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譯本序

李輝凡

俄國資本主義從十八世紀四十年代開始就有了長足發展。它所帶來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意識方面的變化,有力地沖擊了俄國傳統的貴族莊園文化。進步的作家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新時代的氣息和特點,在藝術上迅速地做出了反映。作品通過對兩個不同代表人物的描寫,表現了兩種不同文化和不同處世哲學的沖突。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新興資產階級文化與落后的貴族宗法制習俗的矛盾斗爭中,作家明確地站在前者的立場上,暴露和批判了后者的弱點及其種種弊端。

作品著重塑造了三個不同的藝術形象:亞歷山大·阿杜耶夫、彼得·阿杜耶夫和麗莎韋塔·亞歷山德羅夫娜。侄兒亞歷山大和叔父彼得是完全不同的兩代人,代表著兩個不同時代的文化內蘊。亞歷山大生長在舊的宗法制莊園里,從小受母親和家人的寵愛,在保姆吟唱的搖籃曲中長大,在貴族學校里受教育,完全是一個由貴族莊園文化熏陶出來的人,被稱為是三重的(即從人性、教育和生活環境而言)浪漫主義者;他心氣很高,而且文憑上寫著:通曉十多門學科,懂得五六種古今語言;最向往作家的名聲。但他好高騖遠,不務實際,耽于幻想。他的叔叔在京城做事,繁華都市的喧囂,不斷地傳到鄉村,他待不住了。

“我在鄉村里待膩了,這里的生活太單調……我要到城里去享受生活。”于是他義無反顧地要去京城闖一番事業。

就這樣,亞歷山大帶著天真的、浪漫主義的一腔熱情來到了彼得堡。到京城后,他遭到的第一棒喝,就是叔父彼得對他的冷漠態度。亞歷山大本以為,叔侄初次相見,叔叔一定會展開雙臂熱烈擁抱他,熱情招待他。然而不,叔叔避開了他的擁抱,甚至都不瞧他一眼,皺起眉頭,借口工作忙,無暇接待,更別說請吃飯了……叔叔只是像接待一位房客那樣接納了他。其實,叔叔采取這種態度,并不都是出于惡意。他是要教育侄兒,打掉侄兒身上的浪漫主義和幻想氣質,讓他面對現實,腳踏實地,不要想入非非。他是在給侄兒打預防針。可惜侄兒并沒有覺悟。當然,叔叔對他的這種冷漠態度,也不能看成只是他個人的作為,在某種程度上是代表著新興資產階級待人接物的一種新的態度,是城鄉兩種人、新舊兩個時代的兩種不同處世哲學的具體表現。當叔叔看見侄兒沒有接受他的教導時,便誠懇地對他說:“說真的,你還是留在鄉下那邊比較好,你會風光地過一輩子;在那邊你可能是最聰明的人,可能被認為是作家和有口才的人;你相信永世不渝的友情和愛情,相信親情、幸福,在那邊娶個媳婦,不知不覺地活到老,真的覺得自己很幸福;可按這里的觀念,你會不幸福的,因為在這里,所有那些觀念統統應該倒翻個個兒。”是的,時代變了,在金錢支配一切的資本主義現實里,昔日的所謂的友情、親情、愛情、榮譽等也必然要受到挑戰。亞歷山大所崇奉的那一套貴族宗法制的觀念和浪漫主義的空想已經行不通了。他來到京城后,像無頭蒼蠅一樣,四處亂闖,卻到處碰壁:愛情啦,宦途啦,事業啦……在現實面前,一一被粉碎,碰得頭破血流。他談過三次戀愛,第一次是他愛上了娜堅卡,結果女人變了心,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第二次是他為了完成叔父交給他的一個任務——去拆散年輕寡婦尤麗婭與蘇爾科夫的愛情,不料自己卻陷了進去,弄得十分狼狽;第三次是他遇上了一位真心愛他的姑娘麗莎,但由于姑娘的父親堅決反對,而最終告吹。在官職方面,由于他沒有腳踏實地地干事,沉湎于舞場和戀愛,因此多年得不到提升,后來的人一個個都成了他的上司,讓他無地自容。在寫作方面也一事無成,寄出的稿件,屢被退回,最后他把全部書稿付之一炬了事。在精疲力竭,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只好返回了莊園。

小說尾聲中,亞歷山大后來承認了自己的失敗,決定接受叔父的人生哲學,并再次請求叔父幫助,回到京城,奮斗了幾年后終于獲得了成功:他當上了六品文官,薪俸豐厚,還有不少外快;企業經營上亦有建樹,并娶了一個有錢的老婆,給他帶來二十萬的現金和五百個農奴。他終于順應潮流,與叔父走上了同一條道路。彼得高興地對侄兒說:“你剛來這里的時候,我認為你不會有什么出息。你那時腦子里盡裝著一些古怪可怕的想法,盡在天空中飛……不過全都過去了,真是謝天謝地!你在各方面就跟著我的足跡前進吧……”

彼得·阿杜耶夫是作家塑造的另一個重要的人物形象,是作為侄兒亞歷山大的對立面出現的。彼得十七年前就跟著哥哥——亞歷山大的父親來到了彼得堡,哥哥不幸去世后,他一個人在京城打拼,成就了一番事業。他是彼得堡一位顯赫的富人,是官府中一名負有特殊使命的官員,胸前掛有多枚勛章,有自己漂亮、高級的住宅;他是一位能干的社會活動家,又是穩健的企業家,擁有一年可得純利四萬盧布的大工廠。他為人講究實際,反對侄兒不切實際的空談,主張一切服從理性,崇尚實際目標,從物質利益出發,不講情面,否定有永恒的友誼和愛情。他對侄兒說:“我從不跟任何人親近到依依不舍的程度。”“我只把那些與我經常來往、給我帶來好處的人稱為朋友……干嗎白供人吃喝呢?”“處處都得盤算,誰不盤算,我們俄國人就管他叫缺心眼、傻瓜。”“隨處按規矩辦事,不輕易相信別人,一切都靠不住,活著只想著自己。”“你們迷醉于愛情、友誼、生活的美好情趣,以為生活僅僅是這一套玩意兒,可嘆哪可嘆!”的確,他善于盤算,工于心計,精明練達,就是靠這一套處世哲學創出了一番事業,成為資本主義發展時期新興商人和企業家的代表人物。他什么都知道,既通曉一切世事,也了解自己,他知道他所欠缺及蔑視的是感情和熱情。他本性上是一個利己主義者,考慮問題總以自我為核心,對人冷酷無情,缺乏寬宏大度的氣量,但他也不是一個壞人,不是偽善者,他很敬業也很自信,他真誠地認為他這套處世哲學是切實可行的。他用這一生活規則對待自己的家庭和妻子,也把它傳授給侄兒。他認為,對親人、妻子也得用心計,需巧妙地控制她的思想和意志,讓她用你的頭腦去考慮問題,走你所要她走的路,但務必又要使她覺得她是在走自己的路。他對侄兒說:“要想跟女人一起生活得幸福,那就不能像你那樣瘋狂,而是要有理性,要有許多條件……要善于按周密的計劃和方法把一個少女變成一個婦人,還要使她了解并履行自己的使命;要給她劃好一種奇異的圈子,劃得不要太狹,要讓她覺察不到界限,而又不會越出界限,不僅要巧妙地占有她的心……而且還要支配她的頭腦和意志,使她的興趣及脾性服從于你,讓她用你的觀點去看事物,你的頭腦去思考……要安排得好好的,讓她不覺得有女人的人格和尊嚴;要給她在她的天地里的活動自由,可是對她的每種舉止言談都要用你敏銳的頭腦去加以監督:她在情緒方面的每一瞬間的波動和變化隨時隨地都會遇到丈夫表面坦然、然而是警惕的目光;要建立經常性的監控,卻不帶任何虐待的色彩;要巧妙地、讓她不知不覺地走你所希望的道路。”

這一段精彩描寫,讓彼得利己主義老謀深算的形象躍然紙上,表現得極其生動而深刻。應該說,彼得這個人物從頭到尾都寫得栩栩如生,自始至終都顯得神氣十足。是刻畫得最成功的形象,也是這部作品的一個重要成就。

書中著重刻畫的第三個人物是麗莎韋塔·亞歷山德羅夫娜。她是介于亞歷山大與彼得之間的一個中間人物形象。她是彼得的妻子,但彼得“從來不跟她談情說愛,也不曾向她求過愛”。他們認識不久,便談婚論嫁,草草地結了婚。結婚后他也照樣冷若冰霜,不喜歡“內心真情的流露”,認為那是“裝腔作勢”,甚至還對激情進行嘲笑。為了防止外部的誘惑,他讓她的家庭世界變得簡直就像一座堡壘,戒備森嚴,任何正當的感情流露也消除了。直至侄兒亞歷山大天花亂墜地對她議論起愛情、幸福、快樂等問題時,她才回想起自己與彼得的整個婚姻生活的悲劇,觸動了她深藏在心底的苦澀的秘密:“我的天哪!他結婚的目的難道就僅僅是為了有個女管家,為了讓自己的單身漢住宅變得充實一些,讓家庭更顯體面,為了在社會上有更高身價?”這時她才看到,侄兒和丈夫身上的兩種可怕的極端:“一個熱烈到瘋狂,一個冰冷到無情。”她心里感到害怕、痛苦。然而,這個可憐的女人還極力地掩飾自己內心的悲痛,因為她明白她已處于十分復雜而矛盾的境地:丈夫并不是壞人,他不知疲倦地工作——他為她苦心地營造了十分舒適的環境:給她買豪華家具、各種玩具和貴重擺設,讓她生活得幸福。可是她現在卻覺得,這一切乃是“對真正幸福的嘲笑”。她得出一個“令人傷心的結論:她也好,對她的愛也好,都不是他勤奮和努力的唯一目的”。

想到這里,她難受極了,閉起了眼睛,深深地嘆了口氣,但立即又裝出平和安詳的樣子。“可憐的女人!誰也不了解這一點,誰也看不到這一點。而對于這些看不見、摸不著、沒有傷口、沒有鮮血、不是遮上破布而且蒙著天鵝絨的無以名狀的痛苦,別人還將問罪于她。可她呢,卻懷著英勇的自我犧牲精神,隱忍著自己的憂愁,同時還要找到足夠的力量去安慰別人。”麗莎韋塔由于長期陷于這種壓抑的無以名狀又無法解脫的苦悶之中,終于積郁成疾,精神和肉體兩方面都處于“異常麻痹的狀態”。

直到要請醫生為她看病并追溯病因的時候,彼得才終于意識到,“他對她所采取的手段及冷漠的態度無意中竟意料不到地發展成了冷酷而巧妙的虐待”。“她是被空虛乏味的生活所扼殺的……”而他犯這種錯誤的原因,“并不是由于無知,而是由于冷漠,由于自己的利己主義”。當他領悟到這一點時,他害怕了,失眠了,決心要對自己的過火“做出補救”。他甚至決定要變賣自己的全部家產,用所有的錢去為妻子治病。然而晚了,妻子已積重難返,一切都無濟于事了。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批評家別林斯基中肯地指出:“的確,他那件實用的哲學外套是用堅實而又耐久的材料制成的,它能很好地抵御其生活中的困厄。當他活到腰酸背痛、頭發變白的時候,他是多么驚訝并害怕啊!他突然發現外套上有一個裂口——是的,裂口只有一個,可那是多么大的裂口啊!他并沒有為家庭的幸福操心,但堅信他已把家庭景況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上。結果突然發現,可憐的妻子竟是他的睿智的犧牲品,他毀了她的一生,把她放在冷酷而壓抑的空氣里窒息了她。這對于正派人,對于健全理性的代表者來說,是怎樣的一種教訓啊!”[1]這一教訓在于,彼得這種只考慮個人實利而毫不顧及他人感受的利己主義思想,及其排斥一切感情成分的處世態度,首先在家庭生活中就經不住考驗。麗莎韋塔這一形象表明,作者雖然在總的立場上是站在新興資本主義一邊的,但在對待資產階級生活理想這一具體問題上,他持批判態度。在這里,批評家別林斯基與作家岡察洛夫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長篇小說《彼得堡之戀》原名為《平凡的故事》,譯者之所以改動譯名,不是沒有理由的。就具體作品而言,其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寫亞歷山大的愛情故事,對其兩次愛情都做了較詳細的描述。但它并不是一部言情小說,而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小說。它的主旨是暴露俄國封建農奴制度的弊端,反映滯后的貴族宗法制文化觀念在新興資產階級工業文明的沖擊下走向衰亡的命運。作品一方面抨擊了貴族青年亞歷山大所代表的封建莊園文化的種種陋習:耽于幻想的浪漫主義,不務實際的空談,乖張而偏狹的人性,沉湎于榮譽、友誼和愛情,等等;另一方面又宣傳了以新興企業家彼得為代表的積極進取、求真務實的創業精神。

但是,與此同時作家也清醒地看到,資本主義的進步也必將帶來其反面的因素——利己主義和缺乏人性的冷酷。

小說發表后博得許多人的好評。別林斯基寫道:“岡察洛夫的小說轟動了全國,真是空前未有的成功。”[2]這位批評家雖然指出,小說主人公亞歷山大后來的轉變有點“不自然”,但瑕不掩瑜,這部長篇小說“仍然是俄國文學的杰出作品之一”。批評家尤其贊賞他的語言的優美,認為他的語言是純正的俄羅斯語言,輕快而自由,沒有半點兒抽象的、不切實際的東西,哪怕是描寫瑣碎的細節時也依然帶有詩意。

品牌:鳳凰壹力
譯者:張耳
上架時間:2021-10-26 14:31:44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本書數字版權由鳳凰壹力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阳县| 德江县| 中江县| 连南| 平和县| 白玉县| 启东市| 泗水县| 新泰市| 灵宝市| 徐汇区| 乌拉特前旗| 东乡| 墨江| 体育| 靖远县| 西和县| 弋阳县| 连山| 长葛市| 彰武县| 左贡县| 桐城市| 高州市| 远安县| 正定县| 内乡县| 和静县| 资溪县| 湖口县| 定安县| 洞头县| 大新县| 崇信县| 疏勒县| 乌审旗| 句容市| 兴山县| 博兴县| 江安县| 东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