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自殺心理危機干預作者名: 惠淑英 姚杜純子 楊潔編著本章字數: 2609字更新時間: 2021-07-23 18:01:29
三、自殺心理危機干預
(一)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概念
自殺心理危機干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從狹義上來說,它是指對處于自殺危機中的個體,以及已經采取自殺行為但自殺未遂的人采取相應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等,幫助他們從一時的自殺沖動中解脫出來,使其恢復心理平衡。從廣義上來說,自殺心理危機干預不僅包括對有自殺意念和自殺未遂人群進行的危機干預,還包括對一般人群進行的自殺預防。本書所研究的自殺心理危機干預包括三層含義:一是面向所有人的自殺預防;二是針對有自殺意念者進行自殺心理危機干預;三是針對自殺未遂者、自殺危機現場、與自殺者密切接觸者及自殺現場目擊者在自殺危機發生之后所進行的心理危機干預。
(二)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意義
1.有利于豐富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理論及其工作模式
美國QPR(詢問說服轉化)預防自殺機構秉承“一旦我們有所了解,我們就會關注和處理,而我們一旦開始關注和處理,我們就能改變”的信念,采取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阻止自殺行為的發生。心理危機干預是心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年來,我國的自殺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整體仍處于起步階段,在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處置與實施、相關專業技術的操作與應用、心理工作人員的選拔與培訓、專業心理團隊的遴選與組建等方面,都還不夠成熟和完善。對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將有利于豐富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理論及其工作模式,筑牢預防自殺的工作防線。
2.有利于排除安全隱患,保持社會的安全與穩定
安全是底線,穩定是紅線。利用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策略,做到關口前移,及時發現問題,做好一人一事思想工作,始終落實“我的安全我負責,他人安全我有責,單位安全我盡責”的責任意識,能夠有效減少自殺事件的發生率,消除不安全因素,確保社會的安全與穩定。
3.有利于個體健康成長
目前,心理問題已成為引發自殺的重要原因,對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也十分有必要,它是一項“救命工程”。做好自殺心理危機干預這項“人命關天”的工作,可以幫助個體走出陰霾、健康成長。
(三)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目標
本書所研究的自殺心理危機干預包括自殺預防、自殺危機干預及對自殺危機發生后的干預三層含義。自殺預防面向的是所有人,旨在提高人們的心理素質,培養人們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防止自殺意念的形成與發展,防患于未然;自殺危機干預主要針對有自殺意念者,通過對他們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解除當前的自殺危機狀態,讓他們重獲“生”的希望,提高他們的危機應對能力,讓他們學會進行自我心理調適;自殺危機發生后的干預主要針對自殺未遂者、自殺危機現場、與自殺者密切接觸者及自殺現場目擊者,旨在避免自殺未遂者再次自殺危及生命,掌握自殺危機現場的靈活處置方法,對其他相關人員可能產生的心理創傷進行心理修復,幫助他們盡快撫平傷痛、早日走出悲傷。這三者的終極目標都是有效降低自殺率、減少給個體帶來的不良影響,促進個體健康成長。
(四)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原則
1.預防性原則
自殺心理危機干預,重在預防。做好自殺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必須做到關口前移,綜合施策。首先,要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把心理測試納入年度體檢范疇,全方位了解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杜絕“誰有問題誰來測”的現象,同時對有自殺傾向者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其次,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專題授課、知識講座等,傳授心理健康知識,教會人們如何進行心理調適,防止心理問題發展成心理疾病。對于有心理疾病者要督促其及時就醫,以防自殺。
2.及時性原則
任何自殺事件都起始于自殺想法的產生,之后逐漸發展為自殺行為。這期間可能只有短短幾分鐘,也可能會長達幾年,甄別自殺高危人群并及時進行干預是自殺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關鍵,可以大大減少自殺行為。當自殺事件發生后,對自殺遺族[7]的干預也應該越早越好,最大限度地降低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生的概率。心理危機若不及時進行干預,勢必會形成永久的心理創傷,有可能導致悲劇再次發生。
3.科學性原則
毛澤東同志十分重視調查研究,他曾指出:在個別談話前,須調查談話對象的心理及環境[8]。在對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過程中,要遵循心理科學原則,注意調查研究。通過運用科學的方法分析人的心理變化規律,充分了解人的思想動態,特別是結合近期發生的重大變故、工作關鍵節點、相關重要崗位等情況進行研究分析,找出導致產生心理問題的誘發因素,運用合理的方法解決心理問題。正確區分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不良狀態、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心理疾患與精神疾病、生理疾病,及時鑒別自殺高危人群,按照規范程序對不同人群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心理疏導、危機干預與轉診治療,特殊情況特殊分析,確保自殺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4.疏導性原則
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導之。大多數年輕人從小生活安逸,沒有經歷過生活的艱難、環境的艱苦、戰爭的殘酷,心理承受力差,一旦有了心理問題,不及時疏導,便會“積病成災”,出現惡果。在自殺心理危機干預過程中,應讓個體有自由表達情感、發泄不良情緒的機會,了解他們的委屈、苦悶、悲傷、煩躁等情緒及自殺的原因。隨后,通過鼓勵、安慰、放松等形式為他們解開思想疙瘩,厘清思想迷霧,直到自殺危機得以解除。疏導,既是疏通又是引導,在為個體解決心理問題的同時,引導他們掌握調適心理問題的辦法,即以個體為主體,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他人的協助和指導下化解危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5.滲透性原則
自殺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要堅持把心理科學的理念時刻滲透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緊跟時代發展、緊貼實際情況,更好地發揮幫助人、拯救人、提高人的作用,同時還要滲透到思想政治工作、基層教育管理、后勤保衛工作等各領域,發揮該工作的最大效用。特別是在執行急難險重任務時,人們壓力大,心理工作人員要始終將自殺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貫穿任務全過程,解決人們的心理問題,堅決杜絕亡人事件,保證任務圓滿完成。自殺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還要充分考慮人們的接受性,不因涉及自殺就避而不談,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1]引用自《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的定義。
[2]引用自百度百科中“自殺”詞條對自殺的解釋。
[3]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4]《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頁。
[5]2014年12月26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
[6]《自卑與超越》,阿爾弗德雷·阿德勒著。
[7]自殺遺族:自殺死亡者的父母、配偶、子女、朋友等與其關系緊密的人,也稱自殺喪親者。
[8]1929年12月,《古田會議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