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觀止
- (清)吳楚材 (清)吳調侯編選
- 3121字
- 2021-07-20 16:47:23
導讀
《古文觀止》是一部至今流行已三百余年的古文選本,這部選本之所以名為“觀止”,是用《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所載吳公子季札觀周樂的故事(《古文觀止》卷二已選)。季札在魯國觀賞樂舞,至舞《韶箾》,認為盡善盡美,已到極致,因而贊嘆道:“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后世即以“觀止”二字形容事物已經好到極點而無以復加。所謂“古文觀止”,意即古文的最優秀選本。
若從文化品格角度而論,《古文觀止》與早于其一千多年的南朝梁昭明太子所編之詩文總集《文選》有異。《文選》一書甫問世即受到文人士大夫的追捧,至唐代李善、“五臣”等又為《文選》作注,令此書聲名鵲起;傳至宋代更有所謂“《文選》爛,秀才半”的謠諺,《文選》于是成為讀書人常置座右的典籍,始終有高踞于雅文化品格的勢位?!豆盼挠^止》問世之初,僅流行于清代村塾市井、山野坊巷,其文化品格徘徊于雅俗之間而更偏向于俗。當時此選本僅作為城郭鄉里從事舉業者的參考書,稍后才逐漸為文人士大夫所矚目,卻又閃爍其詞,時時流露出不屑一顧的情態。乾隆間修《四庫全書》,《古文觀止》險些成為祭品,在湖南一度遭禁。據雷夢辰《清代各省禁書匯考》:“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七日奏準,湖南巡撫劉墉奏繳八十二種。”其中第六十種即《古文觀止》:“山陰吳乘權、吳大職同輯。查集內有錢謙益,應銷毀。計六本。”所幸此舉并未波及全國,所以影響不大。然而此書于有清一代藏書家不收藏,目錄家不著錄,也是事實。清末張之洞撰《書目答問》,其《略例》明言“此編為告語生童而設,非是著述”,并未在正文中為《古文觀止》留下一席之地。《清史稿·藝文志》及《補編》及近年所出王紹曾主編之《清史稿藝文志拾遺》皆未見著錄,孫殿起《販書偶記》《販書偶記續編》竟也不見《古文觀止》的蹤影?!豆盼挠^止》以刊本大行于世,是在民國間形成的,當今更是形成一個出版高潮,有關《古文觀止》的各種“言文對照”本、新注本、精譯本、鑒賞評注本等等,名目繁多,已不下數十百家。在當下,《古文觀止》與清人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并駕齊驅,常年風行海內,早已成為現代社會學習傳統文化雅俗共賞的典籍。
《古文觀止》的編者吳乘權,乾隆《紹興府志》卷六一《人物志·義行下》有傳,謂其字楚材,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傳首即譽稱其“善論議,談鋒所直,縱橫莫能當”。嘉慶《山陰縣志》卷一五《鄉賢三》亦有吳乘權小傳,除上錄十二字未錄外,文字與《紹興府志》略同。從上述方志可知,除《古文觀止》外,吳乘權還編有《綱鑒易知錄》九十二卷、《明鑒易知錄》十五卷以及《小學初筮》。前二書屬于簡明扼要的編年史讀物,亦頗流行于世;后者迄未見流傳,當是有關文字、訓詁以及音韻方面的入門書。三類書中,文章學、史學與文字學俱備,可見編纂者“蒙學”之價值取向細致全面。
有關吳乘權的傳世資料無多,其伯父吳興祚于康熙三十四年五月端陽日曾為《古文觀止》作序,內云:“楚材天性孝友,潛心力學,工舉業,尤好讀經史,于尋常講貫之外,別有會心,與從孫調侯,日以古學相砥礪。調侯奇偉倜儻,敦尚氣誼,本其家學,每思繼序前人而光大之。二子才器過人,下筆灑灑數千言無懈漫,蓋其得力于古者深矣?!边@一評價當屬實錄,似非溢美。觀《綱鑒易知錄》與《古文觀止》的自序,吳乘權的文字功夫上乘,絕非鄉里冬烘學究所能望其項背者。從上引以及《古文觀止》的自序,亦可知《古文觀止》的第二編者吳調侯的簡況,他名大職,字調侯,既是吳興祚的“從孫”輩,與吳乘權當屬叔侄關系,且年齡較為接近。值得一提的是吳乘權的這位伯父吳興祚(1632—1698),字伯成,號留村,原籍浙江山陰,以父吳執忠客禮親王代善幕,授頭等護衛,入籍漢軍正紅旗。他曾官至兩廣總督,秩正一品,《清史列傳》與《清史稿》皆有傳,前者且列之于“大臣傳”,算是清朝一位鼎鼎有名的人物。一般認為康熙三十四年(1695),即吳興祚為《古文觀止》作序之年,即是書首次刊印之年。《古文觀止》的廣泛流行當與為之作序者的政治背景不無關系。
清代的古文選本眾多,徐乾學等奉敕編選的《古文淵鑒》六十四卷、姚鼐編《古文辭類纂》四十八卷,前者有帝王背景,后者屬桐城派的選政,如果說這兩部古文選本難以普及流傳是因其部頭過大的緣故;那么,如金圣嘆《才子必讀古文》、謝友《古文賞音》、胡玉史《古文廣注》、董漢策《歷朝古文選》、余誠《古文釋義》等,都屬于卷帙相差無多的中型選本,在衡量這些選編者皆屬人微言輕的布衣百姓的平等條件下,何以《古文觀止》一枝獨秀呢?除了為之作序者的顯赫地位以外,討論此問題也不能脫離時代因素與選家的功利目的。明、清兩代皆以八股文為科舉取士的主要文體,八股文又稱“時文”“時藝”等,形式上是與“古文”相對的一種文體。但兩者并非判若水火,勢不兩立,而是息息相通,互有借鑒?!豆盼挠^止》從編選到音釋注評,都是圍繞寫作時文而進行的,所謂“山居寂寥,日點一藝以課子弟,非敢以此問世也”(“二吳”本序),道出了其間隱衷,這與我們今天讀《古文觀止》是純粹為學習傳統文化的目的迥然不同。
魯迅曾說:“選本所顯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選者的眼光?!保ā肚医橥るs文二集·“題未定”草六》)有論者認為《古文觀止》之所以三百年流傳不衰,完全得益于操選政者的如炬目光。《古文觀止》十二卷,按周文、秦文、漢文、六朝文、唐文、宋文、明文的次序選文二百二十二篇,長者如司馬遷《報任安書》,短者如王安石《讀孟嘗君傳》,可謂細大不捐;論辯者如晁錯《論貴粟疏》,沉痛者如韓愈《祭十二郎文》,可謂應有盡有。然而這并非是“二吳”沙里淘金或另起爐灶的選擇結果,而是參考了前人的各種選本并加以集中歸納的。今人評論《古文觀止》,多從散文發展史的角度立論,如責其不選先秦諸子、曹操與“建安七子”之文,批評“二吳”將金元之文概付闕如,又斥其漏選韓愈、歸有光等人《與李翱書》《項脊軒志》等優秀篇章,而入以《上宰相書》《與陳給事書》《吳山圖記》等;還有論者指出《古文觀止》選錄了如《李陵答蘇武書》《辨奸論》等偽作,貽誤后學。用今人的眼光與目的性要求古人,顯然有失偏頗,也混淆了當時科舉應試的功利性與今天鑒賞乃至研究的系統性這兩種不同文化訴求的界限。
《古文觀止》之所以普及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康熙以后,吳乘權所編《綱鑒易知錄》刊刻以后,作為歷史編年書,簡明扼要,通俗易懂,逐漸風行,難有取代者,讀者愛屋及烏,自然于其所編《古文觀止》也青睞有加。至于其他因素,如選文篇幅適中,評注鉤玄提要,便于習舉業者揣摸領會;不避《北山移文》《歸去來辭》《阿房宮賦》等駢文入選,有益于視野的擴大;清代人口增加,從事科舉的讀書人日趨擴大等等,也不可忽視。這些因素都為《古文觀止》的廣泛流行創造了條件。
清代八股文廢止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較科舉制的壽終正寢尚早三年。作為學習八股時文的參考書《古文觀止》卻因基礎廣泛而重獲新生,成為聯系新、舊兩種文化的津梁?!拔逅摹毙挛幕\動以后,文言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白話文成為文壇利器,但歷史的難以割斷與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學習古文,涵泳于典雅的語境,仍為世人之精神需求。書賈為射利,就將《古文觀止》作為一種知名品牌保存下來,而其文化品格也就此得到提升,從雅、俗之間的尷尬處境躍遷于雅文化的殿堂。民國十三年(1924),吳興王文濡選輯《續古文觀止》問世,補《古文觀止》所未收之清文一百七十余篇,借重者正是這一品牌意識。而《續古文觀止》的刊行,無疑又反過來加強了《古文觀止》的權威性,于是這部古文選本直到今天仍然為世所重視,被各出版社不斷刊印,成為占據圖書市場的長銷書。
歷史機緣造就了《古文觀止》這一圖書知名品牌,我們今天就應當愛惜它,維護它,讓它為廣大同學學習傳統文化發揮出更大效力。
趙伯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