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翰-克利斯朵夫(全2冊)
- (法)羅曼·羅蘭
- 3138字
- 2021-07-20 16:51:09
導讀
法國文學絢麗多彩,是法蘭西民族最鮮明的底色。數百年來,法國文學名家輩出,涌現了包括十五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內的文壇巨擘,為世界文壇貢獻了諸多佳作名篇。經過中世紀文學、十六世紀文藝復興、十七世紀古典主義、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洗禮和塑造,法國文學在各種文學流派的交織、更迭和嬗變中走向成熟和多元。進入二十世紀,國際局勢風云變幻,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社會矛盾層出不窮,給作家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題材,作家用文學來反映社會現實的同時,也通過寫作來介入政治、社會變革。此時的法國文學一改每個世紀一個主要文學流派的傳統,真正迎來了一個精彩紛呈又氣勢恢宏的時代。《約翰-克利斯朵夫》便是這個時代的壯美開篇,這部鴻篇巨制是法國乃至全世界二十世紀初現實主義的杰作之一。
這部小說的作者羅曼·羅蘭于一八六六年出生在法國克拉姆西一個公證員家庭。十四歲時,他隨全家移居巴黎,并于一八八六年進入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求學。一八八九年,他到羅馬攻讀研究生,在那里碰到了尼采、瓦格納的好友梅森葆,這對他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回到巴黎后,他曾在中學教歷史,在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教藝術史,一九〇四年起在巴黎大學教授音樂史。同年,羅蘭在《半月刊》上連載《約翰-克利斯朵夫》,于一九一二年完成了這部長篇小說。這部小說為羅蘭贏得了世界聲譽,羅蘭從此放棄巴黎大學的教職,全身心地投入文學創作,成為了職業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羅蘭在瑞士積極參與國際紅十字會的工作。他于一九一四年發表了《超越混戰之上》,對各國青年在戰場上互相廝殺感到惋惜,呼吁各個民族團結起來制止戰爭,在當時引起了巨大反響。一九一六年,瑞典文學院為了表彰“他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授予他一九一五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受母親的影響,羅蘭對藝術和音樂表現出了巨大的熱情。他年輕時醉心于米開朗琪羅、斯卡拉蒂、呂利等意大利藝術家和貝多芬等人的作品,和德國著名音樂家理查德·施特勞斯私交甚篤,從而積累了深厚的藝術和音樂修養。同時,他受到列夫·托爾斯泰、泰戈爾、甘地等人的影響,逐漸形成了非暴力的人道主義思想。他一生都在為人類的自由和光明作斗爭,積極投身到波瀾壯闊的國際政治中去。他是國際和平運動的代表人物,擔任國際反法西斯委員會主席,還積極聲援西班牙人民的正義斗爭,主持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等。羅蘭那一代法國作家相較于以往的法國作家更加積極地“介入”政治,但羅蘭毫無疑問是做得最廣泛、最徹底的一位。他把諾貝爾文學獎的獎金贈給了日內瓦國際紅十字會和一些戰時難民組織,在戰爭中到紅十字會幫助戰俘和難民做了很多工作。一九一七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羅蘭與法朗士、巴比塞等法國作家一起反對歐美國家的干涉。他所做的一切,體現著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擔當,閃爍著“知行合一”的光芒。
《約翰-克利斯朵夫》分為《約翰-克利斯朵夫》《約翰-克利斯朵夫在巴黎》和《旅程的終途》三個系列,共十卷。全書講述了音樂天才克利斯朵夫追求、掙扎、奮斗的傳奇一生。他出生于德國萊茵河畔一座小城的音樂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樂師。祖父中風死后,家道逐漸中落,他承擔起養家糊口的重擔,擔任了宮廷樂隊的第一小提琴手,并當鋼琴家庭教師貼補家用。在成長歷程中,他逐漸看到了德國藝術圈的虛偽,自己處境孤立并被趕出宮廷樂隊。因為一次舞會上的打斗,他逃往巴黎避難。但是到了巴黎以后,發現法國文壇同樣骯臟腐糜,他拒絕同流合污,屢遭挫敗。在一次“五一”節的群眾集會上,他殺死了施暴的警察,事后逃往瑞士。在瑞士,他隱居十年專心創作,終于成名。到了晚年,他的靈魂被各種苦難升華,認為唯有人道主義的博愛才是最重要的。
克利斯朵夫的原型就是貝多芬,貝多芬一直是羅蘭心目中的偶像。他從年輕時開始就搜集貝多芬的資料,聆聽了貝多芬的所有音樂作品,為《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部小說讓我們看到克利斯朵夫如貝多芬一般,通過苦難走向快樂、通過斗爭扼住命運的咽喉、通過抵制腐朽文化維護藝術的純潔性的生命寫照和人生縮影。但是,這部作品“毫不隱藏地暴露了他的缺點與德行”,他自視清高、魯莽笨拙又脾氣乖戾,這樣的寫法使人物更加立體豐滿。正如羅蘭在多部名人傳記里所宣揚的一樣,人生是艱苦的,只有經受殘酷命運的折磨和錘煉,才能造就崇高的品格,才能成為偉大的人。克利斯朵夫和羅蘭筆下的其他人物都經歷了和常人一樣的矛盾、痛苦和非議,在生命之河中始終弘揚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從而成為英雄,走向崇高。
主人公全稱是約翰-克利斯朵夫·克拉夫脫(Jean-Christophe Krafft),克拉夫脫在德語中是“力”的意思。羅蘭所塑造的這個人物“力”透紙背:“他必須是有相當高尚的靈魂才能有說話的權利,有相當雄壯的聲音才能教人聽他的話。我很耐性地造成了這樣的一個主角。”在羅蘭筆下,這種“力”就是對藝術、愛情、友誼和崇高的熱切追求。經歷了多舛的童年、奔放的青年、恬淡的晚年,這種生命之力才得到了最充分的張揚。伴隨著這個人物的展開,羅蘭展現了一個令人窒息、日漸衰落的歐洲,揭示了歐洲各國的社會現狀和虛偽、庸俗的文化氛圍。作者呼吁用超越國界的人道主義來拯救歐洲的頹靡、衰落,表達了對物質文明急速膨脹的嚴肅反思。這部作品在全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被稱為羅蘭留給我們的“時代的政治遺囑”。
偉大的精神感召和非凡的藝術情懷是羅曼·羅蘭作品的重要特色,豐富的思想內涵和蓬勃的生命張力是《約翰-克利斯朵夫》的鮮明品格。在這部作品中,羅蘭首創了長河小說的體裁和音樂小說的形式。羅蘭用萊茵河的形象來比喻主人公,象征著克利斯朵夫坎坷不平但熱情奔放的生命歷程。同時,羅蘭將音樂元素滲透到作品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中,交響樂般的文字、節奏和思緒貫穿整部小說,具有極大的藝術震撼力。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就是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羅蘭自己也說:“這部作品分為四冊,把主人公一生分為‘少年’‘反抗’‘悲歌’‘復旦’四個部分,相當于交響樂的四個樂章。”故事的前奏、序曲、高潮和尾聲,像音樂的律動一般流淌在整本小說之中,婉轉流暢、和諧統一,使小說有了別樣的藝術魅力和文學感染力。
傅譯本《約翰-克利斯朵夫》自一九三七年面世以來,經傅雷幾次重譯,終成精品。它對我國新老讀者的影響“從其普遍性、深刻性和持久性來說,遠遠超過其他的外國文學譯作”,甚至“遠遠大于其在本國的影響”。有學者說:“在中國,凡是有文化教養的人,對《約翰-克利斯朵夫》這部作品,幾乎無人不曉,其中相當大一部分人還是這部作品熱烈的贊美者和崇拜者。”這部作品在傅雷的內心深處產生共鳴,且由傅雷的翻譯蕩滌開來,在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革中產生層層漣漪,成為茅盾、魯迅、巴金等一代知識分子探尋真理的精神源泉。可以說,我國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是由文學大師羅蘭和翻譯巨匠傅雷共同創作的。傅雷“精于譯事,吝于撰述,慎于發表”,但是在翻譯《約翰-克利斯朵夫》時卻先后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譯者獻辭》(1937)和《譯者弁言》(1941),其中寫道:
《約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說——應當說:不只是一部小說,而是人類一部偉大的史詩。它所描繪歌詠的不是人類在物質方面而是精神方面所經歷的艱險,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內界的戰績。它是千萬生靈的一面鏡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歷險記,是貝多芬式的一闕大交響樂。愿讀者以虔敬的心情來打開這部寶典罷!
戰士啊,當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只你一個時,你定會減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將永遠在絕望中再生了罷!
這兩篇獻辭為我們提供了理解羅曼·羅蘭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的最好鑰匙。“愿讀者以虔敬的心情打開這部寶典吧!”我相信,每一位讀者都可以解讀出不一樣的《約翰-克利斯朵夫》,都能從中看到自己心目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
楊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