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是就育教培養習慣——對話葉圣陶

如果把種子比作孩子,把種植家比作教師,那么,教育的作用,不是增加種子發榮滋長的可能性,而是盡最大的努力發揮這種可能性。

從18歲做小學教師開始,葉圣陶一生幾乎沒有離開過教育領域。他對教育的熱愛之熾和思慮之深,堪稱教育工作者的楷模。無論是在甪直第五高等小學,還是在開明書店主編《中學生》雜志和編寫系列國語教材;無論是主持人民教育出版社期間對教材國家隊的建設,還是主政中國民主促進會時對一線老師的關懷……葉圣陶做過不同的工作,但始終圍繞著教育這一核心。他的教育思想和主編的教材,已經滋養了中國幾代孩童與教師。他當年的一些吶喊現在聽來仍振聾發聵。

在漫長的教育生涯中,葉圣陶提煉出了“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等教育觀點。這些觀點來自火熱的教育生活,又經過他的提煉,一經提出便切中了教育的“命門”。其中許多教育觀點,如教育不是工業是農業,文理不宜分科,語文是發展兒童心靈的學科,寫作就是說話,先做學生的學生才能做學生的先生,兒童非縮小的成人,品德教育重在實做等,不僅在當時具有深遠的影響,在數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家庭教育方面,葉圣陶也有許多很有價值的論述,如珍惜孩子的可能性,發展孩子的想象力,不要逼孩子等。

珍惜孩子的可能性

一朵花,一棵草,它那發榮滋長的可能性,在一粒種子的時候早已具備了。但是有些種子竟不能發芽,便發了芽,竟有苗而不秀、華而不實的……稱職的種植家栽培植物,雖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卻能漸漸改良那不良的遺傳性和環境。不稱職的種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遺傳性和環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了。如今把植物比作小學生,小學教師便是個種植家。栽培小學生有效沒有效,只有他負責任。

——葉圣陶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這是新教育人對于教育的基本信念。但是,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那樣,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種子是不能夠發芽的;有些種子即使發了芽,也會“苗而不秀,華而不實”。其中,種植家起著關鍵的作用。

每一粒種子都蘊藏著極大的發榮滋長的可能性。如果把種子比作孩子,把種植家比作教師,那么,教育的作用,不是增加種子發榮滋長的可能性,而是盡最大的努力發揮這種可能性。

教師是如此,父母也是如此。我們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發展的各種可能性。不要把我們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而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各種潛能、興趣、特長,然后給予最大程度的幫助與支持,幫助孩子把自己的可能性變為現實。

欲望是人生活動的原動力

欲望是人生活動的原動力。欲望的起源由于感到缺陷。渡水不得,便想造船;致遠累事,便想造車;推而廣之,便是哲學科學,哪一件不是從彌補缺陷起源的。兒童的活動逾越常規,就因為他們對環境感到新奇,非常羨慕,于是引起了求知求行求享受的欲望。順著他的欲望的趨向,作為教育的入手方法,使他們如愿以償,才是教育者最應當盡力的事務。順著他們的欲望,并不是使他們縱欲肆志,而是不加摧殘,不與違拗,引導他們滿足欲望,歸結到合理而有系統的道路上去。他們的欲望有時是不應達到的,或者是擾亂秩序的,這也不可以遏止(無論何人,欲望受到遏止將會何等懊喪!),最好用替代的方法以求補救。他們有了替代的欲望,不蹈空虛,不生惡果,終于得到了滿足,那是何等的安慰,何等的快活!

——葉圣陶

人有各種各樣的欲望。欲望與本能不同,欲望更多是人在后天的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

葉圣陶先生說,“欲望是人生活動的原動力”,也就是說,欲望是創造世界的原動力。因為,欲望是從“不滿”開始的,是從“缺陷”開端的。

因此,對于父母和教師來說,一方面,要關注孩子的欲望,滿足孩子的合理欲望,幫助他們實現美好的欲望;另外一方面,也要引導孩子將不合理欲望向合理的方向轉變,要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欲望都是合理的,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夠被滿足的。既要有所為,又要有所不為,人生才能夠真正有作為。

興趣是我們生命所寄托著的

興趣是我們生命所寄托著的。一個人的世界,不能大于他興趣所及的范圍,唯有這個范圍方是他內在的真實的世界。在他所感興趣的范圍以外,固然有許多事物圍繞著他,但是他視若無睹,聽若不聞,對他來說,可以說實際上并不存在……今后的教育要著力于擴充兒童興趣所及的范圍,并使他們養成終身的習慣。一個人影響他人的能力的大小強弱,多半靠他自己的興趣的多少和深淺。無論何人,如果要影響他人,必須同情和了解他人的興趣所在。所謂同情和了解,就是從他人的觀點去看當前的事物。所以教育者須要擴充自己的興趣范圍,更須要真切了解兒童的興趣可能及到的范圍。

——葉圣陶

人是跟著興趣行走、成長的。兒童如此,成人也是如此。

興趣會決定人生的方向和人生的成就。葉圣陶先生說得好,平時我們以為我們的環境就是圍繞著我們的事物的總和,“其實我們所寄托的只有我們經驗過的一部分事物罷了”。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一個人對任何事情都感到索然無味,無動于衷,即“哀莫大于心死”。

所以,父母和教師要做的,就是努力發現、引導和培養孩子的興趣,鼓勵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索,不要嘲笑他們的幼稚和無知,不要訓斥他們在探索中的魯莽與荒唐。

成功的喜悅

兒欲爬上凳子,

玩弄桌上擺著的

積木,搖鼓,小錫船,耍孩兒。

他右膝支著凳面,聳身屢屢,

可是力量不濟,

不能成就他的嘗試。

老太太看見了,

把他抱起來,讓他坐上凳子。

她的動作十分輕易。

但是,這使他十分失意,

蹄聲乍發,身子一溜,

兩腳又站在地。

為什么啼泣?

要發展你獨創的天才?

要鍛煉你奮發的潛力?

要期求你意志的自由?

要享受你成功的喜悅?

他不作什么說明,

只是繼續他的嘗試。

忽然身子一聳,兩腳離地,

他又坐上了凳子。

玩具在他的手里,

笑容浮上他的兩頤。

——葉圣陶

這其實是一首教育哲理詩。詩中描寫了一個渴望站立、渴望獨立、渴望自己玩耍的孩童的心路歷程。成人的幫助對于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但是,當孩子想自己獨立解決問題、自己獨立處理事務的時候,應該鼓勵他的自我探索和努力。如果像詩中的老奶奶一樣,看到孩子想爬上凳子而未果,就輕輕抱他上去,孩子就失去了自我探索的快樂,失去了成就感。所以,他寧愿下來,繼續自己的探索和嘗試,直到成功。

如果你要發展孩子獨特的才華,鍛煉孩子奮發的潛力,期求孩子意志的自由,讓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悅,那么,就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嘗試,去努力吧!呵護而不包辦,鼓勵而不代替,孩子才能夠更加陽光地成長。

兒童的天性注重事實

兒童的天性本是注重事實的,歡喜自己去做的,凡是合乎他們天性的,他們就愿意知道它,學會它;與他們的天性不相侔合的,他們就不想知道,不高興學。學校教育定出各種科目叫學生學習,只為幫助他們確定切合人生的人生觀,那么應當就他們耳聞目見的種種事物,把研究的方法,推理的途徑,一一給以指導。為教授的便利起見,把種種事物分析開來,便有了關于身體、關于修養、關于知識的種種科目,許多科目統貫起來只是一條線索,就是幫助他們確定切合人生的人生觀。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覺得樣樣是事實,樣樣有趣,樣樣做得到,他們便分外勤奮。這時候他們覺得很有用得著書籍的地方,他們便去讀書。

——葉圣陶

葉圣陶先生認為,小學教育的價值,在于“打定小學生一輩子有真實明確的人生觀的根基”。而要小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首先需要小學教師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如果小學教師缺少修養功夫,“教育事業的根本就得了病”。如果小學教師沒有正確的人生觀,他們就不會明白學生“現在的性情和將來的希望”。

教師如此,父母亦然。

怎樣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呢?讀書是一條重要的路徑。但如果死讀書讀死書,也沒有意義,只是“費了許多精神,占了許多時間”。一個人在幼年時的精神和時間都是十分寶貴的,無端被用在“死讀書”上,就如同被拋進汪洋大海里一樣。所以,正確的方法,是尊重兒童的天性,注重用事實說話。如果孩子們在學習的時候,覺得樣樣是事實,樣樣做得到,樣樣有趣味,就會學得勤奮而扎實。

讓孩子勇往無畏

小孩有勇往無畏的氣概,對于一切無所懼怯,這應該善為愛惜,善為發展,才可以使他們成為超過父母的人。要是屢次使他們恐怖,給他們恐怖的暗示,豈不是引導他們趨向怯弱么?果真要養成他們良好的習慣,最重要的是順應他們的心情,在起居飲食嬉游說笑各方面造成良好的環境,使他們潛移默化。即使發見有什么不良的萌芽,也該用替代的方法使它轉變為良好的萌芽。最不該的是采取消極的辦法加以阻止。

——葉圣陶

勇敢、無所畏懼,是一種優秀的品質。具有這樣品質的兒童往往陽光、自信、快樂、健康。

葉圣陶認為,兒童從本性上講是無所畏懼、勇于擔當的。“初生牛犢不怕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恐懼、害怕,反倒是他們自后天習得。如果父母、成人經常用故事與言行去嚇唬孩子,這樣的教育最終會讓孩子對周圍的世界充滿恐懼。

請不要用那些妖魔來簡單地恐嚇孩子,不要借神怪來粗暴地教訓孩子!恐懼教育,只會培養出一顆顆退縮、怯懦的心靈。

保護兒童的想象力

星兒凝眸,可以做母親的項飾;月兒微笑,可以做玩耍的圓球;清風歌唱,娛人心魂;好花輕舞,招人作伴:這些都是想象,兒童所樂聞的。世界之廣大,人類之渺小,賴有想象得以勇往而無懼怯。兒童在幼年就陶醉于想象的世界,一事一物,都認為有內在的生命,與自己有緊密的關聯,這就是一種宇宙觀,對他們的將來大有益處。

——葉圣陶

兒童的世界是充滿想象甚至幻想的。那是一個斑斕的世界,物我兩忘,一切皆有可能。而這種想象力,是創造的源泉。

想象力是天然地植根于兒童的內心的。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夠關注它,呵護它,它就能夠慢慢地長大,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創造的主體。相反,如果我們漠視它,摧殘它,它就會慢慢地枯萎、凋謝。喪失了想象力,孩子也會漸漸對世界失去興趣,對創造失去興趣。

親愛的父母和老師,你的孩子,可能就是愛迪生,可能就是畢加索,可能就是莫言。不要輕易嘲笑他們的夢想,扼殺他們的想象,粉碎他們的“杰作”。要學會為他們喝彩,哪怕是為一些在成人眼里看起來愚蠢可笑的行為喝彩。

父母不要逼孩子

請學生的家長們也讀一讀這篇調查摘要。像這樣的出自內心的呼聲,你們過去聽見過嗎?你們都希望孩子成才,這是當然的。進大學是成才的一條道路,可不是唯一的道路。再說,進了大學還得看自己肯不肯學,會不會學。從這一點來說,進不進大學一個樣。不進大學,要是自己肯學,自己會學,同樣可以成才。所謂成才,就咱們這個社會的標準來說,就是成為一個對社會主義建設有用的人,能進大學固然好,不進大學,通過其他種種道路,同樣能夠達到這個目標。高中畢業生只有一小部分能進大學,這個情況在本世紀內大概不會有多大改變。所以孩子進不了大學,千萬不要責備他們,把孩子逼壞了,甚至逼死了,那就成為畢生的遺憾了。

——葉圣陶

1981年10月31日,87歲的葉圣陶先生在聽了他的孩子給他念的第20期《中國青年》雜志上刊載的《來自中學生的呼吁》之后,心急如焚,當晚就寫下了《我呼吁》一文。他描述當時的情況,是“念的人聲音越來越哽咽,我越聽越氣悶難受”。

于是,他把這篇文章推薦給教育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大專院校、中小學領導和教職員、新聞媒體和出版社的編輯,也推薦給有關的父母們。上面這段話就是其中關于父母的內容。

30年過去了,葉圣陶的呼吁仍然適用于當下。現在,孩子們的課業負擔依然很沉重,父母們還是逼著孩子走考試的獨木橋。所以,再聽聽葉圣陶的呼吁吧!條條大路通羅馬,上大學只是孩子的一種選擇。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對社會有用、問心無愧的人,成為一個內心寧靜的幸福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請不要逼迫孩子吧。孩子內心不愿走的路,即使勉強去走,最后往往也是絕路。走上那樣的路,可能會成為父母與孩子終生的遺憾。

養不教父母過

教育是附麗于人而后顯出它的作用的,離開了人,也就沒有教育了。所以說教育的錯失,意思就是負有教育責任的人的錯失。對嬰兒和孩子負有教育責任的,當然是父母。做父母的倘若沒有好的教育,也沒有可以改正的不好的教育,只是不教育,就是一個重大的錯失。嬰兒和孩子時期,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多么緊要,一切人類的理解習慣,都從此時獲得;若能受到好的教育,豈不更可以超越地進取;反過來說,倘若受不到一點教育,就是極深重地被損害。而父母便處于損害者的地位,因為他們是負有教育責任的人,但是并沒有教育他們的子女。

——葉圣陶

“養不教,父之過。”這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家教觀念。但是,在現代社會里,卻有許多父母把教育的責任一味交給學校和老師。究其原因,一是自己可能不具備教育孩子的能力,所以干脆往老師那里一推了之;二是多以工作忙、事情多為借口,逃避教育孩子的基本責任。

葉圣陶認為,嬰兒和幼兒時期是人的一生中兩個關鍵的時期,很多認識和習慣都是在這個時期打下的基礎。所以,這個時期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和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教育當然有正確和錯誤之分,父母不是天生的教育家,許多教育經驗和教育理念要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體會。父母教育孩子,犯點小錯誤也沒有關系,最可怕的是“不教育”,這才是最大的錯誤。

勇敢地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這是父母必要的擔當。

教育是父母對孩子的深愛

父母愛自己的子女,喜歡給他們吃肥美的食物,穿溫厚的衣服。這固然不錯;子女身體上的要求,父母能使他們滿足,不能說這并不是愛。但是能夠給子女以教育,更是深濃強烈的愛,因為飽了他們心靈的饑餓,暖了他們心靈的寒冷了。

——葉圣陶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父母比較重視滿足孩子身體方面的需求,挑最好的食物給孩子,買最好的衣服給孩子。他們認為這就是自己對孩子的愛。

其實不然。

真正的愛,是給予孩子心靈上的關懷,給予孩子合適的教育。葉圣陶認為,教育子女是父母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父母的基本責任和義務。如果放棄了這一責任和義務,“就是不愛自己的子女,就是不應當有子女”。

家庭教育會先入為主

兒童一切觀念皆以先入為主,夫人而知之矣。當八九歲之時,正兒童漸與外物相接觸而增進其智識之時也,于斯時無論何事,印入其腦中即深鏤而不可拔。試觀老年人,于年壯時之事每不能記憶,而于兒時之事則歷歷能數記之,無絲毫爽。是可知矣。

然兒童一切觀念,豈盡以先入為主哉?大半每因接觸外物之久暫,而定其印入腦中之深淺。

兒童于八九歲時所接觸者何?非學校即家庭耳,則亦無所謂先入后入也。然一日三分計之,學校得其一分,家庭得其二分,在學校之時間少,居家庭之時間多。況學校有假日,而家庭無一日離,家庭久而學校暫,從可知之。

學校中之接觸,得之于師者,必無戕賊兒童之智識道德,可決言也。然而處學校之時既暫,家庭中之接觸茍有戕賊兒童智識道德之事,則兒童將棄其學校中所得而就家庭。甚矣家庭教育之不可忽也,偶一不慎即生弊病。

——葉圣陶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兒童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作用。越是年幼的時候,家庭教育的作用就越大。孩子在上學之后,家庭教育依然重要。尤其是在孩子的中小學階段,更不能忽視家庭教育的作用。

葉圣陶認為,在小學階段,家庭教育的作用甚至遠遠超過學校教育,因為孩子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而且“家庭久而學校暫”,學校有休息日節假日,家庭則無一日可以缺席。

家庭教育的作用,與兒童“先入為主”的心理效應分不開。兒童早期的經驗對于人一生的影響,怎么評估也不過分。為什么人們對于自己年幼時發生的事情能夠歷歷在目記憶猶新,而對自己成年以后發生的事情則記憶模糊?原因就在于兒童年幼時接觸的東西、閱讀的材料能夠“印入其腦中即深鏤而不可拔”。

不一定非讓孩子進好學校

學校,我想也不是與兒女有什么了不起的關系的。學習一些符號,懂得一些常識,結交若干朋友,度過若干歲月,如是而已……一定要有理想的小學才把兒女送去,這無異看兒女作特別珍貴特別柔弱的花草,所以要保藏在裝著暖氣管的玻璃花房里……何況世間為生活所限制,連小學都不得進的多得很,他們一樣要挺直身軀立定腳跟做人。學校好壞于人究竟有何等程度的關系呢?

——葉圣陶

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去讀書——這是許多父母都會盡力而為的事情。每年開學前,全國都會展開一場大規模的擇校活動。父母們會調動所有的人脈資源,為孩子們選擇所謂的“好學校”。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也成為許多父母的選擇。

其實,擇校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隨大流,主要是為父母自己的“面子”擇校。一些父母覺得,如果自己的孩子進不了最好的學校,就是自己的能力不夠、關系不夠,就是沒有“花頭”。另外一種就是一廂情愿地為孩子選擇未來的同學和朋友(現在的校友),而什么是好學校,什么是適合孩子的學校,父母自己也不清楚。

葉圣陶對此不以為然。他自己的三個孩子,就在家門口的小學讀書,“學校也不見特別好,但是我毫不存勉強遷就的意思”。

其實,選擇家門口的學校,尤其是幼兒園和小學,可以為孩子節省大量的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為孩子贏得大量的游戲和閱讀的時間與機會,這應該成為父母們擇校時需重點考量的事情。當然,政府應盡可能辦好每一所學校,盡可能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松县| 深泽县| 双城市| 蒙阴县| 垣曲县| 黄大仙区| 双辽市| 宁陕县| 抚顺县| 黄陵县| 永清县| 兰州市| 中超| 云浮市| 顺平县| 凌云县| 怀来县| 同江市| 阳谷县| 伊川县| 桓台县| 鄂州市| 上思县| 东阿县| 铜山县| 南丹县| 张家口市| 阿拉善左旗| 上思县| 吴江市| 工布江达县| 浮梁县| 康定县| 合水县| 禹州市| 富蕴县| 太湖县| 武定县| 汽车| 普陀区| 南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