每當這時,人出于自我保護的意識,往往都不愿意否定自己、承認自己能力不夠,那么就只能找外在的客觀原因,將其歸因于問題太過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