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挨餓減肥法:與食物建立健康關系的十大原則
- (美)伊芙琳·特里弗雷 埃利斯·萊斯馳
- 5405字
- 2021-07-24 09:13:10
第二章 尊重饑餓感
身體的能量供應長時間得不到滿足,就會引起原始的飲食沖動,導致暴飲暴食。人在極度饑餓狀態下,飲食會混亂,容易無意識地吃多。
饑餓是一種自然的生物信號,提醒你身體需要營養了。尊重饑餓感,是你和食物建立信任的基礎,是不挨餓減肥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節食者常常忽略這一點,導致身體長時間處于饑餓狀態,慢慢產生強烈的反作用。他們會越來越餓,引發生理和心理上的本能宣泄——“報復性饑餓”,這是一種迫切而強烈的食欲,常常導致暴飲暴食。就像你在水下屏住呼吸,直到極度需要空氣的時候才浮出水面,這時的呼吸就是報復性的,這是一種補償性的生理反應。
舉個例子,午飯后你被臨時拉去參加一個會議,會議結束后去健身房鍛煉,比平時去得晚。你的計劃被打亂,原本晚上要吃喜歡的烤鮭魚、意大利面、沙拉,但到了晚上八點你還在健身房跑步,這時已經非常餓,滿腦子想的都是吃,你變得急躁不安。有一個新詞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這種狀態——餓怒,即饑餓和憤怒的結合。
鍛煉本來是結束一天的工作后緩解壓力的最好方式,但此刻你卻沒能獲得樂趣,你拿起手機,點了一份帶烤雞的比薩外賣,在回家的路上,又狼吞虎咽吃了許多薯片,連沙拉都吃不下了,這就是生物機制的力量。
嚴格說來,“饑餓”一詞指的是人體對飲食的生物需求,常常僅用來描述人體對食物的渴望。許多人會把饑餓當作需要作斗爭的敵人,在感受到生理饑餓時,一個長期節食者會在腦海中習慣性地說“別吃,還不到飯點”,或者 “你現在還不餓”,但如果你忽視饑餓感,通過喝水或食用“空氣食品”之類的方法欺騙自己,你的身體無法準確地感知飲食過程。空氣食品是指提供少量能量的食品,如米糕或無糖明膠食品。當你頭腦里的規則與身體的直接經驗發生沖突時,大腦就會降低對身體的信任度,進一步造成感知混亂。如果饑餓信號被干擾,你會感覺麻木,沒有饑餓感。饑餓感經常被抑制,就會進入休眠狀態,讓你更容易進食,也就是在沒有饑餓感的情況下進食。難怪我們的許多客戶說,“我不知道該怎么吃了”。
長期食物攝入不足,會對心理和身體造成創傷。節食的經歷無論是貧窮導致的還是童年時期的忽視,創傷都會在你的飲食行為中重現,你會不自覺地暗示自己,每一頓飯都是最后一次。
身體信號:內感受性知覺
感知來自身體內部的感覺被稱為內感受性知覺。內感受性知覺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強大能力,包括感知饑餓和飽足的身體信號、心跳加速和膀胱充盈等身體狀態,以及由情緒引起的身體反應,比如當你恐慌時,會感到一陣發熱和緊張不安,這是身體的直觀感受,它提供了強大的生理和心理信息,提醒你做些什么來滿足需求。
研究表明使用不挨餓減肥法和冥想的人有更高的內感受性知覺。不挨餓減肥法能幫助你培養內感受性知覺,或者消除獲得內感受性知覺的障礙,這些障礙源于大腦,以規則、信仰和思想的形式存在。例如,給自己制定規則,不能吃任何零食,卻發現自己經常很餓,這就是一個沖突,你身體的生理饑餓感與你的規則發生沖突。你嘗試忽略這種饑餓感,欺騙自己,發現自己會更餓,更想吃東西。
你能感受到自己的心率嗎?
研究人員在測量人們的內感受性知覺時,要求他們感受自己的心臟跳動(數心跳的次數),但不接觸自己的身體。將注意力放在心率上,感受自己身體的內部感覺。測試時,確保環境安靜不受干擾。
第1部分 準備階段:用肢體接觸測試你的脈搏
將右手食指和中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感受脈搏的跳動,感覺到跳動以后,數心跳次數,持續一分鐘,保持耐心,重復幾次,直到準確找到脈搏。
第2部分 感知你的心率
將你的雙手手掌向下以舒適的姿勢放在雙腿上。保持正常呼吸,放松,將注意力放在心臟跳動上。不要用手去感受脈搏,只需靜靜地數每個心跳,計時一分鐘。多次練習,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第一次感知到自己的心率。
第3部分 思考
1. 是否能感知到心臟的跳動?如果是,跳至問題2;如果否,跳至問題3。
2. 感覺到心臟在哪里跳動?是否在身體的多個部位?
3. 感覺不到心臟的跳動,你會對自己說些什么?語氣是批評苛責的還是友好的?
感知心率是練習身心協調的方法之一,是聆聽身體的一種練習,尤其是那些對飲食感到焦慮的人,是與身體交流的新方法,只需要聆聽和感受自己的心跳。聆聽身體的感覺是對身體信號意識的一種交叉訓練,身體感知只是信息,沒有正確和錯誤之分。例如,在放松的時候產生困意,會讓你感覺愉快,但是在倒時差的時候,已經長期睡眠不足,困意就會讓你感覺更不舒服。建議:每天留出五分鐘進行感知心率的練習。
這項測試的目的是幫助你提高對由生物信號引起的身體反應的意識。下頁表中左側是身體信號和身體狀態信息,找到相應的身體部位,在對應欄中用×標出。例如,口渴是嘴里的感覺。在右邊的最后三欄中,寫下你的總體感覺。(這項測試的目的僅僅是幫你學會識別自己的感受)
1. 首次感知身體信號時,很難察覺到什么,只有在感覺強烈或厭煩時才能察覺到。你也是這樣嗎?
2. 身體感覺有什么規律或變化趨勢?
3. 對身體感覺關注度的提高也會提升自我感覺意識,請寫出這種意識對身心健康的好處。
自我關懷和自我協調
充分的自我關懷是不挨餓減肥法的關鍵,但是自我協調的干擾因素無處不在,且會影響你對身體的回應。當你處于壓力狀態時,身體中的“戰斗或逃跑”機制被激活,此時你的血液從消化系統流至四肢,幫助你作戰或逃跑,所以感覺不到饑餓。(從生物學上講,處于壓力狀態時,你會因需要消化胃中的食物導致代謝的速度變慢)
科技的進步讓人們處于7天24小時“在線”狀態,每天要處理諸多繁雜的事務,很容易忽略饑餓感。長期睡眠不足導致身體和精神陷于疲憊狀態,也會影響察覺饑餓感的能力。
按摩和洗泡泡浴確實是自我關懷的一種形式,當下也很流行,但自我關懷并不僅限于此。自我關懷即滿足身體和情感基本需求的日常行為,其中包括形成每日慣例,維系人際關系和維護周圍環境。自我關懷的活動涉及廣泛,例如保證充足的睡眠,滿足情緒、身體、關系和精神的需求。自我關懷相當重要,美國心理學會將其列為對心理學家的道德要求之一 ——只有這樣,他們才有足夠穩定的情感和心理為患者提供幫助。
在本節中,我們將探討自我關懷訓練和自我協調的干擾因素。請在下頁表中選擇符合自身情況的表述。
反思
請根據自我關懷評估表回答以下問題。
1. 你在積極的自我關懷行為中發現了哪些規律?
2. 你做到了哪些自我關懷行為?
3. 你當前沒有采取哪種自我關懷的方式?
4. 你認為哪種自我關懷行為需要更加關注?
5. 對于你自己,干擾自我協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練習
根據評估表,描述你愿意采納的自我關懷策略。
身體上
例如:我會盡量在十點半之前關燈睡覺。
情緒與心理方面
例如:下班回家后,我會花三十分鐘用來放松。
界限
例如:在完成當下我兒子學校的志愿工作之前,我會禮貌地拒絕新的志愿者項目。
精神方面
例如:我每天早晨冥想十分鐘。
人際關系方面
例如:我每周會與至少一個好朋友通一次電話。
根據評估表中自我協調的干擾因素,描述你的問題。
身體上
例如:我經常在吃飯時做其他事情,每天至少會專心吃一頓飯。
情緒與心理方面
例如:我不懂得如何放松。我每周至少給自己五次機會去閱讀一些有趣的、與工作和學習無關的東西,放松自己。
界限
例如:面對他人的請求,我顧不上考慮自己的日程安排和其他承諾,會自動答應。而現在我會嘗試晚些答復,回復說“ 我需要看一下日程安排,明天我會給你答復”,這可以讓我在回答前仔細考慮一番。
精神方面
例如:我沒有精神方面的練習。我每周都會讀一篇勵志文章。
人際關系方面
例如:壓力大時,我常一個人獨處。為了交際,我每周至少參加一次活動。
生理饑餓
你可能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體驗生理饑餓,因為身體的不同部位會產生不同的感覺。生理饑餓因人而異,例如,太餓了(如饑腸轆轆)通常是不愉快的經歷。
思考
回顧最近一次怒餓的經歷,饑餓感的程度如何,饑餓體驗的特點是什么:愉快,不愉快還是沒什么感覺,身體哪個部位感覺到的?
饑餓——身體——思維的相互聯系
當你的身體處于饑餓狀態時,它會通過多種方式吸引你的注意力,例如情緒或能量變化,或是讓你不斷想到食物。你等待吃飯的時間越長,這種體驗就會越強烈。了解饑餓暗示似乎令人沮喪,尤其是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經歷過饑餓感的情況下——也許因壓力而麻木,或者你根本不讓自己有饑餓感。你越關注身體的饑餓暗示,體驗到的饑餓感就越微妙。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體驗饑餓的方式也不同,這一點沒有對錯之分,請選擇你經歷過的不同形式的饑餓暗示。
- □ 肚子:這些感覺包括轆轆聲、汩汩聲 、被噬咬的感覺或肚子空空的。盡管這是體驗饑餓的一種常見方式,仍有許多人沒有饑餓感。
- □ 喉嚨和食道:隱隱作痛,被噬咬的感覺。
- □ 頭部:思維模糊、飄飄的、頭痛、難以集中注意力,頻繁地想食物和飲食。
- □ 心情:煩躁或發狂。你必須加倍努力以擺脫這種強烈的饑餓感。
- □ 能量:身體虛弱,甚至到嗜睡的地步。做任何事情都變得遲鈍甚至冷漠。
- □ 麻木感:無精打采。
- □ 其他
觀察饑餓感的變化,在一天內多次體驗饑餓感的程度。將饑餓程度劃分成從0到10的等級量表,其中0是痛苦的饑餓感,而10是痛苦的飽腹感。許多研究人員在評估饑餓感和飽腹感時會使用這樣的評估系統(視覺模擬評估)。在醫院這樣的等級量化也用于衡量疼痛,等級量化只是一種方法,幫助你感受并適應饑餓感,下頁表詳細地給出了從0級到10級的定性描述。
根據上述表格,回答以下問題。
1. 你通常的饑餓感是哪種等級, 0還是2?
2. 當你感覺饑餓時,是輕微饑餓、剛剛好還是餓得不行?
用饑餓感等級量表記錄你的饑餓等級和感受, 要盡量準確地掌握吃飯所用的時間,它可以幫助你發現兩餐之間饑餓程度的規律和變化趨勢,重復幾天。 首先,記下時間并圈出最能反映你饑餓程度的數字,觀察饑餓的感覺,是愉快、不愉快,還是沒有感覺,在符合你情況的框中打鉤。
1. 饑餓等級有什么規律?
2. 哪個等級的饑餓感最舒適, 2級還是3級?
3. 哪種飲食間隔最適合你,是四到五小時還是兩到三小時吃一餐?
4. 吃少量清淡的食物對饑餓的頻率有何影響?比如餓得更快。
補充營養是自我關懷的一種方式
處于慢性壓力下或生病的時候,包括需要高強度訓練的運動員(饑餓感一般會延遲幾個小時),就不能依靠饑餓信號提醒給身體補充營養。雖然這些情況通常只是暫時的,但你的身體仍需要補充營養,就像汽車上的汽油表破損,總顯示汽油箱已滿,但你仍需要在油箱中加油,你的理性思維遠比汽油表指示器聰明。所以,需要你在沒有饑餓感的情況下,依靠理性思維判斷什么時候給自己補充營養(不挨餓減肥法是本能、情緒和理性思維間動態的相互作用),這似乎違反了不挨餓減肥法所倡導的聆聽身體的信號,但在你不能獲得饑餓信號時,理性思維實際上是一種提醒你補充營養的自我關懷的方式。 以下是關于自我關懷計劃的基本準則:
1. 一天的食物必須能夠為身體提供足夠的能量。
2. 最好不要超過四到五個小時不吃東西。(在清醒時間內一般最長可將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四到五個小時,依上頓飯的食量和食物而定,有些人三到四個小時不進食就會有饑餓感。)
3. 最好根據當前的能量水平準備要吃的食物。 例如,即使你喜歡做飯,在很疲憊的時候也沒心情做一頓精致的飯菜。
4. 可行的飲食習慣是吃三頓飯,并在早飯午飯后吃零食。
自我關懷計劃:應急營養補充
創建一份應急營養補充清單,列出你身體不能收到饑餓信號、沒胃口時可以吃的東西,這不是嚴格的進餐計劃,只是你可能喜歡吃或能接受的緊急餐食和零食,以便為身體補充營養。
1. 想出容易準備并有吸引力的食物,通常能維持身體幾個小時的運轉。 在“餐食方案”中列出。
2. 在承受巨大壓力時,通常會不想吃東西, 在這種情況下,全天少吃多餐(甚至只是零食)感覺會更好,將這些零食在“零食方案”中列出。
區分心里想吃和生理饑餓
思想會干擾你對身體饑餓信號的直接體驗,以下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情況:今天早上七點吃了早餐, 一個小時后,你就明顯地感覺餓了, 肚子咕咕叫,你感覺自己很想吃東西,但是你的第一反應是,我肯定不是餓了,剛吃了東西。 你嘗試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一直到午餐時間。 吃完飯很快就感到饑餓,你會覺得困惑甚至惱火,但是你的身體需要更多營養可能有很多原因:
- ● 前一天的運動量明顯比平時多;
- ● 前一天的食量明顯減少;
- ● 七點吃的早餐事實上是零食而非正餐;
- ● 今天的確比往常餓;
- ● 早起鍛煉,當你吃早餐時饑餓感已經減輕了,所以吃得很少。
及時滿足饑餓感有時會帶來不便和混亂感,但這和你隔一小時去一次洗手間實際上沒什么不同,兩者都是在回應基本的生物信號,唯一的區別是,人們不會因為去洗手間而感到內疚,或認為自己做錯了什么。 每當你通過吃東西來滿足饑餓感時,就會與身體建立信任和聯系,對自己的饑餓規律也更了解,知道自己大概什么時間想吃東西。
接下來探索生理饑餓與認為餓了之間的差異,請閱讀“思維、身體信號——自我關懷手冊”,選擇最符合你自身情況的陳述:
- ● 思維反映了一種思想、觀點或判斷;
- ● 身體信號反映了身體的直接體驗或感覺;
- ● 自我關懷是為了滿足你的需求,也包括你的思想。
反思
1. 你怎樣區分節食心理和自我關懷心理呢?
2. 自我關懷怎樣讓你學會不挨餓減肥?
總結
現在,你完成了感受并滿足饑餓感的一些基本練習, 還要繼續練習學會區分心里想吃和生理饑餓,可能需要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的時間, 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所以沒有嚴格的規定時間或截止日期,這個過程要有耐心,做到真正的自我關懷。 在下一章中,你將學習如何與食物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