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語文統編教材七年級上冊把《西游記》列入“名著導讀”篇目,指定要“整本書閱讀”。為何安排讀《西游記》?應當如何引導孩子讀這部“大書”?有關學生課外閱讀“管理”,從《西游記》的教學中能得到什么啟示?我想和老師以、家長以及孩子們談談這個話題。
閱讀《西游記》這類小說,要放松一點,可以用“游戲”的姿態去讀,而不是一本正經,精細閱讀,還總想著如何完成任務,對付考試。那就太“煞風景”了。
孩子們沒有不喜歡《西游記》的,即使“不愛讀書”的孩子,也可能會迷上這部書。此乃“天性”也。事實上,絕大多數孩子在幼小時候就已經通過電視劇、動畫、繪本,或者白話簡編本等等,熟悉并喜歡上了《西游記》。現在要求在語文課中閱讀《西游記》原書,而且是“整本”讀下來,是有難度的,但肯定受歡迎。
語文教材中關于《西游記》有簡短的說明,介紹這本書的內容和寫作背景等。我這里稍微展開來多說幾句,提供給老師教學和小讀者閱讀參考吧。
《西游記》是有趣的“奇書”
《西游記》是一部“神魔小說”,寫孫悟空等護送唐僧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歷史上玄奘真有其人,在唐代貞觀年間曾赴西域取經,途經一百多個國家,歷時十九年,帶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他的弟子根據他的口述經歷寫成《大唐西域記》一書。后來,玄奘取經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來,逐漸加進了孫悟空等許多神奇的傳說,“神魔”的色彩越來越濃。坊間也陸續出現各種相關題材的話本、戲劇等,這就是小說《西游記》的原型。至于《西游記》的作者是誰,歷來無定論,近代學界考證認為是明代的吳承恩。流傳下來的《西游記》版本很多,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記》是以明代金陵世德堂一百回本為底本,參校其他刻本整理的,比較完整穩妥,得到學界認可,也是目前最流行的版本。
《西游記》之“奇”,在于曼衍虛誕的情節和豐富怪異的想象,在文學史上可謂獨樹一幟。它以幻想創造出奇異的神魔世界,如天上的靈霄寶殿,地下的陰間閻羅,東海的水晶龍宮,取經途中的通天河、火焰山、獅駝洞、車遲國等等。形形色色的神佛仙道、魚蟲鳥獸、妖魔鬼怪輪番上場,真是無所不有、無所不奇,讀來讓人匪夷所思,驚悚連連,又趣味迭起,欲罷不能。
當然,“趣味”還來源于那引人入勝的故事。唐僧師徒取經歷經的“九九八十一難”,是一個完整的大故事,其中包含著七十多個小故事,環環緊扣,曲折驚險。閱讀時要投入,順著這條情節主線,設身處地,跟隨唐僧師徒去“歷險”。正是這故事的懸念“控制”和引領我們進入奇異怪誕的神魔世界,得以暫時超離現實,遨游天地,放任自由。這種閱讀狀態很誘人,也很“治愈”的。
《西游記》之“奇”,又在于人物(神魔化的)塑造,無論神仙還是妖怪都生動有趣,給人印象深刻。特別是孫悟空,已成為一個符號式的“共名”,一提到他,幾乎所有國人都立馬會想到“神力無邊”,小讀者更是會“追星”般地津津樂道。孫悟空是英雄,神魔化了的英雄。他跳出三界,天馬行空,有飽滿的生命力、堅強的抗壓力,蔑視權貴,桀驁叛逆,除妖伏魔,永不言敗。這是個神化的“超人”,也是調皮、頑劣的猴子,卻又讓人感到如此親切、可愛,既贊佩,又神往。孫悟空是自由的精靈,有“七十二般變化”,能翻“十萬八千里筋斗云”,何等瀟灑暢快!而這些都是人世間不可能實現的,人們喜歡孫悟空,這位夢想中的英雄“解開”了現實的束縛,“彌補”了人生的遺憾與無奈;這個精靈還可能悄悄“鉆進”人的心底(潛意識),讓我們對于自由的渴望得到宣泄與寄托。
還有豬八戒,雖然笨拙、懶惰、好色、貪小便宜,令人討厭,可是本分老實,亦不失可愛。他的存在讓《西游記》增添了喜劇性。八戒的毛病也多是人性弱點,讀者也可能從他身上“照鏡子”。很多讀者不喜歡唐僧,他的迂腐、偏執和軟弱讓人氣悶,可是不能否認唐僧有虔誠、悟道的一面,還是整個取經團隊不可取代的“領袖”。沙僧則是苦行僧,樸實、堅韌,在師徒四人組中常起到潤滑劑的作用。多個神魔角色之間是有性格差異與矛盾的,又彼此對照,閱讀時會感到某種“張力”,更鮮明地凸顯不同的品性,看到人性的多面。《西游記》雖屬“神魔小說”,又讓人感到“真實”,無論奇異的情節還是神仙妖魔,仿佛都有人間的影子。
《西游記》之“奇”,還在于它對傳統文章中常見的說教、功利與拘謹的超越,有意以“趣味”引發閱讀的愉悅。讀《西游記》,要的就是這種“趣味”。對于小讀者而言,閱讀更是為了“好玩”,以“趣味為上”,《西游記》充分滿足了孩子們閱讀的欲望。
《西游記》的思想內容其實挺復雜的,佛、道、儒都有所涉獵,諸如宗教、民俗、禮儀、體制、風土、地理、天文、歷法等描寫,布及全書,若全都要弄懂,幾乎是要熟悉半部中國古代文化史了。“讀小說,長知識”很好,有興趣的同學也可朝這方面下點功夫,但作為“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無需提過多要求。
關于《西游記》主旨的闡釋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有認為該書是對當時世態諷刺揶揄的,有認為是宣揚佛法輪回的,有認為是講“收其放心”儒家學理的,有認為是表現人性解脫的修持過程的……不同讀者,特別是成年讀者,閱讀這部經典可能有各自不同的感悟與理解。但成年人的閱讀不能取代少年兒童的閱讀,應當尊重“少兒式”的閱讀感受。對于中小學生來說,閱讀時不必要求對此書的主題、思想、意義等做過多關注和探究。
《西游記》是古代白話小說,小讀者閱讀開始可能覺得有點“隔”,但讀下去,慢慢習慣,就能體味到那種明快、詼諧、有韻律和節奏感的語言風格。其敘事多用簡短、工整的句式,文白雜糅,散中有駢,又不時穿插趣筆,讀來頗解頤消煩。欣賞《西游記》的語言藝術,初步感受古代章回小說擅長“講故事”的魅力,也是語文課的題中應有之義。
教材中有關《西游記》閱讀的提示很簡單:一是建議發揮想象力,感受孫悟空師徒取經的艱險,體會各個人物(神魔)的性格、特征與命運。二是建議采取“精讀”與“跳讀”結合的方法。這樣的設計和提示,目的在于讓學生初步接觸古典小說名著,進而借閱讀這部書的“勢頭”,激發讀書的興趣,培養讀書的習慣。這對于老師和家長如何指導孩子讀《西游記》,是有啟發的。下面,我想分四個方面展開來說說。
以讀童話般的姿態來讀
《西游記》是“好玩”的書,也是一部奇特的童話。中國古代的童話很少,《西游記》是其中最有名也最受讀者歡迎的一部,適合少年兒童,也可當作“成人童話”。讀《西游記》,要采取讀童話那樣的放松、游戲的姿態,全神投入去讀,盡量放飛想象。著名作家和學者林庚先生說:“動物世界、兒童的游戲性、天真的童心與非邏輯的想象,這一切形成了彌漫在《西游記》中的童話的氣氛。”(《西游記漫話》)這段話非常貼切地說明了《西游記》的童話特點,也啟示我們,閱讀此書時要擺脫功利的束縛,發揮想象力,跟著作者在幻想的世界里自由馳騁,甚至“想入非非”都是可以的。而這種放飛想象的閱讀,本身就是在保護孩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發展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能力。
稍微推展開來說,閱讀文學書,特別是小說之類情節性較強的作品是要有相應的“姿態”的,那就是放松,調動感官與聯想(包括直覺思維)去體驗,對超離現實的想象世界不要“較真”,不要抗拒作品想象力帶來的沖擊與感染,也不要急于做理性的判斷和邏輯分析,這些等讀完全書,有了整體印象之后再說。只要不去干預,孩子們讀《西游記》會無師自通,采用他們適合和喜歡的閱讀姿態。
鼓勵“跳讀”
再說說閱讀方法。現在時興的說法是“閱讀策略”,其實就是方法。讀一本書,根據書的類型以及自己的興趣或閱讀目的,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前面說讀文學類書比如小說,應當放松投入,自然就會有相應的閱讀辦法。教材明確建議采用“精讀”與“跳讀”結合來讀《西游記》,這值得注意。“精讀”大家都很熟悉了,語文課基本上都要求“精讀”。這里側重說說“跳讀”。
“跳讀”是略讀的方法之一,寫進教材是個突破。這也是傳授小說閱讀的一般策略,即快速瀏覽和通讀,得其概要,大致了解情節,解開懸念,盡快知道故事與人物的結局。閱讀要有較快的速度,順勢讀下去,“跳”過與閱讀目的關系不大,或初步印象中覺得不大精彩、不感興趣的章節。比如,書中有些渲染打斗場面、環境氣氛的詩詞聯語,有些“說書人”為吸引聽眾而夸飾的言論,可以“跳”過去;少數降妖伏魔“套路”化的重復的敘說,掃一眼就行了;碰到自己不喜歡的人物描寫,也可以略過;有不認識的生字或不理解的詞語,也先“跳”過去,只要不妨礙了解故事大意就不間斷地讀下去。
《西游記》是使用當時的白話寫的,也夾雜有文言,和現今的漢語表達是“隔”的,學生閱讀會有困難。加上其文辭甚繁,很多掌故、詞語都可能是閱讀的“攔路虎”。若步步為營,一句一句“摳”,不認識字就查字典,斷斷續續,讀得很慢,讀著讀著就可能不耐煩了。主張“跳讀”與“精讀”結合,特別是鼓勵“跳讀”“猜讀”,把握主干,棄其枝葉,是適合中小學生認知能力的,能讓他們保持以較快的速度把這部厚書一氣讀完。這樣的閱讀對孩子來說,既喜歡,又有成就感。你看,這么一厚本古典小說都能完整讀下來,了不起啊。于是就有了繼續找書來讀的信心和欲望。
教材對《西游記》讀法的提示,肯定了“跳讀”的必要性和“合法性”,這背后還有一個重要的意圖,就是激發閱讀興趣,培養讀書習慣。切忌把這么“好玩”的書的閱讀,弄成僵硬的教學任務,敗壞讀書的興致。
有人恐怕會質疑或者反對———讀書怎么能“不求甚解”,怎么可以教學生“跳讀”或者“猜讀”?其實反躬自問,誰讀書沒有過“跳讀”或者“猜讀”?我在一些文章中提出過,要鼓勵孩子“連滾帶爬”地讀書,那樣才有興趣,閱讀面打開,閱讀量上去,才有閱讀能力。
其實,“跳讀”是讀書時常用的方法,在多數情況下,只需要瀏覽或檢索式閱讀,“跳”著讀,“挑”著讀,很管用。這和語文課要求的精讀、細讀并不矛盾,如果需要,可以結合進行。這在后文我還會談到的。
重提“快樂閱讀”
這是語文教學應當重提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們年少時誰沒有想過要擺脫繁雜膩味的功課?誰沒有過天馬行空的美夢?讀書本是快樂的事,為何現在許多孩子不喜歡?浮躁的大環境不利于孩子讀書,過于死板的語文課,加上應試,也約束孩子的天性。連課外閱讀也有很多“規定動作”,設身處地想想,怎么會有讀書的樂趣?當然,并非說所有閱讀都是快樂的,也不是所有的閱讀都要擺脫實際考量,考試也是不可能完全撇開的。我說的是孩童時期,可以多讀點《西游記》一類比較貼近他們“天性”的書,起碼能為孩子提供多一點自由想象的空間,讓他們享受那種無拘無束的閱讀過程,保護和提升他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都說讀書重要,如果連《西游記》這樣“好玩”的書都完全納入功利的計劃,那怎么可能讓孩子喜歡讀書?他們的好奇心都被限制了。
現在的孩子太苦了,受束縛太多,成年人把生活的困擾與緊張投射到他們身上,這對孩子們很不公平,他們可能因此而得不到健全的精神發育,想象力受到抑制,甚至錯過了本應當快樂的美好童年與少年。孩子們進入青春期后,會有他們的夢想、煩惱與叛逆,《西游記》這一類文學作品,大概也能為他們找到某些宣泄的渠道吧。
通過指導和觀察孩子們閱讀《西游記》,我們“管理”孩子們讀書的觀念應當有些改變了。現在有一種現象,凡是指定給孩子閱讀的書目,孩子往往不感興趣,他們要自己選擇閱讀。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閱讀什么、怎么去讀都規定好了,甚至還沒有開始讀就布置一堆任務,比如要定時間表、寫心得、做旁批、畫思維導圖之類,孩子自然會感到負擔沉重。
我看到有些學校老師就用考試的目標去要求和催促學生讀《西游記》,而且考試真的就出一些“沒意思”的題。比如考《西游記》的作者運用了什么手法,水簾洞洞口的對聯是什么,取經之后沙僧被封了什么名號,以及要求思考孫悟空師徒取經的故事說明什么“人生真諦”,等等。出這樣一些考題也許有其“理由”,是為了考學生有無讀過《西游記》,但對于激發閱讀興趣毫無幫助,還適得其反。
還有家長抱怨孩子不讀書是因為學業負擔過重,沒有時間。但也要看到,興趣是最好的入門老師,也是做事的動力。特別是孩子,精力無窮,只要有興趣,就會有閱讀的時間。很多孩子有拖延癥,為什么?可能就是對所要做的事情不感興趣。如果是有興趣又可以自由發揮的事,他們會做得入迷,感到快樂,絕不會拖延的。
而閱讀興趣的培養又必須伴隨某些選擇的自由。應當讓孩子有自己選書的權利,也可以讀“閑書”。適當的引導當然必要,但如果目的性、功利性太強,那只能敗壞孩子的興致,一碰到書就頭痛反感。這些道理本來不用多講,我們當老師或者家長的“反躬自問”,自己是否喜歡讀書,采用過怎樣的閱讀方法,也就“釋然”,該放手就放手了。
《西游記》的閱讀現象對我們的教學應當有特別的啟發。對于小學生和初中生而言,讀書興趣的培養非常重要,這是他們想象力、好奇心最豐沛的時期,“過了這村就沒有這店”了。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安排了許多“名著導讀”和“整本書閱讀”,就是出于這一考慮。像《西游記》、《伊索寓言》、“哈利·波特”系列等有趣的書,孩子們閱讀都會入迷,不用任何催促。何不利用這種“契機”,喚起孩子們讀書的興致與愛好?
實行“目標管理”,而不是“過程監督”
在教材中,要求讀《西游記》,主要是安排課外閱讀。無須像一般課文那樣來講授,也不要預先布置什么任務。可以用一節課簡要介紹一下《西游記》的簡況,或者先讓學生讀一段“精彩選篇”,以斑見豹,引發興趣。初中語文七年級上有《孫行者一調芭蕉扇》作為《西游記》的“精彩選篇”。修訂后的七年級上還會專門選用《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一回文字做課文。在介紹《西游記》故事梗概之后,通過細讀選篇或課文,學生們興趣被喚起,再延伸到“整本書閱讀”。最好還能夠幫助學生把握全書情節發展的主線。可以要求學生大致多少時間內讀完這部書,比如一個月之內。實行“目標管理”,不是“過程監督”。還要認可“跳讀”方法的合法性,對有些課外閱讀的“不求甚解”不反不必責怪,還當鼓勵和引導。在課堂上若能舉些例子說明如何采用這些方法,那就會事半功倍。
至于整本書讀后是否要組織探究式討論,可以靈活掌握。這時候就需要有“精讀”了。可以讓學生“讀小說,講故事”,學會復述。《西游記》中很多故事情節曲折、扣人心弦,如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車遲國斗法、女兒國遇難、真假美猴王、智取紅孩兒、三調芭蕉扇等,讓學生從中選擇自己印象深的某一個,在班上或小組會上講述一遍。要有講述時間的限定和一些必要的要求。《西游記》的人物(無論神魔)描寫很生動,每人的秉性、脾氣、法力、命運不同,也可以組織“話說西游人物”活動,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某一人物的特點,引用一些故事和細節來印證,說說喜歡或者不喜歡的理由。更重要的是,鼓勵彼此交流閱讀《西游記》的方法與經驗。這些活動的要旨是訓練閱讀方法,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設計要根據學情來定,也可以從更高層次去組織專題探究。比如,引用名家關于《西游記》的某些論點,作為“研究”《西游記》的話題,展開討論。教材中引用了魯迅評說《西游記》的一段話:“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這段論說參考了胡適《西游記考證》)這是非常貼切的評論,有助于理解《西游記》的內容與手法,雖然比較難一點,也是可以提供給學生去討論的。那樣,學生閱讀《西游記》后的感悟就會上升一步,得到某些理性的省悟,語文核心素養所包含的語用、思維、審美和文化傳承,就都融合其中了。
如果說,在《西游記》的“游戲”閱讀之余還需要有些思想感悟,那也可以朝勵志方面引導:為追求理想而奮斗前行,不畏艱難險阻,而重要的是勇氣、毅力與本事。
溫儒敏
2023年10月4日
(溫儒敏,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統編本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