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同理心的力量:非暴力溝通的奧秘作者名: 董國臣本章字數: 1474字更新時間: 2021-07-22 17:16:16
改變他人的四種結果
以父母改變孩子為例,因為這種模式在絕大多數關系中,都有代表性和象征意義。父母改變孩子的結果,主要歸結為四種情形,我們以幾乎天天發生的“父母讓孩子好好學習”為例。
第一種情形:父母讓孩子好好學習,孩子沒好好學習。孩子沒按照父母的要求好好學習,沒考上好大學。結果就是父母改變孩子不成功,父母自己反而內傷了。
因為在改變孩子的同時,父母內心會有很多壓抑和自我犧牲。這一點在母親角色上體現得最為明顯,為了孩子,自己的需求都可以犧牲。在近幾年的離婚調查中,因為對孩子教育理念的不同而離婚的也不在少數。
第二種情形:孩子如父母希望的一樣,好好學習,考上了重點大學。父母想讀北京大學沒讀成,把孩子送到北京大學去了。結果就是父母改變孩子成功,但孩子內傷了。
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通過調查發現,北大新生中有四成學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徐凱文將之稱為“空心病”。
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是因為北大的不少學生,其實考上北大并不容易。在父母強烈的改變意愿下,為了做乖孩子取悅父母,他們真的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放棄了很多本該玩耍、探索,以及與其他孩子相伴的時間,加倍努力地好好學習。雖然最后考上了北大,父母對他們的改變成功,但他們內傷了。
要知道,孩子的快樂童年時光,父母沒法還給他們,他們的未來父母也沒法永遠安排。
第三種情形:父母想改變孩子,讓孩子好好學習,孩子不斷地對抗,雙方充滿沖突,都疲憊不堪。孩子的離家出走、網癮等都和這種模式有關系。父母想給孩子的,孩子不要,孩子的關注點在對抗上,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結果就是父母改變孩子不成功,跟孩子的關系也受傷了。
有個學員向我求助:“董老師,我和我孩子之間經常發生對抗,怎么辦?”
我讓她舉個例子,她說給孩子報了很多課外班,讓孩子學鋼琴、學舞蹈、學畫畫、學演講……可孩子并不開心。
董:你一定有很好的理由讓孩子去上課外班。
學員:希望將來我們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孩子也能夠照顧好自己。
董:如果孩子能夠做到這一點,對你的生活會有什么樣的幫助?
學員:如果將來孩子能夠照顧自己,我就會更加輕松。董:所以我們有兩種需要——輕松和愛,對嗎?
學員:對。
董:這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我們特別想要愛和輕松,我們的行為是不斷逼迫孩子去上課。
學員:我就是這樣做的。
董:這個行為產生的結果是什么?學員:孩子不去。
董:那你會做什么?與孩子產生對抗,對嗎?最后,孩子可能就天天抱怨你逼迫他去上課,學習效果也不會很好。因為你們之間的對抗,他也不會開心。你想要往“愛和輕松”走,可是走的路線是偏離目標的,走到半路就往相反的方向去了,對嗎?離你想要的“愛和輕松”越來越遠。
第四種情形:父母想要孩子好好學習,通過同理傾聽,給予一種全然的信任和關愛,尊重和理解孩子。在孩子真正需要的時候,父母提供支持,這樣孩子能夠安心學習,就會獲得很大進步。孩子很開心,成績也很好,父母也很安心。結果就是父母改變孩子成功,跟孩子的關系也更好了。
前三種情形我們都稱為悲劇模式,而非暴力溝通要實現的是第四種——共贏模式。我相信,沒有人希望用前三種模式來改變自己的孩子。
在企業中也是這樣,老板想改變員工,想要員工更高效地工作。有的老板把自己忙成內傷;有的老板把自己急成內傷;有的老板批評員工,然后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審判自己……很多老板都是有內傷的。員工往往也不好好干,要么帶著內傷繼續工作,因為要養家糊口;要么跳槽,心傷就離開了。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員工不跳槽,在公司里和老板耗著,雙方關系變得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