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爸爸媽媽是孩子最真實的“成長環境”

很多人口中所說的“好好教育孩子”,是把“教育”當成了一種主動而為之的行為,這時人們的心理多半都是“我有責任對我的孩子進行各種形式和內容的指導、批評,并糾正他的各種錯誤,幫助他向好發展……”

誠然,發自內心主動地去表達教育的意愿,當然是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的。比如,有的媽媽會反復提醒孩子“過路口的時候要注意看車,注意看紅綠燈”,孩子能記住嗎?有的孩子是可以記住的,媽媽的反復強調會促使他形成一種機械記憶,媽媽口中的“注意”,可能會讓他在遇到相應情況的時候調動記憶,從而做到真的注意。

但是,這種情況顯然并不具有絕對性,“有的”孩子可以記住,勢必“有的”孩子就記不住。為什么?因為這種反復的主動強調,從某種意義來說,是一種強硬的灌輸。孩子“被要求”做到媽媽的提醒或囑咐,但容易忘事的孩子在某些情況下,比如說想玩的意愿太過強烈時,就會忘記媽媽的囑咐,因而一旦再過路口時,媽媽就不得不去反復提醒孩子再次注意,甚至還有的孩子就因為一時的忘記而后悔莫及。

相反,有的媽媽并不采取這種主動強硬的灌輸方式,她會自己先做到,過路口的時候很認真地四下看車,規矩地按照紅綠燈的指示前行或停止。同時,在自己做出這些行為的時候,會給孩子解釋這樣做的原因及意義。孩子在媽媽行為的引導下經歷過幾次之后,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種模仿模式,也就知道該怎么做了。如此一來,孩子逐漸養成了習慣,一到路口,頭腦中自然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就會發動,會自然地關注車輛、紅綠燈,從而有效避免意外狀況的發生。

兩相比較,前一種媽媽可能會操更多的心,反復強調,還要反復關注,生怕孩子記不住;后一種媽媽卻可以做到內心輕松自然,因為源于媽媽自身的影響讓孩子已經自內心深處養成了正確的行為習慣。

當然,這并不是在強調主動教育是錯誤的。實際上,有主動教育的意識是值得肯定的,只不過還要意識到一點,教育孩子其實是有更好的方法的,既然有可以讓自己輕松同時孩子也能從中受益的好方法,我們又何必自尋煩惱讓自己和孩子都因為教育問題而變得焦慮起來呢?

至于說那個好方法,顯而易見,自然就是我們自身的良好表現。

《世說新語·德行第一》中講了這樣兩個小故事:

第一個小故事:

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其父王渾官至涼州刺史,因自身頗有德行而素有美名。王渾去世后,涼州部下官吏都懷念他的德行恩惠,相繼湊了幾百萬錢做喪葬費,王戎卻一概不取。

第二個小故事:

東晉名士謝安的夫人經常對子女開展教育,她問謝安:“怎么從來不見你教導兒子呢?”謝安卻說:“我自是也經常教育的,我用自己的言行來教育孩子。”

王戎為什么能做到面對幾百萬錢而一概拒收?當然是因為父親王渾素有德行,其德行早已深入王戎的內心,他當然也不會讓自己的言行辱沒父親德行的美名。這便是父母自身的德行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而謝安顯然是悟到了教育的真諦,那就是自身的言行才是對孩子最直接的教育,他努力做好自己,孩子自然也會因此而受到啟發。

由此可知,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給孩子做好榜樣,以身示范,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圍,而不只是說教,因為“言教者訟,身教者從”。

戰國時的韓非子也寫過一篇教育故事,名為《曾子殺彘》。

一天,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可是兒子哭鬧不止也要跟著去。為了讓兒子聽話,曾妻就哄兒子說:“乖兒子,不要哭了。你要是聽話,娘從集市回來就給你殺豬燉肉吃。”兒子聽說有肉吃,果然馬上不哭了,乖乖待在家里等著娘回來。

曾妻從集市上回來,只見曾參拿著繩子正在捆綁豬,旁邊還放著一把明晃晃的尖刀,他正準備殺豬呢!曾妻一見就慌了,急忙制止曾參說:“我剛才是為了哄孩子才這樣說的,并不是真的要殺豬啊!你怎么還當真了呢?”

曾參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你要知道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尚且幼小,什么都不懂,只會學著父母的樣子做事,聽父母的教誨。今天你若騙了孩子,就等于讓他學會了說謊和騙人。再說,今天你若欺騙孩子,孩子就會覺得母親的話是不可信的,以后你再教育他,他也不會相信了,這樣對孩子的教育就變得困難了。你說,這豬是不是該殺呀?”

聽了丈夫的一席話,曾妻后悔自己不該用假話哄騙兒子,可是既然自己已經說了要給孩子殺豬燉肉吃,就要說到做到,取信于孩子。于是,她也挽起袖子和丈夫一起磨刀殺豬,并為兒子燉了一鍋肉。兒子一邊高興地吃肉,一邊向父母投去了信任的目光。

曾子花如此大的代價,為了什么?正是為了教子,要知道,“嬰兒非與戲耳。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父母的言傳身教正是教育的根本。

可見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已經意識到教育孩子不只是說教,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所作所為,會影響到后世子孫。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治家》中說:“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司馬光的《居家雜儀》指出:“凡為家長,必謹守禮法,以御群子弟及家眾。”李昌齡《樂善錄》云:“為父為師之道者無他,惟嚴與正而已。”這些說的就是家長的以身作則、示范帶動作用。只有家長做到正身率下,公正不偏,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家人和睦融洽,家庭秩序井然。

還有很多耳熟能詳的俗語,像“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老子英雄兒好漢”“將門出虎子”,這些其實都是在說同一個意思,那就是身為父母,自身的德行思想、言談舉止,以及所營造出來的家庭生活環境,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極為深刻的影響。

對于每個人來說,家庭都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對于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可以說孩子對這世界最初的認知,對生活最初的感受,為人處世最初的經歷,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就如植物生長,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好的肥料土壤,會讓種子感受最為合適的生發環境,再加上適當的照料,它自會茁壯成長。我們的家庭,就是在為孩子這顆未來可期的種子創造一塊良好的成長土壤,這塊土壤肥沃了,孩子的成長從最開始就可以打下一個良好的根基。

正所謂“養魚重在養水,養樹重在養根,養人重在養心”,同樣的道理,要想把孩子培養好,就要想辦法把他生長的環境營造好。家庭是一個外在的“物質化”環境,而對孩子真正起到教育意義的其實是這個外在環境的“靈魂”——那個由好爸爸、好媽媽的精神面貌、性格特質、行為方式、生活習慣等所融合而成的內在的“精神化”環境。

所以說,爸爸媽媽才是孩子最真實的“成長環境”。古人講,“見一葉而知深秋,窺一斑而見全豹”,見父母便知孩童,觀小兒可曉家庭。身為父母,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把關注的視線先重點放在自己身上才好呢?這是一個值得所有父母深刻思考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山县| 朝阳区| 浙江省| 阳曲县| 扬州市| 明水县| 东莞市| 那曲县| 丁青县| 贺兰县| 奎屯市| 新津县| 禹州市| 镇江市| 姚安县| 汨罗市| 双流县| 鞍山市| 岳阳县| 柳河县| 太原市| 济阳县| 馆陶县| 清丰县| 福安市| 陇西县| 抚顺市| 江陵县| 泸州市| 滦南县| 普陀区| 平南县| 同心县| 临城县| 上饶市| 达孜县| 邢台县| 大同县| 岢岚县| 绥阳县| 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