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集中精力做重要的事,更容易出成績
- 你必須精力飽滿,才經得起世事刁難
- 鵬萬里
- 12606字
- 2021-07-22 17:55:16
01 最怕你整天忙碌,卻只換回一身疲憊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善于利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換回來的就是財富和成功;如果不善于利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換回來的就是一身的疲憊。有些人辛苦忙碌了一整天,卻因方法不當,能力不行,效率低下,結果什么成績也沒有做出來,還累得不行;有些人輕輕松松地干了一天,卻由于方法得當、能力過硬、效率很高,所以做出了很亮眼的成績,受到了獎勵和贊賞。
在某企業里,有兩名員工,我們不妨稱之為員工甲和員工乙。企業提供給這兩名員工每個月的經營成本都是5萬元,然后每個月還給他們提供3千元的基本工資,提成則按毛利潤的5%領取。員工甲投入了很多時間與精力,整天看起來都是忙忙碌碌、辛辛苦苦的,然而一個月下來,他做出來的業績是4萬元。換言之,連成本都還沒有收回來!他自己只能領到基本工資,而拿不到提成,因為提成是從利潤里按比例領取的。企業方更虧,因為除了要虧損1萬元,還要支付給他3千元工資。
員工乙利用企業提供的經營成本,也投入了不少時間和精力,由于方法得當、能力很強,懂得怎么去經營,所以一個月下來,做出來的總業績是35萬元。這個月員工乙除了能領到3千元工資,還能獲得提成,具體金額是毛利潤的5%,也就是30萬元乘以5%,等于1.5萬元。
兩名員工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其實差不多,但忙忙碌碌一個月,結果卻完全不一樣。員工甲辛辛苦苦一個月,除了基本工資3千元,就只剩下一身疲憊。更可怕的是,如果連續幾個月都不能為公司賺到錢,他還要面臨被解雇的命運。要知道,即使你是老板,也一定愿意雇傭員工乙這樣的人來為自己工作,而盡可能避免雇傭員工甲。
我們不妨再思考一下這個情況。員工甲住得離公司很遠,所以每天早上6點鐘就開始從家里出發,然后在路上花費2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公司;員工乙住在公司附近,5分鐘之內就能輕輕松松到達公司。難道因為員工甲比員工乙在上班路上要辛苦得多,所以員工甲應該比員工乙領更多的薪水,更應該得到晉升的機會?正常人顯然都不會這樣認為吧?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邁克爾·哈默認為:“勤奮現在已經無關緊要了,勞而無功算不上是美德。”也就是說,即使你整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時間,看起來似乎無比勤奮,但得到的業績卻很低,那么這種“勞而無功”就等于沒有“勞”。只有苦勞沒有功勞,就等于什么都白白付出了。
在某公司里有一位財務總監,從入職以來,勤勤懇懇付出了10多年。而公司也把他從一個普通的財務人員晉升為了財務總監。雖然他坐上了財務總監的位置,可他的能力跟初進企業時相比其實沒有提高很多。然而,他卻經常認為自己資歷最老,所以即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雖然自己在公司里無甚作為,卻從來沒有過危機感。
后來,公司招聘了一批新人。財務部也進來了一名新員工,一位從名牌大學畢業的女生,能力很強。公司有一項規定,老員工要幫助新員工更快地融入公司。所以作為財務總監,他有義務也有責任幫助新同事。在相處過程中,他發現新來的女同事不但精通財務,外語和營銷能力也都強過自己很多,他感到了一種強烈的威脅與危機感。不過這種感覺很快就被他拋諸腦后了。
新來的女同事執行起工作來迅速、精準、到位,由她經手的賬目準確清晰,一目了然。而他身為財務總監,經手的賬目可能由于粗心大意,結果頻頻出錯,害得公司損失了好幾家客戶。出了這樣的事,他卻還是沒有開始深刻反省自己。在他看來,不管這個女同事有多么出色,做出了多少的成績,但她在資歷上還是遠遠比不上自己的,所以對自己的位置還形成不了什么威脅。可惜他想錯了,公司其實早就想提拔這位新來的女同事,然后讓他提前退休了,只是沒找到機會而已。
又過了一年,那位女同事在工作上表現得越來越出色,而他呢,雖然也很忙碌地工作,卻還是小錯不斷。最后,老板終于忍無可忍,便把那位女同事提拔為了公司新的財務總監,他則被安排提前退休了。
在職場里,不是整天忙忙碌碌就可以的,而是必須提供良好的業績,做出優秀的成績。如果你是一位員工,要想不被裁員,想要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就不能把苦勞當成功勞,而應該想方設法做出實實在在的功勞。因為只有功勞、業績,才能讓你遠離淘汰的命運。
最怕你整天忙碌,卻只換回一身疲憊。總之,就時間和精力的利用來說,如果做一件事情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那就等于做了無用功,時間和精力都白白付出了。所以,不要試圖用“苦勞”來為自己浪費的時間和精力開脫了,也不要讓“忙忙碌碌、辛辛苦苦”這樣的表現成為低效乃至無效的華麗外衣,只有實實在在的“功勞、業績、成果”才是你最應該做出來。
02 別再“盲碌”:事情規劃好了,再投入精力
有位商業精英有這樣一個習慣,在開始一天的工作之前,他都要做這樣一件事情,就是將當天要做的事情分成三類:第一類,所有能夠帶來新生意、增加營業額的工作;第二類,為了維持現有的狀況,或使現有狀態能夠繼續存在下去的一切工作;第三類,包括所有必須去做、但對企業和利潤沒有任何價值的工作。
在完成所有第一類工作之前,他絕不會開始第二類工作。而在完成全部第二類工作之前,他絕對不會著手進行第三類工作。他還給自己規定,必須在中午12點之前將第一類工作盡可能全部完成。因為他覺得每天上午對他來說是最清醒、最能進行具有建設性思考的時間段。
他還指出,我們必須堅持養成一種習慣,那就是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須在規定好的幾分鐘、幾個小時、幾天、幾周或者幾個月內完成,總之,每一件事情都必須要有一個期限。如果堅持這么做,你就會努力趕上期限,而不是永無休止地拖延下去。也正是因為你把事情都預先規劃好了,然后再投入精力去落實,你就一定能順利地完成一件又一件工作,收獲一次又一次良好的回報。
如果事先沒有規劃好,然后就隨心所欲地做事,這樣的做法,看起來也整天忙忙碌碌的,但其實只是一種“盲碌”,低效甚至無效地工作!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了很多,回報卻收效甚微。你做了很多無用功,但很多應該盡快完成或者早就應該完成的重要的事,現在都還沒有開始去做!
有一個著名的案例,很能說明學會規劃的重要性。有一位時間管理專家為一群商學院的學生上課。只見專家拿出了一個一加侖容量的廣口瓶放在了桌上,然后對大家說:“我們來做一個小實驗。”說完,他取出了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然后把它們一塊一塊地放進了瓶子里,直到石塊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才停了下來。這時,他問大家:“瓶子滿了嗎?”所有的學生都回答道:“滿了。”他反問道:“真的滿了嗎?”說完,只見他從桌子底下取出來了一桶礫石,倒了一些進去,并左右搖晃廣口瓶,以便使那些礫石能填滿石塊之間的空隙。
等礫石填滿了石塊之間的空隙后,專家又問學生們:“現在這個瓶子填滿了嗎?”這一次學生們有些明白了,于是有些人不是很自信地答道:“可能還沒有。”還有一些人則直接說道:“沒有!”
“回答正確!確實還沒有填滿。”只見他一邊說一邊伸手從桌子底下又拿出了一桶沙子,然后把沙子慢慢地倒進了玻璃瓶里。當沙子填滿了石塊之間的所有空隙后,他又一次問學生們:“這一次瓶子被填滿了嗎?”“沒有!”學生們大聲回答道。然后,專家拿過來一壺水,然后倒進了玻璃瓶里,直到水面與瓶口齊平。
倒完水后,他看著大家,問道:“誰能告訴我,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這時,一個學生舉手發言道:“這個實驗告訴了我們:無論你要做的事情再多,無論你再忙,只要你愿意擠出時間,也還是能擠得出來的。就跟魯迅先生說的‘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意擠,總還是有的’是一個意思。”
“你的這個理解,也有一些道理,但我想要說明的道理并不是這個。”專家說,“這個實驗其實告訴了我們,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塊放進瓶子里,那么你就再也無法把它們放進去了。所以,我想問一問大家,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塊’呢?所謂‘大石塊’其實就是對你特別重要的一些東西,每個人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無論你的‘大石塊’是什么,都應切記,要首先去處理這些‘大石塊’,否則你將遺憾終生。”
這個實驗啟示我們的道理,除了專家所說的之外,筆者想得更多的是,規劃的重要性。這個實驗里專家先放置石塊,然后填進礫石,接著填進沙子,最后倒進水,這樣的操作順序,就是一種非常科學、合理的規劃。如果專家不是事先規劃好,而是隨心所欲地往玻璃瓶里放東西,很可能就放不了那么多東西進這個瓶子里。例如,先放進礫石和沙子,然后再放進石塊,能放進去的石塊會大大減少。但這個實驗的寓意里,石塊比喻的是對我們人生來說最重要的事。可見,事先規劃好一切,這是多么的重要。
為了不讓自己陷入“盲碌”的困境之中,我們一定要學會規劃我們的工作,并且每一天都給自己制訂好一套詳細可行的工作落實計劃。無論我們想要達成什么樣的目標,都必須學會規劃、善于計劃,才有可能高效地達成目標。
在一天的工作開始之前,先要有個詳細的“每日工作計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做到心中有數。不要被臨時的變故打亂這種計劃,所以你要留夠一定的機動時間。在每日計劃的基礎上,你還要制定每周、每月的工作計劃,合理控制自己的工作進度。這樣才不至于手忙腳亂、無所適從,白白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卻還做了無用功。
在工作計劃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工作。我們要關注好時間與質量,并盡可能提前完成工作。因為,任何事情都難免會出現意外。當應該提交的任務與臨時的事項沖突時,就很容易陷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被動狀態,這與計劃的彈性原則是同一個道理。
總之,我們的精力和時間有限,一定要學會規劃我們的人生,規劃我們的事業,規劃我們的工作,規劃好我們的長期目標、中期目標、短期目標,然后把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優先落實,這樣我們就絕不會陷入“盲碌”之中,我們的精力和時間都能得到最高效的利用。
03 精力再充沛,也別浪費在不值得做的事上
畢業于某名牌大學的蘇一,是一位計算機專業的碩士。進入職場后,他受聘于一家大企業。憑借著自己深厚的計算機專業知識,蘇一很快就做出了成績。在入職后還不到半年的時間里,蘇一就開發出了一套很受市場歡迎的應用軟件。蘇一的工作成果為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他的能力也深得公司老板的賞識,于是,他很快便得到了提拔與重用,迅速從一名普通員工晉升為了項目主管。
又過了一段時間,由于工作出色、業績優異,他被提拔為了產品研發部的副經理。再后來,由于原來的產品研發部經理跳槽離開了,所以他被提升為了經理。蘇一不但自身的專業知識過硬,工作能力突出,還很富有領導魅力,所以深得下屬們的尊敬和信賴。所以,產品研發部在他的帶領下,不斷做出優異的成績,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效益。
老板堅信蘇一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很值得培養成為公司的骨干棟梁,于是打算把他提拔到更高的工作崗位上,去發揮他更大的作用,產生更大的價值。很快,老板將蘇一調到了總公司,出任董事會辦公室主任,負責分擔一些總公司高層才會去做的工作,主要是一些管理工作。
當同事們都在為他的高升感到高興,并紛紛向他表示祝賀時,蘇一自己卻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特長是技術而不是管理,如果去做純粹的管理工作,不但無法使自己的技術特長得到發揮,還會讓自己的專業技能逐漸荒廢掉。更重要的是,自己并不喜歡做管理工作。可是,礙于老板的權威和面子,他還是接受了這份對他來說根本不值得去做的職位。
果然,在來到新崗位后的一個多月時間里,蘇一雖然在工作上盡心盡力、絞盡腦汁甚至廢寢忘食,已經做出了盡可能大的努力,但所做出來的成績卻依然令老板很失望。蘇一自己也感到壓力巨大,為此,他耗費了幾乎所有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卻幾乎沒有產生任何的效益。老板也開始給他施加壓力,使得他內心壓抑,感覺越來越不想工作了。
有一天,在一個合適的時機里,蘇一跟老板詳談了自己的苦惱,然后申請回到產品研發部,哪怕是回去做一個普通的軟件開發程序員,也毫無怨言。老板對蘇一這段時間的表現當然是看在眼里的,知道自己要負主要責任,不應該把蘇一放在完全不適合他的位置上。所以,老板最終同意蘇一回歸產品研發部,仍然擔任該部門的經理。
對于職場里的絕大多數員工來說,無論是加薪還是升職,都是一件很值得開心的事。但為什么這種事落到蘇一頭上時,他卻不但不開心,還很苦惱、壓抑呢?因為他被提拔到了一個自己毫無興趣而且無法勝任的位置。對于蘇一來說,當董事會辦公室主任,是一件不值得去做的事。當他硬著頭皮接受了,然后將自己幾乎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這件不值得做的事情上時,這份工作就變成了他的苦差事。雖然他已經很盡力了,但由于他沒有做出什么好成績,沒有給企業帶來什么收益,所以,他所有的努力都等于白費了。幸好他的技術實力非常過硬,所以老板還愿意把他安排回產品研發部,讓他繼續去做他最擅長也最喜歡做的工作。這對蘇一來說,也算是一件幸事。
如果讓一個人去做一件他認為不值得去做的事或者不擅長的事,他往往很難做好。就像上面案例一樣,晉升到董事會辦公室主任這個位置,對于有些人來說是一種夢寐以求的事,很值得去追求和擁有。但對蘇一來說,這個位置就是不值得去追求和擁有的,不是因為這個位置本身沒有價值,不是坐到了這個位置后要負責去做的事情沒有價值,而是因為蘇一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即使付出再多的時間和精力進去,也會做不好。最終事實也證明了,蘇一往里面投入了自己幾乎所有的時間與精力,但并沒能做好。
除了上述這種不值得做的事外,還有一種不值得做的事,是這件事本身就沒有價值,也就是說,即使你去把這件事做得再好,也不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任何好的變化,也不會讓你的內心感到愉悅、滿足。
精力再充沛、時間再充足,也別浪費在不值得做的事上面去。在管理學上有一個定律叫“不值得定律”,說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不值得定律”告訴世人:不值得做的事,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道出了人們這樣一種心理狀態:當一個人做的是一件自己覺得不值得做的事,這個人往往就會用一種敷衍了事的態度去對待它,因此這件事很難被做好,而且即使做好了,也不會給這個人帶來什么成就感。
那么,什么樣的事又是值得做的呢?符合這樣三個條件的事:一、“三觀”正確且與我們的“三觀”合拍(三觀,即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二、適合我們特長、個性與氣質;三、能讓我們看得到希望、能實現我們的期待。
如果一項工作、一件事情具備了這三個條件,那就是值得做的,投入再多的精力也是值得的,因為它能把我們的付出轉化為超值的回報。反之,則是不值得去做的,我們要果斷放棄。如果讓一個人去做一份與其特長、個性、氣質完全背離的事,這個人很難把這件事做好。這就好比一個喜歡和擅長與陌生人打交道的人,偏偏讓他待在化學實驗室里天天做實驗,他怎么受得了,怎么勝任得了?
判斷一件事值不值得做的標準,或者說依據,除了上面介紹的方法,還可以讓自己的興趣來評判。如果自己真的不喜歡,怎么勉強怎么嘗試都還是不喜歡,那么你最好還是不要去做,因為做了也只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
在我們周圍,經常會有人發出類似于這樣的感慨:“我什么時候才能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呢?”那些一輩子都在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的人,大多其實也都忙忙碌碌,同時卻也平平庸庸。他們耗盡了自己一生的時間與精力,卻都不曾取得過一些自己特別想要的成功。他們每天都看似很忙,也做成了很多事情,但對于他們來說,幾乎都是不值得做的事。換言之,他們一輩子都在瞎忙。
當你確定你的工作對你來說很“不值得做”,請及早放棄!因為越早放棄,就能為你自己省下越多的時間和精力。然后,你可以將這些省下來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你確認是完全值得做的事情上。對每個人來說,如果能有所選擇,還是盡可能選擇自己喜歡的、非常感興趣的事情作為自己的工作。用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只有這樣,才能激發你的奮斗動力,并讓你為之付出全部的時間與精力。
04 會用“四象限法則”,就不會胡亂消耗精力
每一天,沈皓都忙得團團轉。最近,他經常向他妻子抱怨說:“我每天都太忙了,為什么總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呢?只要到公司,就有很多事等著我;甚至我下班回來了,還有一堆事要我處理,簡直沒完沒了。”妻子看他每天都這么煩惱,便問他:“你有沒有認真想過,該怎么化解現在這個局面?或者說,你想過該怎么做事,才更合理、科學嗎?”
沈皓一聽不高興了:“我怎么做事還用想啊?當然是集中精力,把所有事情都努力去做好,想辦法解決啊。有一句話說得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但奇怪的是,我這么盡心盡力地做事了,為什么工作還是做不好呢?”
妻子給他分析道:“你雖然做了很多事情,但依然沒能把工作做好,根源是你在工作上目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并沒有分出一個輕重緩急來。你應該在做事之前,先把所有的事情列一個表,然后從里面找出重要的事情先做,然后再去解決緊急的,至于那些既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事,可以不做。我相信,你只要把重要的事情一件件做好了,你們老板就會重賞你了!”
沈皓聽完妻子的一番分析后,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從第二天開始便這樣做了。沒想到做事馬上變得有條理、高效率了。按這套方法堅持了一段時間后,沈皓成了公司里業績最出色、工作成績最優異的員工。
沈皓妻子給他分析問題后所提供的方法,其實在美國管理專家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一書里有詳細介紹。這套方法在國內經過演變后,又簡化為“四象限法則”。具體內容是這樣的。我們先拿出一個象限,縱坐標代表“重要性”,從原點越往上代表越重要,從原點越往下代表越不重要;橫坐標代表“緊急度”,從原點越往右代表越緊急,從原點越往左代表越不緊急。于是,我們就得到了四個象限。第一象限代表“重要又緊急”的事情;第二象限代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第三象限代表“既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事情;第四象限代表“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
用“四象限法則”來給我們要面對的所有事情進行分類,就可以知道什么樣的事情我們應該優先投入精力和時間去做,哪些事情我們壓根就沒必要去做。熟練應用“四象限法則”的人都知道,當我們把所有事情分別歸于不同象限后,這些工作落實的優先順序往往如下:
首先應該做的是第一象限也就是“重要又緊急”的事情。這類事情應該馬上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做,否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其次要做的是第二象限也就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做完了“重要又緊急”的事情后,就應該馬上去做這一類事情,千萬不要因為這些事情不緊急,就忽略了它們。其實他們和第一象限的事情同樣重要!
至于第三象限也就是“既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事情,能躲則躲,能推則推,能不做就堅決不做。因為這一類事情除了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外,對你沒有任何益處。
第四象限也就是“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你能夠交代給別人做,就盡可能交代給別人做,盡可能不要自己親自去做,因為你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還要用在第一和第二象限里的事情,根本沒必要把時間浪費在“不重要”的事情上,無論這類事情是緊急的還是不緊急的。
在你開始落實各項事情時,你可以自由地改變優先順序,不斷地重新檢討,這樣你才能知道什么是最該優先去做的工作。不該優先做的,就不要去做,能交代給別人去做是最好不過的了。
如果有一項重要的事情執行起來才發現,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完成,這時候你一定要學會尋找外力,讓更擅長解決這種事情的人幫助你去完成。如果既解決不了這件事情,又不懂得去借力,而是一直在這件事情上打轉,除了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外,對這件事情的最終解決毫無幫助。你甚至還會給自己制造出許多不必要的憂愁與焦慮。
當你需要拒絕執行一項“不重要”的事情時,很多時候是很不容易的。但該拒絕就拒絕,要干脆利落一點兒,直爽一點兒,不要猶猶豫豫,拖泥帶水。
面對手頭上的事情,如果不懂得按重要性與緊急度分類,然后規劃好優先落實的順序,以及借助他人之力去落實的計劃,就可能會讓自己煩惱痛苦不已,甚至把身體搞垮。
某天,一位男子最近感覺身體極度不適。他便來到了醫院,但有很多事情等著他去完成。而這些事情總是折磨著他。令他特別難受的是,他好像從來沒有時間去完成真正重要的事情。
最近這些天,他的身體終于出問題了,不但得了胃絞痛,晚上還常常失眠,白天又疲于奔命。因此,他現在情緒非常低落,感覺越來越沮喪悲觀。
醫生對男子進行了一番檢查后,終于了解男子生病的根源在哪里了。這名男子之所以會生病,主要是他在做事方法上出了問題。問題主要集中在三點:一是混淆了緊急的事與重要的事;二是辦事效率低下,工作的時候習慣拖拖拉拉;三是他居然還是一個完美主義者。
重要的事情與緊急的事情是有較大區別的。我們將重要的事情拖延得越久,它們就會變得越緊急,同時我們會發現事情變得更糟糕。不僅重要的事情是這樣,那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也會這樣。如果你不能及時去落實,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是最重要的事情,還是次重要的事情,都會成為你的噩夢。
那些社會中的贏家之所以會成功,其中一個秘訣是,他們愿意主動承擔生活與工作中重要的事情,并且能將其用最快的時間處理完畢。對于重要的事情,他們處理的原則是,能快則快、決不拖延。
其實不重要的事情也別拖延,否則時間越長,就會變得越緊急且需要投入進去的時間與精力就越多。所以,對于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你可以不自己去做,但請以最快的速度安排給別人去做,落實的時間越快越好,越早越好。
“四象限法則”告訴我們,想要把我們的時間和精力發揮出最大的作用,然后獲得最佳的回報,那么在做事時一定要至少遵循兩個基本原則:
(1)永遠先從最重要的事情做起。因此開始做事之前,一定要安排好事情的落實順序。
(2)盡可能別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浪費你的時間與精力。對于花了時間與精力去做好了,也對你沒有什么好處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能交給別人去做就及早交給別人去做。
05 用好“二八法則”,把精力用于回報最高的事
當我們采用“四象限法則”將我們手頭的事情分為“重要又緊急、重要但不緊急、既不重要又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這4類的時候,有一個從效率角度來說最大的缺陷被我們忽略了,那就是事情的價值。有些事情可能需要花費好幾個小時、投入巨大的精力去做,但結果很可能卻不理想,又或者得不到很大的回報;有些事情即使只需要花10分鐘就能做好,但毫無價值可言……所以,當你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不分價值高低地去完成所有事情的時候,其實你寶貴的精力和時間都被浪費掉了。
為了更好地利用我們的精力和時間,我們需要學會分辨出我們手頭上的事情哪些是“毫無價值、低價值、價值對等”和“高價值”的事情。為此,我們需要學習和掌握一個著名的法則——“二八法則”。二八法則又叫80/20法則或者帕累托法則。這個法則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發現的。這個法則的具體內容是:“在任何一組東西里,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在工作領域,二八法則被引申為了這樣的內容:“有20%的工作能給人們帶來80%的回報;剩余的80%的工作只能給人們帶來20%的回報。”而在時間管理上,二八法則的引申內容則是這樣的:“有些人懂得把80%的時間和精力用在20%的重要工作上,所以事半功倍,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些人卻把80%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了80%的不重要的工作上,所以回報很低。”所以,我們要找出那些只占總數20%的重要的工作,然后對這些工作進行重點的關照。
當你把所有工作都按照“毫無價值、低價值、價值對等、高價值”來歸類,你就明白自己應該把時間和精力優先投入到哪些工作上了。相信當你把80%以上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高價值”或“價值對等”的事情上后,你獲得的回報將會倍增。
下面是筆者在運用二八法則過程中的一些心得,在這里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大家起很好的參考作用。
(1)找出最重要的事情,優先投入時間、精力去完成。
根據二八法則,如果一個人每天要完成10件事情的話,只需完成其中的20%(也就是兩件事情),就可以產生80%的價值。所以,我們應該先找出這兩件事情,將其標記為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優先投入時間和精力,盡快地完成它們。
(2)避免將大量的時間、精力浪費在毫無價值和低價的事情上。
什么樣的事情是會浪費我們大量時間、精力呢?為什么說它們是低價值甚至毫無價值的事情?我們不妨看看下列這些:
毫無新意、例行公事的事。有些企業習慣于周一上午開例會,這本來是好事,但最后往往會流于形式,既不解決什么問題,又不產生什么效益,只會浪費全體人員的時間和精力。
為別人而做的事。例如,替老板去參加一個禮儀性的會議,既不需要你發言,也不需要你帶回什么有用的信息,只需要你(實際上是你的老板)出席即可。很多人以為這是老板對自己的信任和器重,所以總是欣然接受。但其實除了浪費你的時間之外,并沒有讓你得到什么。
你不擅長的事。有些事情你并不擅長做,卻還要勉為其難地去做,結果你做得并不好,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可,還浪費了時間和精力。二八法則告訴我們,與其這樣費時費力卻不討好,還不如學會委婉地拒絕呢。
別人也不感興趣的事。例如,老板讓你負責搞好企業的宣傳櫥窗,你盡心盡力地搜集有用的信息,花了很多心思把櫥窗弄得你自己挺滿意的。沒想到你后來發現,同事們甚至老板都對此毫無興趣,似乎都忘了這件事了。二八法則告訴我們,沒有任何回報的事情堅持做下去只能是浪費時間、精力甚至金錢,不妨和老板商量一下,放棄吧。
把老板的詢問當作命令。有一些工作狂老板是沒有休息日的,或者說他的休息日是不固定的。所以,你在正常休息日接到他電話的概率就會很高。有的人在休息日接到老板詢問工作進度的電話,盡管老板只是詢問,他也會理解為是老板對他的工作進度不滿意,從而做出放棄休息進行加班的決定。二八法則告訴我們,如果你確定已經保證了工作進度,就可以在休息日將類似的電話轉接或者電話留言,保證自己擁有充足的休息時間。
所花時間遠遠超出預期卻還沒有結果的事情。例如,和某個客戶聊了很多次,所花費的時間遠遠超出了自己的預期,對方卻還不肯下訂單。這時候我們難免會對這個客戶有一種無助的感覺,放棄吧,但已經投入了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堅持吧,又不知道對方什么時候才會下訂單。二八法則告訴我們,如果花費的時間超過了預期的一倍,那事情的價值就已經大打折扣了。這時候考慮放棄是較優的選擇,否則耗費的時間和收益將更加不平衡。
所以,我們應該避免將時間花在低價值甚至毫無價值的事情上,因為就算你花了80%的時間和精力在這些事情,也只能取得20%的回報,甚至沒有回報。對于那些低價值甚至毫無價值的事情,即使你再出色地完成了,也是對自己時間和精力的巨大浪費。
(3)堅信自己的判斷,做自己認為值得做的事。
有些事情在別人看來也許是很有意義、價值很高的事,所以在別人眼中非常值得做。但是,如果感覺對你來說根本沒有意義、價值很低甚至沒有價值,那么你應該果斷放棄。否則,你將浪費掉很多時間和精力,卻得不到什么回報。
06 “ABC管理法”幫助你總在做重要的事
除了“四象限法則”“二八法則”能幫助我們做重要的事外,還有一種方法,也可以幫助我們總是在做重要的事。這種方法叫“ABC管理法”。
“ABC管理法”是一種工作計劃的排序法,具體來說就是,每天下班前,又或者每天睡覺前,把第二天要做的工作,以事務的重要程度為依據,分成ABC三個等級,并一一歸好類;待第二天上班后,從A類事務開始做起,A類事務都完成了,然后再去做B類事務,B類事務都完成了,再去做C類事務。當日沒能完成的工作,安排到第二天去做。當天下班前或者睡覺前,重新進行ABC三個等級的歸類和按落實的優先順序,把分好類的事務,按重要程度排好順序。
“ABC管理法”能有效解決我們因日常事務異常繁多雜亂而感到手忙腳亂的狀況,幫助我們在生活、工作或學習等方面的活動,都能有條不紊地進行,讓我們總能在做重要的事,而不會出現把太多的時間與精力花在不重要的事上。
不妨先看一個案例。宋進是一位年輕教師。曾有一段時間,他在工作上遇到了一個“兩難選擇”。他是一個很有責任心的老師,很重視學生們的學習成績;同時,他又打算趁著還年輕,考一個更高的學位。于是矛盾出現了:如果把學生們教好,讓他們都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作為自己最重要的事,那么他除了正常上課外,從學校回到家后,他還要花很多精力去研究怎么樣能讓學生們學習成績更好。如果他更看重自己是否能考一個更高的學位,那么他下班回到家后,應該花更多精力到自己的學習上來。
很顯然,在做出選擇之前,他首先要為自己要做的事排一個先后次序。他更看重什么,要去做的事情的先后次序肯定會不一樣。先后次序的變化,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產生沖突。意識到這一點,宋老師決定通過合理的排序來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宋老師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一個規劃,把未來可能要做的事情和要達成的目標寫了下來。他要把這些事情都變成具體的行動。其次,他這個規劃并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而是具體可行的,有著長期規劃、中期規劃、短期規劃之分。最后,在確定一系列的規劃后,他已經非常明確自己要做哪些事情,哪件事情應該什么時候做,以及怎么做。
在具體落實這些規劃時,宋老師充分應用了“ABC管理法”。“A級”事務就是那些被規劃為“重要的事”,這些都是必須落實的事,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宋老師的短期目標里,最重要的是獲得學位。為此,每天都會有必須完成的學習內容,一定要當天學習完和掌握好這些內容,就是當天“重要的事”甚至是“最重要的事”。
每天,宋老師先投入時間和精力,盡快完成了“A級”事務,然后再去完成“B級”,例如,去批改學生們的作業,寫教案等等。“B級”事務完成后,然后才是去做“C級”事務,如洗衣服、去超市買一袋大米回來之類雜事。當然,宋老師歸為“B級”的一些事務,其實能在上班期間完成,就盡量在上班期間完成,這樣就不會占用下班后的時間,例如批改學生們的作業。至于“C級”事務,能交給別人做就盡量交給別人。例如洗衣服可以讓親人或朋友用洗衣機幫忙洗一下,買什么東西如果可以送貨上門,就要求送貨上門。
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時間是不多的。為了能優先完成那些最重要的事,在進行了“ABC”三級分類后,還要把每一級的每一件事務按重要程度排好落實的順序。例如,歸到“A級”的事務,在重要程度上也不是完全一樣的,總會有些特別重要,有些相對來說沒那么重要。所以,我們還要對“A級”事務進一步細分。這樣做,你就能總是把精力和時間用在了你當下最重要的事情上。
當然,一件事情的重要程度也不是永遠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重要程度很可能會發生變化。一件事情究竟應該歸為“A級”“B級”還是“C級”其實都是你自己說了算,由你自己的感覺決定。我們為什么要運用“ABC管理法”,目的就是把我們可能要去做的事情按重要程度列一個落實的先后順序而已。因為這樣做,能幫助我們最有效地利用我們當前的時間,讓我們總是把時間和精力用在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那些價值很低甚至毫無價值的事情,就不怎么會占用我們的時間和精力。于是,我們的做事效率就變得越來越高,回報越來越大。
用“ABC管理法”為你第二天面臨的所有事項分好類,列好落實的先后順序,這是既省時又省力的一個方法。當你把所有事項分別列進了“A級”“B級”或者“C級”里,并排好了落實的先后順序后,把它作為你的《每日任務清單》。
這份專屬于你個人的《每日任務清單》,能時刻提醒你,哪些是重要的事,哪些事可以找別人來替代你去完成,哪些事情你可以不必去做。這樣你每天都會很有充實感與成就感。如此一來,你每天的大部分時間與精力其實都總能用在做重要的事上。于是,你的工作是高效的,你做出的成績是出色的,你的回報是豐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