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武傳
李景亮[1]
李章武,字飛,其先[2]中山[3]人。生而敏博,遇事便了[4]。工文學(xué),皆得極至。雖弘道自高,惡為潔飾[5],而容貌閑美[6],即之溫然[7]。與清河崔信友善。信亦雅士,多聚古物。以章武精敏,每訪辨論,皆洞達(dá)玄微[8],研究原本,時人比晉之張華[9]。貞元[10]三年,崔信任華州別駕[11],章武自長安詣之[12]。數(shù)日,出行,于市北街見一婦人,甚美。因紿[13]信云:“須州外與親故知聞[14]。”遂賃舍[15]于美人之家。主人姓王,此則其子婦也。乃悅而私[16]焉。居月馀日所[17],計用直[18]三萬馀,子婦所供費倍之。既而兩心克諧,情好彌切。無何,章武系事[19],告歸長安,殷勤敘別。章武留交頸鴛鴦綺一端[20],仍[21]贈詩曰:“鴛鴦綺,知結(jié)幾千絲。別后尋交頸,應(yīng)傷未別時[22]。”子婦答[23]白玉指環(huán)一,又贈詩曰:“捻[24]指環(huán)相思,見環(huán)重相憶。愿君永持玩,循環(huán)無終極。”章武有仆楊果者,子婦赍[25]錢一千,以獎其敬事[26]之勤。既別,積[27]八九年。章武家長安,亦無從與之相聞。至貞元十一年,因友人張元宗寓居下邽縣[28],章武又自京師與元會。忽思曩好,乃回車涉渭[29]而訪之。日暝[30],達(dá)華州,將舍于王氏之室。至其門,則闃[31]無行跡[32],但外有賓榻而已。章武以為下里[33];或廢業(yè)即農(nóng)[34],暫居郊野;或親賓邀聚,未始?xì)w復(fù)[35]。但休止其門,將別適他舍。見東鄰之婦,就而訪之。乃云:“王氏之長老[36],皆舍業(yè)而出游;其子婦歿已再周[37]矣。”又詳與之談,即云:“某姓楊,第六,為東鄰妻。”復(fù)訪:“郎何姓?”章武具語之。又云:“曩曾有傔[38]姓楊名果乎?”曰:“有之。”因泣告曰:“某為里中婦五年,與王氏相善。嘗云:‘我夫室猶如傳舍[39],閱人多矣。其于往來見調(diào)[40]者,皆殫財窮產(chǎn),甘辭厚誓[41],未嘗動心。頃歲[42]有李十八郎,曾舍于我家。我初見之,不覺自失[43]。后遂私侍枕席,實蒙歡愛。今與之別累年[44]矣。思慕之心,或竟日不食,終夜無寢。我家人故[45]不可托。復(fù)被彼夫東西,不時會遇[46]。脫有至者,愿以物色[47]名氏求之。如不參差[48],相托祗奉[49],并語深意。但有仆夫楊果,即是。’不二三年,子婦寢疾。臨終,復(fù)見托曰:‘我本寒微,曾辱君子厚顧,心常感念。久以成疾,自料不治。曩所奉托,萬一至此,愿申九泉[50]啣恨,千古睽離之嘆。仍乞留止此,冀神會于髣髴[51]之中。’”章武乃求鄰婦為開門,命從者市薪芻[52]食物。方將具席[53],忽有一婦人,持帚,出房掃地。鄰婦亦不之識。章武因訪所從者,云是舍中人。又逼而詰之,即徐曰:“王家亡婦感郎恩情深,將見會。恐生怪怖,故使相聞。”章武許諾,云:“章武所由來者,正為此也。雖顯晦殊途,人皆忌憚,而思念情至,實所不疑。”言畢,執(zhí)帚人欣然而去,逡巡映門,即不復(fù)見。乃具飲饌,呼祭。自食飲畢,安寢。至二更許,燈在床之東南,忽爾稍暗,如此再三。章武心知有變,因命移燭背墻,置室東南隅[54]。旋聞室北角悉窣[55]有聲;如有人形,冉冉[56]而至。五六步,即可辨其狀。視衣服,乃主人子婦也。與昔見不異,但舉止浮急,音調(diào)輕清耳。章武下床,迎擁攜手,款[57]若平生之歡。自云:“在冥錄[58]以來,都忘親戚;但思君子之心,如平昔耳。”章武倍與狎昵,亦無他異。但數(shù)請令人視明星,若出,當(dāng)須還,不可久住。每交歡之暇,即懇托在鄰婦楊氏,云:“非此人,誰達(dá)幽恨?”至五更,有人告可還。子婦泣下床,與章武連臂出門,仰望天漢[59],遂嗚咽悲怨,卻[60]入室,自于裙帶上解錦囊,囊中取一物以贈之。其色紺碧[61],質(zhì)又堅密,似玉而冷,狀如小葉。章武不之識也。子婦曰:“此所謂‘靺鞨寶’[62],出昆侖玄圃[63]中。彼亦不可得。妾近于西岳[64]與玉京夫人[65]戲,見此物在眾寶珰[66]上,愛而訪之。夫人遂假[67]以相授,云:‘洞天[68]群仙,每得此一寶,皆為光榮。’以郎奉玄道,有精識,故以投獻(xiàn)。常愿寶之,此非人間之有。”遂贈詩曰:“河漢已傾斜,神魂欲超越。愿郎更回抱,終天從此訣[69]!”章武取白玉寶簪一以酬之,并答詩曰:“分從幽顯隔,豈謂有佳期。寧辭重重別,所嘆去何之[70]。”因相持泣,良久。子婦又贈詩曰:“昔辭懷后會,今別便終天。新悲與舊恨,千古閉窮泉[71]。”章武答曰:“后期杳無約,前恨已相尋。別路無行信,何因得寄心[72]。”款曲敘別訖,遂卻赴西北隅。行數(shù)步,猶回顧拭淚云:“李郎無舍念此泉下人。”復(fù)哽咽佇立,視天欲明,急趨至角,即不復(fù)見。但空室窅然[73],寒燈半滅而已。章武乃促裝[74],卻自下邽歸長安武定堡。下邽郡官[75]與張元宗攜酒宴飲,既酣,章武懷念,因即事賦詩[76]曰:“水不西歸月暫圓,令人惆悵[77]古城邊。蕭條明早分歧路,知更相逢何歲年。”吟畢,與郡官別。獨行數(shù)里,又自諷誦。忽聞空中有嘆賞,音調(diào)凄惻。更審聽之,乃王氏子婦也。自云:“冥中各有地分[78]。今于此別,無日交會。知郎思眷,故冒陰司之責(zé),遠(yuǎn)來奉送。千萬自愛!”章武愈感之。及至長安,與道友隴西李助話,亦感其誠而賦曰:“石沉遼海闊,劍別楚天長[79]。會合知無日,離心滿夕陽。”章武既事東平丞相府[80],因閑,召玉工視所得靺鞨寶,工亦不知,不敢雕刻。后奉使大梁[81],又召玉工,麤[82]能辨,乃因其形[83],雕作檞[84]葉象。奉使上京[85],每以此物貯懷中。至市東街,偶見一胡僧,忽近馬叩頭云:“君有寶玉在懷,乞一見爾。”乃引于靜處開視。僧捧玩移時[86],云:“此天上至物[87],非人間有也。”章武后往來華州,訪遺楊六娘,至今不絕。
[1] 作者李景亮,唐德宗時曾應(yīng)“詳明政術(shù)可以理人科”及第。其他無可考。
這是一篇描寫人鬼戀愛的故事。王氏雖然閱人已多,但不管別人花多少金錢,說多少好話,她都沒有動心;惟有和李章武結(jié)識后,才恩愛異常。這表明了王氏對真正愛自己的人,情愿以身相付托;而對想以自己為玩物的人,卻深加唾棄。文中“子婦所供費倍之”這一句,就說明了他們兩人的愛情是真摯的,而非金錢所可買得。別后王氏思慕不忘,感念成疾而死,情節(jié)動人。
作者通過這一虛構(gòu)故事,表達(dá)了封建社會里婦女向往自由,堅決反抗舊禮教的行為。
[2] 先:祖先。
[3] 中山:漢郡名,在今河北定縣。
[4] 遇事便了:對任何事情,都能明白;對任何事情,都能隨時解決。
[5] 弘道自高,惡為潔飾:重視品德的修養(yǎng),愛惜自己的身分,不愿意在外表修飾打扮。
[6] 閑美:一種文雅、沉靜的美。“閑”,同“嫻”字。
[7] 即之溫然:和他接近的人,都覺得他性情很溫和。
[8] 洞達(dá)玄微:深切了解精妙的道理。
[9] 張華:字茂先,晉代學(xué)術(shù)家,以博聞著稱,曾任中書令、司空等官職。著有《博物志》,是一部記載異境奇物和古代瑣聞雜事的書(今傳本一般認(rèn)為是后人假托他的名義纂輯的)。
[10] 貞元:唐德宗(李適)的年號(公元七八五至八〇四年)。
[11] 華州別駕:“華州”,也稱華陰郡,約轄今河南鄭州、陜西渭南等地區(qū),州治在今鄭州市。“別駕”,刺史的高級佐吏。
[12] 詣之:到他那里去。
[13] 紿:哄騙。
[14] 與親故知聞:告訴親友們知道,就是拜訪親友的意思。
[15] 賃舍:“賃”,租。“舍”,住。
[16] 私:私通。
[17] 居月馀日所:住了一個多月的光景。“所”,約計數(shù)量之詞。
[18] 直:同“值”字,指錢。
[19] 系事:系于事,為事所牽纏。
[20] 交頸鴛鴦綺一端:“交頸鴛鴦綺”,上面織有鴛鴦形狀的一種名貴的綢子。古詩《客從遠(yuǎn)方來》:“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一端綺。……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唐陳子昂詩,也有“聞有鴛鴦綺,特為美人贈”之句。“端”,古度名,有一丈六尺、二丈、六丈三種說法。“一端”,猶如說一匹。
[21] 仍:再、又。
[22] 這首詩里“知結(jié)幾千絲”之“絲”,和“思”字諧音,語意雙關(guān),表示相思無窮無盡。后兩句的意思是說:別后想到當(dāng)初歡聚之樂而不可得,對別離以前那一種要好的情況,一定會感到很悲傷。“尋”,尋思的意思。按本篇各詩都是五言,此詩首句只三字,明野竹齋沈氏抄本“鴛”上空二字,所以很可能是遺漏了二字。
[23] 答:回贈。
[24] 捻(niē):拿著。
[25] 赍(jī):拿著東西給人。
[26] 敬事:謹(jǐn)慎認(rèn)真地做事。
[27] 積:經(jīng)過的意思。
[28] 下邽(ɡuī)縣:今陜西渭南縣,唐時是華州的屬縣。
[29] 渭:水名,就是渭河,發(fā)源甘肅渭源縣西北鳥鼠山,流經(jīng)陜西省境,至潼關(guān)入黃河。
[30] 日暝:天黑。
[31] 闃(qù):寂靜無聲。
[32] 則闃無行跡:“闃”,原作“闃”(談本、許本作“閴”),應(yīng)誤,據(jù)字書改。
[33] 下里:“里”,指蒿里。古人以死人歸宿的地方為“蒿里”。“下里”,到地下蒿里去,就是死亡。
[34] 廢業(yè)即農(nóng):把原來的事情拋棄了,到田地里去耕作。“即”,往、就的意思。
[35] 未始(shì)歸復(fù):還沒有回來。“始”,助詞。
[36] 長老:指尊長。
[37] 再周:兩周年。
[38] 傔(qiàn):侍從、仆人。
[39] 我夫室猶如傳(zhuàn)舍:我丈夫家里——也就是自己家里,人來人往,十分雜亂,就好像傳舍一樣。“傳舍”,古時驛站里供應(yīng)過客吃住的房子。
[40] 見調(diào):“見”,助詞,略有“加以”一類的含義。“調(diào)”,調(diào)戲、挑逗。
[41] 殫財窮產(chǎn),甘辭厚誓:把所有的錢財都拿了出來,而且說些好聽的話,發(fā)出深切的誓言。
[42] 頃歲:往年。
[43] 自失:自己若有所失,形容心神不安的樣子。
[44] 累(lěi)年:好多年。后文其他篇里“累月”、“累旬”、“累日”,就是好幾月,好幾旬,好多天。
[45] 故:原來、本來。
[46] 復(fù)被彼夫東西,不時會遇:又被那個家伙(指自己的丈夫)帶著忽而到東,忽而到西,到處奔走,以致沒有一定的時間可以同他(指李章武)會見。
[47] 物色:指容貌。
[48] 不參差(cēn cī):沒有錯誤、沒有訛差的意思。
[49] 祗奉:恭敬的服侍。
[50] 九泉:地下,指陰間。下文“窮泉”,《霍小玉傳》篇“黃泉”,義同。又“泉下人”指死人、鬼物。
[51] 髣髴:同“仿佛”,指似有似無的境界。
[52] 薪芻:柴草,指燃料和牲畜的飼料。后文《霍小玉傳》篇“薪蒭”,“蒭”,同“芻”字。
[53] 具席:“具”,鋪設(shè)。“
席”,行李被褥。后文其他篇里也作“茵席”,“茵”,同“
”字。
[54] 置室東南隅:“南”,原作“西”。按東西不能稱隅,據(jù)沈本改。
[55] 悉窣:細(xì)碎聲音的形容詞。“悉”,一般作“窸”。
[56] 冉冉:形容緩緩而來的樣子。
[57] 款:款曲,猶如說纏綿、繾綣,指男女間的要好。
[58] 在冥錄:“冥”,迷信說法的陰間。“錄”,簿冊。“在冥錄”,名字列在陰間的簿籍上,意思是死亡了。
[59] 天漢:天河、銀河。下文“河漢”,義同。
[60] 卻:還。
[61] 紺碧:天青色。
[62] 靺鞨(mò hé)寶:“靺鞨”,古時我國東北少數(shù)民族名,分七部,其中黑水靺鞨就是后來的女真。那里出產(chǎn)一種寶石,名為“靺鞨寶”。
[63] 昆侖玄圃:“昆侖”,亞洲最大的山脈,分東、西、中三部;我國古代所說的昆侖,專指中昆侖的南部,在甘肅、新疆境內(nèi)。神話傳說:昆侖山的頂峰為“玄圃”,上有五城十二樓,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64] 西岳:華山。
[65] 玉京夫人:神話傳說中的女仙。
[66] 寶珰:“珰”,椽頭——房屋的出檐。“寶珰”,用寶玉飾成的椽頭,古稱“璧珰”、“璇題”、“玉題”。
[67] 假:取。
[68] 洞天:道家說法:神仙住在名山洞府里,這些地方叫做“洞天”,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等名目。
[69] 這四句的意思是說:銀河已經(jīng)由天空中間轉(zhuǎn)到一旁,說明夜已很深,就要天明了。離別在即,所以我精神非常不安。希望我們再多偎傍一刻,因為從此一別,就永無相見之期了。“終天”,終身、無窮無盡。
[70] 這四句的意思是說:自以為和你陰陽路隔,誰知還有歡會之時。我們不妨再度離別,只是可嘆的是,你又到哪里去呢?“何之”,往哪里去。
[71] 這四句的意思是說:從前辭去的時候,還想著可以再會;如今一別,卻永無相見之期了。心頭交織著新的悲哀和舊的悵恨,只有懷著這種心情長期留在陰間而已。
[72] 這四句的意思是說:以后的會見是毫無希望的,現(xiàn)在已給我們帶來怨恨的情緒。離別之后沒有辦法可以通消息,從哪里能向你表達(dá)我的心意呢?
[73] 窅(yǎo)然:形容深遠(yuǎn)而黑暗的樣子。
[74] 促裝:匆忙整理行李。
[75] 郡官:本指太守、刺史,這里指縣令。
[76] 即事賦詩:古人對眼前的事物有感觸,因而作詩,就用“即事”二字為題,叫做“即事詩”。“賦詩”就是作詩。
[77] 惆(chóu)悵:形容因失望而傷感的樣子。
[78] 冥中各有地分(fèn):意指陰間劃分地區(qū),彼此不能逾越。
[79] 石沉遼海闊,劍別楚天長:“遼海”,泛指大海。“石沉遼海闊”,引用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古炎帝的女兒在東海里淹死了,化為精衛(wèi)(一種海鳥);常銜來西山的木石,想把東海填平。后來引用這一神話,比喻懷恨無窮。“劍”,故劍,本是舊妻的代詞,這里指情婦。“楚”,在這里不是專指楚地,而是泛稱。古人習(xí)慣用楚天長、闊等字樣來形容空間的無邊無際,時間的悠遠(yuǎn)長久。這兩句的意思是說:李章武和王氏婦一別之后,永無見期,所以含恨無窮。
[80] 既事東平丞相府:既已到東平丞相府做事,就是做東平丞相的幕僚、屬官的意思。文中說是貞元十馀年間事,所以“東平丞相”應(yīng)指李師古。按李師古曾任淄青節(jié)度使,貞元十六年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是宰相。淄青節(jié)度使當(dāng)時治所在東平(今山東鄆城),故稱為“東平丞相”。
[81] 奉使大梁:奉命到大梁為使者。“大梁”,古邑名,在今河南開封市西北,后來通稱開封為大梁。
[82] 麤:同“粗”字,大略、略為的意思。
[83] 因其形:就著它原來的形狀。
[84] 檞(jiě):松(mán),一種心像松樹的樹木,也叫松心木。
[85] 上京:京都、都城。
[86] 移時:一段不太長的時間。
[87] 至物:最好、最可寶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