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估值的藝術:110個解讀案例(珍藏版)
- (英)尼古拉斯·斯密德林
- 1071字
- 2021-07-16 16:46:46
1.1.1 財務報表的有限作用
盡管監管當局和政府頒布了無數的規范條例,但在工商界,犯罪活動還是無處不在。原美國能源巨頭安然公司制造了人類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會計造假案,這直接導致了2002年《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的出臺。
通過傳統的資產負債表分析法,很難發現這種大規模的造假行為。像標準普爾這種專業的信用評級機構,按說它對一家公司財務的洞察力要比一般投資者強得多,但就在2001年安然宣布破產之前不久,標準普爾還給了它一個“良好”的信用評級!
實際上,破產之前,在一些“軟”問題上,安然已經顯示出了一些不好的征兆。比如彼時,安然公司在自己的身份認知和與社會的溝通上,都暗示自己隱匿著某些東西。例如,在自己的年報里,該公司把自己稱作“世界上最偉大的公司”;在年度記者發布會上,當敏銳的分析師勇敢地質疑安然所公布的財務數據時,安然的相關人員竟然對他們進行了人身侮辱!
安然是如何千方百計做假賬的呢?
其實,有些做法相當簡單。例如,長期交易在一開始就完全確認為收入,而不是在交易的整個周期逐漸分攤利潤。另一種作弊的方法是:安然的管理層自己組建離岸企業,然后,與自己的離岸企業做業務,并把這些業務的收入記為利潤。就是利用這些做假賬的方式,安然在它的報表里埋藏了數十億美元的負債,并通過不良估值模型虛增公司資產價值。
大多數報表造假案例都采用了下述方法:
(1)表外會計處理;
(2)利潤操控(過早確認利潤);
(3)審計師偏袒;
(4)虛構資產的資本化。
當資產或更重要的負債被置于表外時,通常我們就無法發現它們,更無法把其作為標準資產負債表分析的一部分進行識別。這會造成一種公司財務持續穩定的假象,并可以用來虛增公司的信譽等級,等等。
在其他會計造假的案例中,公司管理層會時常采用利潤操控手法:在真實交易發生前就宣布利潤已實現,或者,就像安然一樣,長期合同的收入被立馬確認,利潤即刻入賬。
財報造假成功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審計師的偏袒。過去曾經有一個習慣的做法,即一家公司的審計師同時也是這家公司的咨詢師——這常常會導致利益沖突。在某些造假的案例中,就是這種不正常關系,外加審計師兼咨詢師的建議,導致了這種作弊方法首先得到使用。
最后,另一種方法是虛構資產的資本化。這發生于一項不存在的資產在財報中被捏造出來之時。
上述例子說明會計核算還有不少局限性,也佐證了一種說法:想要成功地分析和投資一家企業的人,需要考慮財報分析之外的其他因素(比如商務模式、管理質量和彼時的宏觀趨勢),以便得到一家公司的準確估值。同時,對財報的詳盡分析,能使我們對一家企業的認知既合理,又有數據支撐,并為進一步的分析奠定基礎。