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戲大王的高情商育兒法
- 劉勇赫
- 1970字
- 2021-07-23 18:47:09
你是一個會問問題的家長嗎
很多家長,往往自認為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在進行幼兒教育時肯定會毫無壓力、得心應手。實際卻是:教了便忘,教三次,忘三次,這就是我們早期常見的“無意義教育”。有一些家長僅僅讓孩子記住知識,并以為記住了知識便是贏在起跑線上。然而,單純教知識就是狗熊掰棒子,掰一個,丟一個,孩子并沒有找到自主探索的樂趣,沒有獲得自主收獲的成就,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總之一句話,孩子沒有通過你的教育獲得能力。因此,我經常在親子教育講座中,給家長們講:在孩子0~6歲的成長積蓄期時,要對孩子進行9大能力的培養,培養的方式主要是采取親子游戲與親子閱讀等互動形式。“少教多問”是一種高效的親子溝通形式,這種模式對于提升孩子的思維水平與表達能力有著非凡的意義。我們以親子閱讀為例,傳統的方法是照著書給孩子講故事,而科學的育兒方法則是:先問幾個問題,吸引并啟發孩子思考——“你最喜歡這一頁當中的哪個小動物呢?”“你看看這個小動物穿著什么樣的衣服呢?”你會發現孩子很容易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并因為自己喜歡的一個故事角色,而對整本書的閱讀產生興趣。我把孩子感興趣的點稱作“興趣源”,興趣源就是我們教育的起點與最重要的教育資源。簡單來說,學會問,就是學會了教育。
在學習知識、培養能力之前,還有一項必做的準備工作,它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學習本身,那就是對于學習者的全面了解。我在2007年的心理月刊《擁抱》中寫過一篇文章《先了解孩子,再教育孩子;先改變自己,再改變孩子》,文中強調了一個心理學的重要理念:了解你自己,會獲得幸福,設置自我概念,會獲得成功。因此,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學習者,都要首先充分了解自己,而教育者還需要充分了解學習者。當然你可以用一個現在比較時髦的詞——“學情分析”來概括,我覺得基礎教育在這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如何了解學習者呢?我曾不厭其煩地回答過至少10位提同樣問題的家長——觀察與問詢。說到這里,我想給大家講一個游戲故事——“大記者與小明星”。
我很喜歡角色扮演,我的女兒千慧也特別喜歡,我們曾經扮演過一對對相對角色,如教師與學生、賣家與顧客、醫生與病人……讓人驚詫的是,我扮演的一直都是“受方”,即學生、顧客及病人。女兒是摩羯座,所以她很愿意扮演主動承擔責任的“女漢子”。作為一個親子教育工作者,我覺得應該實現對于孩子的密集提問,從而了解孩子的現狀,從中發現孩子的興趣源與潛能,然后在每年同一時間進行重復操作,再將結果進行比較,總結出孩子的興趣發展曲線。一天,我忽然想到明星接受記者采訪時的情形,便有了靈感,通過表演一段采訪的形式,對女兒進行密集提問,從而自然地了解到孩子的信息。
正如戈夫曼的擬劇論所言,我們要在后臺做好準備,在前臺去扮演我們想要扮演的那個角色。我左手捧著一個精致的筆記本,右手緊握一根簽字筆,頭部微微上揚,擺出一副追隨者的姿態——再看看另外一邊,千慧穿著公主裙,戴著兒童墨鏡,仰著頭坐在沙發上,一副來者不拒、胸有成竹的模樣。我模仿記者的樣子,做好開場白,以求創設更加真實的情境。“您好,千慧,非常榮幸采訪您,我是娛樂頭條的記者,我可以向您提問幾個問題嗎?”問完之后,千慧看了我一眼,故作慷慨地說道:“好吧,你問吧!”
在采訪中,我向千慧詢問了其姓名、性別、年齡、家庭成員等基本情況,這些問題較為簡單,恰好作為預熱;接下來,我問了她一些個人生活興趣的問題,包括她最喜歡的蔬菜、最喜歡的水果、最喜歡的朋友、最喜歡的衣服、最喜歡的圖書、最喜歡的顏色……當聽到她斬釘截鐵的答案時,我才發現我對她知之甚少。當聽到她說出兩個我似乎沒聽說過的新的男性朋友的名字時,我感到有一絲緊張。我認真地記錄著,準備等媽媽、爺爺、奶奶回來之后,向他們提問,檢驗一下他們對于孩子的了解。
在所有的問題當中,有一道題目比較特別,是每一位明星幾乎都會遇到的問題——最喜歡身體的哪個部位?當千慧說出答案之后,我大跌眼鏡,讓我猜10次也不一定猜得到她說出的答案。下午,媽媽、爺爺和奶奶陸續回到家中,我召集大家坐好,開展了一場成人間的知識競賽,我扮演了主持人,而千慧則扮演了最終公布答案的“專家”。我問了幾道題,沒有一位選手可以全部答對。尤其是問道“最喜歡身體的哪個部位”時,爺爺說眼睛,奶奶說眉毛,媽媽說嘴巴,我說手……究竟誰的對,還得問專家!這個時候,4個大人的4雙眼睛齊刷刷地看向千慧,千慧皺了一下自己的眉毛,認真地糾正道:“都不對,我最喜歡的部位是我的肚子!”話音未落,我們哄堂大笑。大笑之后,家人們也開始反思自己對于孩子的了解遠不及對于知識的了解。作為新手爸媽,我們需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全面信息。我突然想起來,千慧在晚上的時候,總希望媽媽能夠撫摸著她的肚子哄她睡覺,所以肚子對于她來說意義非凡。
提問孩子,敢于接受孩子的不同答案,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給孩子指導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